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交流手势认知

書城自編碼: 376233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张恒超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465520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9
《 通往奴役之路(精装珍藏版) 》
+

NT$ 485
《 民事诉讼繁简分流问题研究 》
+

NT$ 352
《 新社会契约 》
+

NT$ 398
《 自由在高处 》
+

NT$ 306
《 遗产解说理论与实践: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例 》
+

NT$ 293
《 图说中国节 》
編輯推薦:
手势作为交流的一种语言,是一个常常被人门忽视的领域。作者对交流手势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对手势的特征、功能、类型、表达性和对学习的贡献进行了全面探索。
內容簡介:
本书致力于梳理、分析、归纳和建构交流手势认知的完整性、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内容立足于跨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求同存异为原则,以辩证分析和系统解释为指导,协调融合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分歧,归纳发现了共同性的研究思想和结论。内容具体涉及到交流手势认知的一般性特征,交流手势认知理论解释,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交流中不同类型手势的认知特征,交流手势和语言媒介间的关系,交流手势对学习认知的影响,交流手势对于知识经验信息传递和情绪情感态度表达的特征,手势交流互动的个体差异特征,手势表情和交流表情系统的关系,以及在多元化现实交流情境中交流手势认知的具体特征和作用。
關於作者:
张恒超,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交流认知。在国内首倡建立交流认知研究领域,立足于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传播学、表演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综合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应用领域涉及到群体交往、教育教学、公关人际、行业咨询,以及人机交互等。现已主持国家级和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在权威性专业学术期刊等发表论文60余篇。
目錄
前? 言? /? 1
第 1章? 绪? 言? /? 1
第 1节? 交流人际互动性? /? 1
一、交流互动性引导共享性的建立? /? 2
二、交流互动性是交流媒介使用的基础? /? 4
第 2节? 交流手势和手语? /? 7
一、交流手势和手语的关系? /? 8
二、交流手势向手语的习俗演化? /? 11
第 3节? 交流手势研究中的视频记录技术? /? 13
一、视频记录促进交流手势研究的便利性? /? 13
二、视频记录在交流手势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 14
第 2章? 交流手势认知特征? /? 24
第 1节? 交流手势的一般特征? /? 25
一、交流手势促进认知理解和记忆? /? 25
二、交流手势减轻人际互动中的认知负荷? /? 27
第 2节? 手势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 29
一、手势交流和语言发生的关系? /? 30
二、手势交流和语言理解的关系? /? 36
三、手势和语言共现的生物力学观点? /? 38
第 3节? 手势相对独立的交流特征? /? 40
一、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反映了交流信息的变化性? /? 41
二、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导致交流认知的改变? /? 44
第 4节? 手势交流在教育情境中的特征? /? 48
一、教师手势交流的认知特征? /? 48
二、学生手势交流的认知特征? /? 51
第 3章? 交流手势认知理论? /? 56
第 1节? 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 /? 56
一、交流手势的“增长点理论”? /? 57
二、交流手势的“信息封装假说”? /? 58
第 2节? 交流手势激活理论? /? 61
一、词汇性手势生成模型或词汇检索假说? /? 61
二、图像激活假说和模拟行为的手势框架理论? /? 63
第 3节? 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 /? 69
一、交流手势降低交流认知负荷? /? 69
二、抑制交流手势的认知代价高昂? /? 71
第 4章? 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 /? 77
第 1节? 交流手势认知功能概述? /? 77
一、口语交流中的会话标记? /? 78
二、口语交流中的手势表达? /? 80
三、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特征? /? 81
第 2节? 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类型? /? 84
一、概念化的手势? /? 85
二、手势的认知功能之一:激活时空运动信息? /? 87
三、手势的认知功能之二:操纵时空运动信息? /? 89
四、手势的认知功能之三:封装时空运动信息? /? 91
五、手势的认知功能之四:探测时空运动信息? /? 93
第 3节? 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系统? /? 97
一、交流手势的四个功能处于同一系统? /? 97
二、交流手势认知功能系统超越了操作性动作的表达性? /? 101
第 4节? 交流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解释? /? 106
一、概念化的手势假说与其他手势发生理论的关系? /? 107
二、伴随语言的手势和伴随思维的手势间的关系? /? 110
三、手势自我导向功能与交流功能间的关系? /? 111
四、交流手势认知功能解释中的系统化角色? /? 112
第 5章? 交流中不同类型手势的认知特征? /? 117
第 1节? 交流手势类型? /? 117
一、交流手势媒介? /? 117
二、交流手势的类型? /? 119
