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內容簡介: |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人,在文学史上与谢灵运、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又与谢灵运并称“颜谢”。颜延之是南北朝时期较有影响的文学家。目前颜延之集尚无完整的校注本,编年亦欠齐备。在梳理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对颜延之作品进行校勘、注释、编年、考辨、辑佚、辨伪,有助于加深对颜延之其人其文的理解,促成与颜延之相关的文学、史学、儒学、佛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更好地展。
|
關於作者: |
王学军,安徽芜湖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与文献,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河南省“中原英才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南阳师范学院卧龙特聘教授等荣誉或奖励,主持完成“颜延之集编年笺注”“汉魏六朝礼制与文学研究”2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文化遗产》《民族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史学月刊》《孔子研究》《古代文明》《中南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3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
|
目錄:
|
目錄
前言一
凡例一
北使洛
還至梁城作
請立渾天儀表
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家傳銘
直東宮答鄭尚書
三月三日詔宴西池詩
武帝謚議
祭屈原文
行殣賦
爲張湘州祭虞帝文
獨秀山
寒蟬賦
大筮箴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
和謝監靈運
白雪詩
陽給事誄並序
陶徵士誄並序
與王曇生書
白鸚鵡賦並序
範連珠
從軍行
秋胡行
新渝侯茅齋贊
應詔觀北湖田收
應詔讌曲水作詩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歸鴻
辭難潮溝
拜永嘉太守辭東宮表
五君詠
釋何衡陽《達性論》
[附]達性論何承天
重釋何衡陽
[附]答顏永嘉何承天
又釋何衡陽
[附]重答顏永嘉何承天
論檢
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
織女贈牽牛
庭誥
七繹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赭白馬賦
天馬狀
弔張茂度書
祖祭弟文
挽歌辭
除弟服
侍東耕詩
宋南郊雅樂登歌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
爲皇太子侍宴餞衡陽、南平二王應詔詩
蜀葵贊
碧芙蓉頌
赤槿頌
登景陽樓
策秀才文
甥姪名不可施伯叔從母議
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
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
拜陵廟作
與王微書
自陳表
贈謚袁淑詔
賜恤袁淑遺孤詔
謝子竣封建城侯表
贈王太常附錄
壹 輯佚
一、《庭誥》佚文八則
二、《詁幼》佚文五則
三、《纂要》佚文二十八則
四、《論語說》佚文十八則
五、《逆降義》佚文一則
六、《阮籍詠懷詩注》佚文四則
七、《潘岳射雉賦注》佚文一則
貳 辨僞
一、《藝文類聚》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二、《舊唐書·經籍志》收錄顏延之兩部著作辨僞
三、《海錄碎事》收錄顏延之佚文九則辨僞
四、《詩淵》收錄顏延之佚詩兩首辨僞
五、《七十二家集·顏光祿集》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六、《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顏光祿集》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七、《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八、《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顏延之佚詩三首辨僞
九、《昭昧詹言》錄顏延之詩評一則辨僞
叁 存目作品考
肆 顏延之出仕考
伍 顏延之年譜新編
陸 顏延之評論資料彙編
主要參考文獻
|
內容試閱:
|
目錄
前言一
凡例一
北使洛
還至梁城作
請立渾天儀表
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家傳銘
直東宮答鄭尚書
三月三日詔宴西池詩
武帝謚議
祭屈原文
行殣賦
爲張湘州祭虞帝文
獨秀山
寒蟬賦
大筮箴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
和謝監靈運
白雪詩
陽給事誄並序
陶徵士誄並序
與王曇生書
白鸚鵡賦並序
範連珠
從軍行
秋胡行
新渝侯茅齋贊
應詔觀北湖田收
應詔讌曲水作詩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歸鴻
辭難潮溝
拜永嘉太守辭東宮表
五君詠
釋何衡陽《達性論》
[附]達性論何承天
重釋何衡陽
[附]答顏永嘉何承天
又釋何衡陽
[附]重答顏永嘉何承天
論檢
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
織女贈牽牛
