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編輯推薦: |
1. 21天逐步提升,一站式解决9类养育难题
有计划。本书将21天划分为3周,采用“每周6天学习 1天复盘”的创新形式,将积极养育的理念外化为有计划的行动,便于家长上手实操。
有干货。每周6天的学习内容,包含科学的育儿知识、丰富的案例故事、高效的养育方法、实用的倾情分享,一站式解决孩子叛逆、拖延、专注力差等困扰家长的9类典型养育难题。
有复盘。每周1天的复盘,总结当周所学育儿知识和方法,加深理解,学会运用,让育儿更轻松。
2. 超值赠送399元超级学习力课程
超级学习力课程,用3节先导课、13节正课解构提升孩子学习力的13个核心能力,包括阅读力、创造力、考试力、解决力、思维力等,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变得爱动脑、会动脑。
3.知名育儿大V晴天妈妈全新力作,彭凯平、金韵蓉、张怡筠、刘称莲多位名家诚意推荐!
|
內容簡介: |
《21天积极养育计划》是晴天妈妈对积极养育理念与方法深入探索的最新成果。本书采用“每周6天学习 1天复盘”的创新形式,将积极养育理念外化为实操性的方法,希望在21天的养育计划中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
關於作者: |
晴天妈妈(郭俞杉)
北京大学硕士、“90后”三娃妈妈、知名亲子咨询师
福布斯中国十大母婴KOL,微博十大影响力母婴育儿大V
超2000万家庭关注的“亲职帮”创始人
北京大学心理协会特邀咨询师,CASEL情商系统受训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研中心专家
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家庭文化教育委员会专家
专注儿童心理、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咨询,著有《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社会情商》《隔代养育》《玩法养育》等
|
目錄:
|
改善亲子关系
从“乱吼”到“会吼”
第1天 为什么会对孩子大吼大叫
第2天 吼,可不是“乱吼”
从“坏脾气”到“好性格”
第3天 “坏”孩子从何而来
第4天 管好情绪“小怪兽”
探索家庭的真相
第5天 与原生家庭和解
第6天 重塑你与孩子的关系
第7天 复盘日
Part Ⅱ 亲子共育计划
从“监工”到“合伙人”
第8天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合伙人”
第9天 好玩,才会合作
建立规则感和边界感
第10天 规则,帮孩子在自由中自律
第11天 边界,帮孩子在混乱中梳理
打造终身受益的微习惯
第12天 时间管理,帮孩子从容不迫
第13天 不沉迷,帮孩子找到积极的娱乐习惯
第14天 复盘日
......
|
內容試閱:
|
从“乱吼”到“会吼”
第1天
手机没电了,我们会去充电。而父母这个“职业”,一经上岗,持续待机,超长续航。一旦没电了,我们的情绪往往会“拉响警报”,大声吼叫,吼叫的对象经常是自家的孩子。
这个循环,父母都亲身经历过:我们催了100遍,讲了101遍道理,孩子依然不听,便忍不住吼叫他,他暂时屈服,我们却无比内疚,觉得自己是“变态”或者“暴君”。然而,下次又情景重现,“吼叫—后悔—吼叫”,进入死循环。
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受到惊吓的小脸,睡梦中的抽泣,都是父母吼叫之后需要面对的。我们不是坏父母,只是“缺电”了。吼叫是父母的内心在“报警”,需要暂停,需要充电,需要重新与自己、与孩子交心。
01 / 条件反射式吼娃
| “吼娃魔咒”
父母都不想吼孩子,但几乎都躲不开“吼娃魔咒”。每一次尝试谆谆教诲,都变成了软硬兼施。每一次告诉自己要心平气和,到最后都变成了歇斯底里。此时再看到诸如“好父母让孩子受益一生”“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是最大的宝藏”这样的口号,父母更会憋出内伤。
关于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发现,只有约10%的父母在遇到问题时会耐心说教,近70%的父母会忍不住吼孩子。虽然频繁责打孩子的情况近些年比较少见,但是大多数父母表示,在个别情况下还是会“忍不住”上手。
接触过这么多家庭,我坚信没有一位父母愿意吼孩子。育儿妙招学了不少,但遇到问题时,面对说了不听、听了不做、错了再犯的孩子,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已无更多耐性,就像电量低的手机,已无力调成理智模式,直接滑入情绪崩溃的失控模式。
吼,是父母情绪失控时能想到的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虽然事后父母总是内疚自责,但当问题再次出现时,他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吼出来。久而久之,吼,就成了很多父母的养娃习惯,即使孩子只是犯了小错,也常常会被吼几句。这样的条件反射式吼娃,已经成为新时代父母育儿路上的死循环。想改,但往往改不了!
