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孙云晓、边玉芳倾情推荐两代人生活历练的真实经验,拨开“如何做父母”的迷雾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作者养育一子一女的亲身经历出发,梳理了两代人生活历练的真实经验,希望为困惑中的家长拨开如何做父母的迷雾。书中着重讲述了人到中年的父母如何处理夫妻间的感情问题、如何与青春期的儿女斗智斗勇、如何传承优秀的家风家教等问题,并深入乡村调研,提出了对乡村家庭教育的忧思。作者结合自己成长经历、教育儿女的实践和社会家教案例,撰写出了这本家庭教育普及读物。作者兼具励志作家、家教指导者的角色,这使本书并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家教科普,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引起家长的共鸣。
|
關於作者: |
海燕,知名作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教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首批讲师、家庭教育巡讲团成员、青少年励志报告主讲,“父母大学堂”社会教育活动发起人,“海燕书院”创办人。多年来组织实施大型宣教活动,自2010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家庭教育、青少年励志、家风家教等主题大型巡讲上百场,受众达数十万人次。 著有家庭教育畅销书《妈妈养育心经》《孩子,我想让你幸福》,长篇小说《小康之路》,长篇报告文学《中医之道》等。
路瑶,美国雪城大学学生,主修教育学、社会学。北美学生智库成员、雪城大学中国学生联谊会成员。曾获市级“三好学生”荣誉。
|
內容試閱:
|
毋庸置疑,这是教育最焦虑的时代,也是亲子矛盾迭出的时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新社会形态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从传统的群居模式发展成比较简单的状态,加之社会压力和人员流动性大,婚姻相对脆弱,在一些社会问题综合影响下,家庭教育爆发的问题越来越多。
新冠肺炎疫情及后疫情时代,我们经历了疫情突袭期间家庭关系的迷茫。特殊时期,亲子关系过度密切,子女与父母之间矛盾多多,家长把握不好尺度,子女控制不好情绪,家庭问题频发。家长承载着沉重的教育负荷,承担着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双重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也在校外培训的风靡之中迷失了方向。
2021年,是中国教育的一道分水岭。
风靡了20多年的校外培训,终于迎来了“双减”政策。双减,是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同时,还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要求家长培养未成年人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等等。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会让家庭教育得到社会重视,也提供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和思路。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值得家长研究学习。
还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打要骂自己说了算?还以为放任自流、随便孩子怎么长大,也可以算合格家长?不!这大概是家庭教育历史上对家长最有要求的法律。
这是关系到家庭教育方向的大事,也是让家长警醒的号角。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思考家庭教育方向,这是时代提出的问题。
我以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社会浮躁,鼓吹成功学。
大多数人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走向功利化。家长倾其所有,为了培养子女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精英,过分迁就、过分赏识、过分关注,无疑让自己和孩子都非常累。
正因为功利,社会环境中家庭很少有休闲教育。孩子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家长和孩子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战状态,很容易出问题。
2.育人方向严重偏离。
十几年来,课外培训机构发展突飞猛进。家长把对教育的担忧、对家庭教育的迷茫转移到了课外培训机构。在课外培训的流水线上,家长和孩子都是流水的“兵”,把安全感和焦虑症转交给了培训机构。家长重视技能教育、课程教育,忽略通识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代孩子低头上培训班,思考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堪忧。
国家重视教育问题,培训机构在2021年被整顿,线上、线下教育培训的火爆明显降温。
3.“如何做父母”需要学习。
大多数家长认为,做父母是无师自通的事情,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有了孩子,父母自然就上路了。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父母,也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在家庭教育的角色上一直是跟风者。
一些父母认为,家庭教育不必小题大做,就是家里的私事。殊不知,家庭教育不单纯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家庭是为社会培养
人才,家庭也是帮助子女认识社会的第一课堂。
很多家长是迷茫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路上,常常被突发情况折磨得措手不及。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储备不够,面对子女的成长没有与时俱进的方法,也没有更新自己的家教知识,遇到问题非常急躁,束手无策。在此情况下,家长苦苦寻找出路,容易成为信息的奴隶,轻信社会上流传的教育“秘诀”,也容易陷入攀比误区。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过于随意,子女对长辈的教育没有敬畏之心。家庭教育缺乏尺度、赏识教育过度,导致子女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家长作为教育者,很长时间内缺失了适当惩罚的权利。
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根据我走过的弯路,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思考家庭教育方向,要让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明白人。
我2002年成为一名新手母亲,随后养育了儿女。在这将近20年的母亲角色中,我经历了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到育儿的焦虑,从一名满怀憧憬的少女到与青春期儿女斗智斗勇的更年期妈妈,从手忙脚乱到今天难得的淡定,从忧心忡忡到顺其自然。我经历了炼狱般的痛苦,也收获了农妇般的喜悦。
当女儿参加高考,又收到国外5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选择了美国雪城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辅修社会学,我表示支持。我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如当年我的父母支持我一样。在她结束网课即将启程赴美留学的时光里,我们又回到了她童年时期的可贵相依。
而儿子青春期与女儿的青春期完全不一样,他的敏感非常像当年的我,对未来有无数的憧憬,我也找到了研究的样本。
我从2006年开始涉足家庭教育工作,2010年、2011年先后出版了《妈妈养育心经》《孩子,我想让你幸福》两本图书。2011年我发起“父母大学堂”大型社会教育活动,近10年来持续在各地主讲父母学堂和青少年励志教育。
2020年,我历时8年构思创作的《小康之路》长篇小说出版,更多家长在作品中看到了奋斗,看到了励志,也看到了环境造就人的真理。
我想,我在家庭教育中的“无为”,或许成为了儿女奋斗的榜样。我的孩子在学业上的主动求知、对家庭关系的判断、对自我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关系的洞察,都显示出了良好素养。虽然我也经常唠叨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总的来说,孩子是善于思考的,他们的知识面比我当年要宽,他们比我更勇敢。他们有些方面比我强。
如何做父母?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相比我当年写《妈妈养育心经》和《孩子,我想让你幸福》这两本书,《智慧面对青春期》才是我对父母亲角色的完整理解和深刻领悟,也是身为父母在子女成长阶段所经历的完整记录与思考。这是近20年家庭教育工作带给我的积累和沉淀,也是近20年育儿生活带给我的反思和开悟。
每一位家长,在孩子来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满心欢喜,肩负责任,也深知自身角色的重要。但你走着走着就烦了,带着初心的喜悦维持不了多久,你就被琐碎笼罩,也可能陷入情感背叛、婚姻对抗、工作不顺的艰难之中。
生育对于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有人因不孕不育而痛苦,有人为养育分歧而大动干戈。但生育,依然是每一对父母最幸福的工作职
责,也是肩负起为社会育人、为家庭培养后代的责任。
养育,不是一件私事。做父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从小人儿呱呱坠地开始,如果家长不端正态度、不重视家风、不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那么,漫长的养育期,你可能经常束手无策,想临时抱佛脚却可能连门都找不到。
吃喝拉撒睡,真的只是育儿的初级阶段。随着子女长大,你的知识如果不更新,你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提高,你在教育孩子时也会面临重重问题,甚至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你的子女,不仅仅是你的子女,他们是要走向社会的。你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你的子女,不仅仅是你的子女,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如果还停留在控制、专横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听你的了。
你的子女,他们面临的是新兴科技和信息速食,你若跟不上潮流,你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所以,家长每个阶段思考的问题不一样,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这些年来,我不断在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也经常解答家长们的育儿困惑,跟踪个案开展辅导。
我和家庭教育的同行们都有同感,老一辈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目前家庭教育领域中的专家赵忠心老师、朱永新老师、孙云晓老师、知心姐姐卢勤老师、李玫瑾老师等,他们的观点和教育理念也很受欢迎。但作为家庭教育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系统的学习资料几乎很难求得,大多依靠自己寻找教材自学。家庭教育的图书五花八门,但
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教材几乎难以找到。家庭教育那么重要,但家教图书市场并不景气。
父母到底需要什么宝贵的金钥匙?
家长们是急需帮助的,更多的家长在“技”的路上苦苦追求,而忘了“道”的方向。我们面临的困难,并不是仅仅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如何阻止早恋、怎么辅导孩子功课,也不是孩子兴趣爱好培养的问题……
社会急功近利,父母埋头于生活资料,当我们民族最庞大的教育群体中没有人仰望星空,思考真正育人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就会陷入精神的空虚与一味追求物质的世俗。我们需要给予子女指引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找到自己的目标。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是给孩子打精神的底子,培养信念的种子。希望父母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中解放出来,在家庭教育的重负中抬起头来,想一想前面的路,看一看你身后的孩子,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陶行知有一句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以为这是教育的真谛。我曾在厦门大学看到其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我以为这是最本真的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认为是良知不被生存裹挟,底线不被欲望侵犯。人生有梦想,生活有活法。
这不仅仅是教育者对自身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应该传达的思想和底线教育。我们要让子女懂得,勤勤恳恳奋斗、自力更生生存,永远不怕半夜敲门声。
人生路长,请先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妈妈养育心经》适合0~6岁孩子的家长,《孩子,我想让你幸福》适合3~12岁孩子的家长,这本《智慧面对青春期》,可能适合所有家长,有些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向问题是共性的。当然,10~18岁孩子的家长迫切需要。
中年阶段,生活的戏剧和困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阶段可能是灾难性的,也可能是人生的辉煌巅峰。
青春期的子女开始探索自己是谁,要做自己。他们必须慢慢离开父母,发现自我力量,才能实现独立。他们思想丰富、性格叛逆,常让家长头痛。如何智慧面对孩子青春期,这对新时代家长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我经历了几个妹妹的青春期,又养育了一双儿女,经历过男生、女生不同的青春期反应,我有很多想说的话,要和家长说。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不同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家教知识,教不了今天的孩子;没有“两把刷子”,应对不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陷入养育的困境,难以自拔。
写作此书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期,和母亲的争吵、拌嘴,和老师的敌对、哭闹,也有青春爱意朦胧的焦灼和小鹿乱撞。我也回忆起妹妹们一个一个带给我的青春难题,回忆起儿女的成长细节。
写作的这个夏天,我也正在经历着与青春期儿子的激烈对抗。每一个家长,或许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会做家长,真的需要一点一点跟随孩子的成长而学习,需要在每个阶段提前做知识储备。我的女儿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提出核心问题、整理相关资料,让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样。成书过程中,她的贡献巨大。
有人说家长有5个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舍得给孩子花时间;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完善自己;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
请问你在哪个层次?
