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編輯推薦:
本书以历史顺序呈现了来自不同时空的20位大思想家的20封哲思书信,并伴有20篇专业学者对书信的专业解读,介绍书信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通信双方的身份和社会关系,并对书信内容及其牵连问题进行解读与分析。“这些书信因此成为一扇门,打开它,我们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思想家的世界。”
內容簡介:
本书共收录20位大思想家所写的20封书信,从伊壁鸠鲁、塞涅卡,到笛卡尔、本雅明……作者来自不同年代,身处不同社会环境,但是每封信都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生活,试图解决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获得快乐、如何认识时间的价值等永恒而普遍的问题。书信按时间排序,每封信还附带一篇专业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具有丰富生命内涵和生活指导意义的书信,同时感受书信体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關於作者:
艾达·布罗诺斯基(Ada Bronowski),英国伦敦新人文学院的哲学讲师。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哲学研究学者。曾获得悉尼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和伦敦华宝学院的研究奖金。
陈斯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文学、历史、基督教哲学等。
苏泓睿,哲学硕士,自由译者。
目錄 :
第一章 活在当下!001
第二章 时间的价值023
第三章 学生的自罚与老师的溺爱037
第四章 犬儒神灵写给穷人的哲学053
第五章 真实的人,真实的哲学073
第六章 善的动机与现实的阻碍087
第七章 “不,颜色是真的”099
第八章 革命浪潮中的哲学家女皇113
第九章 来自流亡的爱133
第十章 情欲的吸引145
第十一章 理性的经验主义?157
第十二章 “我亲爱的朋友,什么是幸福?”175
第十三章 爱的哲学193
第十四章 现实的伟大209
第十五章 自深深处:一封哲学书信221
第十六章 通信真理观247
第十七章 消除恐惧之塔267
第十八章 真理的史诗面向285
第十九章 “神坛上的卑鄙小人”307
第二十章 舞蹈哲学339
撰写者简介356
致 谢358
原文索引359
內容試閱 :
本书共收录二十位学者和艺术家所写的二十封书信,从罗马皇帝到17世纪英国贵族女子,从公元前3世纪的遁世哲人到20世纪的电影导演,书信作者来自不同年代,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但是每一封独特的信件都关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从如何面对死亡到如何承受生命,从如何获得快乐以及何为真正的快乐到何为幸福,还有如何珍惜时间,如何成善,作恶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改变……本书中的二十封私人书信就在处理这些永恒而普遍的问题。
这些信件没有一封是写给普罗大众的,也没有任何一封信件——或者几乎没有——曾被认为有一天会被我们读到。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并不属于交换观点与见解的公共空间。以书信的方式公开交流观点这种实践在文艺复兴之后与现代之前的“文人共和国”达到顶峰,科学革命的伟大发现与启蒙运动的理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而被公之于众的。相比之下,本书收录的书信则是实实在在个人的和私人的,它们既不针对任何一个要与之争论的对手,不急于争先,也不为了取笑别人而做任何机智辛辣的嘲讽。我们在这些私人对话中可以看到,信件的作者们真诚而迫切地想要得到那些有关生活的艰深问题的答案,而没有人能避开这些问题。然而,当隐私可以为捍卫这些信件所阐发的真理发挥一定的作用时,这些问题就打破了书信的私人界限。在这些属于全体人类的问题面前,我们都是弗洛拉·特里斯坦笔下的“全人类的兄弟姐妹”,在这些作者的私人书信中留有我们自己的位置。
