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內容簡介: |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仍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带动增长的粗放型模式,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理论研究和中国实践经验都表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全球资源日趋短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支撑点,如何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部门重点关注的焦点。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研发投入资金,金融发展在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现有文献由于数据和理论的局限性对这个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是经济发展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命脉。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广泛存在,且作用日益明显。金融支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可以动员储蓄,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经济运行过程中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从而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本书创新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金融整体发展方面,金融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好的提供融资等服务,企业在技术创新时更容易获取资金支持,即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会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对企业技术创新更有利;同时从行业层面,金融资本的支持更有利于外部融资依赖性显著的行业和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创新。第二,从结构视角分析,随着我国自主创新的不断推进,银行体系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间接融资相比于直接融资所表示的金融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金融开放成为国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金融对外开放结构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推动力,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表现。从耦合视角看,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反映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技术创新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一直都是互动共生的状态,金融的发展为技术创新带来了更有效的资金支持,同时每一次技术革新带来的财富增长,也必然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支持与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探讨新时代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对策,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动力,充分发挥金融的资金融通和风险控制作用,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金融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
關於作者: |
黄婷婷,女,1991年9月,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任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高成长企业博士工作站特聘专家。在《现代经济探讨》、《郑州大学学报》、《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等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工作论文待发表论文4篇;作为撰笔人在《智库视角》发表内参文章2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在南京市委党校《市情参考》发表内参文章1篇,并获得南京市江宁区决策咨询特等奖;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无锡市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等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市等横向课题5项。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范畴
2.2 基础理论
2.3 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的金融发展的事实分析
3.2 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
3.3 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事实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4.1 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失败原因分析
4.2 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机制分析
4.3 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1 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融资约束和技术创新
5.2 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下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结构演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1 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金融内部结构的边际效应演化
6.2 金融开放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创新的技术创新效应:经济增长视角
7.1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不确定关系
7.2 金融创新的技术创新效应:经济增长视角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