让我们各自对标。在这本书里,我把我所经历的被教育和教育的过程,我所感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我的小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我所理解和领悟到的那些如意和不如意的事,都和盘托出。期待你的共鸣。
智慧面对孩子青春期,真实的生活场景开始了。
智慧面对青春期
----------------------------------------
在生活的历练中激发成长智慧
孙云晓
----------------------------------------
在写家庭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的作者当中,一般都会有一套套的理论,或者是精彩不断的成功经验。本书作者康海燕是一个另类,她更多是道尽成长与教育的酸甜苦辣,是饱经生活历练后写出的真切感悟。
就像要执着地唤醒这个世界的理解一样,青春的悲剧连续不断。面对一个个血的教训,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与教师怎能不忧心忡忡?他们更渴望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解释为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会如此冲动呢?也许深层原因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有关,即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是对“我是谁”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所以,青少年会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拼命维护自己的形象。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至少5处提到尊重,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原则。
父母和教师往往会反感孩子的叛逆,而实际上,叛逆常常体现出成长的需要。也就是说,孩子长大了,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喜欢质疑成年人的标准和要求。如果理性一些看待会发现,孩子的叛逆中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在生长。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没有理解和尊重就没有教育。
在《智慧面对青春期》这部作品中,康海燕既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期经历,又描述了作为母亲如何面对儿女的青春期,将两代人的青春交叉对比,给予我们丰厚的生活启示。
我从事少年儿童教育近50年。近年来,我在倡导新时代需要强大的父母。康海燕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强大的母亲,而这首先得益于她非同寻常的成长经验。她从十五六岁开始,就代替父母处理家庭问题。可能也是父母亲给予这样的锻炼机会,让她在无数个现场历练。记得第一次是处理堂姐的婚姻问题,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话,15岁的她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去陌生的城市邀请亲人,并参与双方的谈判。她还独立出场,去另外一个城市处理妹妹的感情纠葛,并带妹妹回家。
对于今天的青春期孩子来说,康海燕的这番经历犹如天方夜谭。实际上,对青春期孩子多一些信任,让他们多一些历练的机会,是父母的大智慧,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即使如此,康海燕在面对自己儿女的青春期时,也时常遭遇挫折。例如,她火冒三丈打儿子时,上初中的儿子竟然与妈妈对打。然而,善于思考的康海燕还是将儿女引向正道。
康海燕思考,父母到底要有什么样的金钥匙才能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呢?她认为父母有三大责任——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外在好习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可以说,这三大责任是经验之谈,是从根本上解决青春期孩子发展的引领秘诀。青春期既是孩子挑战父母的年龄,更是需要父母做榜样的年龄。青春期最需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因为青少年最关心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好的教育自然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和社会需要,尤其是激发孩子内心的“发动机”蓬勃地转动起来。
我赞同康海燕的判断,青春期的子女平时和父母之间有太多的纠结,出游是彼此关系舒缓和眼界大开的良机。令我敬佩的是,她竟然在女儿高中、儿子初中期间,带女儿和儿子在国外自由行,签证、交通、住宿、行程规划等都是自己搞定。稍有国际旅行经验的人都明白,这期间会遇到许多坎坷与麻烦,甚至伴随不可预知的风险。后来,女儿参加高考,又收到国外5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显然,母亲的放手历练,激励了女儿心中的梦想与自信。
我研究过男孩女孩问题,深知既要尊重男女平等的原则,又要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青春期男孩特别需要运动。康海燕引导儿子踢足球、学武术、练篮球,尽可能让儿子多运动、少迷恋电子产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颇有远见的教育导向。
对任何人来说,故乡都是生命的根基,也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康海燕培养孩子对故乡、对家族的感情,其经验值得父母们借鉴。从儿子3岁起,她就多次带他回故乡认识亲人。结果,儿子会以各家的特点来记忆,如河边爷爷、竹林爷爷等。儿子十六七岁时,经常和母亲交流父母双方家庭的一些事宜,还主动与双方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诚恳与关心得到了家族长辈的认可。每到寒暑假,他会比母亲更迫切地回到故乡。可以相信,有了对故乡与家族的真情关切,他人生的路会走得更扎实有力。
从根本上来说,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使命是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培养生活技能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说明生活能力与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智慧面对青春期》一书对于青春期成长最为有益之处,正在于总结出两代人生活历练的真实经验。所以,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读者朋友。
2022年6月22日于北京云根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
前言
----------------------------------------
Preface
----------------------------------------
前言
----------------------------------------
毋庸置疑,这是教育最焦虑的时代,也是亲子矛盾迭出的时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新社会形态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从传统的群居模式发展成比较简单的状态,加之社会压力和人员流动性大,婚姻相对脆弱,在一些社会问题综合影响下,家庭教育爆发的问题越来越多。
新冠肺炎疫情及后疫情时代,我们经历了疫情突袭期间家庭关系的迷茫。特殊时期,亲子关系过度密切,子女与父母之间矛盾多多,家长把握不好尺度,子女控制不好情绪,家庭问题频发。家长承载着沉重的教育负荷,承担着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双重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也在校外培训的风靡之中迷失了方向。
2021年,是中国教育的一道分水岭。
风靡了20多年的校外培训,终于迎来了“双减”政策。双减,是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同时,还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要求家长培养未成年人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等等。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会让家庭教育得到社会重视,也提供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值得家长研究学习。
还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打要骂自己说了算?还以为放任自流、随便孩子怎么长大,也可以算合格家长?不!这大概是家庭教育历史上对家长最有要求的法律。
这是关系到家庭教育方向的大事,也是让家长警醒的号角。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思考家庭教育方向,这是时代提出的问题。
我以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社会浮躁,鼓吹成功学。
大多数人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走向功利化。家长倾其所有,为了培养子女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精英,过分迁就、过分赏识、过分关注,无疑让自己和孩子都非常累。
正因为功利,社会环境中家庭很少有休闲教育。孩子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家长和孩子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战状态,很容易出问题。
2.育人方向严重偏离。
十几年来,课外培训机构发展突飞猛进。家长把对教育的担忧、对家庭教育的迷茫转移到了课外培训机构。在课外培训的流水线上,家长和孩子都是流水的“兵”,把安全感和焦虑症转交给了培训机构。家长重视技能教育、课程教育,忽略通识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代孩子低头上培训班,思考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堪忧。
国家重视教育问题,培训机构在2021年被整顿,线上、线下教育培训的火爆明显降温。
3.“如何做父母”需要学习。
大多数家长认为,做父母是无师自通的事情,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有了孩子,父母自然就上路了。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父母,也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在家庭教育的角色上一直是跟风者。
一些父母认为,家庭教育不必小题大做,就是家里的私事。殊不知,家庭教育不单纯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家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家庭也是帮助子女认识社会的第一课堂。
很多家长是迷茫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路上,常常被突发情况折磨得措手不及。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储备不够,面对子女的成长没有与时俱进的方法,也没有更新自己的家教知识,遇到问题非常急躁,束手无策。在此情况下,家长苦苦寻找出路,容易成为信息的奴隶,轻信社会上流传的教育“秘诀”,也容易陷入攀比误区。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过于随意,子女对长辈的教育没有敬畏之心。家庭教育缺乏尺度、赏识教育过度,导致子女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家长作为教育者,很长时间内缺失了适当惩罚的权利。
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根据我走过的弯路,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思考家庭教育方向,要让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明白人。
我2002年成为一名新手母亲,随后养育了儿女。在这将近20年的母亲角色中,我经历了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到育儿的焦虑,从一名满怀憧憬的少女到与青春期儿女斗智斗勇的更年期妈妈,从手忙脚乱到今天难得的淡定,从忧心忡忡到顺其自然。我经历了炼狱般的痛苦,也收获了农妇般的喜悦。
当女儿参加高考,又收到国外5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选择了美国雪城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辅修社会学,我表示支持。我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如当年我的父母支持我一样。在她结束网课即将启程赴美留学的时光里,我们又回到了她童年时期的可贵相依。
儿子的青春期则与女儿的青春期完全不一样,他的敏感非常像当年的我,对未来有无数的憧憬,我也找到了研究的样本。
我从2006年开始涉足家庭教育工作,2010年、2011年先后出版了《妈妈养育心经》《孩子,我想让你幸福》两本书。2011年,我发起“父母大学堂”大型社会教育活动,近10年来持续在各地主讲父母学堂和青少年励志教育。
2020年,我历时8年构思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康之路》出版,更多家长在作品中看到了奋斗,看到了励志,也看到了环境造就人的真理。
我想,我在家庭教育中的“无为”,或许成了儿女奋斗的榜样。我的孩子在学业上的主动求知、对家庭关系的判断、对自我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关系的洞察,都显示出了良好素养。虽然我也经常唠叨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总的来说,孩子是善于思考的,他们的知识面比我当年要宽,他们比我更勇敢。他们有些方面比我强。
如何做父母?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相比我当年写《妈妈养育心经》和《孩子,我想让你幸福》这两本书,《智慧面对青春期》才是我对父母角色的完整理解和深刻领悟,也是身为父母在子女成长阶段所经历的完整记录与思考。这是近20年家庭教育工作带给我的积累和沉淀,也是近20年育儿生活带给我的反思和开悟。
每一位家长,在孩子来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满心欢喜,肩负责任,也深知自身角色的重要。但你走着走着就烦了,带着初心的喜悦维持不了多久,你就被琐碎笼罩,也可能陷入情感背叛、婚姻对抗、工作不顺的艰难之中。
生育对于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有人因不孕不育而痛苦,有人为养育分歧而大动干戈。但生育,依然是每一对父母最幸福的工作职责,也是肩负起为社会育人、为家庭培养后代的责任。
养育,不是一件私事。做父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从小人儿呱呱坠地开始,如果家长不端正态度、不重视家风、不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那么,漫长的养育期,你可能经常束手无策,想临时抱佛脚却可能连门都找不到。
吃喝拉撒睡,真的只是育儿的初级阶段。随着子女长大,如果你的知识不更新,你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提高,你在教育孩子时也会面临重重问题,甚至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你的子女,不仅仅是你的子女,他们是要走向社会的。你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你的子女,不仅仅是你的子女,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如果还停留在控制、专横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听你的。
你的子女,他们面临的是新兴科技和信息速食,你若跟不上潮流,你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所以,家长每个阶段思考的问题不一样,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这些年来,我不断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也经常解答家长们的育儿困惑,跟踪个案开展辅导。
我和家庭教育的同行们都有同感,老一辈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目前,家庭教育领域中的专家赵忠心老师、朱永新老师、孙云晓老师、知心姐姐卢勤老师、李玫瑾老师等,他们的观点和教育理念也很受欢迎。但作为家庭教育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系统的学习资料几乎很难求得,大多依靠自己寻找教材自学。家庭教育的图书五花八门,但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教材几乎难以找到。家庭教育那么重要,但家教图书市场并不景气。
父母到底需要怎样宝贵的金钥匙?
