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日记背后的历史”系列 著名学者钱理群作序推荐 文学与历史的完美二重奏, 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扣人心弦的故事——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手不释卷。
别具一格的日记体——通过一个孩子的日记,讲述发生在他(她)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
“想知道更多”——告诉你更多、更完整的历史细节,揭晓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众多秘密!
|
內容簡介: |
古登堡的学徒
【法】索菲·于曼 著
邹沁 译
1467-1468
内容简介:马丁追随古登堡学成印刷术后想去巴黎一展身手,可是巴黎的抄书人对他充满敌意,通过各种手段反对印刷术,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命。他逃离巴黎,继续他的旅程。让我们跟着学徒马丁漫游十五世纪的欧洲,经历现代印刷在欧洲的诞生与传播。
百年战争记事
【法】布里吉特·科朋 著
周春悦 译
1418年
内容简介:1418 年。 英法百年战争正酣。14岁的漂亮女孩珍娜被父母送到比较安全的巴黎。然而她在那里并不安全:她的钱被偷,又受到一个“诚实的高利贷者”的保护。幸好一个好心的客栈主人收留了她。她和卖花女成了好朋友,并找到一份佣人的工作,开始了新生活。可是不久巴黎也不安全了,她又开始了各处逃亡的生涯……
俄国革命前夜
【法】安娜·玛丽-珀尔 著
孙敏 译
1916-1917
内容简介:14岁的柳芭是皇家芭蕾舞学院的演员,她一直为实现在舞台上振翅高飞的梦想而努力着。然而,局势变得越来越险峻了,沙皇的宠臣被暗杀,参加一战的军队节节退败,反战、抗议的风潮笼罩在俄罗斯大地上……
奥地利的皇后
【法】卡特琳娜·德·拉萨 著
朱媛 译
1853-1855
内容简介:美丽的茜茜公主爱梦想,爱自然,充满激情。她16岁时嫁给了奥地利的皇帝,成为了奥地利的皇后,但是这个独立、有个性的年轻姑娘很难适应维也纳宫廷的繁文缛节……
维瓦尔第的歌手
【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
译者:郝宇
1720年
内容简介:天才作曲家维瓦尔第是位严厉的神父,也是唱诗班的教师。皮艾塔修道院的孤女露克蕾霞见证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天才和传奇,也知道了音乐圈中不可告人的隐私和秘密。而现在,为了破坏维瓦尔第的演出,她最好的朋友、合唱队中最有天赋的姑娘波拉被人陷害,露克蕾霞为保护自己的朋友,也身不由己地陷入一场阴谋……
在印象派画家身旁
【法】克拉拉·布洛 著
郭斯嘉 译
1873-1874
内容简介:1873年,14岁的苏珊娜认识了新搬来的邻居——画家莫奈,开始对会还感兴趣。莫奈是“独立画家”(后来的印象派)的领袖。一开始苏珊娜对他的画惊异不已,但后来,她开始喜欢上了这些画独特的色彩,并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
路易十四的宫廷
【法】多米尼克·若利 著
周春悦 译
1684-1685
内容简介:贵族小姐安吉丽科通过教母的引见,在路易十四的宫廷里担任一名女官。她渐渐发现自己身为新教徒的身世秘密,并发现新教徒正在受到迫害, 于是她决定逃跑。
被占领的巴黎
【法】保罗·德·布歇 著
周春悦 孙敏 译
1940-1945
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海伦10岁。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巴黎。她讲述了巴黎被纳粹占领期间市民生活的艰难,她看到最要好的犹太女友被抓走送到集中营,她见证了参加抵抗运动的巴黎人的残酷斗争。
|
關於作者: |
克拉拉?布洛是一个电影剧本作家,她也为青少年写作,曾经出版一本青少年题材的小说《逃跑》。当她受邀为这套丛书写一个印象派画家的故事时,她立刻想到画《睡莲》的艺术家莫奈。
|
目錄:
|
“日记背后的历史”(8册)
日记背后的历史:百年战争记事
日记背后的历史:被占领的巴黎
日记背后的历史:俄国革命前夜
日记背后的历史:路易十四的宫廷
日记背后的历史:古登堡的学徒
日记背后的历史:维瓦尔第的歌手
日记背后的历史:在印象派画家身旁
日记背后的历史:奥地利的皇后
|
內容試閱:
|
丛书序言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 ——读《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有感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只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致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1853年3月2日