书信里阐发的思想是直接写给某一位真实存在的朋友的,而他们首先是根植于这些书信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当中的。一位叫作美诺西斯的人是伊壁鸠鲁的好朋友;安德鲁·贾克帕森是莱奥帕尔迪的好朋友,他们在1822年的冬天结识于罗马;德·苔丝夫人是杰曼·德·斯戴尔来自巴黎的朋友;马甘拉尔是甘地的远房表亲;莫里斯·贝嘉在书信中亲切地称他培养的最后一位舞蹈明星为纳韦尔……这些书信所展露的从容与亲切,不仅彰显了他们的情谊,也让这份情谊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迸发出来。透过那一个个收信人,我们每一个突然醒悟要让生活有所改变的人都渴望倾听那回响在书信中的声音。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那里,哲学走在通向真理或某一个真理的道路上,而这些信件就是在向收信人指明踏上这条道路的方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信件是哲学的。这些信件不属于任何特殊的文学体裁的框架;也没有任何一位作者归属于一个被称作“哲学”的专业学科。在本书涉及的作者中,有一半都没有受过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术训练,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那些主流学术规范都只是略知一二,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这种规范之下的标准去评判他们。至于那些确实处在主流标准之下的作者,他们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却出人意料地显得不符合,甚至时常违背他们所阐发的某些核心教条与学说,而这些学说却成为他们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和标签。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笛卡尔身上。在写给他的笔友、落魄的波希米亚公主伊丽莎白的信中,笛卡尔意识到,在理论上成为一个二元论者或许很好,但这似乎与现实和生活经验相违背。笛卡尔是否(在私底下)放弃了他的二元论主张,又或者他本身并不真的坚持身体与心灵的二分?是否是这样一个没有在任何大学接受过任何一门哲学课程的女人让他看清楚了自己的错误?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本书的第五、第六章揭晓。
在标准的边缘,这二十位作者共同建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哲学传统,在“文人共和国”的阴影下,这一传统在私人书信中获得庇护并得到发展。有些女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因其性别而被排斥在哲学之外,她们只能在私人通信提供的保护伞下找到允许她们进行思考和创造的友好环境。另外一些人仅仅在自己的世界中建立其学说,并没有要对抗或维护某种权威。还有一些人具备莱奥帕尔迪所说的“敏感性”,这让他们成为混合的思想家,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学界也无法将他们归于任何一门专业,我们只能说他们是半个哲学家、半个诗人、半个舞者、半个政治活动家、半个电影创作者、半个剧作家。
在里尔克著名的十四行诗《远古的阿波罗躯干像》(1908)中,诗歌的结尾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地出现了这样一句指令、恳求或决议:“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里尔克抓住了一种醒悟和决定的瞬间,这个瞬间以不同的方式在所有信件中得以探索和发展。在诗歌的微观世界中,古老的无头雕像散发出的美丽与奇妙引发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疑惑。在本书收录的每一封信中,也正是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触发了作者们对深层真理的探索,它潜藏在那些日常经验带给我们的表象之下。
真理蕴含在日常经验中这一信念驱使里尔克发动诗歌的力量,作者们以书信形式探究真理也受到这一信念的驱动。里尔克的著名篇章《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就展示了书信体作为放大镜的功能,里尔克在这部作品中将创作过程中的分析活动放大给读者看。书信体的这一功能在里尔克的另一封书信(收录于本书)中被用来放大有关幻灭与恐惧的日常经验。书信用通俗的语言传递出诗歌借助严谨的结构与宏大的想象所产生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形式背后所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即哪怕经验也不是被直接给予我们的,我们也必须学习如何感知经验(第十七章)。
当理念与现实无法调和时,无论多么痛苦、多么矛盾,我们都不得不苦恼地接受它。于是,莱奥帕尔迪不无绝望地重新诉诸想象的力量,因为它能够把我们从理念与现实的鸿沟中解救出来,宽慰我们(第十二章)。通过公元2世纪的讽刺文学家吕西安的创作,古代神灵克洛诺斯重获生命与言说的力量,面对这不可弥合的差异,他劝说他的朋友,梦也没那么值得追求(第四章)。而与此同时,梭罗极力劝说他的朋友去拥抱现实的本来面目,丢掉一切投射于其上的设计与理念(第十四章)。在温克尔曼那里,同一个力量引发了不同的结果,它释放了温克尔曼的热情,温克尔曼督促他的朋友要走进古代艺术作品的世界,亲自观看它们,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美——没有任何一本书、一件复制品能够替代一手经验(第十章)。
