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诗集。分为七个部分,有古体诗,近体诗“综合篇”,近体诗“节气篇”,对联,诗词曲,南部风情,工作篇。作者将她寡淡的时光酝酿成了诗韵,将琐碎的日常缝补为了画意,将忙碌与奔波揉碾成了色彩,从而成就了一段“诗意人生”。内容浪漫唯美,可读性强。
|
關於作者: |
李琼,女,汉族,1970年生。本科毕业。 职业:医生。现任南部精诚眼科医院院长。 笔名:半闲。喜好书法、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化。 座右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独语:半日清闲半日仙,半日邀春访自然。半江春水向东去,不改初衷不问禅。
|
目錄:
|
第一部分:古体诗
第二部分:近体诗词之综合篇
第三部分:近体诗词之节气诗篇
第四部分:对联
第五部分:诗词曲
第六部分:南部风情
第七部分:工作篇
|
內容試閱:
|
序
马经义
这是李琼女史的第三部诗集。单从书名上论,如果说前两部《诗意人生》《青石板路》建构的是一种生活理想的话,那么这一部《雪中的月亮》着眼的便是现实中的处境。这三部诗集,勾勒出的是一方天地,编织出的是一段生活,折射出的是诗人的整个世界。
雪与月是古今诗文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中国诗人为什么喜欢月亮?因为它总在望朔之间周而复始,它的阴晴圆缺像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它高悬于太空,千百年来孤独而又喋喋不休地为我们一遍一遍地诉说着“月满则亏”的大道轮回。李琼女史将月的这份哲学意蕴化入了她的诗文,正如她在前言中说:“我在每一首诗里,或从完美走向残缺,或从残缺走向完美,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轮回。”
品读《雪中的月亮》,总有一个奇怪的疑问闪烁不定——那是怎样的雪?是妙玉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吗?我想不是,因为那太过于矫情。是贾宝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的雪吗?我想也不是,因为那太过于实用主义。读到《如梦令·听雪》:
天地茫茫一片,谁似这般清浅?白色量容颜,不傲不娇不淡。惊变,惊变,大道阴阳至简。
我豁然开朗,原来衬托月亮的雪是一种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真实,是白茫茫一片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学思辨。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柳宗元的一首小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曾一度纳闷,在那个天寒地冻、飞鸟不到、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个披蓑戴笠的孤老头子,钓的不是鱼而是雪,他是疯了吗?后来才慢慢懂得,子厚所钓的是像雪一样的纯洁,是不同流合污的节气,是一份孤独、寒冷乃至死亡都不能剥夺的坚守。所以柳宗元笔下的雪,代表着他干净无污的生命本真,是他为人处世、独步官场的孤傲,也是他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份清醒。雪是寒冷的,《江雪》所呈现的画面是静止的,但是在柳宗元“孤舟”与“独钓”的身影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赤子之心的火热,一份内心的澎湃与生命的动感。
这种美学效果在李琼女史的《忆江南·雪中火棘》里也能看到:
飞雪醉,还是火红天。老刺青枝梳瘦影,霜风寒鸟锁空弦。独步在春前。
漫天的大雪,原本应该是白茫茫一片,然而诗中却呈现出了“火红天”的景象。为什么?因为红似热血的火棘在不听劝说地绽放。独步春前的它,虽然“老刺”“瘦影”,但那一往无前的勇敢,在冰天雪地的映衬之下,更能彰显出生命蓬勃的力量。这原本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突然之间飞出了一只“寒鸟”,一声鸣叫划破长空,为“飞雪醉”的寂静,带来了一线生机。此时又有一个疑问跳出来了,“独步春前”的是谁?是火棘,是寒鸟,还是作者本人?似乎非常明显,但是又辨识不清。这种诗意化的效果就像蓑笠翁一样,在飞雪之下显得那么的孤寂而又倔强。
细读《雪中的月亮》,最喜欢其中的一个角度,那就是“听”,《听云》《听月》《听禅》《听菊》……数不胜数又美不胜收。一首《听枫》写道:
云烟湿襟处,霞落半山秋。不锁天涯月,轻摇万里舟。皴来山有色,猱去水无忧。潇洒如君子,闲同野鹤修。
为什么用“听”呢?细细想来,别有一番深意。“听”的甲骨文字形是左边一个大耳朵,右边一张口,表示一个人用口说,一个人用耳听。所以“听”的本义是以耳受声,同时它又延伸出了“接受”“审查”“等候”等多种意思。最重要的是“听”这种感官,是专向性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用心听的时候,只能接受一个方面的信息,多渠道信息的同时输入是会让我们分心走神的。荀子在《劝学》中说:“耳不能两听而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正的“听”不是用耳,而是用“心”。所以这首《听枫》没有一处是在描述用耳听的声音,诗中的“半山秋”“天涯月”“万里舟”都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诗人用了一个“猱”字,悄悄地把古琴之声藏在自然之中,它是如此的细腻,又那般忽明忽暗,这天籁之音依旧无法用耳去听,而需要用心去捕捉。
用心是“听”这种感官的真正归属,所以在这本诗集中便有了听四季、听自然、听万物、听人生的专心致志。不难看出,在李琼女史笔下的“听”不仅仅是一种感悟的法门,还是一种亲近生活的路径。她在《听春》中写道:
雨细风梳柳,黄花醉眼开。蜂飞惊紫燕,道是故人来。
“风梳柳”三个字把春天润物细无声的温柔慢慢地舒展开来。当沉睡了一个寒冬的“黄花”被春风唤醒之后,睁开眼睛已经是蜂围蝶绕,一切都生机盎然。一个恰到好处的“醉”既有沉醉于春的细腻,也有痴迷于春的崭新。然而这一切是“听”来的吗?绝对不是,而是用心体味出来的。
《雪中的月亮》收录了作者一千多首诗文,这个数量是庞大的。我一度疑惑——有必要每一首都保留吗?就算是《李太白全集》也不过收录了他一生九百多首诗词。而且当我翻看诗集目录的时候,总觉得它“七零八碎”且排列又无章法。所以在写序之初,我曾自作聪明地想为李琼女史重建体例,分出章回。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错了。
如果说行医济世是李琼女史的职业,那么写诗填词就是她的生活。一个爱诗的人,写作原本就是从日常中信手拈来,而日常就是琐碎的,生活的本身就是凌乱的。你我的现实生活又有多少有章可循呢?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往往是人为刻意的,这不是诗词应该有的样子。陆游早就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果我们能体悟到生活就是日常,日常就是琐碎,琐碎就是永恒的话,你会发现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就应该这样呈现出一份七零八碎的本真。
合上这本诗集,“雪中的月亮”又再一次映入眼帘,这五个字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独特的。因为在雪中你看不见月亮,然而你又绝对不能否认雪与月亮的搭配是如此的诗情画意。其实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在“雪中的月亮”这幅画面里一直都站着一个人,雪也好月也罢,都是她眼中的景色与怀中的心情。
2022年6月3日晚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