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企业ESG管理](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11768289.jpg)
《
企业ESG管理
》
售價:NT$
449.0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01169072.jpg)
《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
售價:NT$
602.0
![不像说母语者: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2533599.jpg)
《
不像说母语者: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
》
售價:NT$
245.0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1768930.jpg)
《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
售價:NT$
449.0
![岁时请神](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1770513.jpg)
《
岁时请神
》
售價:NT$
857.0
![数字经济中的劳动者:全新现实与社会挑战](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2845234.jpg)
《
数字经济中的劳动者:全新现实与社会挑战
》
售價:NT$
500.0
![一百个星期六:与斯特拉·莱维追寻失去的世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03133728.jpg)
《
一百个星期六:与斯特拉·莱维追寻失去的世界
》
售價:NT$
347.0
![亲熟与陌生——现象学视域下的自我与他人(中大哲学文库)](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00244213.jpg)
《
亲熟与陌生——现象学视域下的自我与他人(中大哲学文库)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
關於作者: |
吴义雄,长江学者,现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著有《大变局下的文化相遇——晚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l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开端与进展:华南基督教史论集》等著作多部。
|
目錄:
|
绪论/001
章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初期活动(1807~1840)/021
一新教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021
二马礼逊来华及其活动/028
三恒河外方传教团与伦敦会的传教策略/039
四美部会传教士来华及其早期活动/055
五欧美其他新教教派势力之东渐/075
第二章清廷弛禁政策与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的扩展(1840~1851)/095
一清廷对传教活动的弛禁/095
二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活动的恢复与发展/114
三五口通商时期传教活动中心的北移/153
第三章新教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关系/171
一马礼逊、郭士立与“中国的开放”/171
二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新教传教士论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189
三伯驾、裨治文与中美外交关系的开端/200
四寻求新权益:新教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210
第四章新教传教士在华医务和教育活动的开端/232
一“医务传教”方法的形成与实践/233
二英华书院与来华新教传教士教育活动之嚆矢/254
三马礼逊教育会与马礼逊学校/267
第五章新教传教士的中文著译与知识引进/284
一早期的《圣经》中译与修订/284
二新教传教士中文著述与知识传播/314
第六章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345
一新教传教士的中国报道/345
二新教传教士与英美中国观的演变/359
三新教传教士与西方早期汉学/380
结语/408
附录/415
参考文献/421
人名索引/436
原版后记/449
再版后记/452
|
內容試閱:
|
序
陈胜粦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研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热度。有关论著不断发表、出版,表明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颇有进展的学术领域。但人们也不难注意到,由于各种原因,从总体上来看,在这方面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还为数不多,真正有突破性的专题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吴义雄的这部专门探讨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活动的著作的问世,无疑是传教士研究领域中一项很值得珍视的新成果,对中国近代史学科中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必将产生十分有益的推动。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世纪前期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即新教在华传播开端阶段的历史。对这段历史有关的各方面学术问题,国内学术界或是迄今未曾论及,或是只有局部、片段的了解;境外、国外的一些相关著作,或是资料不够完备,或是由于信仰、观念上的原因而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别有侧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撰著本书的动力显然来自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作者既注重对具体史实的仔细考察,也注重从理论的层面讨论一些比较重大的宏观问题。例如,作者尽可能细致地讨论了英美各新教差会来华活动的起源,也从中外关系总体演变的角度探讨了传教中心由南往北转移的历史趋势;既对“罗孝全索赔事件”这类国内学术界甚少提及的重要史实进行了集中研讨,也从理论上说明西方各界对“开放的中国”的一致愿望在传教士言行中的体现。
我曾多次引用陈寅恪先生的名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这段名言精辟地揭示了新材料对于史学研究之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新的材料,或者不能达到对原有材料成功地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