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研究成果,由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领军者、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慧著,它基于面向未来的教师,能够帮助中小学教师快速掌握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基本要领,让普通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
內容簡介: |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看北京,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看海淀。本书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是一本我国中小学教师面向未来开展教师研究真正需要的书。全书共九章,从研究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历程,提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大量的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需要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流程,在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具备良好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优秀研究型教师。教育科研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小学的教师研究不同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研究,以观察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是一种实践场景中的问题解决式研究。研究让教育生活富有理性思想的光芒,研究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行动者和反思者。
|
關於作者: |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实证的国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未来学校研究、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研究、学校建筑与学习空间研究等。吴颖慧: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海淀教育书院执行副院长,正高级教师。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研究型教师11.1 教师职业演变 11.1.1 教育,以传递知识为要务 11.1.2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31.2 教师专业发展 51.2.1 教师专业自主权 51.2.2 教师专业知识61.2.3 教师专业能力 81.2.4 教师专业素养 101.3 研究型教师 12第二章 教师为什么需要研究142.1 研究点燃教育改革星星之火 142.1.1 教育在改革中静悄悄地发展142.1.2 改革在教师研究中稳步推进 162.2 研究赋予教师职业理性之光 182.2.1 教师在工作中研究 192.2.2 教师在研究中工作 202.3 研究激发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222.3.1 破解教师研究难题232.3.2 激发教师研究活力 252.3.3 加强教师研究指导 27第三章 教师需要研究什么293.1 研究教学过程问题 293.1.1 教研制度历史沿革293.1.2 校本教研制度建立 333.1.3 教师研究的着力点 353.2 研究教育科学问题383.2.1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383.2.2 教师研究的特质413.2.3 小课题研究 423.2.4 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443.3 研究学生发展问题 473.3.1 研究学生心理问题 473.3.2 研究学生学习品质 513.3.3 研究学生发展指导 54第四章 教师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能力574.1 教师研究的思维特质 574.1.1 什么是教师思维 574.1.2 教师的思维习惯 584.2 教师研究的科学思维能力594.2.1 教师研究的思维特质 604.2.2 教师研究的理论思维 614.2.3 教师研究的实践思维 644.3 教师研究的思维方式 664.3.1 教师研究的思维需要避免主观性 674.3.2 教师研究的思维需要避免简单化 674.3.3 教师研究的思维需要避免封闭性 684.3.4 教师研究的思维需要避免片面性684.3.5 教师研究的思维需要避免功利性 684.3.6 教师研究的思维需要避免具象化 69第五章 教师研究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素养705.1 阅读是教师的学习方式 705.1.1 阅读激发教师的通识学习 715.1.2 阅读激发教师的自主学习 725.1.3 阅读激发教师的专业学习 735.1.4 阅读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745.2 教师研究需要专业阅读 755.2.1 教师专业阅读的目的性 775.2.2 教师专业阅读的学科性 785.2.3 教师专业阅读的综合性 785.2.4 教师专业阅读的终身性 785.3 教师研究需要文献阅读 795.3.1 为什么要阅读文献 795.3.2 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805.3.3 怎样开展研究性阅读 825.4 如何推动教师专业阅读835.4.1 审视教师的阅读现状 835.4.2 建立教师阅读工程 845.4.3 创新教师阅读方式86第六章 教师研究需要怎样的信息素养886.1 技术重构教师研究 886.2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形态变化906.2.1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思想变化906.2.2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手段变化 906.2.3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模式变化 916.2.4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活动变化 916.2.5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能力变化 926.2.6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伦理变化926.3 教师研究的信息素养 926.4 教师研究的信息技术能力 946.4.1 教师研究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 956.4.2 教师研究的信息获取能力956.4.3 教师研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966.4.4 智能时代教师研究的互联网终身学习能力 976.4.5 教师研究的信息伦理道德能力 976.5 教师研究的自媒体素养 98第七章 教师怎样选择课题研究方法1017.1 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 1017.1.1 课题研究的选题 1027.1.2 课题研究的论证 1027.