家长们是急需帮助的,更多的家长在“技”的路上苦苦追求,而忘了“道”的方向。我们面临的困难,并不是仅仅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如何阻止早恋、怎么辅导孩子功课,也不是孩子兴趣爱好培养的问题……
社会急功近利,父母埋头于物质生活,当我们民族最庞大的教育群体中没有人仰望星空,思考育人的真正目标在哪里,我们就会陷入精神的空虚与一味追求物质的世俗。我们需要给予子女指引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找到自己的目标。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是给孩子打精神的底子,培养信念的种子。希望父母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中解放出来,在家庭教育的重负中抬起头来,想一想前面的路,看一看你身后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陶行知有一句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以为这是教育的真谛。我曾在厦门大学看到其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我以为这是最本真的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认为是良知不被生存裹挟,底线不被欲望侵犯。人生有梦想,生活有活法。
这不仅仅是教育者对自身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应该向被教育者传达的思想和底线教育。我们要让子女懂得,勤勤恳恳奋斗、自力更生生存,永远不怕半夜敲门声。
人生路长,请先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妈妈养育心经》适合0~6岁孩子的家长,《孩子,我想让你幸福》适合3~12岁孩子的家长。这本《智慧面对青春期》,可能适合所有家长,有些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向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当然,10~18岁孩子的家长迫切需要。
中年阶段,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阶段可能是灾难性的,也可能是人生的辉煌巅峰。
青春期的子女开始探索自己是谁,要做自己。他们必须慢慢离开父母,发现自我力量,才能实现独立。他们思想丰富、性格叛逆,常让家长头痛。如何智慧面对孩子青春期,这对新时代家长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我经历了几个妹妹的青春期,又养育了一双儿女,经历过男生、女生不同的青春期反应,我有很多话要和家长说。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不同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家教知识,教不了今天的孩子;没有“两把刷子”,应对不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陷入养育的困境,难以自拔。
写作此书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期,和母亲的争吵、拌嘴,和老师的敌对、哭闹,也有青春爱意朦胧的焦灼和小鹿乱撞。我也回忆起妹妹们一个一个带给我的青春难题,回忆起儿女的成长细节。
写作的这个夏天,我也正在经历着与青春期儿子的激烈对抗。每一个家长,或许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会做家长,真的需要一点一点跟随孩子的成长而学习,需要在每个阶段提前做知识储备。我的女儿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提出核心问题、整理相关资料,让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样。成书过程中,她的贡献巨大。
有人说家长有5个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舍得给孩子花时间;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完善自己;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
请问你在哪个层次?
让我们各自对标。在这本书里,我把我所经历的被教育和教育的过程,我所感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我的小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我所理解和领悟到的那些如意和不如意的事,都和盘托出。期待你的共鸣。
智慧面对孩子青春期,真实的生活场景开始了。
----------------------------------------
Contents
----------------------------------------
目录
----------------------------------------
第1章?我们从家里出发
中年情感危机与家教困惑 / 008
婚姻质量与家庭教育 / 015
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一生 / 024
倾听孩子的声音 / 029
第2章?方向在哪里
家长的角色与责任 / 034
父母的格局影响子女的胸怀 / 041
你希望孩子去哪里 / 045
家长的焦虑 / 048
“红脸”“黑脸”与协同养育 / 053
家庭“有病”怎么办 / 058
控制不是爱 / 063
家风传承很重要 / 068
多子女家庭 / 073
再婚家庭 / 079
第3章?困惑之门
你要孩子去金字塔塔尖吗 / 085
粗暴教育方式不可取 / 092
家人为何成仇人 / 098
性教育羞答答 / 101
关注家庭抑郁 / 106
疏导应激情绪 / 111
家庭养育成本 / 114
宽恕与理解的力量 / 119
不执着于关怀 / 123
仁义落伍了吗 / 127
乡村教育的忧思 / 130
第4章?青春啊青春
我的青春往事 / 137
青春期的本质特征 / 142
母女对抗 / 145
叛逆与觉醒都是成长 / 150
韧性逆袭 / 155
男孩怎么养 / 158
自律决定成败 / 166
我所经历的家教考验 / 169
我的家教反思 / 174
家书鉴赏 / 179
后记 / 191
----------------------------------------
1
我们
从家里出发
开篇语
婚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当前家庭教育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婚姻的不稳定导致的。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因琐事经常吵闹的不在少数,离异、再婚、情感生变的家庭环境中,子女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这个时代的男女,对婚姻越来越没有耐心。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对情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人们对待情感的随意性越来越大,对婚姻的本质缺乏认真思考。
理解婚姻的实质,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婚姻之语源起于婿与妇之关系,是指夫妇结合的关系,也是双方父母及亲党关系。古时婚姻的目的有三:祭祀,继嗣,内助。古代婚姻是神圣、严肃的。而现代婚姻则对两情相悦、繁衍子嗣、提高生活质量有更多期待。我们庆幸所处的时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也更应懂得婚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观婚姻百态,看生活戏剧。多年前的相亲节目非常火,男女之间凭借第一印象和对方资料介绍就可以确定希望和谁交往,有意和谁继续交流。这些节目估计帮助不少大龄青年解决了婚恋问题,但也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士,把自己美化成“高富帅”,骗取他人的信任。以恋爱为名,骗财、骗色的人也不少,上当受骗的人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是结婚时的承诺。不少人走到半路,就一脚把他人给踢下车了。当然,也有主动退出的,因为发现的确不合适。
有人曾说,婚姻就像水稻,不能一生病就想着拔掉不要了。可是现代社会很多婚姻,都是生病的水稻。女性的身份被迫慢慢消失,超负荷的女性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而有些男性的意识里根本没有所谓的平等,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女性心中的平等观念,就是向男性挑战。
我观察,有的婚姻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圈。女人缺乏沟通环境,得不到沟通机会;男人吝于付出感情,不愿谈个人感受。有些女人希望沟通,却遭到男人拒绝。有的男人嫌女人啰唆,要求太多,太情绪化,也有些男人认为婚姻里只要还有性,婚姻就是稳固的,不需要再进行太多的情感沟通。
在社会压力影响下,男女都为沉重的生活负荷付出了情感的代价。婚姻不是职场换老板,也不是公司换股东,爱当慎重。如果走不进彼此的心,换谁也没用。真爱当珍惜,无爱劝解脱,世间情事,最难熬的是折磨。
中年婚姻疲惫,因夫妻之间争吵和家庭教育爆发的问题也很多。本书希望能让中年家长摆正自己的位置——想要教育好孩子,先要调整自己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婚姻,是子女学习的模板。我们有必要重视婚姻的质量。我们都要从家里出发。
家庭是塑造子女未来的学校,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要理解家庭的功能,这是文化的根源,是孩子接收无条件的爱的最初来源,也是孩子学会互相尊重的地方。我们从这里出发。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过养育,但朴素的家风传承影响,给我们提供了道德指南。在父母的教导中,我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在原生家庭里学习到的行为影响了我的一生。父母给我传递了良好的价值观,比如诚实善良、慷慨大方、真诚待人、包容理解、控制愤怒、宽恕他人等。当年,父母无条件的爱给了我安全感、价值感,这对我的人生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始终满怀信心、积极努力、执着追求,这些应该都是父母带给我的品质。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年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父母接连生育了5个孩子,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但我仍然非常怀念那种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我觉得父母在精神上的富养,让我获取了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那种同甘共苦、克服困难、解决分歧、相濡以沫的深情,常常让我泪流满面。20世纪90年代,我的父亲重病垂危,在那段更为艰难的时期,我们一家人挺了过来。我的长篇小说《小康之路》讲述了这个故事,很多人看了非常感动。有文学评论家说,这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学读本。我在这个原生家庭里学会了爱,学会了如何与社会连接。我通过观看、体验、参与,建立了自己的能力。我观察父母交谈,感受他们的语言是粗鲁还是尊重,是赞赏还是批评,如何表达愤怒,等等。
虽然那时家庭生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既有经济上的压力,也有健康危机,更有家庭随时崩溃的可能,但我至今仍然心存感恩的是,我的父母给儿女创设了健康的家庭生活。我们相信,通过顽强艰苦的努力,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我觉得我的父母是有远见的,是有大局观念的人。他们懂得在养育的关键阶段陪伴孩子,也懂得自己的责任。他们并没有能力给予我们太多物质上的满足,但是精神的传递足够富裕。
所有的父母都需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没有他们的引领,孩子容易随波逐流。家长需要给子女传递精神价值,而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
家庭是判断“我是谁”的第一个参照点。无论我们的成长是一帆风顺还是坎坷不平,家都是我们的心灵归宿。即便是后来,我结婚成家20余年,有时遇到问题,我还是会与我的父母交流,希望他们能给我建议。
我曾经十分期待建立自己的家庭,也想沿用父母的方式创造出有活力的、健康的家庭氛围。但我承认我在某些方面的失败——我没有得到另一半的高度配合,在家庭教育中力不从心,好像有一种反作用力在和我拉扯。当我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引领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在用宠溺和对抗的方式反对我的决定。当时还不懂事的孩子并不理解我的要求,以为另一方对其爱得更深。所幸,子女最终理解了父母不同的爱。
我承认,我最初是不愿意为家庭而放弃自我的人。我曾经有个目标,是要事业有成后再结婚生子。当第一个孩子意外到来之际,我有点惊慌失措。如何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我做出艰难的决定。当时,我所有的人生目标仿佛戛然而止,我不得不放弃一份努力争取到的非常让人羡慕的工作。我为之奋斗了20多年,如果没有职业带给我的荣耀和自尊,我的希望在哪里呢?我需要得到社会认可,需要我的社会地位。很快,父母成为我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帮助我带孩子,我可以工作。而生育老二的时候,我面临了更严峻的考验。一是剖宫产时间间隔短,二是经济的压力,我面临种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逐步暴露出来的中年夫妻感情问题,也好像将我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不确定我的付出是不是值得,我在享受育儿的快乐时,为捉襟见肘的生活资料而忧愁,更为烦恼的是要面对产后抑郁和情感上的危机。
那些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东奔西跑的记忆里,我抱怨和感叹过命运的不公,但我仍然向着有光的地方去。我曾经呐喊过“给妈妈放个假”,我只想出去透口气,但我注定要与儿女共同成长。
从家里出发,一路穿过黑暗的困惑之门,一路坚守道义和孤独,一路跟随儿女成长,我终于看见了光。
中年情感危机与家教困惑
你是从何时开始面临中年情感危机的?你是否在子女教育上感觉到心力交瘁?相比于子女儿童时期,你是否一边看着孩子长大,一边却有着莫名的孤独和无力?
