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读着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能感受到有别其他作品,作者挣脱了束缚,从细微处,不起看处走出,书如其名,让人浮想联翩。有叹息与奋进,有思考与追求,有怅惘与梦想,还一次次地追问,整理着人生某个片断的思考。作者通过对生活细心观察获得散文的意蕴,在不经意间依靠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积淀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动,值得读者细细品鉴。
|
內容簡介: |
《靠近驿站的古街》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韩树俊所著。韩树俊曾著有《一条河的思念》《姑苏十二娘》《风润江南》《绣娘的春天》《卓尔不同》等多部书。曾获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奖、叶圣陶杯教师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集奖”、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本书是由“那景·那情”“那人·那事”两条主线所构成,书中精选作者近年创作的40余篇散文。“那景·那情”是作者近年采风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记录,那西北风光、中原古韵、江南风情,在作者饱蘸情感的细腻笔墨中风采毕现。“那人·那事”所记全是作者几十年来接触的人与事,这些人物或显赫或平凡,他们鲜活地走进了书里,都成了作者的朋友。这是一部接地气、有情味、有景致、有故事的散文集。
|
關於作者: |
韩树俊,江苏苏州人,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一条河的思念》《姑苏十二娘》《风润江南》《绣娘的春天》《卓尔不同》等多部。曾获西部散文排行榜奖、叶圣陶杯教师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
目錄:
|
章 那景·那情
中原的一颗美人痣
走读后沟
大美神木
汉中碎片
城固叩古
竹沟就是小延安
唐庄笔记
乌兰布统,洒满诗意的草原天堂
在呼和浩特喝奶茶
情满必克布依古寨
靠近驿站的古街
京城初雪
皖地印象
隔河看枫桥
江南文化的神奇与绚烂
秦鼎茶韵六章
舌尖上的江南春(组章)
运河春曲(组章)
姑苏城雕
第二章 那人·那事
四十年情怀一纸牵
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里的一个黄昏
紫罗兰的回忆
远去的背影
迟桂花落忆城北
雄达先生二三事
小核桃
小孃孃
入山无处不飞翠
大师侧影
我们是当年的韩寒
三个教育局长
我的体育老师
那年高考
迎枫桥弄的老师们
桥弄里住过的名家
吏舍弄走出的两代“教材人”
不可舍弃的记忆
亲历·见证
蚌农小康的金光大道
缩影
化隆拉面温暖姑苏面世界
青海情,化隆缘
绣品街上的大师绣娘
从绣绷架边起身
雨水过后是惊蛰
针灸的魅力
梓里园丁 芸耕教坛
从文学少年到纪录片编导
白桦与一位苏州女孩的文学交往
《苏州日报》助师生两代人走上作家路
在诗歌的陪伴下成长
童年的幸福穿行在弄堂
七月,我依然是个“农夫”
祥官
喜蛋上桥
附录
一位江南才子的丝绸之路 易培贤(陕西咸阳)
何其相似的一对老弟兄
张炜(山西晋城)
悠悠箫声情 张敬光(山东莱芜)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绵密精致 锐意求新
———《靠近驿站的古街》艺术谈
韩树俊先生继《一条河的思念》之后,又推出了散文集《靠近驿站的古街》(下称:《古街》),为进入作者心灵奥区,探究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提供了更为丰盛的材料。我与韩先生共事二十来年,曾在同一所学校里教语文,我俩的办公桌或前后或左右相邻,朝夕相见,也曾联手编过几本青少年读物,可谓相交既久。 韩先生爱好文学创作,但于任教职期间,他锐意于语文教育改革,培育年轻一代。 专一于文学创作是退休以后的事,近年来,他的创作进入“井喷期”,笔涉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散文诗和散文等各个领域,佳作迭出,屡屡获奖,可谓“老当益壮,宁移白
首之心”。
《古街》的书名源自集中一个同名单篇,写的是淄博市古镇周村的百年沧桑,很有点象征意味,驿站边的古街,饱览车来人往、世事变幻,在瓦楞石板路上留下记忆之痕,韩先生的这本文集则一如之。
