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当前“互联网 ”背景下“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这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主线,在信息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产业创新理论、产业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从“互联网 ”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机制、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产业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机制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同时,法对“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互联网 ”与“产业集聚”之间、“产业集聚”与“产业创新”之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论,提出了强化信息网络建设以及推动上述三大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陈伟,1986年10月出生,江西上饶人,江西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撰写的智库报告多次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目前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
|
目錄:
|
目录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 . 1 . 1 研究背景 1
1 . 1 . 2 研究意义 3
1. 2 研究的主要框架 4
1 . 2. 1 研究内容 4
1 . 2. 2 研究方法 7
1 . 2.3 技术路线图 8
1 . 2. 4 主要创新之处 10
第 2 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
2. 1 文献综述 12
2. 1 . 1 制造业发展的研究 12
2. 1 . 2 “互联网 +”发展的研究 16
2. 1 . 3 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19
2. 1 .4 产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25
2. 1 . 5 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31
2. 1 . 6 文献评述 33
2. 2 理论基础 35
2. 2. 1 集聚外部性理论 35
2. 2. 2 工业区位理论 36
2. 2. 3 产业集群理论 37
2.2. 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33
2. 2. 6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40
第 3 章 “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 、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的内涵与联系 42
3. 1 “互联网 +” 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特征 42
3. 1 . 1 “互联网 +” 的概念界定 42
3. 1 . 2 “互联网 +” 的发展特征 45
3 . 2 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特征 48
3 . 2. 1 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 48
3. 2. 2 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特征 49
3 . 3 制造业产业创新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特征 52
3 . 3 . 1 制造业产业创新的概念界定 52
3 . 3 . 2 制造业产业创新的发展特征 54
3 . 4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特征 55
3 . 4. 1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 55
3 . 4. 2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展特征 56
3 . 5 制造业产业集聚 、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 57
3 . 5 . 1 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 57
3 . 5 . 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58
3 . 5 . 3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60
3 . 6 本章小结 63
第 4 章 “互联网 +”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 64
4. 1 “互联网 +” 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64
4. 1. 1 “互联网 +” 背景下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64
4. 1 . 2 “互联网 +”技术对产业集聚的作用路径 66
4. 2 “互联网 +” 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机理解析 73
4. 2. 1 模型假设与设定 73
4. 2. 2 模型均衡分析 78
4. 3 “互联网 +” 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80
4. 3 . 1 “互联网 +”及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80
4. 3. 2 行业异质性视角下 “互联网 +” 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94
4. 3 . 3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 “互联网 +” 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106
4.3 . 4 集聚模式异质性视角下 “互联网 +” 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111
4.4 本章小结 116
第 5 章“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 118
5 . 1 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118
5 .1 . 1 制造业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118
5 . 1 . 2 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的作用路径 121
5 . 2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创新水平的机理解析 138
5 .2. 1 模型假设与设定 138
5 . 2. 2 模型结论分析 145
5 . 3 “互联网 +” 背景下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149
5 . 3 . 1 制造业产业创新水平的测度 149
5 . 3 . 2 制造业整体视角下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159
5 . 3. 3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171
5 . 3 . 4 行业异质性视角下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174
5 . 4 本章小结 182
第6 章 “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业产业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机制 184
6. 1 制造业产业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184
6. 1 . 1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184
6. 1 . 2 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路径 186
6. 2. 1 模型前提与假定 190
6. 2. 2 模型内容与结论 190
6. 3 “互联网+” 背景下产业创新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194
6. 3 . 1 制造业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 … 194
6. 3 . 2 “收敛型”产业创新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证分析 196
6. 3 . 3 “发散型”产业创新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证分析 209
6.4 本章小结 222
第 7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224
7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24
7 . 2 相关政策建议 226
7 .2. 1 促进 “互联网 +”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 … 226
7. 2. 2 “互联网 +” 背景下推动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227
7 . 2. 3 “互联网 +” 背景下制造业集聚促进产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228
7 . 2. 4 “互联网 +” 背景下制造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229
7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30
7 . 3 . 1 研究的不足之处 230
7 . 3 . 2 研究的展望 230
参考文献 232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与人民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其带来的技术和理念上的冲击,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在信息时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原有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通过规模化生产获取发展成果的模 式随着我国经济主动“降温、降速”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能支撑我国制造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鉴于此,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也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信心。事实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势必需要经历从“增量”到“提质”的过程,而产业集聚发展不仅可 以有效解决制造业“增量”环节的储备工作,也可以通过其所带来的 经济外部性强化产业“提质”的储备工作。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其高质 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从部分发达国家提升制造业发展层次的成功 经验中得以佐证。因此,可以认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促进产业创 新能力提升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条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的技术路径。
遵循上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本书在信息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分别探析了 “互联网 ”对制造业 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机制、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制造业产业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机制。同时,利用面 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互联网 ”背景下 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期厘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术路径中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 业升级三个关键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共有7章,主要内容为:绪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互联 网 ”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的内涵与联系; “互联网 ”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 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业产 业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完成并出版,得到了江西理工大学商学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江西理工大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江西理工大学 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赋能’中国制造高质 量发展”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诚挚地希望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