书信要求作者直接认识经验的具体性,不要躲在理论背后,躲在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或完整成型的哲学论文背后——抛开修辞上的计谋,只追求真理,或至少某个真理。当伊丽莎白的个人经验与笛卡尔的理论相抵触时,她督促笛卡尔这样做(第六章)。当席勒急切地写信告诉歌德,无论理论秩序看起来多么令人信服,纯粹的理性主义还是有些错误的时候,席勒也劝告歌德这样做(第十一章)。而编舞家贝嘉写给他的年轻友人的信也表达了同样的道理:只有活生生的运动经验才是从我们自己、我们真实的自我中生发出来的(第二十章)。
书信展露的是心对心、灵魂对灵魂的对话,正因如此,心灵与身体的统一才会在书信中反复重现,人们在信中不可避免要应对这一迹象。我们不能假装身体与灵魂的统一对我们的生命无关紧要。王尔德在监狱中悲痛地写下了那封具有回忆录性质的书信,在这封信中他提出了一套新的关于感觉的哲学,他认为感觉必须要时刻满足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欲望(第十五章)。伊壁鸠鲁告诫他的朋友,为了确保心灵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让我们获得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好好照料我们的身体(第一章)。马克·奥勒留为新的欲求设定了新的规则,他向他的修辞学老师解释道,他不能再沉迷于两边倒的辩论术了,而要坚定地站在他自己的这一边,捍卫自己所信赖的真理(第三章)。里尔克在他那封回响着不幸征兆的信中,为了对抗恐惧与未知,也发现了这种新的规则(第十七章)。弗洛拉·特里斯坦的一封信宣告了一种新的爱的体系的诞生,在这一体系中,女性拥有决定权而男性只能服从,在这封信中,她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则(第十三章)。
书信体是一种自由的体裁。它摆脱了逻辑推理的论证,并尽可能快的分享给别人;它不害怕说出某些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观念,避免了浮夸与迂腐。伟大的人显得谦卑,谦卑的人显得伟大,吕西安创作的那封虚构的通信正体现了这一点。这次通信发生在落魄神灵克洛诺斯与一位自我标榜的穷人代表之间,后者从一开始就向别人夸耀 “那位神灵最为尊敬的人是我”(第四章)。
金钱也是书信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该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利用它?是否应该追求它?追求一点还是很多,抑或是一点都不应该追求?恰恰是因为坚信心灵若离开身体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在关于金钱的问题上,这些书信的作者既不虚伪地宣扬节制,也不鄙视财富,相反,他们深入探讨并在伦理层面考察财富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用处。克洛诺斯告诉那位穷人,富人固然因财富而邪恶,但与此同时,只有当穷人愚蠢地崇拜财富时,穷人才会因此变得贫穷。塞涅卡颠倒了“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的含义,他指出,这句话应该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时间自身就是唯一真正的货币,而我们是时间的挥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愈发贫穷(第二章)。弗朗索瓦·特吕弗嘲笑那些认为光靠对左翼社会主义电影进行投资就能获得自我救赎的富人,也嘲笑拍摄这种电影的导演,例如戈达尔,这种人认为掏出一沓钞票就能够抵偿他们严重缺乏的同情心与个人实际行动(第十九章)。
这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也不断发展与深化了一种道德观,它不是老生常谈的善恶对立的故事。每一位作者都凭借其不同寻常之处让善恶的价值在那一封封书信中得以重塑和延续,他们放大了道德健全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与善和幸福的关系,以及人们要为自己与他人所承担的责任。于是,在对卡夫卡的伟大之处的生动刻画中,本雅明粉碎了人们对“正确必将战胜错误”的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他的最终结论是,希望是存在的,“但不是为我们而存在”,失败反而是我们所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因为在不断认识失败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实现自我的觉醒(第十八章)。
人们可以自由而无所畏惧地在私人书信中思索失败这一比其对立面——成功——更加普遍的经验。伊壁鸠鲁认为,因正当的理由而失败总比侥幸获得成功要好。他的同道中人遍布各个大陆、跨越漫长的世纪,他们将失败看作终于可以停下来检验自己的机会,按照奥斯卡·王尔德的说法,这是“人格的强化”。
