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体系结构合理,概念清晰,内容新颖、充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既强调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又注意突出其实际应用与管理,可读性好。
|
目錄:
|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
1.1 计算机网络发展概述 1
1.1.1 计算机网络 1
1.1.2 计算机网络的演变和发展 1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功能 6
1.2.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 6
1.2.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7
1.2.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8
1.3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0
1.3.1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10
1.3.2 按网络控制方式分类 14
1.3.3 按网络作用范围分类 15
1.3.4 按通信传输方式分类 17
1.3.5 按网络配置分类 18
1.3.6 按使用范围分类 19
1.3.7 其他分类方式 19
1.4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20
1.4.1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1.4.2 网络系统结构参考模型ISO/OSI 23
1.4.3 TCP/IP模型 33
1.4.4 OSI协议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比较 36
1.5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37
1.5.1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简要回顾 37
1.5.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需求 37
1.5.3 计算机网络研究的问题 38
1.5.4 计算机网络的未来方向 39
本章小结 42
思考题 42
第2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43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43
2.1.1 数据、信息和信号 43
2.1.2 通信系统模型 44
2.1.3 数据传输方式 45
2.1.4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47
2.1.5 数据通信方式 48
2.1.6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9
2.2 数字信号的频谱与数字信道的特性 51
2.2.1 傅里叶分析 51
2.2.2 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 51
2.2.3 数字信道的特性 53
2.2.4 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宽带传输 55
2.3 模拟传输 56
2.3.1 模拟传输系统 57
2.3.2 调制方式 58
2.4 数字传输 59
2.4.1 脉码调制 59
2.4.2 数字数据信号编码 62
2.4.3 字符编码 63
2.5 量子通信 64
2.5.1 量子密钥分发 64
2.5.2 量子隐形传态 66
2.5.3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67
2.6 多路复用技术 68
2.6.1 频分多路复用 68
2.6.2 时分多路复用 69
2.6.3 光波分多路复用 70
2.6.4 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和光波分多路复用的比较 73
2.7 数据交换方式 73
2.7.1 线路交换 75
2.7.2 报文交换 76
2.7.3 分组交换 77
2.7.4 高速交换 81
2.8 流量控制 85
2.8.1 流量控制概述 85
VI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2版 4校 文前.indd 6
2023/6/15 14:15:56
目 录
VII
2.8.2 流量控制技术 86
2.9 差错控制 88
2.9.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88
2.9.2 差错检验与校正 88
2.10 路由选择技术 93
2.10.1 路由选择算法 93
2.10.2 路由选择协议 101
2.11 无线通信 103
2.11.1 蜂窝无线通信概述 103
2.11.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主要通信技术 107
2.11.3 Ad-Hoc无线网络通信 113
2.11.4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17
2.12 卫星通信 119
2.12.1 卫星通信系统的原理及其组成 119
2.12.2 卫星通信的多址接入方式 120
2.12.3 卫星通信技术的特性 122
2.12.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22
2.12.5 卫星定位系统 124
2.12.6 甚小孔径终端技术 126
2.12.7 宽带卫星通信技术 127
2.12.8 卫星互联网 128
本章小结 131
思考题 131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 133
3.1 以太网技术 133
3.1.1 以太网概述 133
3.1.2 交换以太网 136
3.1.3 虚拟局域网 140
3.1.4 100G以太网 144
3.1.5 以太网发展趋势 147
3.2 帧中继技术 147
3.2.1 帧中继概述 147
3.2.2 帧格式和呼叫控制 149
3.2.3 帧中继的应用 150
3.3 ATM技术 151
3.3.1 ATM概述 152
3.3.2 ATM信元格式 153
3.3.3 ATM协议参考模型 154
3.3.4 ATM的工作原理 156
3.3.5 ATM应用 158
3.4 无线局域网 160
3.4.1 无线局域网概述 160
3.4.2 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1 161
3.4.3 无线局域网组网模式 165
3.4.4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类型 166
3.4.5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168
本章小结 169
思考题 169
第4章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 170
4.1 传输介质 170
4.1.1 双绞线 170
4.1.2 同轴电缆 174
4.1.3 光缆 176
4.1.4 自由空间 179
4.2 工作站与网络服务器 185
4.2.1 工作站 185
4.2.2 网络服务器 185
4.3 网络设备 191
4.3.1 网络接口卡 191
4.3.2 调制解调器 194
4.3.3 中继器 196
4.3.4 集线器 197
4.3.5 网桥 201
4.3.6 交换机 203
4.3.7 路由器 208
4.3.8 网关 212
VIII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2版 4校 文前.indd 8
2023/6/15 14:15:56
目 录
4.3.9 无线接入点 214
4.3.10 网闸 215
4.3.11 光纤收发器 219
本章小结 221
思考题 221
第5章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222
5.1 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223
5.1.1 操作系统概述 223
5.1.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227
5.2 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232
5.2.1 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232
5.2.2 Windows NT操作系统 233
5.2.3 Windows 10操作系统 237
5.2.4 Windows Server 2019操作系统 241
5.3 UNIX操作系统 244
5.3.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244
5.3.2 UNIX操作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44