人到中年,夫妻两看相厌,中间仿佛隔着一座山——你是不是正在中年危机中难以自拔?是不是感觉到中年的孤独、虚无?是不是在家庭教育中充满无力感与焦虑?
这几年,我陆续收到不少文友的心声表达,在与另一半沟通的过程中障碍重重,家庭教育往往有难以实施的尴尬。夫妻情感胶着,谁也不愿意主动和解。即使一方努力试图改善,另一方却毫无积极回应。不少夫妻陷入情感困境:是要继续走下去,还是应该思考另一种可能?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怎样才能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正确引导孩子?
这是每一对夫妻都要经历的过程。中年情感危机裹挟着婚姻中的男女。
这正常吗?是爱已经淡了,还是有一方移情别恋?如何度过中年情感危机?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困惑。我们起先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过程,但人到中年之后,容易陷入走投无路的感觉,很长时间内无法排解。生活中这种切切实实的痛苦,影响着无数人的幸福指数。频繁争吵、相互指责、彼此厌恶甚至大打出手,让不少婚姻瓦解,夫妻形同陌路。
中年应该是人生的高光时刻,但也是危机四伏的阶段。孩子长大了,父母在喜悦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重新审视,往往会有疲惫和倦怠感。在我做的社会调查和观察中,中年夫妻面对青春期子女的教育挑战尤其焦虑。无论父母是什么社会角色,在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往往最考验中年夫妻的耐心和能力。
中年夫妻的争吵,有些可能来自情感上的冷落,有些可能来自职业上的瓶颈,更多的来自儿女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其实,每个人走到中年,都会面临中年倦怠。我们在青年时看着熟悉的中年夫妻屡屡发生矛盾的场景,那时难以理解相爱的人为何能到这样的地步。而当我自己走入中年阶段时,才真正感悟人生:人到中年,都需要反省自己。只有看一看来时的路,想一想家庭的方向,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发现人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婚姻中沟通的真正障碍,才能走出中年倦怠和情感危机。
很多夫妻在恋爱时两情相悦,刚刚步入婚姻时也有很多沟通交流。但有了孩子以后,注意力随之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夫妻之间往往容易忽略对方。在育儿这个家庭的中心工作中,往往家庭成员增多,家庭关系也更复杂。在老人支援、保姆介入的育儿环境中,夫妻之间的关系会面临外界干预的挑战。
回想起我的育儿生活,就在这方面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瑶瑶出生时,爷爷奶奶帮助我们一起育儿,姨妈们也很喜欢这个大家庭的新生命,常常抱抱、哄逗。因家庭人口多,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成长,家庭氛围很好,孩子的能力提高也很快。但我经常有情感上的寂寞,就是感觉我和爱人之间难有独处的时光和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私语的空间。久而久之,我的抱怨和郁闷情绪也越来越多。
这是一段十分尴尬的时期,夫妻关系明显排在了亲子关系之后,全家人把对新生命的呵护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夫妻关系自然受到冷落。
《三字经》里有句话家喻户晓——父子亲,夫妇顺。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我以为“夫妇顺”应放在“父子亲”前面。也就是说,只有夫妻恩爱,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
当婚姻出现亲密关系障碍时,平衡和互补原则就起作用了。孩子能照顾父母的婚姻,也照顾父母的孤独。当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所欠缺时,孩子可能成为父母的情感寄托。但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他们的冷漠、抑郁会影响家庭环境。
我认识的一个咨询对象,她说她的丈夫在家庭里像个木偶人,不在状态,有着空洞的灵魂。他毫不在乎她的感受,不在乎她的呼喊,也不在乎孩子的需求,想到的只有自己。这其实是她丈夫对真实自我的抛弃,他的内心有个空虚的地方。一个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就失去了与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欲望的联系。感到空虚是一种慢性抑郁的形式。
还有的家长会教育子女不要相信别人,任何人都不可相信。这是把自己曾经在社会上受的伤,用自己狭隘的经验主义传递给孩子。其实乐观和信任是亲密的灵魂。我们一生都需要依赖他人。我们总是需要爱和互动,没有人能自给自足、不需要任何人。我们应给孩子传递积极的力量。
很多家长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在减弱。即使父母用百倍的耐心和万倍的时间来陪伴、呵护,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和自我激励依然缺乏足够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泄气。这一代孩子缺乏吃苦耐劳、勇敢坚毅的品质。
如果夫妻关系糟糕,很多孩子可能遭遇精神创伤。
我在乡村学校做教育巡讲时见过一个父母离异多年的孩子,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他根本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也感受不到成长的希望。他晚上看手机视频到凌晨,白天到校睡大觉。
童年健康的基本自我力量是希望、意志力、目的和能力。孩子对看护人的信任,是为人父母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当你孕育一个生命,抚养一个孩子,你们之间就建立起特殊的亲密关系。你的价值观、你的抚养方法、你对生活的态度,都将决定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影响,其实就是给予子女存在的力量、行走的力量、身份的力量,让孩子拥有基本生存技能。其实,这些都将帮助孩子建立成年后在社会中生存需要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相互依赖。
任何来自不正常家庭的孩子都会受到精神创伤,某种程度上失去自我。比如,容易自我封闭,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敌意和排斥,容易自负,容易在情感上迷失,等等。
如果父母之间的恶劣关系伤害到了孩子,或者孩子在其他环境中受到精神创伤,如何培养孩子的复原力,让孩子更有韧性,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要重视的问题。今天的孩子习惯了表扬,家庭关系中可能难有吃苦受累的锻炼机会。一旦遭遇打击,怎样让孩子找回自己?培养孩子的复原力,即从环境引起的痛苦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内在的韧性和灵活性使人能够从疾病、紊乱、情感遗弃中生存下来,但人也不得不把活力和弹性用于生存,而不是成长和自我实现。
复原力是我们真实自我的核心特征。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青春期,当时父亲生病,家庭危机四伏,我显然缺乏自信,总处于痛苦之中。原本活泼外向的我,那段时间非常敏感和脆弱,此后才逐步复原。
我对青春期最早的记忆来源于我的妹妹。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有4个妹妹,可以说我经历了每一个妹妹的青春期叛逆。毫不夸张地说,在我的原生家庭,我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辅助者。妹妹们所经历的青春迷茫,我都进行过个案辅导,比如早恋、学习不认真、沉迷于社交、和父母顶嘴、姐妹之间的争斗、求学建议、职业指导等。
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天生就承担着这样的责任。他们都说我管得太多、操心太多,的确如此。但我父母以及了解我们家庭的人都能理解我当时所做的决定。如果不是我在妹妹人生的关键时期给予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许她们的中年就没有现在这样安逸了。
其实,在我的青春期,我是多么渴望有人能指导我走出迷茫呀!
而当我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孩子所处环境和妹妹们成长年代环境的不一样。当年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对我的孩子来说根本没用。
女儿青春期的时候,我常常被堵在她的房门外,怎么叫门也叫不开。一旦遇到交流不顺畅,她先要求我闭嘴,随即她会逃离现场,我连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我们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男孩的脾气更暴躁。儿子到了青春期时,更强烈地抗拒我的关心,拒绝我的靠近。他要独立的空间。他甚至说:“下次你来学校看我,要预约我的时间。”我心里嘀咕着:“我生的孩子,我想看还要预约?”但面对这个个子比我高、思想开始丰富的他,我承认他有些话说得有道理。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基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天真过度保护,让孩子一直生活在幻想里,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孩子毫无应对的能力。有的父母对性教育遮遮掩掩,比如对生殖系统描述模糊等,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婚姻状态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对爱的渴望和对完整家庭的希冀是有需求的;经常争吵的家庭,子女生活在其中会无所适从;经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胆小、孤僻的性格,有些严重的会发展成精神问题。
不管夫妻之间的情感处于什么状态,爱或者不爱,家庭教育都得实施起来。生活中我看到有些离异男士在发展新的感情时,全然不顾子女的情感需要和身为父亲应尽的职责,当“甩手掌柜”,这样容易让青春期的子女产生怨恨。人到中年,孩子往往在青春期,开始自我觉醒,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认识,既希望温暖关心,又逃避过度关注,父母需要用智慧来陪伴他们走过这一关键时期。男孩到青春期特别需要父亲的陪伴。即使此前对家庭教育投入不够的父亲,抓住此关键阶段建立亲子关系,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产生中年情感危机时,我觉得还有一点需要提请家长注意,不管你对你的另一半有多么厌恶和轻视,在子女面前都不要带个人情绪和戴着有色眼镜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要淡化对方的缺点,强调对方的好处,让子女对自己的父母有公正的认识和态度。否则,你对另一半的语言伤害,其实也容易让子女建立一种同情对方的情感连接,从而对你的教育持怀疑态度,这样不利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
婚姻质量与家庭教育
婚姻,古人曰“昏姻”。我笑称“昏头”的姻缘。通过对婚龄的别称可以看出婚姻的脆弱: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25年银婚、50年金婚。
你的婚姻处于哪个阶段?你有什么心得?
