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全书既有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书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又有对景观、对人物、对梦想的书写,从寻常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人生感悟和哲理,通俗晓畅,引人思索。
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观照人生、洞察世界,以深挚的情感推动行文,以飞扬的思绪贯穿文脉,气韵生动。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个人散文集,由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鸥撰写。 全书共分为“人生况味”“江山多娇””“节日随感”“名家风采”四大部分,既有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书写,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又有对景观、对人物、对梦想的书写,从寻常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人生感悟和哲理,通俗晓畅,又引人思索。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观照人生、洞察世界,以深挚的情感推动行文,以飞扬的思绪贯穿文脉,谋篇布局合理,文字流畅,气韵生动。
|
關於作者: |
杨鸥,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纪实作品集《神州雅典娜》。在《美文》《北京文学》《作家》《上海文学》《黄河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多篇,散文被《作家文摘》《散文选刊》等转载,曾获第二届中国报人散文奖。
|
目錄:
|
第一辑? 人生况味
向往远方 003
遇见北海 006
秘色瓷 011
四季随想 016
北大记忆 023
花的约会 029
院 子 032
珍爱阳光 037
问世间情为何物 041
城市记忆 046
回温州 050
想念妈妈 057
乡关何处 062
远去的钟声 068
读书是一场旅行 073
第二辑? 江山多娇
汕头的水 079
西昌的云 084
进秦岭 090
走新疆 094
多彩伊犁 100
台湾的行云流水 104
阅读神农架 109
野三坡的星星 113
从《诗经》进入孟津 114
在那高高的大兴安岭 118
在罗城的绿水青山间 124
洛阳花 128
水上诗篇七里海 131
大 海 134
第三辑? 节日随感
春节是一场盛宴 139
他乡过年寻别感 141
年的味道 143
二月二,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 145
清明节,感受久远的诗意 148
清明节,让爱长存 151
端午,诗人的节日 153
情系端午节 156
七夕,爱情的真善美境界 158
中秋节,月亮的赞歌 160
重阳节的敬老情结 163
中国节日 165
第四辑? 名家风采
白首之心—记任继愈先生 169
解读苍穹奥秘—王绶琯 174
袁鹰老师 181
追逐太阳的光影—邓伟 184
陈祖芬:我是改革开放的粉丝 191
毕淑敏:关注生命 198
罗哲文:民族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204
汤一介:君子自强不息 210
乐黛云:构筑跨文化之桥 214
高莽的俄苏文学情结 218
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 222
灵心慧眼王安忆 226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访思想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 229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静中有真味
叶梅
从烟波浩渺的江南到首都北京,从未名湖畔的北大才女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高级编辑,杨鸥俯首于桌前,行走于山河之间,多年来辛勤工作,甘做嫁衣,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记录人生,剖析文章,写下了一篇篇散文随笔,而今汇集成册,表达了她的心迹——《向往远方》。
我与杨鸥有过多次同行,去到一些地方采风或参会,后来发现,无论是车马劳顿的旅途之上,还是众声喧哗的人群之中,她总是格外的安静——安静地聆听,安静地站立或端坐,即使开口讲话,也是语速不紧不慢,一脸沉静的。有一年夏天,我们一同去贵州铜仁一个偏僻的山区,乌江山峡里多日未雨,闷热难当,同行者一个个大汗淋漓,连声叫热,唯独杨鸥风平浪静,泰然自若。大家也都未曾留意,敏锐的蒋子龙先生却在人们七嘴八舌之时,突然将目光转向不远不近坐在一旁的杨鸥,说了句:“杨鸥有一股静气。”