没有什么比一封书信更能拼凑出一段关系是怎样互动的:谁占据上风,谁在引诱对方。18世纪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在写给其侍从的一封信中展现出了两种形象,一方面她很精通启蒙思想,另一方面又带着对现实政治的缜密考量废弃了这些理论,因为她看到了这种哲学虽然有着美好的愿景,但却难以付诸实践(第八章)。在她的信中,她始终无法停止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哪怕她摒弃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普世主义抱负。于是,她把自己更好的一面留在了信中。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甘地的书信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叮嘱他的朋友寻求自我觉醒,不要盲目服从来自权威的指令,即便是为了祖国印度的解放。自由在于自我觉醒,“解放你自己……你自己就是印度”(第十六章)。若非如此,人将处于自我疏离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斯戴尔夫人为自己在巴黎之外的流放遭遇感到悲痛,不仅仅是因为长期与朋友天各一方,更是因为她感到她失去了更好的自己,远离了那些能与她心意相通的人。书信此时缓解了那种人疏离于自我的感受(第九章)。
书信的私密性也让真诚的批评成为可能,严厉的词语并不是无谓的愤怒,它总能演变成清醒和冷静的分析,然而那些调控礼节与丑行之别的社会规范却常常妨碍这种分析,甚至把它曲解成恶意。但是在书信中,本雅明可以对他的朋友猛烈抨击马克斯·布罗德,在这个人身上,本雅明又发现了一个卡夫卡的谜团——他竟然和布罗德这种人交朋友!本雅明猜测,卡夫卡之所以委托此人销毁自己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知道此人不会听从他的请求(第十八章)。温克尔曼可以在信中无情地指责法国艺术评论家们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并向启蒙美学发起挑战(第十章)。特吕弗在一封书信中称戈达尔是“神坛上的卑鄙小人”,在这封令人印象深刻的信中,与其说他在侮辱戈达尔,不如说他是在刻画一位艺术家的道德矛盾,他被困在道德的绝对律令与他身边那些活生生的受苦之人在此时此刻对他提出的要求之间——这一矛盾在之后又进一步上升为电影与生活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第十九章)。
这些书信按照时间排序,每封信都附带一篇导读,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他们结合相关的传记和参考文献深入分析了书信的主题。这些书信因此成为一扇门,打开它,我们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思想家的世界。
Ada Bronowski
第一章 活在当下!
伊壁鸠鲁致美诺西斯
伊壁鸠鲁致美诺西斯,祝好!
无论一个人年龄有多小,他都不应该推迟学习哲学,而无论一个人年纪有多大,他也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哲学。因为,对保持灵魂的健康这件事情来说,没有过早或过晚这一说法。说留给哲学的时间还没来,或者那个时间早已过去,就好像是说追求生命蓬勃和幸福的时间还没到来或已经晚了。所以我说,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哲学!老年人应该学习哲学,这样才能对过往那些美好的事物心怀感激,从而重获青春;年轻人应该学习哲学,这样才不必惧怕未来,从而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然老成。
因此,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会让我们生命蓬勃并获得幸福的东西上面。当幸福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拥有了一切,而如果幸福不在,我们就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去得到它。
所有那些我不停建议你去做的事情,请你一定要做!把你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它们身上,把它们想成美好生活的头等大事。
……
至于偶然性,这样一个人不会将它看作神圣的,如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因为神绝不会做任何无序的事情)。他也不会认为偶然性是一种不可靠的原因。因为他认为,就人能否度过至福的一生而言, 好事物和坏事物并不是偶然地分配给人的。偶然性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提供一些起点,我们由此出发,通向巨大的善或巨大的恶。