古时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数人结婚后才开始恋爱,在生活细节中培养感情。现代人都是先恋爱后结婚。照理说,谈恋爱应该已经谈透了,双方的情况、彼此的希望、共同的目标应该在恋爱时期已经谈得清清楚楚,才会携手走入婚姻殿堂。可很多人说,爱情和婚姻根本不是一回事。恋爱时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结婚后有的夫妻相濡以沫、和谐共处,比翼双飞、举案齐眉;有的夫妻则在走过婚姻的新鲜期后渐生疲惫,两看相厌、冲突不断、无以为继。
婚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嫁娶当谨慎。其实,婚姻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从恋爱到结婚后的生活,婚姻的磨合期不可小视。婚姻需要彼此不断磨合,而“七年之痒”是无数婚姻男女的真实经历和宝贵经验,这种危机考验直接影响婚姻的稳定。
婚姻并不是简单的事,在长期的生活中要继续磨合“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看起来宏观,实际上也很具体。比如,对方处在什么位置,用什么眼光看待与分析事物;在另一半的思维中,对你所了解的事情的理解、判断和抉择;等等。你们的人生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人生道路的方向如何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如何?这真的不是恋爱中的卿卿我我能短时间交流清楚的。恋爱期间的男女都有相互表露优点的倾向,展现出来的也是能博得对方肯定的阳光部分。而性格中的阴影部分,在婚姻生活的朝夕相处中才会更透彻地彼此了解。
我听到过一位职场白领的抱怨:“我们是一见钟情的,恋爱时间很短就结婚了。3年的婚姻,毁了我的‘三观’。我实在不能容忍他要做‘丁克’一族,不要孩子。我家就我一个独生女,总得对父母长辈有个交代啊!”“多谈谈呀!多交流,让他预想养育子女的快乐与幸福!”友人相劝。“完全没法沟通。他活在他的自我意识里。早知道他是这样,我当初就不会和他结婚。”她说。
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婚姻的合拍程度。人生观若是南辕北辙,一人纵是万般努力,也改变不了婚姻的状态。
婚姻要磨性情。食色性也,夫妻结合各取所需,性则为生活必需品。性生活的和谐程度,决定着夫妻双方的沟通质量。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工作情绪很容易在家里发泄。若家庭关系僵化、夫妻长期分居,外部诱惑难以抗拒,夫妻相互之间不及时采取办法,很容易移情别恋。
两情相悦的情,也要在婚姻中不断磨合。婚姻质量良好的家庭,夫妻之间的沟通是带着感情的,良好的互动模式能在生活细节中传递彼此的爱。相互理解和尊重,心灵上的交流能及时化解双方的误解,更能激发情感的力量。夫妻双方是否情趣相投,在日常生活中一目了然。
阿桦,四川女子,性格大方泼辣,谈吐自如,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她远嫁北京,夫妻一起开店。女主外,她的丈夫负责后勤保障,毫无怨言,相得益彰。早些年他们做外贸生意,后来转行,虽效益不如前几年,但小两口日子和和美美。
婚姻要磨家庭教育。关系再好的夫妻,在二人世界时或许能做到相敬如宾,一旦涉及子女教育,就容易乱了阵脚。有的大动干戈,反目成仇;有的各执己见,裹足不前。家庭教育最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婚姻关系,也能看出夫妻之间的情感磨合程度。一位中学生向我吐露过他的烦恼:“阿姨,您知道吗,我爸爸出手就是打人,张嘴就是脏话。我妈妈的娘家人都讨厌他。他要是训我,一句话里能带四五个脏字。”
如果说婚姻是漫长的河流,男女都是河流中的石头,只有在不断的磨合中,自我调整期待,才能找到彼此舒适的相处方式。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婚姻并不是让你和爱人成为不同的人,而是让双方对家庭更加专注。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走入婚姻是为了改造对方,结果对方并没有改造好,自己先倒下了。也有些夫妻,孩子出生后,感觉万事大吉,就不再关注婚姻。这样很多夫妻并没有共同成长,可以说生完孩子,夫妻之间就开始出现裂痕。
不管你的婚姻是不是伟大、是不是稳固,或者十分艰难,甚至婚姻破裂,但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担子不能甩。当前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一些离异家庭的子女没有良好的家庭归宿和情感依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社会悲剧。
每一段婚姻都要经历很多阶段,但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与家庭活力,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
你在家庭中到底是什么角色?
?强/弱;?严肃/有趣;?负责任/自由奔放;?缓慢深沉/机智灵活;?热情耐心/冷酷自我;?家庭和社会导向/独来独往。
爱的目光不在于彼此凝视,而是注视同一个方向。婚姻是一场艰难的创业,所有的婚姻不会都是完美,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在家庭教育发生冲突时,有几点需要家长们注意:
?要承认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差异;?学会倾听,而不是辩论;?不要把问题当敌人;?相互参与,让其他人闪开;?寻找兴趣,一起探索。
每个人要寻找婚姻中的人格角色,客观地看待自己。
你的婚姻怎么样了?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若正被痛苦包围,是否审视过你的婚姻质量?你若刚走出一段不堪启齿的婚姻,怎样面对一段新的感情?你若是大龄未婚青年,是不是有不少拒绝走入婚姻的理由?
年轻时可能并不懂婚姻的实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人游到中途,发现石头根本不可靠,早早地掉入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有些人鼓足了干劲,硬撑着一起走到了对岸,却发现物是人非;还有些人没游几步,就把对方踹到了水底。
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有机会让你再来一次,无论你和谁结婚,我觉得都要考虑以下这些问题。
1.双方可以接受的底线。男女双方各有什么追求固然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彼此有没有可能走到一起,但更有必要了解对方的底线。比如,有的女士完全不能接受男士吸烟、酗酒,有的男士不能接受未来的老婆外出应酬交际。双方要想好:有没有什么难以割舍的东西?能为婚姻放弃什么?能不能让孩子随母姓?赡养老人的方式如何合理安排?双方家人交往的界限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提前说明,把自己的底线和对方的底线都说清楚。
2.双方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也有些是原生家庭培养的生活方式。结婚后能不能习惯对方独特的生活习惯?有位大姐和我倾诉,她已经70多岁了,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她和先生各住各屋,先生的房间从来不向她开放。如果他要外出,肯定会给自己的房间上锁。她虽然容忍不了这样的习惯,但风烛残年,她哪里还有抗争的力气?
3.双方的消费观和优缺点。消费观这一点很重要,在谈恋爱时就要看清楚。有的男士死要面子,借钱、贷款,提前消费却无偿还能力;有的女士大手大脚、虚荣攀比,不顾家庭经济实力;还有的人精明吝啬、处处算计,在外胡吃海喝,却不愿意给家人生活费。消费观直接决定婚姻质量。
4.对待婚姻的忠诚度。你是否能接受对方有异性朋友?如果对方发生精神出轨或身体出轨,你还有没有可能继续维持婚姻?如果对方违反忠诚约定,应该负什么责任?
5.关于孩子的问题。如何把孩子抚养好?如果女方不愿意为孩子放弃工作,有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在子女教育上,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做哪些工作?当教育理念发生严重分歧时,如何解决?