庭誥
七繹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赭白馬賦
天馬狀
弔張茂度書
祖祭弟文
挽歌辭
除弟服
侍東耕詩
宋南郊雅樂登歌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
爲皇太子侍宴餞衡陽、南平二王應詔詩
蜀葵贊
碧芙蓉頌
赤槿頌
登景陽樓
策秀才文
甥姪名不可施伯叔從母議
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
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
拜陵廟作
與王微書
自陳表
贈謚袁淑詔
賜恤袁淑遺孤詔
謝子竣封建城侯表
贈王太常附錄
壹 輯佚
一、《庭誥》佚文八則
二、《詁幼》佚文五則
三、《纂要》佚文二十八則
四、《論語說》佚文十八則
五、《逆降義》佚文一則
六、《阮籍詠懷詩注》佚文四則
七、《潘岳射雉賦注》佚文一則
貳 辨僞
一、《藝文類聚》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二、《舊唐書·經籍志》收錄顏延之兩部著作辨僞
三、《海錄碎事》收錄顏延之佚文九則辨僞
四、《詩淵》收錄顏延之佚詩兩首辨僞
五、《七十二家集·顏光祿集》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六、《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顏光祿集》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七、《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錄顏延之佚文一則辨僞
八、《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顏延之佚詩三首辨僞
九、《昭昧詹言》錄顏延之詩評一則辨僞
叁 存目作品考
肆 顏延之出仕考
伍 顏延之年譜新編
陸 顏延之評論資料彙編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顏延之(三八四—四五六),字延年,元嘉三大家之一,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是南北朝時期較有影響的文學家,也是晉宋之間文學“轉關”的樞紐人物之一。《宋書·顏延之傳》載:“文章之美,冠絕當時,……延之與陳郡謝靈運俱以詞彩齊名,自潘岳、陸機之後,文士莫及也,江左稱顏謝焉。”《隋書·經籍志四》載:“永嘉已後,玄風既扇,辭多平淡,文寡風力。降及江東,不勝其弊。宋齊之世,下逮梁初,靈運高致之奇,延年錯綜之美,謝玄暉之藻麗,沈休文之富溢,煇煥斌蔚,辭義可觀。”顏延之的作品凝練規整,用典豐贍,辭藻富麗,此爲古今學者的共識。鍾嶸《詩品》云:“(宋光祿大夫顏延之)其源出於陸機,尚巧似,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無虛散,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綸嫻靜才,雅才減若人,則蹈於困躓矣。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
目前與顏延之集整理相關的硏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顏延之作品的輯佚、辨僞,如張燮《七十二家集·顏光祿集》、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顏光祿集》、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黃氏逸書考·漢學堂經解》等。目前這方面的成果較多,但存在不少缺漏、舛誤,有必要加以補充、訂正。二是顏延之作品的校勘、注釋。目前所知,祗有兩部著作對顏延之少部分作品進行了校勘或注釋,卽六臣注《文選》關於入選顏延之作品的注釋、李佳《顏延之詩文選注》(黃山書社二〇一二年版)對顏延之部分作品的校注。目前這方面的成果很少,亟需充實、完善。三是顏延之作品的繫年,如繆鉞《顏延之年譜》(《中國文化硏究彙刊》一九四八年第八卷)、李之亮《顏延之行實及〈文選〉所收詩文繫年》(《鄭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期)、石磊《顏延之行實與詩文作年新考》(《古籍整理硏究學刊》二〇〇八年第六期)等。目前顏延之大部分作品尚未繫年或繫年有異議,需要進一步考訂、釐清。四是其他可資參考的關於顏延之及作品的硏究,如黃水雲《顏延之及其詩文硏究》(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楊曉斌《顏延之生平與著述考》(西北師範大學二〇〇五年博士論文)、諶東飆《顏延之硏究》(湖南人民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版)。
總體而言,目前顏延之作品的輯錄尚不全面,無完整的校注本,編年亦不齊備,作品分析有待深入。本書在前人硏究的基礎上,結合現有資料,通過充分挖掘作品內外信息,完成顏延之集編年箋注工作,具體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輯佚、辨僞。從文獻資料中輯錄顏延之作品共七十六篇,其中佚文七篇六十五則,另有存目作品十七篇(部),僞作十四篇。二是校勘、注釋。選擇成書年代較早且內容較完整的善本爲底本,參照諸校本,從文本出發,對顏延之現存作品進行文字校勘,並結合文本及創作背景,對疑難字句加以注釋,標明典故出處,注重考察古典在作品中的現實意蘊。三是編年考訂。結合相關材料,對顏延之四十四篇尚未繫年的作品進行探討,對顏延之已繫年而有異議的十七篇作品進行再考察,對顏延之已繫年而無異議的十五篇作品進行補證。四是箋疏、考辨。從具體作品出發,對注釋中不能或不便展開的內容加以考論,包括易誤難解名物考辨、作品相關人物關係說明、作品相關時事背景分析、作品文學或文化意義闡發等。
