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除了华丽的庙堂与隐秘的山林,六朝历史还存在于各地方当中。”青年历史学者林昌丈作品。回归“地方”,开拓六朝史研究的新视野。)
》
售價:NT$
398.0

《
企业ESG战略规划与实施
》
售價:NT$
403.0

《
索恩丛书·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
售價:NT$
704.0

《
时刻人文·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的胜利就已在北美唐人街悄然埋下伏笔……)
》
售價:NT$
469.0

《
天历探原
》
售價:NT$
301.0

《
改变世界的12个算法
》
售價:NT$
296.0

《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售價:NT$
602.0

《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世界上特别难的两件事:第一,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第二,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里。
我们的成功和影响力取决于改变他人观点的能力
改变他人想法的5个策略 15种工具
保住面子、赢得人心的实用说服技巧
从神经科学到行为心理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
探索了人类决策和说服的复杂性,探讨了人们固执己见的方式和原因,为您提供切实有效的影响他人的可行策略,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
丹尼尔·H.平克、乔纳·伯杰等数十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企业家倾情推荐
“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是你没法强迫它喝水。”但如果你能做到呢?虽然改变人们的想法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困难。研究表明,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有40%的时间都在试图左右他人的决定和想法,但我们的说服工作只有3% ~5% 的时间是成功的。根据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的最新发现,作者带我们深入探讨以下问题:
★ 为什么我们学到的许多传统说服技巧不仅无效,而且在现代社会往往会起反作用?
★ 为什么使用逻辑和证据来说服他人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人们退缩而不是敞开心扉?
★ 为什么人们其实并不害怕改变,以及真正促使个人
|
內容簡介: |
我们在生活中的大多数领域的成功都取决于我们在改变他人观点方面的能力——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但说服别人却越来越难。有什么理论、方法和策略能帮助我们提升这一生活技能呢?为此,本书作者利用从神经科学到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发现,指出了限制我们说服力的思维方式,传授了说服的技巧和艺术。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形成固有的观点,涉及的主题包括确认偏见、群体思维、本能性思维和探索性思维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有关改变他人想法的理论、方法和策略,涉及的内容包括相对性、亲和力、尊严、一致性和同理心等。无论你是试图帮助团队跟上时代变化步伐的领导者,还是需要潜在的合作伙伴了解你的价值主张的商业人士,抑或是想让青少年远离电子屏幕的家长,本书都将告诉你如何说服你的世界中最顽固的人。
|
關於作者: |
迈克尔·麦昆(Michael McQueen)
在过去的20年里,他已帮助很多组织及领导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成功。在此期间,迈克尔专门协助客户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问题,帮助他们在变革道路上领先一步。迈克尔的客户来自方方面面,既有《财富》500强中的知名品牌,也有非营利型政府机构。
他不仅是九本畅销书的作者,也是全球各类顶级会议的坐上嘉宾,他曾与比尔·盖茨、约翰·麦克斯韦尔博士和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名人同台演讲。自2004年以来,他曾为全球五大洲的数十万人发表演说,其影响力之巨大、研究内容之广泛以及演说方式之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被评选为澳大利亚“年度主题最佳演讲嘉宾”,现已入选“职业演讲家名人堂”。
|
目錄:
|
本书赞誉
序言
第一部分 思想到底由何而来?
第一章 两种思维的故事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笃定?
第一部分结束语
第二部分 如何说服固执己见的人?
第三章 相对性
说服工具之一: 花点时间, 做好铺垫
说服工具之二: 以鲜明对立的对比厘清问题
说服工具之三: 发挥语言的威力
第四章 亲和力
说服工具之四: 不要身在其中不知其然
说服工具之五: 敢于展现自己最差的一面
说服工具之六: 把握共性
第五章 尊严
说服工具之七: 及时减损
说服工具之八: 成为提问大师
说服工具之九: 为自主思考提供空间
第六章 一致性
说服工具之十: 遵从“他们”的力量
说服工具之十一: 充分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
说服工具之十二: 以互惠为本
第七章 同理心
说服工具之十三: 把原则个性化
说服工具之十四: 学会利用假设
说服工具之十五: 让经验解释一切
关于同理心的总结语
后记 逃离战壕
注释
致谢
|
內容試閱:
|
水的故事
丹妮尔苦笑着说:“同事们都叫我‘便便女士’。”但是在儿子的日托中心,如果我询问一位母亲的职业时,这显然不是我愿意听到的答复。
我只是隐约听说,丹妮尔就职于澳大利亚的一家大型水务公司,但确实不知道这份工作和污水有什么关系。但我很快就找到答案。丹妮尔告诉我,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始终和一个专业团队合作,希望为悉尼的一个废水回收项目筹集资金。此外,她还向我解释了再生水净化处理的科学原理以及净化水的安全性。她的介绍生动有趣,以至于我很难反驳这项技术的诱人之处。当然,很多事情在理论上都是很完美的。
