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內容簡介: |
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石,也是他号召人们普遍遵守的“绝对命令”。这也是人类的意志规律、自由规律、道德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道德规律是人类的责任,也是明辨善恶的尺度。理性的人能为自己立法,因此,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将自身看作目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构建起来的体系,也即目的王国。目的王国服从自身加于自身的规律,自然王国则服从外因起作用的规律。这个“道德的最高原则”加强了理性的力量,提高了人格的尊严,真、善、美都将交由它裁定。
|
關於作者: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著名德国哲学家,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1755年起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1770年被聘为教授。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
|
目錄:
|
代序?德性就是力量——从自主到自律?苗力田 // 001
前?言 // 001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
知识 // 011
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 030
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 091
结束语 // 118
附录?论证分析??H. J. 帕通 // 120
译者后记 // 186
|
內容試閱:
|
前?言
古代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这种分类与其主题的本性完全一致,人们只能对有关学科所根据的原则加以补充,以便保证对它们的充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正确地规定其必然的划分,除此之外就不能作更多的改进了。
全部理性知识,或者是质料的,与某一对象有关;或者是形式的,它自身仅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一般地涉及思维的普遍规律,而不涉及对象的差别。形式哲学被称为逻辑学;质料哲学按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所服从的规律,又分为两种。因为规律只有两种,或者是自然规律,或者是自由规律。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被称为物理学,关于自由规律的学问被称为伦理学。前者是自然学说,后者是道德学说。
逻辑学没有经验部分,也就是没有这样一个部分,在那里思想的普遍必然规律,要以来自经验的论据为依据;因为,若不然它就不是知性或理性的标准,适合于一切思维,并为真理必然所证明。与此相反,不论自然哲学,还是道德哲学,都有自己的经验部分。因为自然哲学须给作为经验对象的自然界规定自己的规律;道德哲学则须给在自然影响下的人类意志规定自己的规律。自然规律是万物循以产生的规律,道德规律是万物应该循以产生的规律,但却不能排除那些往往使它不能产生的条件。
人们可以把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哲学称为经验哲学,而把完全以先天原则来制订自己学说的哲学称为纯粹哲学。单纯是形式的纯粹哲学,被称为逻辑学;当它被限制在知性的一定对象上的时候,就被称为形而上学。
按照这种分类,产生了两种形而上学,一种是自然形而上学,一种是道德形而上学。从而,物理学既将有它的经验部分,也将有它的理性部分。伦理学也是这样,不过经验部分特别被称为实践人学,理性部分本身被称为道德学。
各行各业,一切手工和技艺都通过分工而取得进步。按照这种分工,一个人并不把一切都包下来,而是每个人只限于做某种在操作上和其他有显著区别的事情,这样就可做得更周全、更轻巧。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工作还没有进行划分、每个人还都是个百事通,那么这些行业就处于落后状态。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不是不值得考虑的问题,那就是让纯粹哲学的各个部分,都配备一个特殊的人。并且,为了整个学术事业的利益,有必要警告那些为了迎合公众趣味,习惯于把经验和理性以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比例混合起来加以兜售的人们,警告那些自称为独立思想家,而把只在理性上下功夫称为钻牛角尖的人们,请他们不要同时做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在做法上完全不同,每一件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才能,而把这些才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只会使他一事无成。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那就是学问的本性似应要求随时把经验的部分和理性部分谨慎分开,在狭义的(经验的)物理学之前,再加一个自然形而上学;在实践人学之前,再加一个道德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必须谨慎地清除一切经验的东西,以便知道在两种情况下纯粹理性能做多少事情;它自己从什么地方先天地吸取这种学说,并且道德形而上学的事业是由队伍庞大的全体道德学家来完成呢,还是只由感到这种使命的少数人来完成。
在这里,我的意图是讨论道德哲学。所以,我只限于这样提出问题:人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制订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因为从责任和道德规律都有自明的普遍观念来看,必须有这样一种哲学是很显然的了。每个人都会承认,一条规律被认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为约束的根据,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绝对的必然性。“你不应该说谎”这条诫律(Gebot)并不只是对人类有效,而其他有理性的东西可以对此漠不关心,其余的真正道德规律也莫不如此。从而,约束性的根据既不能在人类本性中寻找,也不能在他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寻找,而是完全要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同时,任何其他单纯以经验原则为依据的规范(Vorschrift)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然而它即使有极小一部分甚至一个念头是出于经验的话,也是一个实践规则,永远不能被称为道德规律。