《古街》分为两辑,前辑《那景·那情》,后辑《那人·那事》,共收入 50 余篇文章。《古街》的题材包罗种种,收录了作者近年来身之所历,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心之所思。 从时间跨度上看,过往与现在交织:小弄孩童嬉戏的场景,吊桥上卖喜蛋阿婆的身形,雪天聚首的同学风采,亦师亦友的生平剪影,从文学少年到知名作家的成长之路,共同切磋艺术的文友,以绣品表现中华儿女抗疫精神的绣娘;从空间上看,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边陲的乌兰布统、呼和浩特到中原腹地的寿阳后沟、伏牛山余脉的嵖岈山、胶济线上的周村古镇,直到姑苏的小街长巷、明山秀水。 韩先生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点上,以这些素材铺展开来,注入自己的灵思,予以精妙的组合,化而为文。
韩先生的这些文字,选择了不同的呈现方式,或是散文诗、小品文,或是游记、散记。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窥见作者的匠心。作者注意整体建构,有如刺绣,绣前做足功课,设计、扎板、刷样,然后运针。 他的作品,不因袭前人谋篇布局的路数,整体构想,具有别出心裁之处。 如《中原的一颗美人痣》,置嵖岈山于地理、历史、审美的三维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 文中对嵖岈山的描写,或化大为小,视为“中原盆景”;或化小为大,与作者家乡姑苏山丘相形,凸显其峥嵘的气象;或化怪为媚,比之为“美人痣”。 妙的是,于文章后,作者在案头“打开河南地图”,“洛阳、开封是中原的‘眼’,许昌、漯河是中原的‘鼻’,驻马店正是中原的一张‘嘴’。”徐徐道出,嵖岈山,果然是“长在嘴边的‘中原的一颗美人痣’”,让读者心越神飞,随作者进行了一场纸上游。 《走读后沟》《大美神木》等,都不主故常,避免了游记散文习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是让读者和作者一道进入景区,同化为景中人,一起去品味鉴赏。 再如《四十年情怀一纸牵》,抒写了作者对前辈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吴伯箫的仰慕之情,韩君以私淑弟子的身份,于泰山、延安、莱芜和青岛寻访吴老“踪迹”,用个“我”的情思连成一片。 “四十年”间事,本散散落落,由于设定了线索———当年吴老对作者样稿表示赏赞的“一纸”书,全篇一气贯串,了无凝滞。 《迟桂花落忆城北》将与苏州有着乡土血缘的两代文学人———彭子冈、徐城北母子的生平际遇撮写于尺幅之内,颇见功力。
作者的笔致,如同绣娘运针,绵密而又不露针脚。 如《童年的幸福穿行在弄堂》,作者在开头罗列了“明官、荣荣、金源、金伟、艾力、大弟弟、老四官、老五官”等二十多个儿时玩伴的名字,但在作品中冠名出现,活跃在“你逃我追”游戏中的,却是不多的几个,你会怪作
者故布疑阵,然而,读完之后掩卷而思,便会觉得别有情味。 这些名字,都是小名,有的还可能是“诨名”“绰号”,但这些名字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这些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苏州的民风民俗,乃至人物身形。 名字中带“金”字的,或者五行缺金,或者觉得很金贵。 读至文章后面的一段插笔,你就能体会出文章开头的妙处,“20 世纪50 年代初给孩子取小名好用‘官’字,多半是男孩的小名,也有用作女孩小名的,老五官、毛官就是小女孩”。 苏州孩子小名中多见的“官”字,多少隐含了长辈对孩子前程的一种期盼。 “鳗德干”有点另类、新潮,也别具一番味道。 “鳗”,鳗鱼,比喻其细而长;“干”,形容其干瘪。 听这个绰号,一个正在蹿个儿孩子的形象一下子出现在眼前了。
作者巧于运针设色,铺采摛文,着意渲染。 如《大美神木》中写石峁遗址,先写目之所见:“南墩台,石块叠垒的墩台,岁月风化了石块,但依然保留着墩台的形状。 齐整的石墙,破损的台阶,半残的门楼,蜿蜒的石路,古朴的墩台……”反反复复地写,写出历几千年而留存的古城的今貌,已算得上曲尽其妙了,但是作者还觉得不够,又示现出古人当年的生活图景:“你看到石墙前晒太阳的老妪了吗?你看到台阶上摆放着男主人猎狩归来的战利品了吗? 石路上归来的羊群‘咩咩’叫着,墩台上护家的哨兵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前一段描写,有类于默片,后一段则是有声的彩色影片,两者叠加起来,相形相较,让人领略出残石世界中留存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温馨。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散文和其他一切艺术样式一样呼唤着创新。 感谢韩树俊先生《古街》为散文创作所作出的开拓。韩树俊先生索序于余,读毕全稿,得到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有感于心,草草写了以上的一些,权当序言。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秦兆基