她甚至还问道,“你想尝尝吗?”丹妮尔刚刚从一家社区团体返回,她在那里进行了一场以宣传再生净化水为主题的演讲。因此,她的汽车里还剩下一些再生净化水的样品瓶。我的心里既充满了好奇,也有一份畏惧。但我最终还是装出一副大无畏的样子并说道:“没问题,既然有这个机会,何不尝一下呢?”但是当丹妮尔在几分钟后带着样瓶回来时,我似乎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我最初觉得,饮用净化后的水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是在我打开一瓶水的瓶盖时, 我才意识到,能不能喝与是否愿意喝完全是两码事。
或许大家都会料到,这种水并无特殊之处。无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口感,它和我们在超市花几美元购买的日常饮用水没有任何区分。丹妮尔告诉我:“实际上,这种再生净化水甚至比我们日常饮用的瓶装泉水更纯净。但是要让人们接受这种新鲜事物,显然绝非易事。阻力确实非常大。”
我后来了解到, 废水经过循环净化后供人类饮用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实际上, 这个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者曾在极端干旱的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进行过一次初步试验。作为这个纳米比亚项目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卢卡斯·范乌伦博士认为:“评价水质的标准不应该是历史,而是质量。”范乌伦最终得到当地政府机构的支持。几年后,他成功地向全世界证明,废水再生是一个绝对安全而且有长远意义的明智之举。但是要让世界其他地区接受这个观念显然并不容易,这仍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以洛杉矶为例, 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曾计划使用再生饮用水,但提议遭到强烈反对。媒体和当地的几名政客甚至抛出“抽水马桶” 这个“言简意赅” 的术语诋毁这个建议, 但这个词的误导性和长期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甚至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对这个建议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废水再利用是缓解供水危机的“最后一步棋”。在澳大利亚的图文巴市,当地政府在2006年讨论废水再利用的前景时,也曾出现过类似经历。尽管一场创纪录的干旱导致当地饮用水供给明显捉襟见肘,但社区对废水再利用的反对声音却有增无减,而且这些反对也确实达到了效果。各种稀奇古怪、子虚乌有的想法此起彼伏,有人甚至称饮用再生水会造成男性阴茎萎缩、鱼类发生性别突变,以及人们开始把这座城市戏称为“屎文巴”。在这些危言耸听的恐吓下,人们当然不敢轻举妄动,在最终的公投中,该提案不出意外地被彻底封杀。恐惧压倒事实回顾这次经历带来的影响,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不无感慨地认为,“如果你想发起一场猛烈的政治运动,其实不需要事实做支持。只需否认科学和恐吓运动”就足以阻止前进的步伐。
特恩布尔的这句话其实一针见血:废水再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无可辩驳。毕竟,任何有最基本水文知识的人都知道,所有饮用水在本质上都属于回收净化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我们习惯于把水的使用过程视为一个不可往复的单向线性过程——人们取得水,使用水,然后把使用后的脏水扔掉。
即使在自然水循环之外,废水再利用早在几十年之前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从未把这些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比如,在位于内河水系的居住区, 所有居住在下游的人都在使用上游社区使用过并处理过的水。在技术领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未经公开承认的再利用”,这也促使业内人士提出: 从以自然降雨形式降落到地面,而后再到以水蒸气的形式返回大气中,水会经历“七个肾脏”。
这个现象在美国的圣地亚哥市尤为突出。几十年以来,由于气候干燥,地下水供应严重匮缺。因此,圣地亚哥用水的85% 来自科罗拉多河。由于科罗拉多河流域在圣地亚哥水源供应出口的上游已设有400个取水口,因此,人们完全可以认为,这座城市的大部分饮用水都属于再利用的废水,而且这种再生过程已持续多年。由于使用外来水的成本在过去十年间增加了3倍,而且供水管道本身也因横穿很多活跃的地震断层线而危机重重,因此,早在21世纪初,圣地亚哥当地的政府官员就已经意识到必须通过废水再生来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挑战就是如何说服民众接受这个想法。
在2004年进行的一次独立民调中,只有26% 的人对方案的可行性持接受态度。2006年,《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为《太恶心了!圣地亚哥竟然需要推行“把冲厕水变成饮用水”的计划》。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讲的:“你的金毛寻回犬可以喝厕所里出来的水,但这不等于说,人类也需要这样做。”另一则让很多人感到不安的谣言,更是让这种排斥情绪升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有人居然耸人听闻地宣称,政府对圣地亚哥郊区富人区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将其输送到贫困地区,供当地居民饮用。这显然是妖言惑众,但它确实加剧了民众对这项计划的排斥态度。
挥之不去的污名烙印
