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梳理和分析大量司法案例以及国外资料,搜集和整理大量数据,运用图表等方式,生动再现行政诉讼图景、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现有状况、相关问题的争点和问题症结,力图反映司法态度和立场。在此基础上,本书立足于理论、制度和实务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既注重阐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一般理论,也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重大制度安排,并致力于为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存在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思路和方法。本书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理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同时也对行政诉讼的整体研究作出了贡献。
|
關於作者: |
杨伟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访问学者,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单位法律专家,中央编办、河南省委、中国残联等单位法律顾问,北京市政府等立法专家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行政法治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
目錄:
|
章引人注目的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现象
节变迁的行政诉讼图景
一、总体呈增长态势的行政诉讼案件量
二、日益多样化的案件类型与占主导地位的案件类别
第二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确立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端及在我国的发展
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生成
第三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现象”
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案多量大
三、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第二章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特点和性质
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特点
一、宽泛的案件范围
二、几乎不设限的原告资格
三、特殊的审理机制
第二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性质
一、对现有安排的质疑
二、现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否侵越主权逻辑
三、两种意义的信息公开是否能够决然分离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属于何种性质的制度
第三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值得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作为一种类别或类型的行政诉讼的制度安排思路
二、共性制度安排
三、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特有的事项和问题
第三章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案件范围
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法律依据
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否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行政诉讼法》提供的基础
三、知情权的性质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第二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案件范围和案件类型
一、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不予受理事项
二、我国行政诉讼的类型
三、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肯定性范围和相应的诉讼类型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界定及其反思
一、行政行为的引入及其影响
二、行政行为范围及界定方式的变迁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行为的界定
四、行政行为界定的理论纷争及未来发展思路
第四章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原告资格
节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意义和安排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意义
二、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既有变迁
三、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现有安排
第二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原告资格的争论——以中华环保联合会案为分析起点
一、基本案情
二、中华环保联合会案的隐喻
三、另一种声音和做法
第三节“特殊需要”的理解、适用及对原告资格的影响
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的规定及其影响
二、截然相反的看法及其理由
三、对“特殊需要”的适用
第四节政府信息公开滥用和滥诉的控制
一、“特殊需要”存废之争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原告资格
二、规制滥用和滥诉的基本思路
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滥用的规制
四、政府信息公开滥诉的规制
第五节一个引申问题的探讨: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争议的机制
一、多元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救济途径
二、我国的制度安排及面临的问题
三、发挥行政诉讼快速而有效的化解作用
第五章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审理方式、审查标准与举证责任
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审理的核心问题、方式和程序
一、核心问题
二、审理方式的确定及运用
三、审理方式的发展
四、审审理程序
第二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审查标准
一、行政诉讼审查标准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意义
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是否有特有的审查标准
三、合法性审查标准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适用
第三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举证责任
一、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二、特殊需要事由的说明
三、政府信息不存在的举证责任
四、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的举证责任问题
五、涉及更正个人信息的举证责任
第六章免除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和判定(上)
节免除公开的政府信息
一、“公开是原则”构成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基础
二、免除公开事项的一般安排
三、我国政府信息免除公开事项
第二节国家秘密的审查和判定
一、我国国家秘密类政府信息的界定
二、国家秘密类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审查立场和现实图景
三、法院对国家秘密类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查的具体展开
四、由行为审查模式向行为与内容一并审查模式转型
第三节危及“三安全一稳定”信息的审查和判定
一、危及“三安全一稳定”信息的特点
二、危及“三安全一稳定”认定的司法审查与判断
三、有关危及“三安全一稳定”信息安排的未来发展
第七章免除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和判定(下)
节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类信息的审查和判定
一、立法规定和用语
二、作为免除公开事项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特点
三、法院对行政判断认定的司法审查
第二节内部事务信息和过程性信息的审查和判定
一、由“名不正”之嫌到正式列入免除公开事项
二、免除公开的正当性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前的适用和判定
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后的行政和司法立场
五、完善的基本思路和方式
第八章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一审判决分析
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一审判决概述
一、我国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的基本安排
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一审判决的特点
第二节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履行判决
一、履行判决的适用难题
二、行政许可案件司法解释的尝试
三、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在发展履行判决上的努力
第三节反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及裁判
一、反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确立和特点
二、诉讼期间的救济:禁令裁定或判决
三、诉讼后的判决
结语推动行政诉讼制度双向互动式发展
后记
\
|
內容試閱:
|
”序言
因政府信息公开而产生的行政诉讼虽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生效前已有实例出现,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该条例的实施使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迅速成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不断增多的案件、持续的社会关注,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热烈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行政法学界,亦引来一些宪法学者的关注和介入,有宪法学者质疑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其诉讼侵越主权逻辑,是“知情权的虚假繁荣”。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似乎“出圈”了。即使在行政法学界,除受案范围、原告资格等这些常规议题外,审理方式、禁令裁判等少有问津的话题也不断进入研究视野,甚至滥诉这一在行政诉讼中罕见的问题竟一时成为讨论的热点。围绕相关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意见纷呈,不乏截然对立的观点和思路,展现出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知和多元看法。