今天,我决定开始写日记了。这个念头是因为我的姐姐奈奈而起的。她觉得我脾气有点太冲动,太急躁。她经常对我说:“你就像一个小火山一样。”我应当承认她的说法是对的:当我伤心的时候,我会哭得像个罪人;高兴的时候,又会放开嗓子哈哈大笑;不同意某人的看法时,我会用我知道的所有鸟类的名字(我可知道不少哦)来称呼他。奈奈对我说,这样可不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孩子说话不应该提高嗓门,她应当了解一点政治,但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和她说话时,她要回以礼貌的寒暄,并且谦虚地垂下眼睑。奈奈建议我将自己的情感、想法写在一个本子上,而不是冲着别人瞎嚷嚷。奈奈说得有道理。我能有这样一位完美的姐姐,时不时地给我提这么好的建议,真幸运啊!而且,她绣花绣得和仙女一样好,还会跳舞,弹琴的时候就像一位天使,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法语可是一门不可能学会的语言啊,有那么多不规则的动词,我一想到这个头就疼。
可是,奈奈也不是完人,她也有弱点——她对于骑马一点天赋也没有。而骑马恰恰是我的强项。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天气晴好的日子,和我的弟弟普山一起骑马奔进树林子里。跑得飞快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大喊“乌拉”,或者放开喉咙唱起蒂罗尔a 的民歌。回家的时候,因为我们浑身都沾满了泥巴,就悄悄地走仆人的楼梯进屋。普山是查理·特奥多尔的小名,而奈奈的大名叫海伦。我呢,叫伊丽莎白,他们都叫我茜茜。马蒂尔德的小名叫莫娃诺,小马克斯—艾玛纽埃尔的小名则叫玛贝尔。我还有一个大哥路易,两个妹妹玛丽和苏菲。而妈妈,我们都叫她咪咪。我还得说说我们的女仆娜奈尔,她在我心里的地位很重要,她住在我们慕尼黑宫殿最高一层的一个小房间里,就是奈奈和我的房间之间。我们家族所有的小孩都是她抚养长大的,她也向我们保证,会一辈子a指奥地利西部地区蒂罗尔。
和我们住在一起。等她老了,就由我们来照顾她。我可喜欢她了,哪怕有时候她会稍稍惹我不高兴。哦对了,我可不想忘了我的家庭教师——沃尔芬男爵夫人。她的房间也和我们挨在一块儿,在最高层,就像宫殿另一侧,我兄弟们也和他们的家庭教师挨着住一样。她是个很和善的人,花了很多工夫教导我,可收效甚微,这我得承认。我最好的朋友叫伊莲娜·波姆加滕,今年夏天在巴伐利亚乡下我家的波森霍芬城堡里我才能见到她。我们的波森霍芬城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波西城堡。
1853年3月12日
我的心情很糟糕。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谁的心情都不会好:爸爸一天都没有离开会客厅,一直在接待他的朋友,里面不时传出笑声和音乐声。与此同时,咪咪在楼上的房间里,为照顾患支气管炎的玛贝尔,急得手足无措。从昨天晚上开始,她就一刻不离地在床边陪着他,给他搽樟脑软膏,还为他调制各种膏药。今天傍晚,她略感欣慰地对我们说,玛贝尔的高烧终于退了,能喝一点汤了。这时候爸爸出现了。他丝毫没有察觉咪咪紧张的神情、疲惫的脸色,只是对她说他要在下周举行一次盛大的接待活动。我们家六个舞厅要用蜡烛照得灯火通明,到处都要有绿色植物装点,要邀请音乐家来助兴,还要安排一场叫人叹为观止的冷餐会。妈妈应该戴上她最漂亮的珠宝首饰,让整个慕尼黑都为她的雍容华贵而惊叹不已。说完这些话,他就去试骑那匹刚买来的马了。普山气得话都说不出来。我也很气愤: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我奔上顶楼,进了自己的房间,用力打开窗户,窗扇都撞到了墙上,我将我的那些珍珠首饰——虚荣的象征——一股脑儿全扔到了花园里。我永远都不要参加那种化装舞会了。奈奈应该听到了响声,她轻轻地走进我的房间,听我说话,然后她一边轻柔地抚摸我的头发,一边说:“男人都是这样的,千万不要怨恨他们。作为女人,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不,我永远都不会委曲求全。
1853年3月24日
爸爸妈妈今晚在接待宾客。玛贝尔的身体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他和马蒂尔德,也就是莫娃诺,还有苏菲一起,躲在帷幔后面,偷偷地观察那些从我家宏伟的楼梯走上来的客人们。随后,他们三个会跑到前厅,去挨个试戴女士们的帽子,或者溜到地下厨房去偷蛋糕吃。
我嘛,我已经不参与这种小孩的恶作剧了,可是我年纪还不够大,不能像姐姐奈奈一样出去见客,以光彩照人的形象出现,成为宾客们注目的焦点。
不管怎样,我没有什么心思去消遣取乐。此刻,我的心情很忧郁:我有一个情人,他叫理查德。他是伯爵,在我父亲的军队里效力。每天,他操练完毕回家的时候,我都可以看见他。每次,他骑着马经过我家的门廊,总会倾下身子,把什么东西塞进我手里:他的肖像画,或者一封情书,等等……我们通信已有好几个星期了,就只是写信,几乎没有说过话。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守候他到来,却看到领着部队经过的是另一个人。我感到十分忧伤:理查德去哪里了呢?我在伊萨尔河边骑马散步的时候将这件事告诉了路易。他皱紧了眉头,说道:“那个轻浮的小子?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小伯爵,还妄想能攀上公爵的女儿!妈妈下了命令,把他派驻到波兰去了,得挫挫这小子的锐气……他竟然还有胆子送肖像画给你!”