还有双方之间的经济约定、家务分配、职业规划、家人关系处理等,都十分现实而敏感。若有一方以敌意的眼光审视你的家人,估计双方也难以维持相爱的关系。
结婚的那本证书,是个宣告。但漫长的婚姻考验,难以保证婚姻的走向。多年前,我的一位文友结婚,我们讨论拟定了一份协议,可以从中咂摸一下婚姻的味道。
甲方:XX(男)???乙方:XX(女)
我们将在人生道路上同行,共同走过崎岖或平坦的道路,我们将在婚姻中彼此分享、共同成长。我们宣誓,我们将成为终生的朋友、伴侣、唯一的真爱。我们承诺从今时直到永远,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成功或失败、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任何环境下都敬重、疼爱对方,除了死亡之外,永不分离。
为更好地保护这段感情,特立此协议如下:
一、财产问题
1.双方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婚前所负债务亦由各方各自承担。婚后双方收入属于共同财产,男女双方共同负担家庭开支。婚后开设夫妻联名存折,存入、管理共同财产,甲乙双方生活租房、物业水电、衣食、车辆使用、生育、孩子教育等费用均由该账户支出。
2.婚后所有财产的持有比例:甲乙方各持有50%。
3.明确乙方掌家,共同财产和生活开支由乙方管理,操持运营家庭共同财产。勤俭持家,不慕虚荣。共同财产只能单向注入、转注,不能将共同财产转移出去给任何人或某一方。
4.甲方每月定时向联名折打款。当甲方不在乙方身边生活时打款XX元,当甲方在乙方身边生活时打款XX元,乙方负责共同财产的使用、投资、经营。
5.由乙方建立家庭财政账簿,详细记录每月收支情况,做到计划消费、合理分配、统筹计算。严格控制合理费用外的透支、借贷情况,如有需求提前申报。特殊情况甲乙双方有权独立做出支付行为,但事后必须向对方解释说明。
二、权利行使
1.实行公平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团结双方的亲人。
2.所有重大决策须经双方协议决定,决策时尊重乙方之名位,倚重甲方之智谋。
3.欢迎父母提供参考意见。对双方父母、亲人尊敬,但抵制其过分干涉。
三、双方老人的赡养相处和关系把握
1.孝敬老人的经费由联名账户(共同财产)支付。老人以小夫妻和睦为重,颐养天年。
2.在保证夫妻和睦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父母居住环境舒适,努力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双方要尊敬、关爱双方的父母,对待老人要和善,饮食起居要关心。
3.若与对方父母(或家人)产生矛盾,不准当面冲突,甲乙方私下协商解决,不得因之影响夫妻感情。要坚决抵制来自二人之外的输入型矛盾,强调自己对对方的爱。
4.老人能生活自理时,管好自己的生活为要,不介入子女生活和经济运作等。
四、子女抚育问题
1.甲乙双方须在婚后两年之内要孩子,双方不得重男轻女。
2.孩子出生后,乙方在身体许可的条件下亲自哺乳,对孩子因材施教。
五、家庭琐碎事务及家务问题
1.为共建和平民主之家,双方有责任共同承担家务,保证家庭环境卫生、明朗、温馨。甲方必须尽力协助乙方做好家务。水、电、电器等出现故障,全部由甲方负责维修和保养,重体力活全部由甲方负责。
2.双方各自的朋友及亲属往来,本着团结友善、互不干涉原则,双方要给予必要配合。
六、发生矛盾和问题的处理
1.文明用语,互相尊重。甲乙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分床睡,不得冷暴力。
2.双方应尊重对方的隐私,但个人隐私必须在一定范围之内。
3.不纠结双方婚前所涉各方故事和得失,轻装经营婚后幸福。
4.有事晚归须提前告诉对方,出差时要随时汇报行踪,手机将要没电的须汇报。
5.不沾染不良习气,坚决不许参加赌博、不准吸烟。
6.不得背叛家庭,否则家庭共同财产全部归无过错方所有。
7.二人以对方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根本利益所在,以家庭和睦和发展为重中之重,避免对权和利的争夺纠缠。
以上协议,并不能概全婚姻百事。真正影响婚姻质量的,是夫妻双方的有效沟通。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家族关系,是双方的人际交往圈关系。希望你在有质量的婚姻里,笑看世间风云。
两性关系需要长时间去磨,磨到各自阴影层的问题全部显现出来,被彼此意识到,然后才能通过自我转化,达成真正具有成熟品质的关系。而一些婚姻解体的人,其实就是看清了自己和对方,如果达不到共同接纳的目的,那就不如选择放弃,各自去寻找更匹配的人。
选择结合时,男女双方一定是找到了能彼此契合的点。走进婚姻后,随着相互了解的深入,逐渐认清对方和自己。婚姻里的另一个人,其实也是一面镜子,能照清楚自己。每一桩婚姻,各有各的相处模式。很多人以为婚姻中只要找到了那个对的人,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很执着地去找那个对的人。我们都要明白,婚姻不是全部,自我成长才是。
婚姻,最根本的在于彼此的成长。
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子女的生命缔造者,是督促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可能从基因上就决定了子女的特点。父母对子女有真正的养育和保护之责,会照顾孩子的最大利益。
但在我几十年的观察中,发现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很深,很多孩子成年后还有被遗弃的不安和恐惧感。有些母亲的“毒舌”给孩子造成了一生的阴影,有些父亲的“不在场”让孩子一生背负孤独与寂寞。
一位有两个孩子的父亲说,回想起他小时候妈妈对他的种种鄙视,自己一生都感觉被忽视。他小时候放学回家,从来没有吃到过热饭,好似自己回不回家,母亲都没有期待。
一个离婚3次的男人说,在他少年时,看到母亲和形形色色的男人眉来眼去,他感觉情感是不需要克制的。他在婚姻中遇到困难,就想通过换一个人来解决问题,希望别的女人能帮助他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一个被母亲宠溺得无所事事的男生说,他认为所有女人都应该像他妈妈一样,为家人不断做事、不停奉献。但他不知道付出太多的母亲也有过度杀伤力,影响了他独立成长的机会。
一个从小没见过父亲几次的女生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关系。她从小到大只见过父亲几次面,感觉不到他的爱,也对家庭关系表示怀疑。
一个被父亲抛弃,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尽管母亲再婚后继父对他很好,但他和母亲还是联系非常紧密,母亲把他当作生命中的重要男人。
一个童年时期经常被父亲带到酒吧的男孩说,父亲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拿他没有任何办法。父亲像个浪子一样,总是需要母亲帮他处理难题。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会开始对父母的角色进行批判性思考,态度从儿童时期对父母的依赖和崇拜,转为青春期的对抗或质疑。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父母给予的是积极向善的影响,青少年就能汲取到成长的积极力量。如果父母慵懒无为,子女也可能消极“躺平”。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负面的,子女可能成为“问题孩子”流入社会。
大多数父亲在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赚钱养家,子女教育的任务主要应该由母亲来完成。殊不知,孩子青春期正是需要父亲引导的关键时期。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是我们常见的家庭模式。
青春期的子女对于父亲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情感需要,不管他的母亲有多能干、聪明,他都需要父亲的角色来引导。
我对此深有体会。在孩子的儿童时期,我对他们的学习督导和生活照料较多。孩子的青春期来临后,我明显感受到了儿女对我教育的挑战。我想,是时候交出“指挥棒”了。如果说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不信任男人能照顾好子女而尽可能做到亲力亲为,那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我感觉是时候把孩子交给男人了,应该让另一半来共同培养孩子。一些我不赞同的消费方式,一些孩子认为有必要做而我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我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在共处中找到交流的感觉就好,这样我也不用像以前一样纠结。就这样,我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重与爱,也感受到了男性角色对男孩的启蒙与教育。
父亲是养育者,是孩子的保护者,也是精神工作者。父亲养育孩子,能让孩子感觉受到重视,从而更有能力和信心理解规则、树立道德,能帮助孩子学会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然,我也听到过不少人对父亲的抱怨。一位同龄人说,在她眼里,她的父亲只是一个陌生人而已,从来没有给过她鼓励和帮助,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所以她非常渴望得到父爱,以至于找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结婚,以为能在这类成熟男人身上寻找到爱的补偿。
一个在青春期经常和母亲吵架的孩子说,那时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和母亲对抗。而父亲经常不在家,所以他就成为家里的“霸王”。父亲的缺席是许多母亲和儿子争斗的原因。
有些父亲在家有足够的时间,但很少与儿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也不向家人过多透露自己的信息。一个成年男人说:“爸爸从来没有抱过我,没亲近过我,我感觉他并不喜欢我。”
而父亲不在家里,母亲和孩子会感到失望,感觉他不在乎自己。
我记得有几年,孩子的父亲经常出差,我是非常难熬的。我每到周末要陪伴两个孩子,生活上手忙脚乱,学习上无暇顾及,个人心理上也缺乏支持。那时的我有时会抱怨为何要成为一个女人,但面对儿女的成长又满是欣慰,庆幸自己是那个陪伴孩子长大的人。
父亲缺席的后果:
?孩子会保持与母亲的过度联系;?孩子充满不安全感;?孩子无法学习表达情感;?孩子容易愤怒并变得消极。
总之,父亲的缺席可能会让孩子持续生活在逆反期:与权威人物做斗争,认为自己有力量;情感迷失,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联系;态度和行为幼稚,一直停留在青春期;有时犹豫不决,重视学业但无法进步;与社会情感脱节,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作为一名母亲,如何处理父亲缺席的情况呢?回想那些难忘的时光,我要庆幸自己没有被抱怨吞噬初心。虽然自己内心有很多苦恼,但我从来没有停止对子女的关心。我和孩子周末去参观博物馆、走访亲友,生活丰富多彩,也就让孩子淡忘了父亲缺席的遗憾。
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何时应该拥有,何时应该放手,这要求家长对青春期子女的心理需求有良好的把握度。
家长养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青少年长大后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学会担当。负面父母有时会起到毁灭的作用。一个醉鬼,你放心把孩子交给他吗?一个流连于风月场所的女人,你放心把孩子交给她吗?一个经常施暴的家长,他能带给孩子希望吗?一个说话刻薄的家长,他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父母有耐心,则孩子可能有耐心;父母善良,则孩子性格也可能仁慈;父母肯奉献,则孩子也可能乐于奉献。
为何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家道正而天下安定。一个家庭,父母要尽父母的责任,子女要尽子女的责任,丈夫要尽丈夫的责任,妻子要尽妻子的责任。
倾听孩子的声音
中年夫妻与青春期子女的矛盾,来自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不愿意继续被管,家长却认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还习惯于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
青春期危机的本质,是青少年对成熟的渴望或苏醒与现实生活中的停滞或障碍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的问题。
而家庭关系在这个时间会陷入一种紧张胶着的状态。
从女儿升入初二开始,我就感觉到教育的力不从心了。她几乎听不进去我说的任何话,加上手机的魅力,我们之间隔着一层无比坚固的冰。她锁上了她的房门,时刻拒绝我的介入。而她的父亲,有时也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的房门经常也是上锁的。
我很难理解这样的对抗方式。
我的原生家庭是个大家庭,我们那代人青春期的表现,是激烈的“战斗”。我记得,我和妹妹不听话,气得母亲拿起竹条追赶我们,我们一个箭步跑到大院里,她根本就来不及追上。而我们和院子里的小伙伴又玩得飞起来,回家后早就忘记了父母的责骂,也不再放在心上。父母理解了孩子的心理,也不再揪着问题不放。那是一种开放的对抗,是可以排解不良情绪的冲突。我虽然在那个时期很讨厌母亲的唠叨,讨厌她没完没了的家务安排,讨厌她指挥我干这干那,一直想要有个机会,离开她远远的,但当我跑到看不见家的院子里,我在和别人家的孩子玩耍的时候,就会想起她刚才生气的模样,会自省是不是不够懂事。我回去要乖乖帮她干活,要给她擦一擦汗水,求得她的谅解。
就在她要追打、我在奔跑之时,我已经得到了情绪的发泄。我在心里说:“哈哈哈,你能追到我吗?你就是打不着我。”在这样的小胜利中,我其实已经和母亲和解了。
而当我人到中年,面对我的孩子,虽然住在了繁华的都市北京,但是我感觉我和孩子之间被那扇房门隔开了,这屡屡让我心死。
我知道我应该听听孩子的声音——“放开我,别管我”。可是,我实在做不到不管。我在门外,一会儿轻声喊:“吃饭了,饭菜凉了。”一会儿又喊:“你出来倒杯热水呀,多喝水。”一会儿又焦虑地说:“来,出来走一走,你不要总是猫在房间里。”孩子在排斥我、抗拒我,讨厌我的啰唆和唠叨,我却还在一直靠近她,她不烦我烦谁呢?