我听来心里一震。伴随着那次活动留下的印象,这话成了让人难忘的记忆之一,日后常会想起,思忖杨鸥这人,也思忖她身上这股静气。
静气是一种难得的气质和修养,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曾子的表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而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清代翁同龢也曾做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静气暗含定力和自信,是具有底气的沉着、了然于胸的淡定,也是包容豁达的气度。相对“静气”,则可能是浮躁、喧嚣,不切实际,不着边际,还可能是骄傲、花哨。在这个万花筒似的不停变幻的年代里,这些平常人都免不了多少会沾上些的毛病,在杨鸥那里却似乎是被淡然又坚定地阻绝了。每次与杨鸥相逢,都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在变化,而杨鸥这人的性情却依然如初,似再多的诱惑也无法侵染。
相逢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但文墨之间的交往却很多,这些年里,她会跟我约稿,而我每每写出稍有些得意的文章,也会首先想到杨鸥,寄给她总是最为靠谱,最让人放心的。她会很快回复,告知处理的意见,还会亲笔写好信,将刊发作品的报纸及时寄来。不是一次,是一次次,许多次。而她这样对待的作者,显然也不只是我一个,而是一个个,许多个。
这些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毫无疑问,杨鸥是一位资深敬业的好编辑,但实际上,她还是一个文笔优雅的作家。在《向往远方》这部散文集里,可以读到她灵慧的目光所及之处,人与物都有了各自的鲜活。她一身静气,内心却又是灵动和天真的,对世界从儿时到如今都一直怀着热忱的向往,如她所言,“世界好像一本刚打开的书,等着我去翻阅”。在她的眼里,生活之树常青,世界常新,面对这一本无边的新书,她一页页地翻阅过来,总是不断有新的发现。
她会发现红墙碧瓦的建筑内,隐藏的历史和秘密,“每次去北海公园,总会有新的发现,那里是个常去常新的地方”;会发现她的家乡温州有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和事,“温州人对故乡有着一份特别的自豪和骄傲,包括对吃”。她的发现又是顺着她的人生轨迹,一步步产生的,就像在对知心朋友聊天似的,杨鸥真诚地用文字叙述着她所看到的、发现的点点滴滴。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目光所牵引,同时也会发现就在那些看似琐碎的、跳跃的人生片段里,秋去冬来一瞥而过的景物里,流动着温情和哲思。
她有所思才有所记录,她的写作不在于刻意雕琢,更不在于功利所趋,而在于她的本真和所受到的良好熏陶。“在北大,学子感觉自己就像一株自由生长的植物,随着自己的本性生长。北大好像我的另一个故乡,面对它我总有无尽的感慨。”她在无数次向往雪山、大海的感怀中流露心迹,沉静、安详、辽阔,平平展展地延伸开去。“天地混沌初开的时候,大约就是这般空旷的模样,滤去了尘世间的喧嚣和炫目的色彩,风平浪静,洗尽铅华。”这样的情景正是杨鸥崇尚的美的意境,是她对大自然的描摹,也是她对自我的畅想。
这部散文集里有她感受体悟的多种“人生况味”,也有行走大地用心描绘的“江山多娇”,有对民族节庆的一些“节日随感”,还有随缘而目睹的“名家风采”,内容丰富却不显杂沓,是因为有一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其中,这或许正是文中之魂。在中国,散文这一文体可谓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演进,散文的写法也变得千姿百态,但最要紧的仍然是不能缺少真情实感,再多的技艺也必须仰赖于此,否则,再炫目的文字其实也是空泛无力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杨鸥对文字的把控准确严谨,而她自己书写时,又兼容了更多的才华,显得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飞翔,像轻灵的画笔在海平面上作画。太阳光照在海面上,每一滴水仿佛都在向着阳光微笑。”杨鸥以优美的想象,凸显出她驾驭心灵和文字的趋向,是清洁宁静的,也是空灵自由的,更是富于思想的。这部散文集的最后一篇是她对清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教授的采访,文中可见杨鸥对这位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而又淡泊名利的老教授的深深崇敬。她写到何先生在他的随笔集《苇草集》的扉页上所引用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是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也正是杨鸥的文中之意。