后记
这是我继 《一条河的思念》 之后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 由《那景·那情》 《那人·那事》 两个篇章结构全书, 精选近年来创作的 50 余篇散文作品。 《那景·那情》 是近年来各地采风的记录,看 “中原的一颗美人痣”、 走读后沟、 赏大美神木、 品汉中碎片、隔河看枫桥……西北风光、 中原古韵、 江南风情, 尽显风采。 《那人·那事》 所记全是我几十年来接触与经历的人与事, 热心提携后学的文学家吴伯箫、 在苏州接见小作家的贾平凹、 在困境中热情扶持小作家的诗人白桦、 宋秘书郎的茶乡后裔、 疫情严重的时候诞下的小核桃、 老农祥官、 桥边卖喜蛋的代阿姨……这些人物或显赫或平凡, 他们鲜活地走进了书里, 都成了我的朋友, 也成了读者的朋友。 应该说这是一部接地气、 有情味、 有景致、 有故事的散文集。
书中收录高洪波先生给我的题词: “真实真切真诚是散文的真谛”。 真, 是散文生命力之所在。 应该说, 无论是写景、 写人, 我所表现的是真实的情景, 真实的情感。 所以, 写景并非只是移步换景, 而是随着 “我” 的心绪、 情感、 所思去展现情景, 去延伸境界。 诚如秦兆基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述, “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点上, 以这些素材铺展开来, 注入自己的灵思”。 我想, “注入自己的灵思”, 更多的是我以自己心之所想去串起种种素材。 所以, 写中原的嵖岈山时, 我想起了江南的天平山; 写高家堡时, 我写到了一位高家堡女作家在周庄 “三毛茶楼” 的歌声……这些走不出乡情绵绵的味道。书中还有王宗仁老师给我的题词: “我们相识在北京, 下雪的冬天, 雪是暖的”。 翻出早与王老师在北京的合影, 我们都有一头浓密的黑发, 而今已是白发爬上了头。 次听王老师讲青藏高原的故事时, 我记住了他所说的 “写散文, 不只是要把事情真实地写下来, 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要写这些事”。 80 高龄的王老师说, “我这个年龄不让我写是不行的, 但要我多写也是不行的。” 王老师的笔耕不辍, 他的精神, 一直鼓舞着我。 他给我的题词, 一个 “暖” 字, 让人心暖; 也道出了写好散文要铭记的一个真谛: 一个 “情” 字。
感谢梁晓声先生题签, 秦兆基先生作序。
“嵖岈山秀寻仙踪, 隐隐云壑十万峰。” 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许瓒游览嵖岈山留下的绝美诗句已被传诵千年。 “内藏十万甲兵” 的伏牛山东缘余脉嵖岈山被称作 “中华盆景”, 它具有“云壑十万峰” 的气魄与独特的秀美。 玲珑山是它的别称, 人们还常常把它叫作石猴仙山。被说成 “盆景” 的山, 莫过于江南的那些山了。
家乡苏州的山, 大多称不得山, 只是丘而已。 “到苏州而不游虎丘, 乃憾事也。” 苏东坡倍加推崇的虎丘, 就实实在在可被称作 “丘”。 听起来名字好气派的天平山, 实际也不过是个 “山石盆景”。 天平山壮观的景, 要数山顶的 “万笏朝天” 了。 登上山顶, 一眼望去,一块块花岗石齐刷刷竖立在你眼前, 如万千臣子朝拜皇上所举的笏。 我在嵖岈山盘旋, 远眺一大片刺破青天、 密密层层、 一律向上的条石, 像极了笏。 穿行山间, 我眼就把嵖岈山看成了家乡的天平山, 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犹如酷暑时山路边密林中蒸腾出的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琵琶岩的一侧是嵖岈山典型的花岗岩密集垂直节理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一块块竖立的山石的上部经风化, 犹如一个个佛首在此朝拜, 因此被称为 “万佛岭”。 尤其在清晨, 万佛岭云蒸霞蔚,景色变化无穷。 远眺, 如万佛列队, 朝天拜地; 近观, 是一石一佛, 栩栩如生。
嵖岈山嶙峋巍然, 其形成于约 1. 23 亿年前的燕山期造山运动。其花岗岩暴露地表 7000 多年, 经风化剥蚀, 形态各异。 猴石、 蜗牛石、 母子石、 天犬望月、 金龟出海、 玉蟾望天、 海豚出水、 神鼠下山、 圣象寻幽、 八戒醉酒……应有尽有。 行走在嵖岈山中,