激烈的冲突显然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失和。而父母如果教育意见不一致,问题就更严重。
所以我建议,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明确一个道理,要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放手。
2
方向
在哪里
开篇语
为何这个时代的家长这么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无奈的现实中坚持,却没有人打破这窒息的沉默?为什么家长这么累,却得不到子女的认可?
社会需要反思,家长需要冷静,家庭教育要看清方向。
家长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周扒皮式的监工,还是循循善诱的长者?是引领孩子走向光明未来的导师,还是陪着孩子一起跑步的陪练?是只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的物质提供者,还是注重呵护孩子心灵的朋友?是把子女当提线木偶紧紧控制着,还是松开手中的线让他们如自由飞翔的风筝,只有在特别需要时才拉一拉线?
家长应该如何定位?教育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时代的焦虑,能不能切断代际传递?
到底应该如何做父母?
父母应该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仰望星空,应从繁杂现实中修炼格局,应从盲目焦虑中思考方向。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良方。钱理群先生说,不赞成给孩子灌输太多实际的东西,应该鼓励孩子去梦想、空想。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色。他说在他青少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海的女儿》,这实际上传递了一种信念,也包括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去全国各地给学生做励志报告,讲《让梦想点亮人生》《时代需要觉醒青年》《青年应投身于社会》等,这些理想教育,就是希望下一代人能继承前辈的风骨与理想。
一些教育工作者与我交流时都会谈及,现在的青少年是需要精神引领的,大多数乡村家庭难以给予子女清晰的精神教育和信念教育。
如何给子女打好精神底色,这是所有家长要思考的。家庭教育的方向在哪里,本篇几个方面的内容,或许可以让我们一起思考。
家长的角色与责任
很多成人刚做父母的时候是很新奇的,也是有压力的,但对自己的定位是不太清晰的。我也一样,只知道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要给他最好的教育,要让他比任何孩子都幸福。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一些人成了陪吃、陪喝、陪睡、陪玩、陪学的“五陪父母”,一些人成了上蹿下跳、咆哮如雷的“发令者”,一些人成为“运动员”陪在子女人生长跑的路上,而一些人早就被子女抛在后面。
家长到底如何定位?如果再给你一次养育的机会,你会把自己定位在什么角色?
我现在有资格反思,也有时间检讨了。在我的孩子幼儿时期,我几乎是个保姆,那段时间真的很累,母亲就是个全天候的工作,你无法有太多的选择。孩子逐渐长大,要开始培养其各种好的习惯,确立学习目标、懂得为人处世、理解社会责任,更大一些则要开始职业规划、树立人生理想、理解社会角色和家国情怀。家长真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有求必应的保姆,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一直陪跑的人。当然,家长也不是在一旁吆喝指挥的裁判,而应该是个伯乐。
你要了解你的孩子的特点,比如,他的优势、他的特质、他的潜能等,这肯定是需要陪伴子女成长才会得到的信息。你不陪伴,你就发现不了他的优点,也看不出他的问题,这好比伯乐相马,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特征,关键在于彼此能否找到感觉。
大多数家长明白自己有管教子女的权利,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但受家长的文化水平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家长对责任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二三十年前,不少乡村中的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把孩子带大,提供吃穿等基本生活保障。他们希望孩子听话,长大能走出乡村。近些年,城市家庭的不少家长则把所有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例提高,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业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第一部法规,明确了家长的责任。
第十四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共同生活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协助和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第十五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下列内容为指引,开展家庭教育:
(一)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这些内容,或许是平日生活中老生常谈的,那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法律也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
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和自我意识不一样,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对家长的要求也不一样,如何学习做家长呢?
第十八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孕期和孩子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重要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离婚的家长是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呢?
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离异的,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阻碍另一方实施家庭教育。
第二十一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护孩子的,应当与被委托人、未成年人保持联系,定期了解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暴力方面也有相应规定。
第二十三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五十三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明确了家长的义务和责任,让家长对标自己的行为,检视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任务是培养千里马。只要你的马儿壮,世界各地都是驰骋的疆场,在人生的路上,总有伯乐在等待他的出现。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伯乐。为何有些家长培养的子女碌碌无为,有些家长培养的孩子却有胆有识?为何有些家长培养的孩子容易暴跳如雷,有些家长培养的子女却彬彬有礼?为何有些家长培养的孩子笑口常开,有些家长培养的孩子却闷闷不乐?这与家长性格、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伯乐的作用,就在于发现孩子性格当中的优势、劣势,发现子女潜能中可能做什么的能力,发现其可塑性。比如,郎朗的父亲选择培养儿子弹琴,而姚明的父母则培养儿子打篮球。伯乐也有多种,有的伯乐善于看人,有的善于育人,有的善于鼓舞人。
教育从来不是只有一把尺子,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说校园教育是标准化建设,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个性化生产定制的工厂。无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还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或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相怜,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教育方法上,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主张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榜样示范作用。
我看当前家庭教育有些问题与颜之推所处的时代如出一辙。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而一味溺爱子女。有些父母在子女的吃喝玩乐方面总是任其为所欲为,应该告诫劝勉的反而褒奖鼓励,应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理当如此。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养成后才去制止,就为时晚矣。
在育儿阶段,家长很容易被琐碎的现实困住难以抽身,也很难从具体的问题中跳出来。当我回头看自己的育儿生活时,我能再一次体会到当时的艰难。但当我的儿女遇到问题主动联系我时,我的一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影响到他们时,我觉得,我是一直在他们身边的那个家长。
有些家庭没有创造出让孩子思考、感受和想象的必要环境,孩子的成长障碍其实是家庭功能障碍造成的。
父母的格局影响子女的胸怀
“格局”,“格”是对人际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在哲学上,“格”指人格,“局”指气度、胸怀。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
家庭教育中,心胸豁达的家长会影响子女的价值取向。锱铢必较的家长,可能孩子的眼界也高不到哪里去。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提及“管鲍之交”的,其实就是谈胸怀。鲍叔牙胸怀宽广,慧眼识珠,极力向齐桓公举荐管仲。齐桓公知人善任、大度豁达,明知管仲曾差点儿杀死自己,反而重用他。他们三人彼此成就,成为历史佳话。法国作家雨果也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当前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格局。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德行与格局。那些没有胸怀和包容之心的人,很容易在小事上纠结。
父母的胸怀影响子女的格局。我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或者办事不顺利,偶尔会回家和母亲讲一讲见闻、发一发牢骚,她经常安慰我:“活络活络,莫想多咯。大方大方,自然有一方。”我深刻记得母亲的这几句话,常常以此鞭策自己。
母亲的豁达让我自愧不如。她凡事都替他人着想,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时期,家乡每到春节要“杀年猪”,这是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年猪每年才杀一次,每到此时大家才能痛快吃肉。但一头猪往往也切不了几块。母亲会和父亲商量,分一些给院子里的老人家,东家给一块,西家分一块,稀缺的猪内脏也分给了年纪最大的老人。当时七八岁的我和妹妹一年都难得吃一次猪肝,会噘着小嘴抱怨:“为什么要送给他们吃呢?我一年都没吃过了!”母亲总是和颜悦色,耐心劝导:“你们小孩子家,以后好日子还多着呢,要先孝敬老人。”
有一年,堂姐突发疾病,需要去很远的地方请郎中。那时家乡交通不便,母亲担心堂姐病情,连夜举着火把,独自一人夜行几十里山路去请郎中给堂姐看病。
几十年来,家乡的人们都传颂着母亲的豁达大度和坚韧担当。我15岁那年,父亲蛛网膜下腔出血,奄奄一息。是放弃还是继续医治?母亲一直有个信念,要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父亲。她辗转求医,终于找到一位中医为父亲治疗,后来父亲慢慢恢复了健康。人们都说,是母亲挽救了父亲,也撑起一个家庭。母亲的格局,影响了我们的家风。
后来,母亲来北京定居,和我们住在一起。快递小哥偶尔来家里取件,她总是关心地问人家吃饭了吗。物业师傅来家里维修,她要递上个水果。有一次,一位快递员忙到下午还没吃午饭,母亲正好做了包子出锅,就让他放下手中的活先吃包子。
母亲常说:“往开处想,向宽处行。”遇到问题不纠结,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一次,我被贼惦记,笔记本电脑被盗,10万字的长篇小说文稿没有存盘,我气得一周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母亲说了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你这一路捡了这么多宝,掉了这点东西有什么要紧呢!人没事就好。”我百般纠结,竟然被她这一句话就治好了心病。
母亲那种替他人着想的善良、简单不猜疑的信任、遇到误解不纠结的达观、坚持不懈的信念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母亲的这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她的格局。受她的影响,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市十大青年志愿者。
我在成长过程中处理问题时,自然而然就参照了母亲的方法,我也把这种影响传递给了我的孩子。
我时常会教育儿女,在抓好自己学习的同时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班集体中要做热心公益的奉献者。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注意处理关系,调和矛盾。
有些家长斤斤计较、狗苟蝇营,有些家长心胸豁达、心怀天下。有些家长是矛盾的导火线,是麻烦的制造者。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们的煽风点火下,往往能引发大事件。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能清醒地看到家长的不足,会规避一些不良的影响。但大多数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我认为,破解教育的难题,最根本的问题在格局培养。家长要搞清楚家庭教育的方向,用胸怀培养子女格局。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如,孩子回家说在学校受人欺负了,家长会如何反应?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不欺负别人,别人却欺负你,你就要一个拳头还回去!”