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1037.1.4 课题研究的实施 1037.1.5 课题研究的总结 1037.1.6 课题研究的成果 1047.2 教师课题研究的方法体系 1047.2.1 社会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 1057.2.2 教育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 1067.2.3 教育的行动研究1097.2.4 教育的叙事研究 1117.2.5 教育的经验研究 113第八章 教师如何进行学术表达1158.1 教师的学术表达能力 1158.2 教师的学术论文写作 1178.2.1 教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 1178.2.2 教师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 1198.2.3 教师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1208.3 教师的教育叙事写作 1228.4 教师的研究报告写作 1238.5 教师的教育专著写作 1258.5.1 梳理课题研究素材 1258.5.2 分析课题研究思想1268.5.3 形成专著写作框架 1268.6 教师的课题论证报告写作 1278.6.1 撰写选题依据 1278.6.2 撰写研究内容 1288.6.3 撰写思路方法 1288.6.4 撰写创新之处 1288.6.5 撰写预期成果 1298.6.6 撰写研究基础1298.6.7 撰写研究条件 129第九章 怎样建立教师研究的服务体系1309.1 教师研究的管理体系1309.2 教师研究的指导体系 1359.2.1 教师研究的指导原则 1369.2.2 教师研究的指导素养 1379.3 教师研究的培训体系 1409.3.1 教师研究的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1419.3.2 教师研究的培训工作方式创新 1429.4 教师研究的评价体系 1439.5 教师研究的成果评奖体系 147参考文献150后记151
|
內容試閱:
|
呼唤研究型教师对多数人而言,一提起研究,容易想到的就是科学家的研究,或者大学教师的研究。谈到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认为中小学教师“把书教好”就行了,没有必要搞什么研究。在国人的思维习惯中,研究是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是“高大上”的专业工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者理论思想创新的工作,而普通中小学教师从事育人实践工作,自然没有研究的内涵。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作方式。人人都需要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这样才能够出思想、出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普普通通的实践工作才会被赋予思想创新的内涵。从根本上讲,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或实践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不同类型。这里所说的“研究”,显然是应用研究(或实践研究),人人皆可在工作中场景中研究,研究时时处处皆可发生。研究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作为为人师表的中小学教师,自然需要研究教育,以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学术涵养和工作能力,提高平凡教育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也需要在研究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研究既是未来教师的专业工作方式,也是其重要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本书提出“教师研究”的概念,期望对现存的、已被模式化的“教研”“科研”的概念有所突破,它是整合了原有的“教研”“科研”的概念,不再强调两者之间的边界或差异,也不严格区分两者的工作领域与范畴,而是从教育研究活动本质出发,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科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思想、有策略、有方法、有效果、有反思、有评价,而这也正是教育研究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研究”是未来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研究”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教”“教得怎么样”的问题。“研究”让教育实践工作具有理性思索的光华、富有思想创新的内涵。本书在科学分析教师研究的价值、内涵和外延之后,对教师研究内容、教师研究素养和教师研究方法进行严密的分析论述。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改进,包括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育。其中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研究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学生成长规律等;研究教学包括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方法、研究作业、研究考试等;研究教育包括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思想、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育行为、研究教育评价等。1 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及理论意义教师职业从表面上看,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行业,具有简单性、重复性、经验性等特征,但实质上这个职业涉及不同代人之间的思想交流、知识传递、精神成长、文化培育和价值观认同,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是一个需要大量付出体力和智力的艰辛职业。教师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进步;研究学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评价,不断探索和总结出适切的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参与研究,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反思等,将研究与工作密切结合,不断更新学生观、教学观和教育观,提升自己教育教学反思能力,重建自己的“个人哲学”,丰富和提升实践智慧,进入自我完善的积极工作状态,成为教育问题解决者、教育行动的改进者。我们期待更多中小学教师,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主动面对教育困境与问题,将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我们希望更多教师愿意学习教育理论,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愿意自觉自愿投入到教育研究实践之中,自觉寻找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努力探索教育教学变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走上专业发展的幸福道路。学校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怪象,从根本上讲,大多是教育思想理念的认识问题,实质上多半是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主动变革教育的问题。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优势,才能够激发出内在参与教育教学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主动变革教育教学,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教育教学是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教师职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内涵。