第 2节? 交流中图符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 120
一、图符性手势的感知运动模拟和模仿性表达? /? 120
二、具体化认知模拟过程是图符性手势和语言共同发生的基础? /? 123
第 3节? 交流中隐喻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 125
一、隐喻性手势激活交流互动中的时空运动表征? /? 126
二、隐喻性手势具体化表达抽象性交流信息? /? 128
第 4节? 交流中指示性和节拍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 130
一、交流中指示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 130
二、交流中节拍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 133
三、交流手势类型认知特征的启示? /? 135
第 6章? 交流中手势和语言的关系? /? 138
第 1节? 交流手势在语言加工中的角色? /? 138
一、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手势交流? /? 138
二、语言理解过程中的手势交流? /? 147
三、手势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 151
第 2节? 交流手势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 /? 153
一、交流手势在语言学习早期阶段中的作用? /? 153
二、手势对各领域的学习起了重要作用? /? 158
第 3节? 交流中手势和语言间的校准? /? 161
一、手势模糊性的“形式—意义”映射? /? 163
二、手势—语言校准的典型限制因素:韵律和句法? /? 165
三、整体性的语法建构规则决定了手势—语言的校准? /? 167
第 4节? 交流中手势和语言校准的解释框架? /? 168
一、手势和语言校准的两种理论:启动和建立基础? /? 171
二、手势和语言校准的解释框架? /? 174
三、手势和语言校准框架的剖析? /? 176
四、手势和语言校准解释框架的总结性分析? /? 185
第 5节? 现实交流领域中手势的角色? /? 187
一、手势研究在临床和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 187
二、交流手势研究带来的启示? /? 188
第 7章? 交流手势与学习? /? 195
第 1节? 交流手势展示了学习的准备状态? /? 195
一、手势揭示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状态? /? 196
二、手势提示了学习者学习的准备状态? /? 197
三、手势—语言不匹配是学习准备性的可靠指标? /? 199
第 2节? 交流手势促进学习? /? 202
一、手势的“发生”促进学习? /? 203
二、手势的“可视性”促进学习? /? 205
三、手势促进知识的概括化? /? 212
四、手势促进知识的迁移? /? 214
五、手势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归纳和记忆? /? 220
第 3节? 交流手势影响学习认知机制? /? 223
一、手势使语言中的模糊表征变为清晰表征? /? 223
二、手势把动作表征引入心理表征中? /? 227
三、手势形式反映出内在心理模拟的形式? /? 230
第 8章? 交流手势的表达性? /? 235
第 1节? 手势表达交流中的情绪情感和态度? /? 235
一、交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手势情绪情感和态度的表达特征? /? 235
二、交流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手势情绪情感和态度的表达特征? /? 238
三、交流人际互动的参照性决定了手势情绪、情感和态度的表达特征? /? 241
第 2节? 手势表达交流中的思想? /? 246
一、手势表达交流思想的一般特征? /? 246
二、手势表达的交流思想影响交流同伴? /? 248
三、手势表达的交流思想影响发出者自身? /? 252
四、手势表达交流思想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 /? 258
五、手势恰当表达形式的思考? /? 260
第 9章? 交流手势的个体差异特征? /? 264
第 1节? 交流群体多样性影响手势表达差异性? /? 264
一、交流群体的多样性特征和手势表达? /? 264
二、群体多样性背景下的交流特征? /? 270
三、种族多样性和性别对交流的影响? /? 273
四、群体多样性影响交流决策? /? 277
第 2节? 内外倾性和认知风格对交流手势的影响? /? 278
一、手势在交流中的角色? /? 278
二、外倾性影响手势使用的个体差异? /? 279
三、认知风格影响手势使用的个体差异? /? 281
第 3节? 惯用手对交流手势的影响? /? 292
一、习惯化身体动作影响心理认知过程? /? 292
二、惯用手影响手势交流过程? /? 293
三、惯用手的手势交流契合于语言交流? /? 295
第 10章? 交流手势表情与交流表情系统? /? 299
第 1节? 交流语境认知? /? 300
一、关于交流语境? /? 300
二、交流语境认知加工的作用? /? 302
第 2节? 整体性表情影响交流语言认知? /? 306
一、交流互动的核心媒介——语言? /? 306
二、整体性表情对交流语言认知的影响? /? 309
第 3节? 瞳孔变化对交流认知的影响? /? 316
一、面部表情加工的个体差异? /? 316
二、瞳孔变化特征影响交流认知? /? 317
第 4节? 眼睛注视对交流认知的影响? /? 320
一、注视共享促进交流者之间的认知共享水平? /? 320
二、注视共享促进交流认知校准过程? /? 323
第 5节? 语音和可视语言对交流认知的影响? /? 329
一、语音对交流认知的影响? /? 329
二、可视语言对交流认知的影响? /? 341
第 6节? 交流者间的模仿和预测是表情交流的基础? /? 346
一、交流者间的模仿和预测具有社会认知基础? /? 346
二、交流者间的模仿和预测关联于社会智力特征? /? 348
第 11章? 交流手势认知与现实中虚拟说者设计? /? 350
第 1节? 交流中的虚拟说者和可视化特征? /? 351
一、交流中的虚拟说者? /? 351
二、交流中虚拟说者的视觉信息? /? 355
三、交流中虚拟说者视觉信息探讨的意义? /? 357
第 2节? 虚拟说者手势等视觉线索的交流认知特征? /? 361
一、交流中虚拟说者视觉线索效应? /? 361
二、虚拟说者和真实说者的交流视觉线索? /? 363
三、虚拟说者和真实说者的手势交流? /? 367
四、虚拟说者手势等视觉线索交流的元认知与社会效应? /? 370
五、交流中虚拟说者的设计和应用? /? 373
內容試閱
前言
