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1.书中收录的诗歌评论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文字精准条理性强、思路明晰。
2.除诗歌评论外,还有王家新与海子、多多、苇岸等中国诗人交往的回忆,是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
3.王家新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翻译家,书中记述了作者在翻译策兰、曼德尔施塔姆等外国诗人诗歌时的处理方式,对汉语读者如何理解、看待外国诗歌译文,进而理解诗歌的本质颇具指点作用。
编辑推荐
王家新三十多年来诗论和随笔的精选集之一,对国内外多位有影响的诗人的作品予以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国内特立独行的诗人多多、海子、张枣的评价更为独到。作者作为诗人、翻译家对外国诗歌的翻译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悟,其心得有助于读者对策兰等名家作品的解读。作者还记叙了自己和海子、多多、苇岸等诗人交往的点滴,具有一定的文坛史料价值。许多篇章富有诗意,叙述性语言也闪耀着诗性的光芒。
|
內容簡介: |
《人与世界的相遇》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
關於作者: |
王家新,中国当代重要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诗论家及翻译家,1957 年生于湖北,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2006 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诗集《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未完成的诗》《塔可夫斯基的树》《重写一首旧诗》《未来的记忆》等;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为凤凰找寻栖所》《雪的款待》《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在你的晚脸前》《黄昏或黎明的诗人》《翻译的辨认》《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等;翻译有叶芝、奥登、策兰、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洛尔迦、夏尔及一些欧美当代诗人的作品。其写作被称为“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
|
目錄:
|
人与世界的相遇/001
与蝎子对视/009
朝向诗的纯粹/012
一切的峰顶/016
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020
冯至与我们这一代人/022
岸/034
维特根斯坦札记/043
谁在我们中间/061
饥饿艺术家/066
卡夫卡的工作/076
读叶芝日记/084
对隐秘的热情/088
拉赫玛尼诺夫/098
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关于当代诗学的答问/104
当代诗歌:在确立与反对自己之间/121
俄耳甫斯仍在歌唱/134
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144
文学中的晚年/160
“迟到的孩子”
——中国现代诗歌的自我建构/166
一个诗人该怎样步入世界/177
从黑暗中递过来的灯/184
哀歌
——纪念苇岸/193
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206
一份“现代性”的美丽/223
没有英雄的诗
——纪念阿赫玛托娃/231
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261
汉语的未来/282
取道斯德哥尔摩/291
伽利略测量但丁的地狱/297
费尔达芬札记/305
火车站,小姐姐……/336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346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364
附录
回答四十个问题/379
回答普美子的二十三个问题/405
越界的诗歌与灵魂的在场:王家新访谈/435
后记/447
|
內容試閱:
|
后记
虽然早在我上大学时,我就曾暗自立下志愿,要做一个像闻一多那样的诗人兼学者,但我不是一位“诗论家”,也不是一位“批评家”。作为一个习诗者,我们在创作的同时不得不从事一种诗学探讨,这就是我写作许多诗论文章的一个内在动因。
至于我在后来所涉足的诗歌翻译研究,这也是一个足以吸引我的领域。乔治·斯坦纳说 “伟大的翻译比伟大的文学更为少见”,对此我深以为然。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引领自己洞悉翻译艺术的奥秘,而且同我其他的诗学探讨一样,也试图以此彰显出语言的尺度、诗的尺度,甚至试图以这种方式“对我们这个时代讲话”。
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到现在,我在诗歌的路上已跋涉了40多年了。这三卷诗论随笔集就折射出这一曲折历程。说起来,我所出版的诗论随笔集远多于自己的诗集,我在这方面所耗费的心血和精力也超过了我在创作上的投入。但是我也“认了”,因为这同样出自一种生命的召唤:成为一个自觉的而非盲目的诗人,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诗学锻造中来,并在今天尽力重建一种诗人、批评者和译者三者合一的现代传统。这就是这些年来我和我的一些同代人所要从事的“工作”。
在诗学探讨、诗歌批评和研究之外,我也写有许多和我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这些随笔文字,有更多的生命投入和“燃烧”,在语言文体上,也更多地带有我个人的印记。不管怎么说,“把批评提升为生命”,这就是我要试图去做的。
我也曾经讲过,我的全部写作,包括创作、评论、随笔写作和翻译,都是以诗歌为内核,也都是一个整体,虽然它看上去“不成体系”。我没有那种理论建构能力和野心。我也从来不喜欢那种模式化的体系。
谢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的约稿,谢谢多年来读者和诗人们的激励。30多年前,我的第一本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出版后,我以为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是当我听到一些年轻的诗人满怀感激地谈到它时,我感到了一种责任。在后来,当我收到海峡对岸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来信,说她整个傍晚都在阳台上读我的诗论集《没有英雄的诗》,天黑后又移到屋子里开灯继续读,读到最后发现自己脸上已流满了泪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汉娜·阿伦特的一段话: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
这是我一生中读到的最激励我的一段话。我感谢这种激励。不用多说,我的许多随笔写作就来自这样的激励。
这三卷诗论随笔集是从我已出版的10多种诗论随笔集中选出来的,其中第三卷《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的大部分文章为近两年来尚未结集出版的新作。编选这三卷诗论随笔,对我来说是一件难事,有时真不知道怎么编选才好,尤其是早些年的一些诗论文章,它们在今天很难让我满意。因此,这次我在“尊重历史”(因为它们已出版发表过)的前提下,又对许多“旧文”进行了修订。我想这种修订还会伴随我们的,因为艺术和人生就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写”自己的历程。
王家新
2021年7月28日,望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