你会思绪驰骋, 一忽儿天上, 一忽儿人间; 一忽儿高山, 一忽儿大海; 一忽儿动物世界, 一忽儿神话世界……眼前之景也令人目不暇接, 神清气爽。
这一尊, 母猴抱子, 像硕大的母猴怀抱幼子。
这一尊, 西天佛祖, 像高耸的佛祖慈祥端庄。
这众多的石像, 像极了苏州狮子林里的假山石, 或狮或猴。不同的是, 一个布置在园林中, 一个昂仰在天地间。 园林里的小巧中见天地, 天地间的壮观中见灵秀。 江南毕竟是江南, 中原毕竟是中原。
妙的是那一尊双面石像, 高高地耸立在山之巅。 石像的一面看似一只龟, 另一面看似一头骆驼, 那两块高耸的山石像极了驼峰。 我不禁想起苏州的双面绣, 一面是猫, 一面是犬。 嵖岈山的双面石像不就是一幅立于天地间的双面绣吗? 不过苏州的双面绣多为案头摆设, 嵖岈山这双面异形石像巍然屹立在天地之间,须仰而视之, 须绕过山方见其另一面景象。
嵖岈山, 一个兼具壮美与秀美的 “中华盆景”。青峰叠彩壁立, 绿水微波涟漪。 天磨湖因天磨峰而得名。 在天磨湖畔仰望湖对岸的天磨峰巅, 两块圆圆的大磐石相叠, 活脱脱是一个巨大的石磨。 沿路上山, 只见山路边堆放着无数石磨,有的堆成了石磨墙。 这些原本散落在民间的石磨, 会在这里即将建起的石磨博物馆中陈列亮相。 说到磨, 忽然想起民谚: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豆腐与 “头富” 音相似, 所以被寄予了新年要 “富贵” 的希望。 于是, 年根的磨豆腐与送灶神、 掸埃尘等都成了辞旧迎新的习俗。 石磨民俗博物馆的建立, 必将让多年流传的民俗故事鲜活起来。
万佛朝天是通天的景, 万磨盘地是接地的物。山与水相依、 相连、 相接, 不但造就了景, 还平添众多美好的传说。 传说蜜蜡山上蜜蜂成群, 酿下的蜜滴落成秀蜜湖。 你看那飞流直下的一挂瀑布, 在山崖中劈出一条闪亮的道, 投奔谷底一湖清波。 天磨湖的粼粼波光与天磨山巅的巍巍磐石相呼应, 天磨湖浩渺的水波似是天磨石日夜推磨流下的琼浆玉液。
置身于嵖岈山水之间, 君不见———
蜜蜡山、 花果山、 六峰山, 嶙嶙峋峋放毫光;
凤鸣谷、 龙天沟、 红石崖, 沟沟壑壑生瑞气。
嵖岈山, 屹嶝嶝的山, 清凌凌的水, 一个灵秀的 “山水盆景”。嵖岈山山环水绕、 谷深林茂、 奇峰异景遍布, 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外景拍摄地之一。 导演之所以选择这一拍摄地, 是因为吴承恩笔下的山像极了嵖岈山。
丹崖怪石, 削壁奇峰。 丹崖上, 彩凤双鸣; 削壁前, 麒麟独卧。 峰头时听锦鸡鸣, 石窟每观龙出入。 林中有寿鹿仙狐, 树上有灵禽玄鹤。 瑶草奇花不谢, 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 修竹每留云。 一条涧壑藤萝密, 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 万劫无移大地根。笔峰挺立, 曲涧深沉。 笔峰挺立透空霄, 曲涧深沉通地户。 两崖花木争奇, 几处松篁斗翠。 左边龙, 熟熟驯驯; 右边虎, 平平伏伏。 每见铁牛耕, 常有金钱种。 幽禽 睆声, 丹
凤朝阳立。 石磷磷, 波净净, 古怪跷蹊真恶狞。 世上名山无数多, 花开花谢蘩还众。
朋友, 你读着这些文字, 不感到正置身嵖岈山中吗? 丹崖、怪石、 削壁、 奇峰、 石窟、 笔峰、 涧壑、 麒麟、 龙虎、 锦鸡、 灵禽、 丹凤、 瑶草、 奇花、 青松、 翠柏、 仙桃、 藤萝、 松篁、 修竹……此情此景, 从神话故事 《西游记》 延伸到人间, 延伸到嵖岈山。 这正是嵖岈山的山景, 这正是嵖岈山的风韵。 耳畔 《西游记》 的主题曲将你带入嵖岈山 “山水盆景” 的神话天地。
把山同脸相联系的人, 我读到的有两位。被誉为 “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的诗人、 画家芦芒, 那年专程来苏州, 看到开采后的青山, 不无遗憾地说, 这是 “美人脸上的疤”。创作散文名篇 《绝版的周庄》 并刻碑勒石于周庄的散文家王剑冰把突兀的嵖岈山, 比喻为 “中原的一颗美人痣。 看上去很美,看了想起来, 还是很美”。是的, 比之邻省的黄山、 泰山, 伏牛山余脉的嵖岈山太小了,小到只是 “中原的一颗美人痣”; 比之同在中原的太行山、 嵩山,
嵖岈山太小了, 小到只是 “中原的一颗美人痣”。 它虽小, 却美,秀气, 看上去很美, 想起来, 还是很美。 它就是一颗美人痣。打开河南省地图, 我看到, 洛阳、 开封是中原的 “眼”, 许
昌、 漯河是中原的 “鼻”, 驻马店正是中原的一张 “嘴”。嵖岈山, 长在嘴边的 “中原的一颗美人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