静中有真味,在这个节奏快速,特别容易诱发燥气的时代,捧读杨鸥的散文,可以通往宁静致远、真诚向往的心境,得一种修养,可谓神气清健。
四季随想
春天如瑰丽的梦
春天像个魔术师,一夜之间,树枝上冒出绿芽,柔韧的黄绿色树枝千丝万缕,在风中摇曳。枝头冒出了粉色的花骨朵,密密的像艳丽的珠子缀满枝头。又一夜之间,树叶齐刷刷地长出来了,枝头的花也全开了,千朵万朵压枝低,满树披上了盛装。
春天集所有优点于一身,万物焕发生机,欣欣向荣,天气温暖,百花盛开,草木生长,鸟语花香,万紫千红,使人在视觉上、触觉上、听觉上、嗅觉上都得到满足。我对春天的赞美多于其他季节。
春回大地,表明了人们盼望春天归来的迫切心情。春天是一年中四季轮回的开始。人们习惯说“春回大地”,但没说过夏、秋、冬回大地,春天格外地让人期待。
春天来到时,大地脱去了坚硬的铠甲,万物复苏,缤纷的色彩显现出来,树变绿了,花朵明艳地绽放,青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又遍地生长,铺开了绿茵。春天的艳阳,铺天盖地,声势浩大,丰饶华丽。天空蓝得明净。鸟儿的啁啾又如珠玉般洒落在天地间。
春天的河流,去掉了冬天的凝滞,又活泼地奔流起来,奔向希望的远方。
去水关长城春游时,漫山遍野粉白的桃花恣意铺展,是生命华美的盛装。
人在春天里脱去鼓鼓囊囊的冬衣,换上利索的春装,面貌一新,显得格外精神。人的精神在春天里也变得振奋,有一种想有所作为的跃跃欲试的冲动。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一年的开端,春天里人会生发出很多新的设想、新的愿望,萌发出新的希望,像花朵一样渴望绽放,渴望灿烂。人们走到户外去,走到大自然中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扫去一个冬天的封闭和沉寂,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萌发勃勃生机。春天是给人希望的季节。让我们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与希望同行。
春天里的花次第开放。先是桃花、杏花,漫山遍野开放,像片片云霞。黄色的迎春花,在路边流淌出黄色的瀑布。玉兰花鼓起了花苞,没过几天就优雅地盛开了,是那般光彩照人。花开得盛,凋谢得也快,过了几天花瓣飘落了,又过了几天枝头上只剩绿叶了,仿佛从没有花在这里盛开过。花的开放是一轮一轮有序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第一轮的花谢幕后,四月里海棠花开了,枝头密密地缀满了粉白的花朵,像新娘的凤冠。单位院子里的 5 号楼前,两株海棠花树繁盛华丽。紫色的丁香花香气馥郁,沁人心脾。在这时盛开的还有牡丹,花瓣层层叠叠,像一圈圈密密的波纹。春天像一场盛大的演出。
春天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美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花的热烈开放是生命的燃烧,燃烧过后是灰烬。春天像一个瑰丽的梦境,想把握时,倏忽已去,给人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写的就是春的流逝,美好事物就像江水一样流逝。春、江、花、月,几种事物连在一起,更增强了这种流逝的感觉。诗的开头描绘了月亮的出场,庄严华美。诗的末尾写“落月摇情满江树”,月落了,月亮的出现也是短暂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天过去一半的时候,已经梦见落花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月的短暂、花的短暂、江水的流逝想到人生的短暂、人生的流逝,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人与自然有着某种对应。《春江花月夜》也写出了流贯于天地间的某种恒久的东西,“人生代代”“江月年年”,自然万物既短暂又永恒,那种流淌的思绪,百感交集,交织成悠远的宇宙交响曲。
夏天的温度
到了夏天,大自然的色彩缤纷转化为大片的绿色。其他季节阳光都是被人喜爱的,到了夏天人们却躲避阳光,出门戴上遮阳帽,打上遮阳伞,戴上墨镜,有了“避暑”这个词。夏天的阳光灼人,照在人脸上像贴了一张热膏药,暑热像湿热黏腻的毛巾劈头盖脸地裹在人身上,让人难耐。一面是骄阳似火,一面是绿树浓荫,热烈与阴凉、明亮与幽暗交织。
西瓜熟了,剖开后散发着清凉的香甜气息,吃一口红红的甜瓤,凉爽透遍全身,也带给人快感。
夏天的雨像不速之客,说来就来,痛痛快快下一阵就走。雨后,万物好像回到了本来面目,空气清新凉爽,草木散发着香气,大地安详宁静。
夏天,人们身上的衣服能少就尽量少。去海边游泳的人多了起来,海边变得色彩缤纷。
夏天的荷花开满荷塘,粉色的花瓣,明黄的花蕊,亭亭玉立,一片片圆圆的荷叶像绿色的碟子般莹润可爱,它们托举着荷花,小小的荷塘像摆开了盛宴。