——“告诉我,谁欺负你了,明天老爸去揍他。”
——“说一说是什么原因,我帮你分析分析。如果你自己有错,那你就要承认错误,接受结果。如果有委屈,可以找渠道提出诉求。”
——“你怎么不报告老师呀!让老师批评他。”
以上几种声音是我们常听到的。这4种办法,你一般会采取哪种呢?看上去平常不过的小事,考验的就是家长的格局。
还有一种人,有人说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切以自己为先,巧取豪夺,占尽能得到的一切好处。他们自己在社会上勤于钻营,好走捷径,不顾他人,自私自利。他们为了孩子,也会不顾一切给孩子铺路,金钱、地位、人脉、资源,恨不得把自己在社会上所学的那一套全都活学活用在孩子身上。利己主义者恨不得子女的发展突飞猛进,利用自己的资源拔苗助长,培养下一代跟着自己的脚步前进。
功利性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眼高手低的孩子,这样的人能走多远?
我有时看到一些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总觉得做家务、做志愿服务耽误了学习。有的人认为有班干部做班集体里的一些工作就行了,自己没必要多管闲事。
其实,心胸豁达、主动承担、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就是格局培养的开始。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应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有格局者,才有成大事的希望。
你希望孩子去哪里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愿。现代的教育是比较功利的,少了一些人文精神的引领,多了一些实用主义的渗透。近些年来,我在欧美等地走马观花,也思考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小有心得。
我在德国参观交流,发现德国人做事严谨得出奇。他们特别认真,认真到我们以为呆板,但他们培养出了世界级的工匠。在法国,我看到了他们骨子里的浪漫。美国民主自由,无钱寸步难行。澳大利亚人民生活普遍优裕,与英国接乘一脉。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也能看到他们教育的风格。
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我觉得有几点要让子女认识清楚:了解人生的真相,了解国家的意义,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未来的责任。这些基本的问题思考好了,我们的下一代总会有自己努力的方向。
读书到底为什么?教育子女的目的是什么?有的家长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子孙几代吃喝不愁。有的家长早早给孩子铺好了路。有的家长用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子女往发财当官的路上走。有的家长顺其自然,尊重子女内心的渴望。
家长往往从娃娃落地开始为教育忧虑。在我近20年育儿生活中,在自我反省与社会现实的不断纠结中,我总结出一点,教育要搞清楚培养子女的目的。无论是国家教育精神还是家庭教育原则,这个基本问题都有必要先行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者,求学的目的之一是走入社会求职,而不是学完后啃老、浑浑噩噩混日子。
今天的社会是信息时代,教育为社会服务,鼓励大众既谋自身利益,也谋社会公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得益彰。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大众利益是错误的,过分强调放弃个人利益而为社会奉献也不对。
但观社会现实,有些人缺乏公共意识,自私自利,以自我利益为重。教育要考虑为社会服务,家长的育人原则也要考虑引导子女,自我生存同时也要考虑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基本贡献。社会利益应在个人利益之上。
一个人求知求学,解决生计温饱之外,重要的就是为社会服务。社会对人生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不限于财富多寡,不限于地位高低,不限于职务大小,要立体评价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为公共事务的付出。
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子女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要教育子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导向决定着国民水平,教育不是生产流水线,教育不是设备加工厂,教育不是缝纫机生产麻布袋,教育不是林场里种植速生苗木,教育更不是水塘里养殖大鱼大虾。
人是高级动物,教育是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教育是解惑与做人的结合,教育是发现与思考的升华,教育是修为与救世的选择。教育是润物无声,教育也是醍醐灌顶。教育是心灵滋养,教育也是振聋发聩。
儿童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学习人生智慧的时期,家庭教育的目的更要清楚培养人才的方向。家长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所谓人格,就是节操之当然,伦理之本然。人类当自知爱护,自知尊重。
“真正的人”,遵循人之本性,不唱高调,不萎靡无声,不为私利苟且,但为美好生活奋斗。“真正的人”,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世故庸俗,但知社会公德。秉承一颗正直之心,不管是为学、为官,还是商贾市贩,都要不违公德、坚守原则。
家庭教育,我以为可以精简为几句:出人头地不伤害他人利益,光宗耀祖不违背社会公德。升官发财谋之有道,嫁娶社交看家风家教,关键在于品行端正。
家长的焦虑
很长一段时间,家长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绑架,几乎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在育儿的快速跑道上跟风。
我也一样,眼看着别人的孩子样样精通,眼看着别人的家长陪着孩子学这学那,内心焦虑无比。特别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我恨不得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周末就是拉着孩子去课外培训班,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思考方向,也没有办法免俗。其实很多家长的心态与当时的我一样,我们都知道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太多帮助,对家长既是精神压力,也是经济负担。但我们没有勇气坚持自己内心的原则,没有能力反抗现实的无奈。
我记得一位家长和我探讨过,认为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报兴趣班,小学、初中的周末在各种培训机构游走,家长就是配合游走的交通工具,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家庭教育的方向呢?陪着孩子学习,似乎就是家庭教育的全部。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可是世界太大,家长没有机会带孩子去看,家长关注的是眼前的鸡零狗碎,比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成绩的排名、孩子在家里是不是迷恋游戏和手机。有些家长根本没有能力搞定青春期的孩子突如其来的情况。
家校协同,家长要配合教师管教子女,与学校一条心。但家庭是不是应该给予子女一个放松的空间,让孩子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毫无乐趣可言?还是要密切配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引导孩子往苦学的路上走?
我感觉真正需要解放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我真正觉醒,也是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我发现一些教育上的投入并没有得到期待的结果。女儿在初中时理科成绩不好,我也没有办法辅导她。她提出有同学在上课外班,自己也要去试试。我表示支持。女儿上了课外班后,我不知道是她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是有的培训机构只是个圈钱的机器,我只记得孩子还没学完春季课程,机构就开始催着交暑假班的费用,还没上完暑假班,就催着交秋季课程费用,秋季课程还没结束,就催着交寒假班的费用。总之,在那里,你感觉自己的孩子学得很差劲,需要不断地补习。他们一再提醒不早点报名的话名额不够,事实也的确如此,有些班你想去都去不了。在女儿坚持上了3年的课外班后,我发现她的成绩提高并不理想。如果她在课堂内多加油、多做些习题,可能比上课外班效果更好。
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她的学习问题上,是我图省心,以为把她交给培训机构就省事了。其实,问题还是摆在那里没有改变。我需要重新审视我当初做的决定,也需要引导孩子,以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除了依赖培训机构,是不是能从自身找到根本原因。
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孩子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有优势的学科,我们也就不再纠结了。在高中阶段,我们都得到了心灵解放。她不再因理科弱而自卑,她的语文、英语常常在年级名列前茅,这也让她找回了自信。我好像也真正得到了解放,可以抬头看见光。
我畅想女儿的未来:她要是喜欢文学,她读名著、善于观察、多练笔就好;她要是喜欢教育,
她心怀大爱、用善良和学识去影响人就好。
儿子的青春期,其实也让我陷入另一种困惑。他思想活跃,想的问题比较多,对家长的拒绝程度比女儿更严重。我眼看着他天马行空,今天决定学篮球,明天决定学武术,后天决定学历史,又要学书法,过几天又说编程的确很重要,还说地理技术也很有意思。有一段时间,他沉迷于中医和道教,学习有所下降,他自己意识到危机,也认识到了课堂上不够专注,承诺家长的做不到,自己开始焦虑。他对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很敏感,很在意老师的评价。他比女儿更喜欢和我交流细节,但又排斥我的任何介入。他不需要我在他身边,只是需要我听一听他的心声。
记得有一次,儿子考得不好,但他自己认为比前段时间进步了。我在出差路上给他发信息,问他这次数学为何没有考好。他晚上回到家后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认为我批评得不对,他的态度可以说是暴跳如雷。
我连续发了好几条信息给他:“不坚持的决心,都是空炮。”“你自己下定的决心,认识到的问题,要靠努力和勤奋去达成目标。不踏实、不反省,只能天天做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多练习,对于你来说并不是难事,关键要管好自己的心。”“一个人的心理成熟,不是看他得到表扬有多自信,而是看他受到批评有多自省。妈妈期待你进步,心态好一切才好。”“要着眼大局,把精力和智慧放在学习和未来大事上。切不可因蝇头小利、小得迷失奋斗方向。”“我相信,当你真正下定决心,把你的经历、热情、时间都投入到某项事业当中时,你就为未来铺下了无限的可能性。”“我希望你清醒地看到家长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团结更多的人,不排斥身边人。”“你对自己的约束力提高,学业也会提高更快。”
我能做什么呢?我虽然纠结于他对我的拒绝,但又没有办法陪伴他。我只能在他需要的时候呼应他,在他排斥的时候不自讨没趣。
如此自我安慰,我的心境自然就开阔起来,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但我当时就和一些“身在此山中”的家长一样,和自己过不去,这可能也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我观察过不少家庭,的确在治家的严慈有度上把握得不太好。有的家长经常板着一张脸,孩子每天大气不敢出,有一点小错误就被上纲上线、大声呵斥。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见,唯唯诺诺,什么也不敢干。有的家长粗心大意,放任自流,对子女教育“大撒把”,该过问的不过问,该关心的不关心,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引领和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其实都需要改进。
当今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长的焦虑。家长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引导,被考试的指挥棒指挥,在沉重的负荷中无疑会产生焦虑,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子女,自然也影响了子女的心理。
我们需要做的是放下焦虑,安抚自我。特别是更年期的母亲与青春期的孩子,好似两个火药桶,如果都不懂得退让克制,那是很容易爆炸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