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編輯推薦: |
没有为之奋斗的科学家,我们永远品尝不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好的梨;没有科学家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了好的梨后还能摸索着前进。这里所提到的梨,我们为之邂逅的中国大美梨并不在这样的统计当中,若它在某一天又彻底退出了历史,那也一定是因为科技的创新,就像当初它的出现一样悄然无声。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反映梨中优品中国大美梨玉露香漫长发展历程的书籍。该品种经过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育种以来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坎坷发展历程,受到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国家梨体系专家的强力推广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这才能够在神州大地上奇崛而起。它的成功,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伟大见证,也彰显了人类在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勇气、胆识、智慧和力量……
|
關於作者: |
正夏,女,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诗歌、评论等散见于《山西文学》《山西创作研究》《晋南作家》《平阳文艺》《梨花》《杏花村》《新诗刊》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随笔集《品读隰州》。
|
目錄:
|
序言:与春天同行 / 001
部分 生命之初
从梨开始说起 / 003
无法抹去的记忆 / 008
一次难得的对话 / 014
难忘的寻访之旅 / 020
梨的远古今昔 / 026
产业漫谈 / 030
育种那些事儿 / 036
于山水之间 / 041
第二部分 虫蠕龟行
如烟的过往 / 049
不设限的人生 / 054
新疆是个好地方 / 061
草原之上 / 065
彩云之南 / 068
人生若如 / 072
陇甘旧事 / 075
一封远方的来信 / 080
如歌的岁月 / 084
无心插柳柳成荫 / 088
第三部分 随风潜入
不期而遇启新程 / 099
跟着时代往前走 / 111
轻描淡写绘梨乡 / 120
行色匆匆是常态 / 132
立足本土深耕耘 / 141
敢立潮头唱大风 / 150
一心为民显本色 / 164
产业引领真英雄 / 177
亦农亦商促繁荣 / 192
携手同是痴爱人 / 202
第四部分 逐梦千里
有些变动 / 215
出行与回归 / 223
我的梨树我做主 / 231
穷则思变变则通 / 240
带雨梨花暗夜开 / 251
非常时期非常语 / 260
花开时节就是春 / 269
新的开始新希望 / 279
拒绝平庸出智慧 / 288
风雨无常且如常 / 296
恰似一种隐喻 / 306
梨落之语有谁听 / 313
大道至简亦从容 / 320
群起争霸谁为王 / 327
荒山变成花果山 / 337
丑梨究竟丑不丑 / 347
跋 / 358
|
內容試閱:
|
序 言
与春天同行
当室外残存的积雪渐渐消融,又一个初春悄然来临,也预示着又一次新的启程。就像小草在泥土里萌动而生那样,没有人邀约,也没有人催促,但《邂逅大美梨》(玉露香梨发展纪实)的创作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开始了。这一次,没有了跃跃欲试,也没有了惶惑不安,却愿意把步子放得慢些再慢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玉露香这三个字可能还不太熟悉,然而这种在梨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新优品种早已跻身于现代农业体系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广当中。就事件本身来看,任何一种好的品种发展起来少得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可现在距玉露香育种已近半个世纪,这样的梨是如何孕育而生,又怎样一步步地成为了梨中佳品呢?