所以,全部实践知识、道德规律及其原则和其余带有经验成分的知识有着本质差别,而道德哲学是完全以其纯粹部分为依据的。在应用于人的时候,它一点也不须借用关于人的知识(人学),而是把他当作有理性的东西,先天地赋予其规律。这些规律,当然也需通过经验把判断力磨炼得更加敏锐,以便一方面准确地判断它们发生效力的场合,另一方面给它们创造为人们意志所接受的条件,以及在实践方面产生强烈的印象。因为,作为多方受制于爱好(Neigung)的人,虽能接受纯粹实践理性的理念,但要使它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具体起作用,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仅仅为了从思辨方面寻求先天存在于我们理性之中的实践基本命题的泉源,一个道德形而上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如果找不到主导的线索,找不到正确评价的最高标准,那么道德自身就会受到各式各样的败坏。要使一件事情成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作出的;若不然,那种相合就很偶然并且是靠不住的。因为,有时候并非出于道德的理由,也可以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而在更多情况下却是和道德相违反。现在,除非在一种纯粹哲学里,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在实践上也至关重要的、真纯的道德规律。所以,形而上学必须是个出发点,没有形而上学,不论在什么地方也不会有道德哲学。那种纯粹原则和经验原则的杂拌儿是不配称为哲学的,因为哲学和普通理性知识的区别,正在于它把普通理性知识所模糊把握的东西阐述在特殊的科学之中。它更不值得被称为道德哲学,这种混杂自身就要毁掉道德的纯洁性,是与道德的固有目的背道而驰的。
请不要以为在这里所要做的事情,著名的沃尔夫(Wolff)都已写在他名之为普遍实践哲学的道德哲学引言里了,这完全不是一个什么新的领域了。正因为这是普遍实践哲学,所以它所考察的不是一种特殊的意志,不是一种不须一切经验的动因、一种完全由先天原则来决定,被称为纯粹意志的意志。它所考察的是一般意愿,以及在这种一般意愿下属于它的全部行为和条件。这样看来,它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区别,正如普通逻辑和先验哲学的区别一样。在这里,前者所阐明的是一般思想的活动和规则,后者阐明的则是纯粹思想的特殊活动和规则,也就是其对象完全先天地被认识的思想的活动和规则。所以,道德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不是人的一般意愿的行为和条件,这些东西大都来自心理学。普遍实践哲学也超越自己的权限而谈论道德规律和责任,但这一事实并不能否定我的意见。因为,这一学科的著作家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他们把只先天地由理性所提供、自身完全是道德的动机,和那些经验的、知性通过经验比较而提高成的普遍概念一视同仁,完全看作同类的东西,不管在来源上是否相同,只注意它们总量的大小。他们用这样的办法制订出他们关于约束性(义务)的概念。这样的概念虽然并非不道德,但这种道德性只能像在一种对一切可能道德概念的来源不分先天或后天的哲学里所能期待的那样。
由于计划在将来写一部道德形而上学,我预先写下这个原理。除了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之外,也许根本不存在其他的原理,正如已经发表了的纯粹思辨理性批判,也就是形而上学原理一样。不过,对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需要并不像纯粹思辨理性批判那样急迫。因为,在道德方面,人类理性就是连最普通的知性也容易达到较大的正确性和完满性。相反,在理论方面,理性的纯粹应用则完全是辩证的。其次,在纯粹实践理性完成之后,我就有必要同时说明它在原则上和理论理性的一致,因为,归根到底只有一个理性,只是在运用方面有所不同罢了。然而,除非夹进一些与此无关的考察并引起读者的混乱外,在这里我就不能把这件事做得完美无缺。由于这种缘故,我不用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而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个名称。
第三,道德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虽然吓人,但对于大众化、对于普通理智的接受颇为相宜,我发现把这原理作为导言单独来写是有用的,因为这样,在将来就不须把这里不可避免的细节引进那些简明的条目中了。
在这个原理里,现在主要的目的是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这是一种意图完整、和其他道德研究全然不同、独一无二的工作。对这一重大的、迄今尚未阐明的首要问题的意见,我若通过把原则应用于整个体系,也许会赢得更多的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也许会找到更强的信念。不过,我宁肯放弃这些方便,因为它与其说是大众需要,还不如说是个人所好,因为一条原则的使用轻易和它所显示的面面俱到,不但不能证明这一原则的正确性,并且还要引起某种偏见,使人不能仅就它本身来进行研究,加以估量,而不计后果。
我相信,我在这本书里所采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从普通认识过渡到对这种认识的最高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这种原则的验证、从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里得到应用的普通认识。所以,本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章: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最后,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