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考察了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以及其对社区治理产生的影响。在详细了解社会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了解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并通过实地调查及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评估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比社会工作介入前后社区治理情况的变化,归纳出社会工作介入我国社区治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作用范围、制度保障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
關於作者: |
李文静,1988—,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主持校级社科重大培育项目“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转型期我国社区福利治理研究》、《“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慢性病人的社会适应与生存策略研究”,参与民政部招标课题《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社会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信访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战略研究》;目前在《光明日报(理论)》、《河北学刊》、《学习与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转载。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第三节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社会工作与我国社区治理改革
第一节社会工作与我国社区治理改革的关系演变
第二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现实必要性
第三章S机构基本情况及其介入社区过程
第一节S机构基本情况
第二节S机构介入社区治理的形式与过程
第四章S机构的社区治理实践
第一节开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项目
第二节协助化解社区矛盾纠纷
第三节开展社区自治服务,协助解决社区问题
第四节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第五章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和作用机制
第一节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
第二节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机制
第六章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成效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政府治理理念
第二节社区治理机制
第三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
第四节社区工作者的治理理念和能力
第五节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及协作程度
第六节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第七节社区治理保障性制度建设水平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嵌入与变迁: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社会工作以福利治理带领社区治理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路径和机制
第四节促进社会工作成效发挥的社区治理保障性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
內容試閱:
|
序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此做出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制度化、专业化助人方法,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显然,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基于此,早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专门就基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提出要“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社区治理是较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场域。早期相关研究成果或比较宽泛,或比较琐碎,为后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李文静女士是我2011级的博士研究生,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我主持的几项国家级及民政部课题,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有较好的认知和积累。她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阶段恰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