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所需要面对和探讨的诸多问题之一。生活往往像一个谜团那样正等着我们慢慢揭开,但无论怎样,这样的尝试肯定是值得的。玉露香育种成功的那年,恰好是我落地而长的那一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诞生与我同步,也与我一起成长。如今,当我已过不惑之年,而它也历经磨难在神州大地上奇崛而起,并且焕发出了应有的生机。这样的成功,显然并非易事,必定有着不平凡的历程;这样的成功,也绝非侥幸而为,必定充满了艰辛和苦涩;这样的成功,当然不只是一个项目或是课题的预期实现那么简单,而是彰显了我们人类在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勇气、胆识、智慧和力量。
也是在数年前,笔者曾受邀参加编辑过有关于梨的书籍,之后又接了电话连夜赶写过一篇题为《漫说玉露香》的文章,这一来便多多少少与梨有了些联系。那时候,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在原有10个的基础上新增40个农产品,其中代号为28的梨纳入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当中,意味着被誉为“百果之宗”的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国家梨产业体系年度总结大会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曾说:“这(玉露香)是目前梨品种里好的,是中国梨。”会上专家们还说,玉露香梨至少30年不落后。在北京大兴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华名梨·全国“梨王”擂台赛上,来自北京、辽宁、河北、新疆、河南等全国11个省、市、区选送的310个样品,争夺“中国梨王”“风味皇后”等奖项,由宁志红选送的参赛样品梨“玉露香”,以单个1.655公斤的重量斩获全国“梨王”称号;同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果树病虫害专家毕建龙在品尝玉露香梨后肯定地说:“在美国,没有这么好吃的梨!”
话至此处,就连现代农业(梨)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主任、全国梨产业协作组组长张绍铃在梨种质资源圃中也引种了玉露香,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为之凝视。鉴于此,便有了为玉露香梨著书的想法,甚至还一度申请了省作协的重点作品扶持。只是,在获知未被通过搁浅后,又一度投入其他题材的创作整整耗费了两年时间。书稿完成后,是稍作休息还是重新来过,这样的疑问甚至没来得及好好思虑,为玉露香写作的念头就再次冲进了脑海。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时间从何而来?是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能挤得出
来的。
对于一个外行来说,从一无所知到略有了解再到娴熟精通,尚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要想如实地反映玉露香梨的起始原委以及来龙去脉,就有必要对我国梨的前世今生和如期现状进行相关的了解。当然,除了依靠一些典籍书本资料来完成外,还得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另外,还需以国际的视角和更准确的定位来进行诠释,毕竟能够书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既是一种使命,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在它背后,有着国力雄厚的强大背景、科研人员的无私付出以及置绝地而后生的坎坷历程等等。
几乎就在决定开始的同时,窃以为有着太多的庆幸。这庆幸中,有赴京途中见到已在弥留之际的育种人邹乐敏老师,有年过八旬在家养病的郭绍仙老师,有退休赋闲照顾亲人的张志德老师,还有常年奔波在外的现任课题负责人郭黄萍老师以及海外镀金归来的山西水果体系专家牛自勉老师等等,甚至包括了一大批为老百姓脱贫致富敢于担当的领路人。正是有了他们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和迎难而上的无私付出,我们才看到了希望,更有了沉甸甸的收获。
相信每一个品尝过梨子味道的人,都对大自然的这一馈赠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然而无论是久居南北的亲朋好友,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侨胞,抑或是来自异域的他乡游客,都会对玉露香梨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邂逅,是世上冥冥之中的漫长等待,是上天情有独钟的罕见赐予,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难得相遇。只是,从生活的现实出发零距离地融入,实实在在地去感受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并化身为其中的一员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又远在千里之外看待这样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里无以数计不可或缺的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各方人士。或者,他们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而自己所能做的仅是将这些珍珠串起来,将它们封存在属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特有的时光印记里!