良好的研究素养是提高教师职业文化素养和专业内涵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大量优秀教师成长的案例表明:没有文化素养做不了教师,没有研究素养成不了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具有文化素养和专业内涵的。在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教育研究能力重要的能力之一。我们希冀未来教师,能够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深度。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基于问题开展学习,能够解决教师学习热情与激情不足的问题;通过参与研究,能够较大限度解决教师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问题,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范畴,以简便易行的方式,促进教师知识结构重建,较大限度提高教师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通过教师自主自愿的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完成专业发展的职业诉求,走上文化素养和专业内涵双丰收的职业道路。2 教师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内在特质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着复杂的教育情境,身边时时处处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创造性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具有研究的性质,研究是当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之一。研究使教师回归到其职业特性的本来面貌,促进教师不断地构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对教师职业而言,“工作”与“研究”实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两张皮”的关系,而是有机融为一体的,有机统一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之中。一般而言,教师研究选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衍生的问题。反过来,通过研究,可以对这些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及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教育教学内在运行与发展规律,这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拓展教育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智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能够充分激活教育思想的创造力。教师既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思考者。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教师研究创造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教育理论思想和政策的变化,时刻把握教育实践脉搏的变化,成为教育思想与政策落地的中间力量,成为教育改革的行动者。当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毕竟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研究的目的是要提升思想能力、行动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等,从而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中小学的教师研究的确不同于高校的教师研究,具有独有的教育研究目的、意义、目标、范式、方式和成效。教师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的范式,重在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通过实践中的问题找证据,学情诊断,反思整合,在实践中收集数据来支持行动改善,评估效能并构建新证据,因此,教研和科研不可分离。教师研究重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论文成果的发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够将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行动中不断实践,而不是应用教育论去完成确定的教育任务。3 教师研究的素养结构和方法体系教师是在教书育人工作场景中进行研究,是工作常态下持续不断的自主研究。要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就必须改善教师思维方式,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改善教师的阅读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一种在工作环境中勤于思考、热爱学习、研究问题、乐于笔耕、善于专业表达的能力。通俗地讲,教师研究需要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其中“听读”是从事研究的信息获取能力,而“说写”则是从事研究的专业表达能力。本书从教师研究的实际出发,将教师研究的素质结构分为五大部分,包括专业思维能力、信息素养、阅读素养、专业表达能力和教育科研方法等,并从基本内涵、核心要素、行为表现及基本要求等内在逻辑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教师研究勾画一个思想明确、价值清晰、简便易行、易于操作的素质结构图。本书详细论述了教师研究与其他专业人员研究的不同。教师研究应该是解决自身教育困惑或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应用研究,是解决具体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在对教学过程干预和教学方法改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研究状态的。教师研究不是要描述和解释某些教育现象,也不是想构建教育理论,而是一种直接指向课堂,追求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需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解读、分析、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现场情景下的研究,是一种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教师研究要遵从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使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但更重要、更为实用的应该是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经验总结法是对自然状态下完整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提炼教育经验,为以后相同或类似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案例研究法则是选择并写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典型的事例,论述自己对事例的态度和认识,揭示教育事件背后的思想或原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建议等。