我平时挺喜欢路易的,但这一天我却想扇他的耳光:他怎么心胸如此狭窄?突然,我调转了马头,往家的方向奔驰而去。我再也不能忍受他了,我再也没法忍受任何人。回到家,我跑进自己房间,扑倒在床上,哭了好几个小时。后来,我写了一首诗。
1853年4月15日
我陷入了绝望:我的情人死了。娜奈尔有一个小姐妹叫吉塞拉,是理查德母亲的贴身侍女,她今天早上在洗衣池洗衣服的时候告诉了娜奈尔这个可怕的消息。他好像在波兰感染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仅仅八天时间就去世了。
我扑到娜奈尔的怀里,两人哭成一团。
娜奈尔对我说:“擦干您的眼泪吧!您的理查德,他在天堂里,和上帝在一起呢。来,我给您梳一个他喜欢的发型,把发辫盘在头顶,系上蓝色的丝带。”
我说道:“娜奈尔,你怎么知道理查德喜欢我的蓝色丝带?”她回答:“吉塞拉在洗衣池那儿告诉我的……她还跟我要了您的几缕头发,好让他带到战场上去。他死时还将这几缕头发放在胸口,紧紧地攥着呢。”
这对痛苦万分的我来说是一种慰藉,仿佛我们的爱情一直都还在,哪怕死亡都没法把我们分开。我下楼去小教堂,和我的家人一起做弥撒,之后钟敲了八下。我们一起用了早餐。平时我很爱吃烤香肠,配上黑面包和啤酒。可是这一天,我一点儿胃口都没有。普山试图分散我的注意力,说道:“今天早上我出去了,伊萨尔河已经基本解冻了,春天来啦,我们马上就要出发去波森霍芬了。”
普山很清楚怎么能让我高兴起来。只要跟我说起波森霍芬,我的心情就会变好。我冲他笑了笑。他受到鼓励,便又加上一句:“今年,你会在斯塔恩伯格湖畔的赛马会上打败我吗?”
我回答他:“那是当然了!”然而,哀伤还是继续在我的心头萦绕,沉甸甸的。
随后,每个人都去各自家庭教师那儿上课了。可怜的沃尔芬男爵夫人讲了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我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接着,我还得上一节钢琴课。最后,两点时,课业都结束了。我们所有人都和咪咪一起吃午饭。这之后,我就自由了,自由并悲伤着。
1853年4月17日
我一直想着理查德。为什么当初我没有和他一起走?那样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死在战场上。现在我手里只剩下了一本线装的小册子,整个冬天,我在上面写满了给他的情诗。
1853年4月20日
半夜里我醒了:我家的城堡似乎像要融化一般,到处都是轻微的水声,湿漉漉的,淅淅沥沥的,小水流沿着屋顶,顺着檐槽,流淌到地面上。我从床上跳起来,奔到窗边……借着月光,我看到一大团雪块从窗户跟前落下,重重地砸在地上,摔个粉碎。花园里,树木开始摇摇晃晃地摆脱沉重的白雪外衣:解冻期来了!真是太好了!普山说得对,冬天要离我们而去了……我在房间里高兴地蹦了起来:解冻期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离我们不远了,春天来了就说明我们得去波西城堡了。再见了,慕尼黑!再见了,城市!马上我就可以在草坪上,山里,树林间自由奔跑了……这该有多幸福啊!我知道今天晚上我不可能再睡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