好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谨此与春天同行,是以为记。
部分 生命之初
从梨开始说起
一颗梨通常有七八颗种子,多的会有十来颗,足矣。若是将这内核中状如月牙的梨籽置于脚下的大地,不消说,便会是另一番春和景明的境地。此刻,不说这落地的梨籽如何在泥土里休养生息,也不说它如何冲破层层阻隔就地而长,已让人先陷入了无边的沉思当中。像那个古老的命题那样,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边讨论中,而先有树还是先有梨的质疑同样令人困惑。无论是上古时代开天地的神话故事,还是西方上帝的创世记说,都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尽管这些古老的记忆很美,却终归不能代替大自然的现实。那么,是不是梨的出现与此一起共生共荣恐怕一时无人敢做定论,但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极不起眼的小小种子在地球上不同的国度凡有土壤的地方自会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世上罕见的奇迹。
大自然创造了神奇,也决定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对于人类来说不可逆转,动物和植物亦是如此。早在18世纪时,达尔文就在《物种起源》中指出,中国人在古代已经发现了人工选择的原理,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也都有关于人工选择的历史记载。达尔文对于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育的许多动植物品种和变种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先后引证或提到中国的材料有一百多处,涉及猪羊马狗以及桃杏香蕉雪松等动植物。他记载了中国上海的绵羊一胎多羔的变异。他对于中国金鱼婀娜多姿的变异尤其感到惊奇,他提到牡丹在中国的栽培已有1400多年,并且育成了200—300个变种。正是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培育动植物品种的历史中,他看到了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追寻梨的源头和发展历程,还得慢慢来说……
就像人类的历史源于人类的出现那样,人类如何起源的传说历来纷争很多,而梨的起源,至今人们仍在进行着不尽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梨在我国至少有2500—3000年的栽培历史。《诗经·秦风·晨风》中有“山有苞棣,隰有树檖”。《庄子》中也有“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的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树柤梨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意思是山楂、梨和橘子,树上的果实吃起来甜闻起来香;枳树和酸枣,树长大以后采摘时会刺到人,所以人们须谨慎选择所种的植物。《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大意是说,果实味道中美味的,有沙梨棠梨的果实。在浙江常山的北面,进入江河(多为钱塘江或衢江)的地方,有很多这样的果实。以后《尔雅》等书均有关于梨的记载。不难看出,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已经种植有梨树了。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梨”字,是周是秦是东汉才出现,抑或根本就是仓颉造字时所为呢?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这是记录在我国字典的先河《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话,其中指出了黄帝的记事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懂得其纹理可以相互区别开来,于是开始创造文字。
我们知道:仓颉开始创造文字时,大抵按照物类描画其形状,所以叫作文;后来形旁声旁互相组合增益,就叫作字。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字体,在泰山封禅的七十二代帝王,留下的文字没有相同的。周朝的制度,八岁进入小学,保氏教育贵族子弟,先用六书。到了周宣王时,太史令籀写了大篆十五篇,与古文略有不同。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文字,废除那些与秦国文字不吻合的字体。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取自史官籀的大篆,有些稍作简化和改动,就形成了所谓的小篆。这时,秦朝焚烧经书,扫除旧时典籍,征发隶卒,大兴戍边和徭役,官府、牢狱事务繁杂,于是开始产生了隶书,以适应简约便捷的要求,而在当时古文就不再使用了。
诚然,我们不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将每一个汉字都悉心了解,然而“桃李杏柰”在书中均有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梨也有迹可循呢?当时的果木名并不算多,加上盛产于江南的橘柚以及梅柰等十来种而已。《尚书·禹贡》曰:“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意思是说,淮河与黄河之间的扬州,把筐装的贝锦,包裹着的橘柚作为贡品。这里既然提到贡品,恐怕得多费些口舌才是。也就是说,从夏朝的开国君主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并分定土地的疆界,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开始,各州均远道而来进贡,陆续有水果作为贡品呈于庭堂之上,梨的渊源发展应该更早才符合实际情况一些。
