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著名学者钱理群作序推荐 “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扣人心弦的故事 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网罗重大历史事件,又涉及艺术流派;既有帝王和革命者的故事,又有艺术家、发明家的轶闻。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手不释卷! ★别具一格的日记体 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一人称讲述发生在她/他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亲历的具体“感受”! ★真实的历史背景知识 每本书后面都附有“想知道更多”部分,告诉你更多、更详细的历史细节,揭晓与故事相关的众多秘密!
|
內容簡介: |
文学与历史的完美二重奏,
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 * * * *
《法老的探险家:小特使米内迈斯的日记》
米内迈斯是个孤儿,被他的舅舅卡纳克神庙祭司收留,同时他也是法老图特摩斯的玩伴兼好朋友。法老和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一起统治埃及,女王打算派出一支探险队去神秘的国度彭特,图特摩斯决定让米内迈斯参加。于是,一次艰险而又奇特的彭特冒险之旅开始了。
* * * * *
《海盗的俘虏:小人质伊夫的日记》
这是一个真正的关于海盗生活的故事。伊夫从马提尼克岛的罗亚尔港乘船前往法国的圣马洛,途中被加勒比海的海盗抓住作为人质。这些海盗残暴凶狠、无法无天,可怜的伊夫怎么样才能逃脱他们的魔掌呢?幸亏还有日记本陪伴着他,让他记录下在海盗船上度过的日日夜夜……
* * * * *
《莫扎特的未婚妻:康斯坦丝的音乐日记》
莫扎特房东的女儿康斯坦丝是家里的丑小鸭,她的姐姐阿洛西亚则漂亮而任性。音乐家起初爱上了姐姐,后来却被康斯坦丝的温柔、聪明以及对音乐的天赋深深打动了。莫扎特向她求婚。婚后不久康斯坦丝就做了母亲,莫扎特决定为他的妻子写一首曲子……
* * * * *
《庞贝城的灰烬:小奴隶布里瑟丝的日记》
在庞贝没人害怕地震,因为这里的地震太频繁了。十七年来,没有一所房屋因此倒塌!比起地震来,小奴隶布里瑟丝更担心她自己的处境,她从可怕的主人家逃了出来,一心一意追求自由的生活。可多灾多难的她完全不知道,一场灭绝整座庞贝城的浩劫就在眼前……阅读小奴隶布里瑟丝的日记,和她一起面对维苏威火山的爆发。
* * * * *
《泰坦尼克号:朱丽亚的沉船日记》
十四岁的朱丽亚,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她在前往营救泰坦尼克号的客轮卡帕西亚号上,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搜救工作,见证了每位死里逃生的游客遭受的巨大不幸。这艘豪华游轮遇到的惨痛灾难,给她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她决定把一切都记录下来……
* * * * *
《王室的逃亡:小裁缝露易丝的日记》
露易丝十三岁那年,离开家乡布列塔尼来到巴黎,跟着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服装师罗斯·贝尔坦小姐当学徒。她刚适应巴黎的生活,大革命就爆发了。露易丝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她在日记中记载了民不聊生的景象和王室的种种骄奢淫逸。
* * * * *
《我逃离了纳粹德国:伊尔丝的流亡日记》
1938年,犹太女孩伊尔丝和家人为逃离纳粹德国,和众多同胞不惜一切代价,登上了开往古巴的轮船。上千名犹太人随着这艘船在绝望和希望中反复颠簸,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纳他们。最终,轮船终于被允许靠岸,但这真的意味着所有人都安全了吗?伊尔丝的流亡日记,让读者永远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
* * * * *
《樱桃时节:玛蒂尔德的巴黎公社日记》
可怜的小姑娘玛蒂尔徳因为偷了块面包就要被送进监狱,她逃了出来并遇见了女革命家露易丝。露易丝教玛蒂尔德读书写字,告诉玛蒂尔德她的梦想是彻底改变整个社会。她们共同经历了反对普鲁士的战争、巴黎被围困、巴黎公社的成立以及随后遭遇到的镇压。
|
關於作者: |
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1961—),法国安提戈涅奖获奖作家。出生于巴黎,曾在伽利玛出版社工作,之后成为全职作家。她狂热喜欢阅读,同时也喜欢尝试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自1991年开始,已经出版九十余部小说,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喜爱。
多米尼克·若利(1953— ),法国儿童文学作家、历史学家。曾当过中学历史老师,后在大学任教。她已经出版了一百多本书,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历史普及读物。
维维亚娜·柯尼希(1950— ),法国儿童文学作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巴黎,受过历史和绘画的专业教育,曾当过教师,后赴埃及数载,从事挖掘考古和绘图工作。回到法国后致力于将专业知识普及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写过十余种关于埃及的作品。
伊莎贝尔·迪凯努瓦(1960— ),法国作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巴黎,受过历史和艺术品修复的专业教育,擅长书写历史类故事,凭借《莫扎特的未婚妻》赢得国际声誉。
亚埃尔·哈桑(1952— ),法国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巴黎。1997年,第一本小说《天上掉下的祖父》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获得了包括女巫奖在内的无数大奖。1998年,《矢车菊街的小王子》获得科欧诺儿童文学奖。2015年,她和法国另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马修?哈德纳克合作创作的小说《不喜欢结局的女孩》获得不朽奖。
|
內容試閱:
|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 ——读《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有感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致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