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为“2022年成都市哲学社科——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论坛”重要成果展示,并计划将报送2023年四川省哲学社科成果奖评选。本书是国内系统讨论“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的专著,立足于从全球化的视野下乡村生态社区形成和建设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学术脉络等进行梳理,对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社区进行讨论,重点提出乡村生态社区的设计研究不是单纯生态观念、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的探讨,而是需要从社会、经济、人文等多个维度去探讨。本书分3个部分:一是围绕乡村生态社区发展脉络,从理论层面、实验层面、实践层面进行探索;二是探讨文化多样性下的乡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适宜性;三是通过乡村社区生态单元的讨论,初步建构了乡村生态社区的系统设计方法。并通过剖析8个国内外代表性案例,清晰呈现乡村生态社区建设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技术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
關於作者: |
舒悦,重庆江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兼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深造,主要研究人居环境设计、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出版专著《城市防灾型公园设计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在CSSCI、CSCD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课题20余项,参与完成教育规划设计项目1项。成果获四川省教育厅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西华大学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西华大学第三、四、五届本科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
目錄:
|
绪?论?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共生
第二节? 传统乡村聚落环境的生态系统
第三节? 生态失衡:工业时代以来的生活模式和问题
第四节? 新时代的乡村社区如何与自然“共生”
第一章?乡村生态社区的探索
第一节? 理论探索:从田园城市到人类生态系统设计
第二节? 实验探索:基布兹社区、返土归田运动和合作居住
第三节? 全球生态村的发展与影响
第二章?文化多样性下的乡村生态社区模式
第一节? “共享居住 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社区
第二节? “共居自治 共识决策”的生态社区
第三节? “生态科技 持续更新”的生态社区
第四节? “传统乡村 多元发展”的生态社区
第三章?乡村社区的生态单元构建
第一节? 乡村生态住宅设计
第二节? 乡村生态院落设计
第三节? 乡村生态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节? 乡村社区生态水系设计
第五节? 乡村社区生态农田设计
第六节? 社区小尺度生态景观设计
余?论?诗意的栖居:未来的乡村
第一节? 自然的生态: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的生态:后工业时代的乡村社区
第三节? 社会的生态:公众参与的乡村社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对于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源于 2019 年笔者参与成都郫都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筹备工作的实际经验。这些项目让笔者有机会实际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和规划工作,并深度考察广泛存在于成都平原周边的川西林盘。川西林盘源于古蜀时期的林盘模式且延续至今,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共同体,其中,“山、水、林、田、宅”相互依赖、和谐共存。这种模式不但在过去1000 多年的农耕社会文明中充分发挥了生产生活的优势,也在近几十年有机融合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乡村社区的功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条件得到根本保障,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诉求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但是否能在消费的语境中追求人类共有的审美价值,这无疑是设计师面临的全新课题。由此引发系列追问:在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该如何与自然共生?是像基布兹社区那样远离世俗建设生态村,还是完全地回归传统建设乌托邦式的乡村社区?在建设新的乡村人居环境时,如何才能不摒弃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又能兼容全新的现代生态技术呢?这些正是本书试图探讨的问题。
在考察中看到,川西林盘的社区模式具有当代化的生命基因。至今,成都平原上依旧星罗棋布着乡村院落,这些乡村院落掩映在竹林和树林中,成片的农田疏密有致,水旱轮作,源自岷江的水经都江堰,形成诸多支流,被人工开凿成网络状的排灌体系——川西林盘的原型俨然已经当代化,散布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以建筑实体的形式和周边高大的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渗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当代化的川西林盘,不但与水旱轮作系统的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相互协调,维护着成都平原重要的生态环境,还对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小气候、城乡生态平衡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