橘柚在此出现沿用至今,那么梨的踪迹呢?《礼记·内则》中有:“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攒之。”意思是枣要新洁,挑拭的桃要使它青滑如胆,并挑选无虫的栗和梨,可知当时对水果的要求很高,也说明梨是珍贵水果。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远古的三皇五帝起,关于梨的记载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是,在那个文字尚初为人用的时代,注定不会有大量的记录。另外,前面公认的解释略有不当体现在栗子为(栗包内)不扎可以拿在手里,山楂和梨聚集成堆而不是有虫无虫的概念。
早记载梨品种的为郭义恭所撰《广志》。书上说:河南洛阳北邙山有张公夏梨,味甚甜,“海内唯有一株”;又说:“常山真定、山阳钜野、齐国临淄、梁国睢阳、钜鹿,并出梨。上党,梨小而甘。广都梨(又云‘钜鹿豪梨’)重六斤,数人分食之。新丰箭谷梨,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所指真定、钜鹿都在今河北省,前者即今河北正定,钜野、临淄在山东,当时均以产梨著名。上党、阳城指山西长治、晋城等周边地区。《三秦记》中有:“汉武帝园,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即破……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西京杂记》记载有梨10种:“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缥叶梨、金叶梨(出琅琊)、瀚海梨(出瀚海地——可能在今宁夏一带,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紫条梨”。
“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著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稆生,及种而不栽者,著子迟。每梨有十许子,惟二子生梨,余皆生杜。”这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关于种梨的一段文字描述,是讲当我们以种子繁殖时,等梨熟时采收后就应埋在土内。越冬至次年春解冻后幼苗出土,以后进行分栽,并多施腐熟的厩肥,大量灌水。到了冬天落叶后,就地将上部剪去,以炭火烧头,这样二年就可以开花结果。若苗为自然实生苗或种而不分栽的,则结果迟。每个梨果中约有种子10粒,其中繁殖后能结出品质优良的梨者,只有一二株,其余则趋向野生,如同杜梨。这种实生播种的方法是世界各国古代人民繁殖果树的方法,在现今果树育种工作中,仍是培育各种果树新品种的基本方法之一。当然,扦插和嫁接同样是梨树苗木繁殖的重要方法,前者“春分前十日,取旺梨笋如拐样,截其两头,火烧铁器,烙定津脉,卧栽于地即活”;后者古称接梨(插梨),并且在果树嫁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外,还有远地采取接穗也时有记录。至于棠梨、杜梨用作砧木,几乎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梨树的栽培管理技术,《种树书》中的“论果”“论木”两章中为详细。书中说:“种树木用谷调泥浆水于根上,曰沃之,则无有不活者。”又说:“凡移树不要伤须根,须阔垛不可去土,恐伤根。谚云移树无时,莫叫树知”;“种一切树大枝向南,栽亦向南”,“凡果木未全熟时摘,若熟了即抽过筋脉,来岁必不茂盛。”据此可见,我国在7世纪时,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即已经相当完善。此处所记载的方法与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栽植法并无本质的区别,与苏联所广泛采用的栽前浸蘸泥浆法原则上是一样的。
此外,果实采收不可晚,过晚将影响来年树的发育。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罗愿的《尔雅翼》中说:“盖梨喜为蜂螫,螫处辄不可食,故钻去之。今人皆就木上大作油囊裹之,梨滋长其中,故益大而无伤。”《种树书》也说:“果树有蠹虫者,以莞花纳花中即死,或纳百部叶。果木有虫蠹处以杉木削小丁塞之,其虫立死。”另外,有关梨的栽培管理技术,在《齐民要术》《群芳谱》《广群芳谱》《授时通考》《农学合编》等书中,均有记载和补充发展。
对于一颗梨来说,时间往往是好的参照物。从发芽到生长,再到开花结果,甚至是采摘贮存,然后化为一颗梨籽重新来过,这样的轮回说来简单,却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诚如生物进化学说所论证的那样: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基于这样的前提,才有了层出不穷的各种可能。例如:在我国福建省建宁县,曾发现过一种三花两熟梨。每年3月下旬次开花,7月上旬第二次开花,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第三次开花,次果9月份成熟,第二次果11月上旬成熟,11下旬开始落叶。再如:二十四盘蜂蜜梨听上去似乎让人有些不解,实际上二十四盘是四川大金曾达的一个地名,所产的蜂蜜梨属高山地区较优良的一个品种。
也许人们从不在意,就是这么一颗普通的梨可以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且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继而缔造着华夏民族经久不衰的不朽神话。那么,就让我们从梨开始说起,一起进入梨的世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