自动化模式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思考有两种方式:快思考与慢思考。快思考是自动的、快速的、直觉式的思考,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思考方式。我们平常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因为频繁练习和记忆,已经极其熟练,所以做起来几乎不费功夫,比如骑自行车、刷牙,不用耗费太多脑力就能完成。慢思考讲究逻辑,比较耗时,而且会控制和监督我们的行为,比如学习知识、完成复杂的任务。
人们通常以为大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的慢思考,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直觉的快思考。直觉思考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但也容易犯错。
可以这么说,“不想吼但吼”是我们的自动化模式,也就是快思考;“想吼但不吼”是我们的理性模式,也就是慢思考。当看到孩子屡教不改时,我们的大脑就会不受控制,就会被快思考绑架,自动进入吼叫模式,那时什么育儿方法都不好用了。
有一次,在电影院里,孩子和我边看电影边大声地讨论剧情,看到兴奋的地方,他甚至会站起来手舞足蹈。朋友在一旁善意地提醒道:“管管你的孩子,影响到别人了。”当时我的直觉反应是——呵斥他,不能让朋友觉得我的孩子没家教!但这样做通常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绪反应。
当时我的脑子很乱,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劝阻孩子。我尝试用游戏沟通的方法,压低声音,用气声和孩子对话,告诉他声音太大了,妈妈听不清电影里的人物说话。孩子觉得这种方式很有趣,也用气声回答我。但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老样子。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不好,影响了别人;我们沟通的效果也不好,无论我怎样劝导,他依然我行我素。
其实生活里这样的场景非常多,父母经常感到困惑和无力。超市里孩子和你撒娇必须要多买一盒冰激凌,地铁站里孩子哭着打滚说不想回家,马上要出门但是孩子还沉浸在游戏世界里连袜子都不穿,等等。
经常听到家长说:
“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
“老师你不知道,我家孩子和那些自觉的孩子不一样,不管我怎么苦口婆心地说,他就是不改啊!”
“我家孩子特别调皮,我真的很累。每当他捣乱时,我就会忍不住大声训斥他,我也很后悔。”
“孩子太不听话了,我们小时候不听话时,父母也是把我们大骂一顿的。”
是啊,我们总是不能让孩子“听话”,我们沮丧、苦恼、愤怒,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吼大叫,但通常解决不了问题,还破坏了亲子关系。这么费力不讨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觉察自动化模式,解除“吼娃魔咒”
因为教育问题,父母气得大吼大叫、孩子吓得哇哇大哭的情景,我们已司空见惯。在无意识地给自己的情绪寻找宣泄口时,父母并没有注意到吼已失效,甚至起了反作用,往往本能地将原因归结为孩子越来越调皮。
吼,容易让孩子叛逆、自卑、撒谎,我们早有耳闻。每一位父母都不想用吼叫的方式管教孩子。如果你陷入了“吼娃魔咒”,希望你能理解,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大脑快思考的惯性选择。即使你选择了对孩子大吼大叫,也不必太过内疚。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自己一直有选择慢思考的权利,不必一直听从快思考的决策。
当下次忍不住要对孩子大吼大叫时,你可以:
(1)按下“暂停键”。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醒自己吼叫并不能解决问题。
(2)倾听孩子的诉说,理解他的无助和混乱。
(3)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拆解套路:打破负面循环,从“乱吼”到“会吼”,不被形式所累,才能和孩子从对抗走向合作。
02 / 失控的父母
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提出了“冰山理论”。“冰山理论”包含七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
我们平时观察到的行为,就像冰山暴露在海面上的部分,而大部分的内在世界都隐藏在幽深的海底世界中,不容易被人发现。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父母将注意力转向自身的内在过程,觉察那些隐藏的感受、观点和期待……我们会发现,打骂孩子的时刻,往往是自己情绪崩溃的时刻。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或许我们刚刚和爱人吵了一架,或许我们压力过大而一夜无眠,孩子的某些行为瞬间压倒了我们的理智,成为我们失控的导火索。
