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适用于希望以史为鉴,为今后的留学管理寻求参考和借鉴的读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1909—1949年间游美学务处、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等不同阶段清华对留学生的管理为主线,梳理了清华的留学政策演变,主要包括留学生考试选拔,留学生选习科目设置,驻外留美监督处的设置、人员与职能,对留学生思想、经费、学业及生活的常规管理,留学生归国服务管理等方面,并且对20世纪30—40年代有代表性的清华留美公费生制度进行了个案分析,提供了对清华留学管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 评析。 本书适用于希望以史为鉴、为今后的留学管理寻求参考和借鉴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金富军,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主要从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参编或著有《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图史》、《周诒春文集》、《周诒春图传》等多部书籍,发表各类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 引 言 1
第二章 留学政策演变 12
游美学务处时期(1909—1911) 12
外务部、学部之争 13
选派直接留美生 17
各类留学申请与资助 22
清华学校时期(1911—1928) 24
积极选拔派送 24
适度缩减留学生规模 29
计划公开留美考试 37
制定《津贴毕业生留国研究试办章程》 39
制定《清华游美毕业生回国安置办法》
和成立清华学生职业介绍部 40
留美预备部学生提前出洋风潮 44
各类留学申请与资助 50
周诒春、曹云祥校长支持留学教育 51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49) 55
往学与来教之争 56
留学生类型增多与质量提高 63
梅贻琦校长支持留学教育 68
第三章 留学生类型 77
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时期(1909—1911) 77
直接留美生 77
幼年生 84
自费生 87
清华学校时期(1911—1928) 89
留美预备生(全费生) 90
留美专科女生 104
留美专科男生 114
津贴生(自费生) 124
特别生 129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49) 131
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131
清华大学中德交换留学生 132
国外研究生 138
津贴生(自费生) 145
意大利保送生 150
波兰津贴费生 152
留法公费生 154
中印交换生 155
本章小结 156
第四章 清华学校留学辅导 157
迫切的现实需要 157
周诒春校长的推动与指导 168
庄泽宣的职业指导思想 174
设立职业指导部 178
职业指导演讲 185
编印留学手册 193
《清华周刊》留学通信栏目 195
试行毕业生留国一年学习或实习 199
课程影响 206
本章小结 208
第五章 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 210
晚清以来的留学生管理 210
设立与撤销 212
历任监督 217
人员组成 227
主要工作 228
梅贻琦对监督处的改革 258
本章小结 260
第六章 留美公费生的选派 264
设立留美公费生制度 264
招考办法 265
考试委员会 269
命题阅卷人 273
留学科目与人数 280
国内实习与导师制 293
有限度地允许换专业 309
留美不尽留“美” 312
可以延长的留学时间 316
何炳棣对中国通史命题人选提意见 321
考取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28
留美公费生制度的结束 335
第七章 结 语 337
附录一 1909—1911 直接留美生 349
附录二 留美公费生命题阅卷员 356
附录三 留美公费生基本信息 372
后 记 389
|
內容試閱:
|
有关清华校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数量、质量,都已颇为可观了。但是,清华校史这座宝藏是永远窥探不尽的。由于清华独特的历史地位, 她与科学、管理、人文这人类文明的三大领域结缘之深,地位之高,决定了她所留下的足迹,所绽放的精神,就像耀眼的宝石,折射出绚烂的光辉。
清华走过的路程,和她取得的成就,与出洋留学紧密相连。留学既是她出发的起点,也是她标志性的特点,更是她育才成功的要点之一。欲研究清华校史,不能不研究清华之留学;欲了解清华办学成功之道, 更必须探讨清华怎样对待留学之方。
