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內容簡介: |
本书试图通过体育文化的代际传递揭示变迁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问题做出回应。书中以变迁社会下体育文化的代际传递、人类共识危机情境下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转向,以及金牌“生产”的身体参与过程三个论题为主线,反思体育与现代性,试图在文化记忆与社会变迁之间建立联系,将体育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实现社会学路径及方法转向,透视人性和社会秩序。
|
關於作者: |
王智慧,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教.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北京体育大学科技专家。《体育与科学》杂志编委;《亚洲运动与健康》杂志编委;《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青年编委。
近年来,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作为主要完成人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研究。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多次入选“全国高校教育学-学者论文指数排名TOP50”。出版个人专著十余部,先后在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G8·体育》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机构收录转载。
|
目錄:
|
第一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认知002
第二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逻辑表达009
第三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014
第二章文化记忆与表达:武术文化记忆的代际传递021
第一节神圣与世俗:传统武术的集体印记023
第二节社会变迁促使了武术文化记忆的解组与重构035
第三节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的代际传递043
第三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056
第一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理论的维度构成057
第二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之根058
第三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之魂063
第四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之力068
第五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之本072
第四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生成与保障机制079
第一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观条件080
第二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客观条件084
第三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价值彰显088
第五章转型期传统体育文化及伦理信念的失范及矫治094
第一节转型期体育文化与伦理信念失范的客观状况及主观反映097
第二节体育文化与体育伦理信念失范的类型、手段及策略105
第三节体育文化与体育伦理信念失范的社会结构因素及发生机制115
第四节体育文化与体育伦理信念失范的社会控制与矫治策略118
第六章社会变迁与风险社会:危机情境下的身体规训与认知转向125
第一节身体的历时之思与研究设计125
第二节疫情背景下的身体规训与认知转向129
第三节危机应对之下的身体转向与认知觉醒135
第七章危机与启蒙:大众体育参与价值的未来向度142
第一节身体启蒙与体育参与的场域空间144
第二节疫情引发的身体认知及其价值转向146
第三节疫情引发的体育教育内涵及其功能转向149
第四节疫情防控引发体育行动研究及其本体意义转向153
第八章健康码与身体再造:人类共识危机情境下的奥运景观158
第一节“奥林匹克变局”与“数字创造身体”160
第二节危机与奥运:共识危机情境下奥林匹克的共识与变局161
第三节训练与竞技:以技术为主线的身体规训与再造165
第四节运动员抑或表演者:特殊竞技场域空间之中的角色身份互嵌170
第五节赛场与观众:缺席观众的赛场与集体欢腾的新表象174
第九章奥运金牌“生产”的社会文化逻辑181
第一节身体的入场:竞技态的身体与不稳定的阶序184
第二节身体的规训与再造:运动态的身体行为实践与社会性再生产191
第三节身体的出场:游离态身体与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存在197
第十章“健康中国”与大众体育参与:社会心态视角206
第一节体育参与过程中社会心态形成的机制208
第二节“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参与社会心态的诊断与动因揭示211
第三节“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参与的社会心态培育221
第四节社会心态生成与个体行为实践的反思224
参考文献226
|
內容試閱:
|
自序 抉择
最近几年,我常利用工作之余抑或是调研的机会,奔走于祖国的边陲小镇和乡村田野,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缘由:一方面,我想用自己的具身性体验以及感官人类学的方式思考和见证社会变迁下的个体与文化之变,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另一方面,我想借助这样的机会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而反思现代性场域空间之下的人性和社会秩序,为学术创作汲取灵感和养料。实事求是地讲,田野实践带给我的灵感既使人欢欣,又不可避免地使人寂寞。这种欢欣和寂寞交织在一起,使情感思缕和记忆之光相互交织,久久不能散去,幸而借助文字的力量,我可以将重重思绪娓娓道来。于是,每次新的文稿得以付梓,我总是感慨良多,深深地陷入文稿创作和写作过程的回忆之中,我要感谢所处的这个时代,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与此同时,我也在不断地躬身自省,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不免抱有文稿观点革新和理论对话的些许遗憾,然而新的问题和新的机制的发现令人格外欢欣。我深知,作为年轻的学者,我在理论积淀和实践研究等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有时难免会对自己的目标、理想与实践过程产生怀疑和焦虑。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种怀疑似乎跟个体所处场域的社会心态有着某种联系。在现代性的场域空间之下,就个体的情感体验而言,焦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标识。我们所肩负的压力和使命促使我们每一刻都在抉择,我们承担着研究者与社会成员的双重角色扮演,社会发展同样也会对我们的情感体验以及解释机制造成影响,如何在作为研究动机的自身主观体验与作为研究目标的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建立关联,并建立理论解释边界和问题意识,成为我们拓展理论边界和发展学科想象力的关键。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个体创造了机遇,同样使个体在社会共同体之中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很了不起”,努力奋斗也许是我们回应这个时代,走出彷徨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提出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