新書推薦: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內容簡介: |
慈善美德是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慈善美德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加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本书遵循“问题提出—内涵归纳—理论溯源—问题透视—比较分析-对策探讨”的内在逻辑展开。首先,厘清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基本概念是研究的出发点。其次,缕清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溯源和意旨是研究的重要依据,通过明晰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意旨,廓清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逻辑和时代意义。最后,提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实践路径。
总之,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政府、社会、公民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内容。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需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慈善文化的整合、健全公民参与慈善活动、完善公民慈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激发公民行善的积极性;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的优化,主要从家庭、学校、媒体以及社区等社会环境为切入点,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加强公民的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公民对慈善美德的认知和践行能力;需要加快慈善法治的建设进程,做到依法行善,为公民践行慈善美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充分激发公民慈善美德的精神动能作用,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凝聚力和向心力。
|
關於作者: |
李寒梅,1983年10月出生,湖南郴州人,工作于韶关学院,博士,讲师。主要承担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任务,曾荣获省级教学竞赛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教*部课题1项,省级教科研课题2项,市级教科研课题5项,参与省级教科研课题4项;参编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4篇。
|
目錄: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慈善
二、美德
三、慈善美德
四、公民慈善美德
第二节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的本质与特征
一、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的本质
二、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的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内容
一、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
二、平等友善和权责共生
三、多元合作和助人自助
四、志愿精神和为民奉献
五、感恩回馈和财富分享
第二章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慈善相关思想
一、批判资产阶级伪善的慈善思想
二、肯定无产阶级互助的慈善思想
三、倡导理想社会的慈善思想
第二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
一、社会福利救济模式的慈善思想
二、追求共同富裕的慈善思想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慈善思想
四、依法治善的慈善思想
第三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一、崇尚人本的仁爱思想
二、积德行善的善恶思想
三、匡世救民的兼爱思想
四、惟法惟治的济贫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逻辑和时代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
二、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三、立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筑牢慈善事业发展的思想保障
二、培植公民道德素养的价值引向
三、助力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动力
第四章 国外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
第一节 国外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主要经做法
一、政府和社会协同培育的美国模式
二、家校社相互协同培育的德国模式
三、文化传承和公益实践并重的日本模式
第二节 国外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经验借鉴
一、强化政府在公民慈善美德培育中的责任
二、注重营造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社会环境
三、重视公民慈善美德培育中自我教育作用
四、建立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法律保障机制
第五章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公民慈善美德培育中政府责任存在缺位
一、慈善文化建设的引导不足
二、制度和经费保障资源不足
第二节 公民慈善美德培育中社会环境亟待改善
一、家庭培育角色性缺位
二、学校培育重视度不够
三、媒体宣传正面性不足
四、社区培育效果不明显
第三节 公民慈善美德培育中公民主体意识淡薄
一、公民慈善美德认知匮乏
二、慈善行为认知存在错位
三、慈善行动的去道德倾向
第四节 公民慈善美德培育中法治建设相对薄弱
一、法律制度保障的不足
二、管理体制保障的缺乏
三、激励制度保障的缺失
第六章 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强化政府责任,推进慈善美德培育的规范化
一、加强慈善文化的整合宣传
二、健全公民参与慈善活动
三、完善公民慈善激励机制
第二节 优化社会环境,实现慈善美德培育的社会化
一、重视家庭对慈善美德培育的启蒙作用
二、强化学校对慈善美德培育的规范作用
三、重视媒体对慈善美德培育的宣传引领
四、加强社区对慈善美德培育的创造作用
第三节 加强公民自我教育,引导慈善美德培育的终生化
一、重构理性全面的慈善认知
二、养成科学合理的慈善美德
三、践行以人为本的慈善美德
第四节 加快慈善法治建设,促进慈善美德培育的制度化
一、加快推进依法行善的进程
二、建立健全慈善监督机制
三、普及慈善法律法规知识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慈善美德是保证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慈善美德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 存在对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慈善关怀、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慈善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慈善美德作为慈善事业的道德支撑, 传统的慈善美德俨然已无法积极回应这些问题。加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本书以“问题提出—内涵归纳—理论溯源—问题透视—比较分析—对策探讨”的内在逻辑展开。首先,厘清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的基本概念是本书的出发点。慈善美德来源于“同情心”,其动机以道德责任为基础, 其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人格完善、人人幸福。慈善美德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时代性,本书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的本质与特征,并将法治思维与契约精神、平等友善与权责共生、多元合作与助人自助、志愿精神与为民奉献、感恩回馈与财富分享等纳入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范畴。其次,厘清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溯源和意旨是本书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慈善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现实条件,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伪慈善”,倡导共产主义式的慈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慈善思想的基础上,创建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思想,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提供了思想指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时, 明晰了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意旨,廓清了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理论逻辑和时代意义。最后,对比美国、德国、 日本等国家的公民慈善美德培育路径,阐释了它们在培育模式上的差异和共性。美国采用典型的政府和社会协同培育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培育公民的慈善美德。德国采用 “家校社”相互协同育人的模式, 充分发挥家庭、 学校和社团等的作用来培育公民的慈善美德。 日本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结合本国特点,注重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培育公民的慈善美德。因此,以上国家主要从建设慈善文化,强化政府责任,注重家庭、学校、社区的载体优势,完善慈善法律制度等方面培育公民慈善美德,为我国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的培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书通过剖析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在政府、社会、公民和法治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的实践路径。总之,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政府、社会、公民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内容。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需要强化政府责任,从加强慈善文化的整合、健全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体制、完善公民慈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激发公民行善的积极性;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的优化,主要以家庭、学校、媒体以及社区等社会环境为切入点,为新时代公民慈善美德培育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加强公民的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公民对慈善美德的认知和践行能力;需要加快慈善法治的建设进程,做到依法行善,为公民践行慈善美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从而充分发挥公民慈善美德的精神动力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凝聚力和向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