中国自清乾隆中后期开始,科学、管理、人文三大文化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准相比,均已逐渐丧失话语权,可悲的是,由于自大、自负、自闭,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杳无所知。西方强国从理论到实践,优势日益显露。鸦片战争之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微弱之声,向国人指明了未来的去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怎样去师夷长技,师什么样的长技,师了长技又怎样才能制夷?这些问题,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认知和态度都相差甚远。要找到一条顺应世界潮流的、利国利民的、经济高效的“师夷”之道,决非一蹴而就,失败和曲折往往相伴而行。
清华选派留学生之可记可颂之处,或许正在其主持者、管理者、为师者、从学者,大多是自觉,或比较自觉,在努力追求一条光明正大的留学之路,那就是为中华民族摆脱落后的困境,尽快赶上人类现代文明的步伐,对接国家建设之急需,而选派留学、管理留学、发展留学。在此大前提之下,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要求,以牺牲和忍耐的高尚情操,摒弃慕名逐利的卑隘心态,来尽可能地做好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尊重人才的个性发展,公开透明,平等公正,缜密布置,严格标准,悉心指导,因材施教,体贴关怀,尽职尽责。上上下下、校内校外,形成一个网络,形成一种风气,一种荣耀和自豪, 那就是为国选优材,为国育大材,希望出奇材。
清华留学管理的这条光明正大之路,本书将其阐发得真可谓是淋漓尽致。它全面系统、层次分明,尽可能地以史实说话,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既简略扼要,又数据周密。看得出,著者是以多年之功,平心静气,踏踏实实,来完成这项工作的。他将系统的档案与零散的资料结合得天衣无缝。报刊文献、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书信、研究论文和著作,不论是整理成书的,还是埋藏在文、理、工各种杂志或学位论文之中的,只要与该论述主题相切合的材料,几乎一网打尽,并使其相互印证,迸发光彩。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常常是四面包围,为使历史重构尽可能逼近真相,显出精神,著者有意节省自己的语言,而使史料完整呈现。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郑天挺先生在日记中详细论述他为留美生阅卷的严谨态度。这样一种表述风格,使全书从正文到注脚,充盈着一种凝重的力度和精度,给人一种平实、真实、扎实、切实的可靠感和诚朴感。
我与著者金富军相识、相交、相知逾二十年。他本科考取的是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却有志研究历史,便考入当时新复建不久的清华历史学系。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他进历史学系时,我任历史学系副主任。那时学生少,师生感情深、交往多。我最喜欢他那典型的清华小伙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同时也希望他能在文、理结合的优势上,做出新的成绩。当时我有一种想法,清华的史学,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那就是利用清华雄厚的理工科资源,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和运用史,特别是大工程建设史,进而汇通新生产力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关系史。出于专业的考虑,在金富军博士毕业时,我鼓励他留校研究清华校史。我俩的共识是:清华的校史,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国由衰转盛的命运。
这些年来,金富军除了完成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之外,一直埋头于清华校史的研究。他不跟风,不图虚名,亦不刻意追求什么新的范式,就凭他的踏实作风和文理相通的基础,认认真真看档案,读清华校刊、《清华周刊》《清华校友通讯》,及各种与清华校史相关的资料。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问题,锲而不舍。他为清华校史研究做出的成绩都是有案可查的。就说近年他编订的《周诒春文集》和《周诒春图传》,如果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这样的成果恐怕也是难以获得的。
这部《清华大学留学管理研究》主题抓得准,抓得好。如果不是对清华校史有深切透骨的了解,这样的题目是提不出来的。该书的表述方式也颇有特色,著者将人物、事件、制度、理念,既贯穿于一条主线之中,又相互包含、相得益彰。书中所说的管理,绝不只是制度条文在历史进程中的排列替换,而是活生生的中国高贵灵魂展现的舞台。我一字一句读下来,不仅对清华数十载留学管理的来龙去脉了然于心,而且心中充满了对清华前辈爱国敬业精神的景仰之情。我为金富军在校史研究中所取得的这一新进展由衷地高兴,更为有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著作的问世而庆贺!是为序。
蔡乐苏
2020 年6 月28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