责罚孩子,是很多父母简单快捷的发泄办法,也是无能为力之下做出的最无奈的反应。
心理学和社会学实验证明,我们更容易对使我们有安全感的人释放真实的攻击性。比如,对家人发脾气,对陌生人却很客气。父母便是因为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最稳定,才会肆意释放自己的感受。
一位全职妈妈曾经跟我分享,由于和婆婆产生了矛盾,她很烦躁,孩子哭闹着要吃零食时,便忍不住打了他。事后,她承认自己将婆媳之间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非常懊悔。
妈妈当然知道孩子很无辜,然而家庭成员间沟通产生的委屈、家务造成的疲惫、老公无暇顾及家庭的怨念像龙卷风一样,可以瞬间把原本脾气温和的妈妈卷进情绪风暴的中心。
“孩子还小,我不应该对他大吼大叫。”
“我不能让孩子被我的状态影响。”
“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
“我可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是妈妈心底的声音,但情绪失控时,妈妈早已经把一切抛之脑后。孩子是多么容易成为家长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
|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指的是人们的坏情绪会向最弱一环流动的规律。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依次传递,产生连锁反应,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对象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最弱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负面情绪的最终承受者。比如,爸爸被领导批评了,回家后抱怨妈妈做的菜咸了,妈妈刚跟爸爸吵了两句,走到孩子书桌前吼道:“作业怎么写得这么慢,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很委屈,出门扔垃圾时,把邻居家的猫踢了。其实,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转移。
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一心想把孩子照顾好,但又总感觉力不从心,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难道父母真的不想有好脾气吗?不是的,是一层又一层的压力,让我们无意识地把最弱小的孩子变成了“出气筒”。
有读者私信我说,她是一位新手妈妈,面对刚出生的孩子,既满心欢喜又略有紧张。她的孩子经常吃完奶不睡觉,总是哭闹。熟睡的丈夫醒来抱孩子,孩子仍旧哭闹。丈夫索性叫醒她,让她哄孩子,自己继续睡。
这位妈妈每两个小时喂一次奶,睡眠严重不足,她看着哭泣不止的孩子,第一次在半夜发火道:“大晚上的不睡觉,就知道哭!”孩子受到惊吓后,哭得更加厉害了。这位妈妈不禁羞愧难当,抱着孩子也哭了起来,甚至质疑自己:“我是不是不配做一个妈妈?”
这么小的孩子,难道真的是故意的吗?当然不是。不管是生理上的不舒服,还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婴儿都需要妈妈慢慢安抚。而妈妈因疲惫导致的情绪失控,却像洪水一样倾泻给了孩子。
假如妈妈每天晚上都这样应对婴儿的哭闹,这个婴儿的未来会怎样呢?假如妈妈每天都陷入这样的循环,这位妈妈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避免“踢猫效应”,减少情绪污染
我们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一个人沉溺于负面事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当他习惯于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别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在生活中,仅有10%的事件是直接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而其余90%的事件则是由我们对所发生之事的反应决定的。
也许我们不能避免被“踢”,但可以决定是否去“踢”别人。甚至,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不去“踢”别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