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知宋·宋代之货币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讲述世界各地著名艺术博览会的起源与发展
剖析艺术界转型与全球化的关系
梳理从实地场馆展览到线上数字展览转变的线索
跨越多个大洲的迷人艺术之旅
|
內容簡介: |
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和地域的划分,讲述了世界著名的各大艺术博览会的起源、发展及不断扩张这一过程的故事,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与艺术界转型及全球化的关系。内容包括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巴黎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等,从实地场馆的展览到线上数字展览,用生动的语言和故事叙事,展示了一段跨越多个大洲的迷人艺术之旅。本书一方面替读者梳理了艺术市场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也介绍了艺术市场所关注热点的变化。
|
關於作者: |
梅勒妮·格里斯
出身剑桥大学,《金融时报》每周艺术市场专栏作家。曾为《艺术报》艺术市场编辑、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管理成员、Art360基金会和伦敦艺术学院理事、2022伦敦艺术商业大会会议主席。
孙晓雪,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法硕士, 任教于慕尼黑大学艺术学院。
|
目錄:
|
引 言 / 001
第一章 早期岁月:欧洲,1966年至1976年 / 015
第二章 新旧市场:美国与马斯特里赫特,
1976年至1995年 / 039
第三章 黄金年代:伦敦,1995年至2008年 / 061
第四章 勇敢新世界:亚洲和中东,
2008年至2011年 / 081
第五章 无处不在:2011年至2020年 / 101
第六章 无处不在:2020年至2021年 / 121
结 论 下一个转折点 / 129
注 释 / 137
延伸阅读 / 154
索 引 / 157
|
內容試閱:
|
1932年8月,全球首个电影节在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Biennale)中拉开了帷幕。电影《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成为此次为期两周的电影节上公映的shou部作品。在进口美国电影的汹涌浪潮中,它被认为是一次对新电影的展示、一枚来自欧洲文化的重磅炸弹,其影响一直回荡至今。由此催生的电影节产业迅速向戛纳和柏林蔓延,并最终席卷全球。电影节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培养出了新的观众,以及贯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Italian Neorealism)a和法国新浪潮运动(Nouvelle Vague)b的一代作者电影人(auteur filmmakers)c。
30余年后,欧洲的艺术品经销商们也开始遇到相似的
问题:怎样在这个刚做好拥抱之准备的世界里迅速启动这个市场。亦如欧洲大陆经济在战后漫长的重建进程中,各文化中心还需要时间来修复因战争而或死或迁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所造成的损失。自1960年后,欧洲公众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他们需要从可怖的战时记忆中解放出来,而曾经被第三帝国蔑视的前卫艺术则被证明是一条出路。科隆、博洛尼亚和巴黎等欧洲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相对集中的收藏家群体,当然也拥有极具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甚至有部分欧洲城市的地方和中央政府官员能够并且愿意为一个新的开始进行投资。但是应该注意到,经由画廊所做的艺术品交易,就算在全国范围内,其数量也都是非常有限的。
对欧洲人而言,利好的一面是艺术博览会这种商业模式早已经融入了血脉。早在中世纪时期,商贩们就开始在那些位于河流或道路交汇处的市场中租赁摊位,从而向大批兴致勃勃到访的顾客兜售自己的商品。与此同时,数百年来不曾间断的宗教节日及朝圣活动也持续地提高着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在一年当中的意义。正如德国商人约翰·柯尼西(Johann Knig)所指出的那样,“集会”(Messe)这个德语单词既指贸易博览会,也有宗教大众的意涵。1
久而久之,博览会上货物的来源地变得越来越远。伦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自1851年就开始举办所谓的国际展览(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在展会期间,支付入场费的参观者们可以在为展览专门搭建的壮观展厅中观看到数以千计的各类物品,其中不乏充满异国情调的丝绸、象毯(elephant cloth),乃至来自印度的“光之山”(Koh-i-Noor)钻石。2对于1862年5月举办的伦敦国际博览会(Londo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曾留下这样的描述——“巨大的过道、丰富的模型与设计”,并赞叹:
面料抑或粗糙抑或精细……
截然不同,一场奇迹的盛宴。
它们来自东方与西方……
形状与色调的艺术神迹!
所有的美丽,所有的功用,
均为一个美丽星球所创造。3
诗人的语言可能带有强烈的19世纪风格,但其传达的信息与我们今天在艺术博览会和双年展开幕之前所收到的新闻发布素材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