5.3.3 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操作 247
5.4 Linux操作系统 247
5.4.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247
5.4.2 Linux操作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48
5.4.3 Linux的网络功能配置 249
5.5 国产操作系统 253
5.5.1 国产操作系统发展概况 253
5.5.2 几种典型的国产操作系统 255
本章小结 257
思考题 258
第6章 Internet 259
6.1 Internet概述 259
6.1.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259
6.1.2 Internet的发展历程 261
6.1.3 Internet的管理组织 265
6.2 Internet工作原理267
6.2.1 分组交换原理 267
6.2.2 TCP/IP 268
6.2.3 Internet的工作模式 279
6.3 IP地址 282
6.3.1 IPv4 282
6.3.2 子网划分 284
6.3.3 IPv6 289
6.4 地址解析与域名 295
6.4.1 地址解析 295
6.4.2 域名机制 297
6.4.3 域名解析 300
6.4.4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304
6.5 Internet接入技术305
6.5.1 接入方式概述 305
6.5.2 xDSL接入 306
6.5.3 HFC接入 311
6.5.4 光纤接入 314
6.5.5 以太网接入技术 317
6.5.6 无线接入 318
6.6 互联网服务和应用 325
6.6.1 WWW服务 326
6.6.2 电子邮件服务 329
6.6.3 文件传输服务 332
6.6.4 P2P技术特点及应用 332
6.6.5 互联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334
6.7 Intranet和Extranet 336
6.7.1 Intranet 336
6.7.2 Extranet 340
6.7.3 Internet、Intranet及Extranet的比较341
本章小结 342
思考题 342
X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2版 4校 文前.indd 10
2023/6/15 14:15:56
目 录
第7章 网络安全 343
7.1 网络安全概述 343
7.1.1 网络安全的概念 343
7.1.2 网络安全风险 346
7.1.3 网络安全策略 348
7.1.4 网络安全措施 349
7.2 密码编码技术 351
7.2.1 密码基础知识 351
7.2.2 传统密码编码技术 353
7.2.3 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354
7.2.4 公开密钥密码技术 357
7.2.5 混合加密算法 362
7.2.6 网络加密方法 363
7.3 网络鉴别与认证 364
7.3.1 鉴别与身份认证 364
7.3.2 数字签名 365
7.3.3 常用身份认证技术 368
7.3.4 数字证书 370
7.3.5 公钥基础设施 373
7.3.6 区块链认证技术 376
7.4 防火墙技术 377
7.4.1 防火墙概述 377
7.4.2 防火墙的主要技术 379
7.4.3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382
7.4.4 新一代防火墙及其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384
7.5 反病毒技术 385
7.5.1 计算机病毒概述 385
7.5.2 网络病毒 387
7.5.3 特洛伊木马 390
7.5.4 网络蠕虫 392
7.5.5 移动智能终端病毒 394
7.5.6 病毒防治技术 395
7.6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397
7.6.1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397
7.6.2 入侵检测方法 400
7.6.3 入侵检测系统 401
7.6.4 漏洞扫描技术 404
7.6.5 入侵防护技术 405
7.6.6 网络欺骗技术 407
7.7 网络攻击技术 410
7.7.1 网络攻击的目的、手段与工具 411
7.7.2 网络攻击类型 413
7.8 VPN技术 416
7.8.1 VPN概述 417
7.8.2 隧道协议 420
7.9 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422
7.9.1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422
7.9.2 增强无线局域网安全的主要技术 424
7.10 云计算安全 426
7.10.1 云计算安全的概念 426
7.10.2 云计算面临的安全威胁 427
7.10.3 云计算安全的关键技术 429
本章小结 432
思考题 432
第8章局域网的设计与安全管理434
8.1 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434
8.1.1 局域网规划 434
8.1.2 局域网设计 436
8.2 企业网的设计与安全管理 439
8.2.1 企业网拓扑结构设计 440
8.2.2 企业网IP地址分配和VLAN划分 441
8.2.3 路由器协议选择 443
8.2.4 企业网安全设计与管理 444
8.3 校园网的安全管理 446
8.3.1 校园网的特点 446
8.3.2 校园网安全策略体系 448
8.3.3 网络接入认证技术的选择 449
XII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2版 4校 文前.indd 12
2023/6/15 14:15:56
目 录
8.3.4 校园网中常见的安全管理问题 454
本章小结 460
思考题 460
第9章 计算机网络实验 461
实验1 局域网组网 461
一、实验题目 461
二、实验课时 461
三、实验目的 461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1
实验2 使用交换机的命令行管理界面 462
一、实验题目 462
二、实验课时 462
三、实验目的 462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2
五、实验步骤 462
实验3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463
一、实验题目 463
二、实验课时 463
三、实验目的 463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3
五、实验步骤 463
实验4 VLAN 464
一、实验题目 464
二、实验课时 464
三、实验目的 464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4
五、实验设备 464
六、实验拓扑 464
七、实验步骤 465
实验5 跨交换机实现VLAN 466
一、实验题目 466
二、实验课时 466
三、实验目的 466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6
五、实验设备 466
六、实验拓扑 466
七、实验步骤 467
实验6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与使用 467
一、实验题目 467
二、实验课时 467
三、实验目的 467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7
实验7 Windows文件系统和共享资源管理 468
一、实验题目 468
二、实验课时 468
三、实验目的 468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8
五、实验步骤 468
实验8 Web服务器的建立和管理468
一、实验题目 468
二、实验课时 468
三、实验目的 469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69
五、实验步骤 469
实验9 活动目录的创建和管理 469
一、实验题目 469
二、实验课时 469
三、实验目的 469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70
五、实验步骤 470
实验10 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的配置 470
一、实验题目 470
二、实验课时 470
三、实验目的 470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470
五、实验步骤 471
参考文献 472
XIV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2版 4校 文前.indd 14
2023/6/15 14:15:56
|
內容試閱:
|
本书以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为组长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