有讨论有争议,是研究深入和制度完善的催化剂。本书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意在针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引发的理论争议和实践问题,从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诉讼两项制度及二者的连接点来思考和分析政府信息公开诉讼问题;目的既在于阐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一般理论,也在于寻找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同时,本书也希望能通过并超越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来审视行政诉讼理论和制度安排。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研究文章,也有专著问世;本书的研究力求有所突破,尝试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有效结合的角度展开分析。宏观分析注重探究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制度环境,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形成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分析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发生发展。微观分析则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具体问题,特别是争议点,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例,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确立和运行必然涉及此项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等一系列重大、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既关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也关系到对行政诉讼制度本质的把握,故本书同样分析关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相关制度安排背后的理论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报告生成的大量数据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生成的大量案例,为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现实运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本书的研究充分借重这一资源,或通过数据分析,或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展现出的解决相关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方式。
全书共分八章。、二章是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总体性观察,目的在于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基本问题。章侧重从实证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展开分析,旨在把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放置在行政诉讼大视野中观察其发生发展情况和现状;第二章则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理论,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性质和特点,旨在回答回应当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重大理论问题,这关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存在基础和基本安排。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章至第八章针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涉及的主要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共设五个专题,依次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案件范围,原告资格,审理方式、审查标准与举证责任,免除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和判定,一审判决。其中,因免除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和判定属于政府信息公开中独特而重大的问题,且具有复杂性,分设两章加以探讨(第六章和第七章)。对五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力图在充分梳理和总结司法实践的做法和意见基础上,对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探讨。在分析相关问题时,本书也兼顾国外的一些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本书援引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案例,由于机构改革和法律修正修订变动较大,在涉及机关机构名称时,出于尊重历史角度考虑,除非特别注明仍沿用事件或案例发生的机关机构名称。同时,一些机关或者机构名称较长,为阅读便利,在不影响对该机关或者机构辨识的前提下,采用常用的简称,特此说明。
杨伟东”
本书梳理和分析大量司法案例以及国外资料,搜集和整理大量数据,运用图表等方式,生动再现行政诉讼图景、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现有状况、相关问题的争点和问题症结,力图反映司法态度和立场。在此基础上,本书立足于理论、制度和实务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既注重阐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一般理论,也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重大制度安排,并致力于为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存在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思路和方法。本书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理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同时也对行政诉讼的整体研究作出了贡献。
”序言
因政府信息公开而产生的行政诉讼虽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生效前已有实例出现,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该条例的实施使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迅速成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不断增多的案件、持续的社会关注,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热烈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行政法学界,亦引来一些宪法学者的关注和介入,有宪法学者质疑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其诉讼侵越主权逻辑,是“知情权的虚假繁荣”。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似乎“出圈”了。即使在行政法学界,除受案范围、原告资格等这些常规议题外,审理方式、禁令裁判等少有问津的话题也不断进入研究视野,甚至滥诉这一在行政诉讼中罕见的问题竟一时成为讨论的热点。围绕相关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意见纷呈,不乏截然对立的观点和思路,展现出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知和多元看法。
有讨论有争议,是研究深入和制度完善的催化剂。本书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意在针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引发的理论争议和实践问题,从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诉讼两项制度及二者的连接点来思考和分析政府信息公开诉讼问题;目的既在于阐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一般理论,也在于寻找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同时,本书也希望能通过并超越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来审视行政诉讼理论和制度安排。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研究文章,也有专著问世;本书的研究力求有所突破,尝试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有效结合的角度展开分析。宏观分析注重探究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制度环境,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形成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分析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发生发展。微观分析则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具体问题,特别是争议点,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例,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确立和运行必然涉及此项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等一系列重大、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既关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也关系到对行政诉讼制度本质的把握,故本书同样分析关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相关制度安排背后的理论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报告生成的大量数据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生成的大量案例,为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现实运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本书的研究充分借重这一资源,或通过数据分析,或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展现出的解决相关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方式。
全书共分八章。、二章是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总体性观察,目的在于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基本问题。章侧重从实证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展开分析,旨在把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放置在行政诉讼大视野中观察其发生发展情况和现状;第二章则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理论,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性质和特点,旨在回答回应当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重大理论问题,这关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存在基础和基本安排。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章至第八章针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涉及的主要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共设五个专题,依次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案件范围,原告资格,审理方式、审查标准与举证责任,免除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和判定,一审判决。其中,因免除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和判定属于政府信息公开中独特而重大的问题,且具有复杂性,分设两章加以探讨(第六章和第七章)。对五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力图在充分梳理和总结司法实践的做法和意见基础上,对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探讨。在分析相关问题时,本书也兼顾国外的一些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本书援引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案例,由于机构改革和法律修正修订变动较大,在涉及机关机构名称时,出于尊重历史角度考虑,除非特别注明仍沿用事件或案例发生的机关机构名称。同时,一些机关或者机构名称较长,为阅读便利,在不影响对该机关或者机构辨识的前提下,采用常用的简称,特此说明。
杨伟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