“交流手势认知”是“交流认知”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相关科研领域中“交流手势认知”的探查既相对独立,又根植于交流认知研究的大背景。因此,在该主题的研究和阐述过程中,我始终考虑到当前焦点和背景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考虑到应该摒弃学科研究间、不同理论间的某些差异,而将研究重点
立足于不同研究背景下的共性。因此,面对相对纷杂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期望通过研究分析实现初步的交流手势认知框架的构建和解释。以往在“交流认知”研究领域中,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交流媒介”,诚
然,交流互动中语言是核心媒介,交流语言互动认知过程更多表现为一个意识性和策略性的过程,其以显性和听觉的方式向交流同伴传递信息、观点、意图和期望。但是交流认知过程是一个多模态的混合过程,交流互动中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不仅通过语言媒介,还通过非语言媒介,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手势动作等。以往研究领域中,作为非语言媒介的手势之所以尤其受研究者的关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相对独立于身体互动的其他方面,而且手势表达相对于面部表情和躯体表情而言,更为灵活多样和丰富。手势和其他的非语言媒介相比较不仅可以更为积极地配合语言交流互动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和情境下可以相对独立地传达特定的交流信息。不同学科领域对交流手势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一个
独立的研究对象来分析和解释,二是将其作为交流认知的一个方面来分析和解释。基于此,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些研究文献的特点,并做了认真的比对和细致的分析,进而不断形成和梳理出了交流手势认知的结构框架。交流手势认知根植于交流互动性,人际互动是手势信息交流的前提,但是交流手势并不是像“手语”一样的语言,因此交流手势认知特征和理论的解释、归纳是置身于交流认知的大背景之中的,却执行了特有的人际互动功能,进而对交流手势和语言在人际互动中关系的探讨和阐述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尤其表现于陌生知识的学习领域中。在对交流手势信息传递和沟通特征分析之外,不应忽视的是交流手势对情绪情感和态度等的表达特征;在对交流手势认知特征共性的研究中,还应关注手势交流的个体差异,作为部分表情,其与交流表情系统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部分表情之间的关系。交流手势认知理论分析、归纳和阐述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不断接近和洞察真理,还在于以基础理论探讨为基础,接受现实交流人际互动的检验并服务于现实交流实践。当前,科技手段创新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人际交流的方式和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因此对现实不同交流情境和方式下手势交流特征和作用的研究,现实意义深远。尽管当前关于网络和虚拟交流等多元化人际互动中手势认知及作用的探讨还比较粗浅,但应该作为本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本研究成果成书之际,我个人的主观收获可能远超出书籍内容本身。实际上,交流认知领域是极为广博的,涉及的社会认知现象也相对复杂,交流认知的典型特征是社会性,因此,对于交流认知的不同方面的探讨,如手势认知,不应离开社会认知这一坚实的基石。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中,不论是从以往文献的研究方面,还是从自身的实证研究方面而言,我都切实感受到了该领域的广阔,这种广阔的研究领域表现为广泛的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所以,我也意识到现实中交流无处不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关注点也是纷纭杂乱,这就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来不断梳理、归类、分析和归纳这些成果和结论,这对于未来交流认知领域中多层次知识体系的不断建立尤为重要。同时,在对包括交流手势认知在内的交流认知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两个矛盾性的方面。一方面,从交流社会认知的大背景出发,交流社会认知的现实性、应用性可能一定程度上要超出其基础理论性,但是任何一个科研领域中知识的不断进展,都需要重视基础理论探讨,没有了基础理论的大量研究工作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一味追求现实应用,无疑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未来交流手势认知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仍然是科研努力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普遍存在实证探讨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争论问题。我对该问题一直持有一个折中的态度和研究理念,实验性实证研究对于交流手势认知研究必不可少,尽管在严格实验控制和操纵情境下对于内部效度的追求必然一定程度上损失掉外部效度,但这毕竟是我们研究工作者不断接近科学真理的重要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从实验室研究中逐步延伸到现实社会交流情境的研究
中,这有助于不断建立起实验室研究和现实研究之间的联系性。本书的完成仅代表自己研究工作一个阶段的完成和总结,也意味着对更多与交流手势认知相关问题的发现和揭示。科研工作是连续而无停滞的,借助本书的写作和总结,希望能够引起越来越多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们的关注和兴趣,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交流手势认知和交流认知的研究领域中。我相信这是一个有意义、有前景和有应用性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也将更为执着地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
作者
2021年12月