夏天的树成了人的亲密伙伴。绿色的树是夏天主要的色彩,立在路边为人们遮阴挡阳。高大的杨树充满阳刚之气,像挺拔的士兵。微风吹过树,沙沙地响着,像是温柔的细语。丰茂的树冠像浓浓的云彩悬挂在天边,起风时树冠像波涛翻滚。
有一年我在新疆吐鲁番出差,当地的温度高达 49 摄氏度。平生第一次体验这样的高温,我一下车,就被热浪从头到脚地包裹起来,浑身往外冒汗。这里有座“火焰山”,听一听名字就觉得热。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就经过火焰山,经历了高温这一大考验。当地人却似乎不太在意,可能已经习惯了这高温。在吐鲁番的青蛙巷,当地的维吾尔族妇女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裙,三三两两地坐在树荫下休息,神情悠然。当地还利用高温开发了旅游休闲项目,把人半埋在沙子里,露出脑袋,有类似于桑拿的效果。在克拉玛依,石油工人夏天要在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工作。他们穿着红色的工作服,是因为红色象征高温吗?高温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
城里人躲避高温的办法一般是开空调,人工可以改变环境。空调房里的气温适宜,但空调房不接地气,密闭的空间缺少新鲜空气,人像被装进了罐头里。
大自然的四季,有它自己的节奏,人类也学会了适应自然。
秋天的况味
秋天,天高地阔,天空格外清明,温度像瀑布一样下跌,暑天的热像是被无形的手遮盖得不露痕迹,清凉使人的头脑格外清醒。秋天刷新了大自然的页面,让大自然换上了新装,叶子红了、黄了,和还没褪尽的绿形成斑斓的色彩。秋天也有一种绚丽的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熟了,香甜的味道充盈着人们的味蕾。田里的庄稼也成熟了,稻麦金黄,收获的粮食充满粮仓。
秋天总是很短暂,像一个远方来的客人稍作停留就又匆匆地走了,然后寒冷大张旗鼓地降临。
一阵秋雨一阵凉,秋雨预示着寒冷的来临。
一棵棵树变得肃穆,像是整装待发,树叶将告别树梢,随风远行。秋天也是告别的季节。落叶作最后的旋舞,然后谢幕。落叶的金灿灿,是它生命最后的光彩。
大自然井然有序地进行季节的转换,城里人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对季节的变换只在天气冷暖和加减衣服上感受到。各大媒体预告香山黄栌叶红了,于是在假日里人们纷纷去香山看红叶,去郊外赏秋景。当衣服越加越多,叶子纷纷凋零,树上只剩下光光的树枝时,人们忽然意识到,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
夏天是铺张,秋天是收敛。植物都在夏天恣肆生长,在秋天收敛成果实。秋天把张扬的生命力收敛成沉静。
秋天让人想起久远的事,遥远的人,辽远的地方。
冬天的心情
冬天里草木只剩下光秃的枝丫,天地间灰蒙蒙的,寥落而萧条。冬天是凋落的季节,有生命的东西似乎都处于休眠状态,人也躲进有暖气的房间里,与寒冷拉开距离。然而,生活还要继续。人的活动给世界增添了多种色彩。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冷落的日子竟变得红红火火。人根据自然的节气划分出年节,过年就是辞旧迎新,要对此庆贺一番,这在自然界其他生物中估计是没有的。
冬天的时候会想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句话。下雪的时候,无论什么色彩都被白色所覆盖。也许天地之初就是这样的色彩,什么都是空白;也许天地之末也是这样的色彩,什么都是空白。人也是如此,所谓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那么人在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画,有画得精彩的,也有画得拙劣的,但无论精彩拙劣,最后都会复归于空白。
冬天里还会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其中有我们最亲的亲人。我们曾经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到最后他们却一去无踪影,给我们留下巨大的空白。
冬天是悄无声息的,雪落无声,只有北风呼啸的声音张牙舞爪,动人心魄,大自然在这个时候显示出它的威力,展露出冷峻的一面。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侵入人的肌髓,还伴着威严的声音。
冬天是坚硬的,柔软的水在冬天里变成坚硬的冰。只有风是流动的,寒风给人的感觉也是坚硬的。风像是布道者,四面八方散布寒冷的消息。
太阳光在冬天里变得珍贵。在寒冷的天地间,太阳给人带来温暖,晒太阳的人群也成为冬天的一道风景。寒风却铁着脸,把太阳的温暖也吹散了。冬天像铁面的法官,寒冷的判决书不容更改。
柔软与温暖这些词在冬天变得稀有。人只有躲进自己制造的柔软与温暖之中。
在大自然的四季中,冬天是最冷面的季节,是最抑制的季节,生命都处于蛰伏状态,寒冷是主旋律。
但冬天也是孕育的季节,万物在沉潜中孕育着来年新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