我们希冀未来教师通过参与研究活动,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学会教育观察,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方式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事件或案例,并对案例或事件进行科学分析;我们还希望教师要学会访谈、学会调研,能够以求真务实的调查获得真实素材和第1手资料,并能对素材和资料进行量化数据分析,依据科学推理得出研究结论;我们更希望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形成解决教育问题的思想与经验,进而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4 教师研究的理论思维和实践素养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非科学化的成分,需要以“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改造,使之科学化。这就使得研究者容易对教育实践活动持有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看不到教育实践中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生动鲜活、多姿多彩的教育现象,看不到个人经验、默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教育价值,从而将教育实践简单化、平面化,抹杀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师研究要基于教师自身的深度介入、深刻体验和亲身感悟,能够揭示师生身心发展的真实逻辑,提出真正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策略,彰显教育研究的本真追求。教师研究必须基于个人实践经验。实践研究要高度重视基于感同身受的体验、理解的个人经验,而非仅仅局限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科学解释。人的身心发展轨迹数据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实验等获得,但是这些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广阔社会文化背景、具体教育时空情境以及人身心发展现实水平等,都需要依据个人实践经验来获得,需要开展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和经验总结研究。只有回归教育实践场景,揭示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揭示学生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设计出具有灵活性、人文性的教育问题解决方案,形成切合实际的教育理论思想体系。教师研究不能一味迎合教育理论的逻辑框架及话语体系,由于它不是纯粹构建教育知识体系的学理性研究,不能轻视甚至忽视教育实践的微观、部分或局部的点滴创新,而是具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关注鲜活教育生活中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研究。教师研究就是要深度体验教育生活、充分对话教育实践,积极挖掘具体教育问题解决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实践智慧,总结和提升教育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反映教育实践面貌的教育研究话语体系,让教育理论真正触动、改变乃至重构教育实践。教师研究在话语表达方式上,要采取生活化、情境化和个性化的语言,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言说教育实践及其内在机理,从而提升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智慧地工作与行动。5 教师研究的思想变迁及模式转化长期以来,教师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学习、实践验证和经验提升的范式。教师研究课题或项目,多采用专家讲座、理论指导、策略措施、实践检验、效果评估等范式进行,常常依靠专家指导、同行互助或个人反思等方式开展研究。智能时代创立了线上“资源共筹、思想共享、联通活动”的大数据研究范式。这种基于智能技术大数据的研究范式,能够支持教师研究全过程,包括数据采集、证据分析、观点提炼等,从而为教师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决策依据,促进了教师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智能技术赋予了教师研究思想的新内涵,为教师构建了学习与研究的新的实践环境,促进了教师研究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智能技术能够创设多元异步的专业研究空间,促进非正式研究与正式研究的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与工作现场研究融合的混合式研究模式。智能技术促进了研究模式结构的变革,创建了协作互通的研究氛围,发挥社会的协同力量,促进了研究模式的协同化、专业化和精准化,催生了网络研究、混合式研究、研究共同体、协同研究和数据驱动的精准研究等新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既可以是以学科研究为中心,成为典型的“线上学科教研模式”,线上教研也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主流形式之一;还可以是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为中心,创立主题式、项目化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而这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研究范式,也逐渐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主要模式之一。的确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教师研究组织样态,如汇聚草根教师的知识与经验的研究共同体、专业研修社区等,为不同学科、学校、区域的教师搭建了沟通协作的桥梁,为教师提供了群智协同、经验汇聚的研究或讨论平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能够深度揭示教师研究的本质规律,如教师的专业学习规律、知识生成规律、研究发展规律等,这不仅能为教师研究创设灵活开放的资源信息空间,也能为研究问题解决提供合作互助的线上学习与交流场景,更为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加畅通有效的教育研究平台。智能时代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要求教师在更为复杂的教育情境下完成主题研究任务,这对于教师的研究材料资源筛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智能教育环境下的课题研究设计能力,能够恰当选择、应用智能技术,建立线上研究共同体,创设真正合作协同的研究环境。智能时代的教师研究融合了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这对教师的自主研究能力、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自主确定和选择自己的研究目标,规划自己的研究途径,主动选择和参与学习社区,反思并调整自己的研究进程。总之,教师研究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创新,重在教育经验的传播和推广,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