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 以北京电影学院学者名义整体推出的第一套文库,所选老师及作品具有代表性和专业影响力。
* 侯光明教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担任多部影视作品的总策划、总监制,其中,担任总监制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白云之下》均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告别》获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监制的电影《狗十三》荣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特别推荐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万箭穿心》、《旺扎的雨靴》、3D动画电影《终极大冒险》等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华表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多项大奖;电影《衍香》获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监制的电视剧《青海花儿》为中宣部推荐的迎接党的十八大10部重点电视剧之一。
* 本书收录了侯光明教授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十年间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从中国电影的宏观发展政策、中国电影教育,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科发展,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格局等方向 切入,文章主要包括学术论文、会议讲话、影视评论等,还有一些电影政策建议。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名师深厚的学养,亦可窥探其为艺术而艺术的风骨。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北京电影学院学者文库”系列之一,主要收录了侯光明老师在电影研究和电影教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会议讲话、影视评论等,还有一些电影政策建议。本书以“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研究为核心,分为“求索之光:‘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传承之光:中国电影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匠心之光:中国电影创作聚焦”“育人之光:中国电影教育视点”“发展之光:中国电影产业趋势”“理想之光:电影强国建设思考”六大部分进行收录,贯穿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研究框架。
|
關於作者: |
侯光明,管理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党 委副书记,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早年曾下乡插队当过知青,进过工厂,先后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组织管理系统学、中国电影产业和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出版专著或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63项,先后指导博士后出站5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人。担任30余部影视作品的出品人、总监制、总策划、总制片人等,参与制作的影视作品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国内奖项。
|
目錄:
|
第一编? 求索之光:“中国电影学派” 理论体系建构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引领时代风尚? 展现中国形象
——对“新学院派”电影和“中国电影学派”的思考与展望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及其研究
传承百年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
历史轮回中的传承与坚守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
——侯光明访谈
“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立场、精神与价值诉求
试论“新学院派”电影的产生、创作特征及其现实期待
重振中国电影学院派
第二编? 传承之光:中国电影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
《1921》: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表达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西部电影价值传承与影像表达
中华优秀伦理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发展中国电影伦理学的思考
——在第四届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武侠动作电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面向建设电影强国的若干思考
“豫”见郑州? 百花齐放:“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与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第三编? 匠心之光:中国电影创作聚焦
《长津湖》:中国特色战争类型大片的新阶段
让“劳动创造美”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共同信仰
从 2021年春节档看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与潜力
新时代? 新成就? 新作为
——谈文艺评论助力新时代电影发展
文艺创作应适应新时代
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
《泰囧》火在哪
时代呼唤“文化大片”
第四编? 育人之光:中国电影教育视点
以系统观视角看电影强国建设下半场
——后疫情时代电影教育的新思考
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观教育
促进高校支持中小学影视教育
改革开放40年电影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推进电影教育内涵式发展? 做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践行者
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 努力书写中国特色电影高等教育新篇章
中国电影教育如何融入“一带一路”
论北京电影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发展
——侧重国际视域的观察与分析
加强艺术观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办学思想体系的构筑与实施
——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思考和实践
抓住历史机遇? 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
深刻思考战略性问题? 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
培养高端人才,孕育文化大片
推动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
以《讲话》精神为指导? 加强学生艺术观教育
办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
祭陈波儿同志文
第五编? 发展之光:中国电影产业趋势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电影营销人才迫在眉睫
转危为机:疫情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现状与发展新思考
中国电影产业观察之全球竞争下“本土文化 全产业链”制胜之道
中国电影产业观察之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创新命题
中国电影产业观察之嬗变于“多媒体 新技术”时代
中国电影产业特征与投融资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产业与投融资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电影评价与预测研究
通过“互联网 ”实现中国电影的“弯道超车”
“互联网 ”与中国电影投融资的创新发展
第六编? 理想之光:电影强国建设思考
为全球影视产业变革提出“中国主张”
电影漫谈
以电影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系统观念打开海南岛电影国际化新局面
化危为机? 砥砺前行
——疫情下中国电影的担当与作为
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俄电影合作论坛上的致辞
跃升与聚变,紧随时代的脚步
——光影变迁的40年
“一带一路”与中国电影战略新思考
面向电影强国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电影国际化策略思考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北京电影学院学者文库》即将问世,这是以北京电影学院学者名义整体推出的第一套文库。之所以要推出这样一套文库,我想至少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对北京电影学院办学7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侧面的集中的反映;二是对中国电影学术发展的一个侧面的呈现;三是对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电影学院,乃至中国特色电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个侧面的推动。
北京电影学院创办于1950年,是党和国家创办的迄今唯一一所公办电影类高等院校。建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为党和国家的电影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电影教育体系,形成了“红色风韵、专业风范、时代风采、国家风度、国际风尚”等“五风”办学特质,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高等学府。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学养、有情怀、有经验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或潜心教学、倾情育人,或着力创作、佳作迭出,或显身国际、享誉中外,他们的人生阅历、发展轨迹和禀赋风格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都留下了探讨电影规则、规律的华彩文章。这些文字当中有不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媒体平台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更多都以个人的方式出版与发表。在 7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在梳理 70年办学历史与经验之时,深深感觉到这些散见于个人著作和媒体平台的文字如能较为集中地汇聚与呈现,将是对学校办学历史与经验很好的梳理与总结,借此机遇集中展现出来,必然会对学校事业留下具有文献典藏意义的成果,成为学校未来发展有力的学术沉淀与涵养。
北京电影学院是以培养电影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因此,从专业设置、学科设置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电影类高校的特色。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不仅培养了电影行业所亟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电影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中,也体现在每一位电影学者术业有专攻的各类学术文字中。将来自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不同特质的学者较有代表性的文字集中呈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校学术思想的沉淀与积累,更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高等教育体系。从这些代表性学者的文字的整体性呈现中,可以感受这一体系的丰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6年 5月 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北京电影学院有代表性的学者们在长期的专业与学术研究当中所留下的这些华彩文章,不仅是对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等经验的梳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为中国特色的电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作出独特、全面而重要的贡献。
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学校决定将自己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的代表性文字汇集起来,构成本套文库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学校自身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电影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也为中国特色电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