他认为,与其未经理性思考、仅凭靠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不如经过理性思考、只因运气不佳而遭遇失败。在我们的行动之中,我们可靠的判断没能将我们引向偶然的成功,这是很好的。注意这些事,以及与此相关的事情,日日夜夜训练你自己,训练你的伙伴。这样一来,无论你是醒着还是睡了,你都绝不会被困扰。你会在人群中像神一样活着。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如果充满了诸多不朽的善,他将与不朽的存在无异。
Ada Bronowski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以多产的书信作家的身份而闻名于世。在写给朋友、学生和家人的信中,伊壁鸠鲁从未停止过传授关于智慧的箴言,那些教导取自非常私人的哲学研究。他的信件广泛流传,甚至包括那些显而易见纯属私人的信件。比如伊壁鸠鲁写给母亲的一封信被寄出去大约五百年后,最终被刻在了奥伊诺安达的一座门廊上,那是希腊的一座偏远城市,位于今天的土耳其的西南角。伊壁鸠鲁在信中安抚他的母亲,因为她曾做了一个关于伊壁鸠鲁的噩梦。他劝说母亲关注当下,关注她此时此刻能看见、能触到的东西,不要为没有直接发生在她身边的思想和看法所担忧。他在信中引述了他的标志性概念“纷扰”(disturbance),人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逃离这一状态,以此来达到它的对立面,即他的另一个标志性概念“无扰”(absence
from all disturbance),他的解决办法是“母亲,鼓起勇气!”以提防那些让心灵去关注当下并未发生之事的想法。
伊壁鸠鲁很可能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告诉他的母亲不要为自己担心的孩子。但是,这封《致母亲》,自它的石刻残片被公之于众起,就因某种东西让这封信和伊壁鸠鲁这样的孩子显得与众不同。这封信结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展现了伊壁鸠鲁对收信人在道德与精神上的提升所付出的迫切与真诚的关心(他教导她,实现生命的最高目的并远离忧心,这完全是她力所能及的);另一方面,它同时提出了一种哲学论证,证明为什么这样做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这个论证看似简单:只有当下在场的才是真的。这句话概括了关于感觉表征的一种复杂详尽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通过感觉的作用,我们的感官能够接收其他对象产生的印象;当我们的感官关闭了,比如睡觉的时候,这样一种信息的传递就不能发生。因此,在梦境中没有真相。在写给母亲的几行简短的话中,伊壁鸠鲁提炼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以只有亲密信件才能实现的方式,略过理论,依托对对话者的尊重并以此作为劝说的手段,迫切并真挚地想去解决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这封信中一开始出现的关于噩梦的问题。
伊壁鸠鲁写过至少45部哲学论文和著作,每一部又包含多卷,比如他的不朽著作《论自然》分为37卷。这些作品都消失了。除了少量保留在碳化莎草纸上的只言片语,伊壁鸠鲁伟大的创作没能在古代狂热的复制文本的活动中受益,这是古代用来流传和散布文本的唯一方式。这一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伊壁鸠鲁的哲学总是惹人不快,因为他的立场会对社会、政治、宗教的机构形成威胁。他提出的观点带有颠覆性,因而很容易被视作具有反社会倾向。他的学说是出了名的热爱快乐多过责任,他虽然不怎么反对诸神的存在,但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神人沟通;或许,在这之中最具颠覆性的,莫过于他收集了物理、 宇宙、天文等多方面的证据来证明,人类并无特别之处,因为我们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仅仅是原子无序碰撞产生的片刻之物,这些原子进行着永恒的聚合分离运动,不受我们所思、所说和所做之事的影响。
于是,在伊壁鸠鲁的手中,书信获得了两重意义。在文体形式上,这些书信适于表达伊壁鸠鲁的思想。正如对话体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现对事物进行彻底追问的形式,那种追问方式是柏拉图的特色,同样地,信件传达了伊壁鸠鲁的坚定信念:他拥有通向幸福生活的钥匙。无须没完没了的证明,收信人可以相信伊壁鸠鲁绝不会欺骗他 / 她,信中所展露的只有践行其哲学发现的迫切需求,因为更好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才是最为要紧的事情。在学理体系之外,信件也是一种保留并散播学说的策略。这些写给亲友的信件微不足道、鲜为人知,因此,在它们的庇护之下,信件这种极易流通、相对短小的形式能够确保伊壁鸠鲁的思想得到长久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