所提出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中的“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大
纲为依据,并经适当修改而编著,书名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在2004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本学科核心课程以及各专
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中,“管理信息系统”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而“系统分析
与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专业的主干课程。而在上面提到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中,
提出了信息系统教育的11门核心课程体系,并制订了其中1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网
络技术及应用”(即“计算机网络”)是其中之一。这表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
鞭策作者应尽力写好该教材。
本书共9章,较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第1章及第2章)、计算机
网络的组网技术(第3章)、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第4章及第5章)、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第
6章及第7章)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第8章),第9章包含12个实验。
本书在编写时注意了下述几点。首先,本书主要定位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
理类各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本科生用作教材,也适合于非
计算机专业使用。其次,本书按下述脉络依次展开论述,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计
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
管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最后,本书坚持理论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组织
内容。教材中,偏理论的章节主要有第1~3章以及第7章,其余章节则偏应用。第9章
附有12个实验,可安排8~12学时的实验,力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
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按64学时设计,开课学时可在48~64学时范围内选择,含实验课10学时左右。
如果学时较少,则第5章、第7章的7.5节~7.7节和7.9节~7.11节以及第8章可以自学,
或以自学为主,并辅以教师适当讲解难点。此外,本书每章章末均附有习题,便于复习思考。
本书主要由高阳、王坚强主编,参加部分编写工作的还有成鹏飞、江资斌、郭尧琦、
费成良、罗根、钟波、任世昶、龚岚、于湘东等。
在此要感谢陈国青教授的指导,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索梅编审的辛勤工作。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难免有错误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高阳
2009年3月于岳麓山
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依靠完善的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球化,
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标志性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
提高,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2009年,以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为组长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
题组”所提出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中的“网络技术及应用”
课程大纲为依据,并经适当修改而编著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ISBN:978-7-302-
20119-9)。教材出版后,深受国内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先后14次印刷,发行量逾2万册。
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一书进行
了全面修订,删除了时效性差、知识陈旧的内容,补充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已取得的
新成果和新进展方面的内容。
全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组网技术、网络硬件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互联网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局域网的设计与安全管理,以及网络实验。
本书编写的原则如下:
(1)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本书主要面向工程型与应用型学
科专业。教材内容宜坚持基本理论适度,关注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强调实践和
应用环节。
(2)新增内容的选取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理论素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本书不是按传统的计算机网络ISO 7层模型的层次顺序来编写,而是以基础理
论—实用技术—实际应用为主线来展开。基础理论方面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论和计算机网
络的基本原理两章。后者安排了12节,它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既有经典的通信理论,
又有新成果与新进展,如量子通信、5G及卫星互联网等内容;实用技术方面介绍了计算
机网络的组网技术、网络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互联网和网络安全;实际应用方面
列举了湖南某企业网的设计与安全管理以及国内某高校校园网的安全管理两个案例。
(4)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第9章安排了10个实验,共计10学时。
本书的计划教学课时数为64学时。每个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和学时。授课的建议如下:
(1)讲授。本书第1~4章,第5章的5.1节、5.2节,第6章的6.1~6.4节是重点,
均应讲授,余下章节讲授与否,授课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2)自学。除讲授内容之外,其余内容均以自学为主,老师可适当讲解难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第2版
II
本书主要由高阳、王坚强、张红宇、周向红、丁于思修订,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
心原副主任黄家林教授修订了8.3节,参加修订工作的还有侯文慧、王亚楠、吕龙、赵悦
心、成思婕、周天予,以及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王晓康博士。全书由高阳任主编,王坚强、
张红宇、周向红任副主编。
本书出版之际,深深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向威编辑的辛勤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和资料,吸取了许多学者的宝贵经验,
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高阳
2023年1月于岳麓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