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该书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特别是产品设计专业应该了解的材料范畴、材料认知、思维发散、创新运用等方面知识展开论述,与艺术设计学科紧密联系,并更加侧重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本书具体介绍了: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认识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对材料的探索、探索与实验案例、新材料的应用。本书适合于普通高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学习,同时也适合于产品设计、材料等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余雅林,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一直致力于基础设计教学、专业设计教学及设计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编著教材四部,其中一部被列为轻工“十三五”规划教材。主持、参与及省市级项目多项。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并获奖。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并顺利结题。 参与和主持本科及研究生教改项目:1、参与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业设计实践性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成果“互联网时代下工业设计创新教学模式” 获二等奖;2、主持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工业设计研究生实践教学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研究,顺利结项。
|
目錄:
|
1 材料是什么? 001
1.1 材料的定义 002
1.2 材料的分类 002
1.2.1 按材料的性质分类 002
1.2.2 按材料的构成分类 003
1.2.3 按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分类 005
2 从加工工艺中认识材料 008
2.1 材料形态的转变 009
2.1.1 液态转换固态 009
2.1.2 半固态转换固态 012
2.1.3 固态直接变换形态 015
2.2 材料的连接 019
2.2.1 焊接(熔接) 019
2.2.2 胶黏剂连接 020
2.2.3 金属件、木材榫卯等连接 020
2.3 材料的表面处理 023
2.3.1 热处理(表面改性) 024
2.3.2 镀层 024
2.3.3 涂装工艺 025
2.4 材料的数字化新型工艺 026
2.4.1 激光雕刻 026
2.4.2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 027
2.4.3 3D打印 028
2.4.4 参数化设计 029
3 探索并认知材料的基本性能 031
3.1 时间元素 032
3.1.1 根据时长反映差异 032
3.1.2 根据湿度反映差异 035
3.1.3 根据温度反映差异 037
3.2 空间元素 038
3.2.1 平面构成 038
3.2.2 立体构成 040
3.2.3 多维空间构成 047
3.3 内部动能 051
3.4 外部动能 055
4 探索材料的创新可能性 059
4.1 思维发散 060
4.1.1 根据多种材料结合发散 060
4.1.2 根据材料性质发散 066
4.2 主题引导 069
4.2.1 以材料为主题 069
4.2.2 以展示为主题 071
4.2.3 以装饰为主题 081
4.3 功能引导 082
4.3.1 实用性功能 082
4.3.2 食用价值 086
4.3.3 绿色环保 088
4.4 结构引导 092
4.4.1 产品结构设计 092
4.4.2 空间结构设计 094
5 材料应用畅想 099
5.1 生活日用 100
5.2 交通出行 105
5.3 环保循环 106
5.4 科技创新 111
参考文献 114
|
內容試閱:
|
产品设计所涉及的材料成千上万,并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面对众多新型材料及新的加工工艺,作为艺术设计师,如何去认识及运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应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多角度去认知和探索,并找到合适的以及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笔者在江南大学教授材料与工艺的课程已有数年,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都试图去做一些教学上的探索和创新,从每一次的教学结果中进行总结和梳理,因此得到了本书的思路框架,结果并不一定成熟,但也是一种尝试,期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我们将继续调整、补充和完善,以期更系统、更科学、更加通俗易懂和易于操作。
本书打破常规的方式,不完全从材料学的角度去介绍材料,而是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认知和探索材料,建立一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对众多分类的材料和不断面世的新型材料,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去探索研究如何将这些材料与产品设计进行结合。在一些章节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创新,比如:从加工工艺的角度解读材料的形态变化方式等,让艺术设计师对于材料有了比较直观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能避免或者反过来利用加工工艺带来的弊端。第3章和第4章同样也是从新的角度去设计练习,从而融入设计者的思考和创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得到了朋友、同事、学生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特别感谢江南大学化工学院李明副教授,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学生杨诗雨、杨燕泽、刘姿汝、朱安琦、王可航、王弋、栾亦卉、邵意婷、刘馨滢,以及课程参与的所有同学,感谢在你们的帮助下,才使得本书更早落地!感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教学改革上的大力支持!
余雅林 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二O二二年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