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宗璞经典散文七十六篇,包括亲人师友忆叙、海内外游记、燕园系列、生活随记、读书随笔等。既有《九十华诞会》《三松堂断忆》《花朝节的纪念》《怎得长相依聚》等写父母夫君的深情文字,也有《西湖漫笔》《澳大利亚的红心》《奔落的雪原》等行万里路的游踪,还有《紫藤萝瀑布》《松侣》《二十四番花信》等爱花人语,以及《风庐茶事》《风庐乐忆》《药杯里的莫扎特》等乐生记趣等,全面呈露作者的散文创作风貌。
全书配三十四幅照片,包括家庭旧照、手迹等,给读者展现一个既饱蕴书卷气,又本色天真的女作家女学者形象。
出生在书香门第,生活在高等学府,造就了宗璞淡泊优雅、率性洒脱的性格和文风,给读者传递着典雅持重、柔静自洽的美学风范。
乙所中的父亲工作顺利,著述有成。母亲持家有方,孩子们的读书声笑语声常在房中飘荡。这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这个家还和社会联系着,和时代联系着。不只父亲在复杂动乱的局面前不退避,母亲也不只关心自己的小家。一九三三年,日军侵犯古北口,教授夫人们赶制寒衣,送给抗日将士。一九四八年冬,清华师生员工组织了护校团,日夜巡逻,母亲用大锅熬粥,给护校的人预备夜餐。一位从联大到清华的学生,许多年后见到我时还说:“我喝过你们家的粥,很暖和。”煮粥是小事,不过确实很暖和。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虽然现在草还不很绿,我还是感觉到暖意。这暖意是从逝去了而深印在这片土地上的岁月来的,是从父母的根上来的,是从弥漫在水木清华间的一种文化精神的滋养和庇荫来的。我倚杖站在小溪边,惊异于自己的老而且病。以后连记忆也不会有了,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
關於作者: |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处工作。1948年起发表作品,著有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接引葫芦》),中短篇小说《红豆》《三生石》《鲁鲁》《我是谁》等,散文集《丁香结》《铁箫人语》等,并有童话、短诗、译作等多种。
|
目錄:
|
【目录】
导读
柳信
九十华诞会
心的嘱托
三松堂断忆
花朝节的纪念
梦回蒙自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的“迹”和“所以迹”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人和器
哭小弟
怎得长相依聚
水仙辞
霞落燕园
三幅画
悼念陈岱孙先生
在曹禺墓前
大哉韦君宜
握手
西湖漫笔
墨城红月
废墟的召唤
爬山
澳大利亚的红心
奔落的雪原
三峡散记
三访鳌滩
“热海”游记
养马岛日出
三千里地九霄云
紫藤萝瀑布
丁香结
秋韵
好一朵木槿花
送春
报秋
松侣
二十四番花信
我爱燕园
燕园石寻
燕园碑寻
燕园树寻
燕园墓寻
燕园桥寻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潘彼得的启示
彩虹曲社
酒和方便面
风庐茶事
从“粥疗”说起
星期三的晚餐
猫冢
风庐乐忆
药杯里的莫扎特
下放追记
恨书
卖书
乐书
从近视眼到远视眼
告别阅读
铁箫声幽
云在青天
没有名字的墓碑
他的心在荒原
写故事人的故事
看不见的光
耳读《朱自清日记》
耳读《苏东坡传》
感谢高鹗
漫说《红楼梦》
小说和我
宗璞文学创作六十年座谈会答谢词
|
內容試閱:
|
在当代女性作家中,宗璞具有独特的家世背景、人生遭际以及丰厚的学识修养,这让她的散文天然携带着传统、现代以及当下叠加的在场感。 在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经历独特的青少年时代,在富有才华学识和家国情怀的父辈师长照拂下,度过自己的童蒙岁月——中国传统的人文修养与现代知识文明教养以并置的方式进入她的血脉,使得她的散文与时代历史情境紧密勾连,又能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越。由此,她的文字从书斋走入日常的人间烟火,又在人世间的众生相中凸显出独特的品貌风度与境界格局。 宗璞写自己的父亲哲学大师冯友兰,落笔处常常是令人动容的日常细节。诸如冯先生吃饭时无论什么饭菜,一律叫好;面对痛失爱妻,则语:没有你娘,房子太空;面对衰老疾病,则言: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这些写出了哲学家在日常烟火中的“呆气”,在人伦情感中的诚挚,在生死面前淡定的“仙气”。冯先生日常生活简单质朴,对学术执着痴迷,对妻子尊重体恤,对子女和蔼亲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之后,冯先生依然处于一种“怡悦”之中,此种人生境界已然得中国哲学“胸次悠然”之真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