老师:“你为什么不使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同时用手指指着黑
板中间的文字)
学生:“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至少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
摆摆手,并摇摇头)
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常语言交流的实例,其实,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语
言交流的能力。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声音(语音、语义),按特定的顺序(语法规
则)串联起来;同时,根据语言交流的内容和情景特征,配合肢体上的各种模拟
表达过程,这样,学生和老师就能够互相表达他们准确而真实的想法。当然,这
类交流现象和活动可以出现在日常的各种人际交流场合。
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即时人际交流的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或交流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言语互动,因
为它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表达各种思想和观点。
其次,交流中,语言不是唯一的媒介,非语言媒介,如交流对象的共同可视
性、表情(面部、手部、躯体等的变化性),也参与其中。并且这些众多交流媒
介的发生和表达方式不是简单地随机排列起来的,它们是系统地按某种交流习惯
方式默契发生、彼此配合的,并围绕着交流目的不断展开。
交流(Communication)界定了日常人们在人际互动中的方式与功能,即围
绕特定的交流目的和问题,人们做出针对性的信息、观点沟通和反馈,实现交流
对象的描述、辨别、归类和定义,从而依据交流要求进行特定的操作和处置。
交流的典型特点表现于:语言媒介核心性、同伴特定性、目的共同性、人际互动
性以及集体奖赏和个人责任共存性。2 Krauss和Weinheimer(1964)将交流活动
中的双方分为语言指导者(Director)和任务操作者(Matcher),语言指导者有责
任将拥有的信息传递给同伴,任务操作者有责任解码交流信息并以此为参照,做
出符合交流双方共同意图的行为操作。
人类交流系统,如语言,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人们有一系列的社会学习
策略,从个体层面的策略到更复杂的个体间的策略。社会学习研究倾向于关注观
察学习(个体层面的策略),如个体观察榜样行为而学习。为了成功进行学习,
个体必须通过观点采择过程来推断榜样的意图。虽然个体层面的策略对简单的社
会学习形式可能是足够的,但个体间的策略对更复杂的社会学习是尤为重要的。
社会协调学习是一种个体间的策略,而不是个体层面的策略,因为社会协调学习是
在个体彼此间协调和整合他们的观点时产生的,即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