行业专家琳达·麦克弗森认为,这个问题的部分挑战在于,传统意义上对循环再生水采取的描述和印象,会给民众带来一种类似“中毒”的影响。正如麦克弗森所描述的那样,这些传统认知已形成了“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反应和污名”,在这种情况下,以证据为基础进行理性判断已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此外,她还进一步指出:“所有人都会畏惧自己不完全理解的事情。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教育,这种污名化的反应会继续扼杀原本健全且可持续的(废水再生净化)项目。”
为扭转这种舆论潮流,圣地亚哥市政当局意识到,必须从多方位出发采取对策。第一步就是改变人们对再生水的称呼。除尽量避免使用“将深度处理水经过环境缓冲区作为间接性饮用水”或“微量成分”之类的行业术语之外,他们还认识到,使用“废水”甚至“再生”这样的术语也是造成问题的一部分诱因。针对这个问题,他们着重强调提案中的用词,将再生净化水重新命名为“纯净水”,这也是整个行动向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而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做出的另一个决定,即将话题的焦点转移到“可再生”并“经过净化处理”的饮用水。
这些主动引导举措在消除误解和缓解恐惧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就是创建“纯净水” 游客体验中心,在这里,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处理再生水的过程,当然, 也让他们有机会品尝这种再生饮用水。此外,当地政府还制作了一系列以教育为目的的视频资料和信息资源,减少人们对再生水的污化印象;大量使用代表“清洁”和“纯净” 等内涵的图像和语言,打消人们在潜意识中的厌恶感。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很快就发现, 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既要有通俗易懂的简单性,还要有值得信赖的科学性”。
此外,圣地亚哥的再生水开发团队还别出心裁地与俄勒冈州一家机构联手,以再生饮用水制造特制精酿啤酒。这不仅是以一种全新方式对再生饮用水进行的重新定义,也增加了人们对再生水的亲切度,并为赢得社区支持和参与创造了大量机会。
这些联动措施带来的影响非比寻常。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19年年底, 公众对净化再生饮用水的接受率达到79%。那些曾在2006年不遗余力地嘲笑这个想法的媒体编辑们, 也由此彻底改变了对再生水的态度。
2017年,《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再次发表文章,这一次的标题也出现了180度大转弯——《圣地亚哥人将饮用由污水而来的净化再生水。干杯》。而这篇文章开头的语气也近乎忏悔:“《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的编委会曾是诽谤‘污水回收再利用’的始作俑者之一。但是在6年之前,我们已改变了主意。”这次彻底转变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但也富有启发性。
如果当初可以说服圣地亚哥人改变想法,让他们接受几年前还无端排斥的再生水,那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基于这个事件,即便是面对最顽固不化的观点,我们也有足够的力量撬动舆论杠杆,做到扭转乾坤。
近年来,这个主题也逐渐激发起我的兴趣,让我感到如痴如醉。在此之前,我曾经用20年的时间去研究有可能改写人类未来的各种趋势和技术,而今,我的工作核心已逐渐聚焦于帮助组织和个人保持领先地位。
在这么多年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到底是什么阻止我们实现自我改变——即使我们希望实现自我改变,但我们是否知道该如何改变?
如果组织和领导者不能紧跟周围的颠覆性变革,会给他们招致怎样的结果呢?近年来的现实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柯达、黑莓和西尔斯等昔日巨头的失败, 完全归咎于它们缺乏能力或是产品不合时宜,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这几家让业界翘首的“巨无霸”,还是其他很多曾辉煌一时的组织,它们的掌舵人无不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智慧过人且头脑敏锐。
因此,我倒是认为,最经常让我们止步不前的羁绊,不是缺少智慧或洞察力,而是缺乏思维上的灵活性,或者说是缺少“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在我们下定决心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事情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决策。实际上,无论是对我们自己的决策,还是其他人的决策, 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都是危险的。虽然固执己见的弊端尽人皆知,但是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里,这种事情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遍。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把“固执”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注定都是固执己见的人。我们的观点完全合情合理,而且对不同观点或视角持开放态度,恰恰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而且我们更愿意自以为是地假设, 我们会坦然接受任何正确的观点、睿智的想法或合乎逻辑的推理。因此,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完全在其人——除了我们自己以外,其他所有人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或因循守旧。
事实表明,固执更像是傲慢——即使是对1英里以外的某个人,我们也能感受到傲慢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却丝毫感受不到我们自己身上的这种负面的特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