本書的撰寫注重文藝學與文獻學相結合、考據和批評相結合,通過文學本位、歷史背景、文化學視角的結合來硏究作品,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把版本校勘、文字訓詁以及名物考訂等一般屬於考據學方法的硏究,與文學批評,卽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文學家心靈的感知結合起來。二是把對作者生平與思想的探索,對作品與寫作的時間、地點,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等史實和材料的考辨,與文學批評結合起來。三是在注釋、繫年、考辨中,綜合運用歷史、地理、天文、曆法、宗教等學科的知識,以更好地解釋詞句含義、考訂創作時間、探討作品意蘊。
由硏究現狀和主要內容出發,本書具有以下價值和意義:一是文獻價值。本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對顏延之作品進行輯佚、辨僞、校勘、注釋、編年、考辨,具有原創意義。二是文學價值。通過注釋、考辨,本書能夠加深對顏延之作品的理解,對解讀相關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三是文化價值。本書對顏延之硏究有深化意義,硏究者可以據此了解顏延之創作的全貌,促成與顏延之相關的儒學、佛學、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硏究更好地展開。
顏延之的作品散佚嚴重,詩文“喜用古事”“情喻淵深”“一字一句,皆致意焉”(鍾嶸《詩品》),因而對其進行編年箋注是頗有難度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受自己學識水平的限制,本書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或錯誤,懇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以俟修改完善。
凡例
一、本書所引顏延之作品,主要輯錄自宋代之前成書的早期文獻,共計十七種:(一)《通典》(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北宋刻本)。(二)《初學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南宋紹興十七年余十三郎宅刻本)。(三)《藝文類聚》(上海圖書館藏南宋紹興刻本)。(四)《弘明集》(中華大藏經本,其底本爲金藏廣勝寺本,殘缺字句補以高麗藏本)。(五)李善注《文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南宋淳熙八年尤袤刻本)。(六)《太平御覽》(四部叢刊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七)《周禮注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八行本)。(八)《北堂書鈔》(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影宋刊本)。(九)《樂府詩集》(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宋本)。(十)《宋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元明三朝遞修本)。(十一)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十五年刻本)。(十二)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十三)吳均《續齊諧記》(明嘉靖《顧氏文房小說》本)。(十四)司馬貞《史記索隱》(明末毛氏汲古閣覆刻本)。(十五)皇侃《論語義疏》(清乾隆五十三年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十六)《景定建康志》(清嘉慶六年金陵孫忠愍祠本)。(十七)《倭名類聚抄》(明治二十九年楊守敬刊本)。上述古籍在文中出現時,一般祗標書名,不注版本;若有同名古籍的其他版本,則另注版本以區分。
二、本書所用參校本,多爲明代之後成書的類書、總集或輯佚本,常用者有三十一種:(一)《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影印南宋中期福建路刻本)。(二)《南史》(商務印書館影印元大德刻本)。(三)《藝文類聚》(明正德十年錫山華堅蘭雪堂銅活字本、日本東洋文庫藏朝鮮活字印本、明嘉靖九年宗文堂刊本)。(四)《古詩紀》(重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九年甄敬刻本)。(五)《初學記》(明嘉靖安國桂坡館刻本)。(六)《通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傅增湘校本、明王德溢、吳鵬嘉靖刻本)。(七)葉廷珪《海錄碎事》(西安博物院藏明萬曆二十七年劉鳳刻本)。(八)張燮《七十二家集·顏光祿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張燮刻本,省稱“張燮《顏集》”)。(九)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顏光祿集》(深圳圖書館藏明末婁東張氏刻本,省稱“張溥《顏集》”)。(十)《古今歲時雜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十一)《詩淵》(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稿本)。(十二)《玉臺新詠》(四部叢刊影印明無錫孫氏活字本)。(十三)《册府元龜》(中華書局影印明末崇禎本)。(十四)《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磧砂藏本、四部叢刊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日本寬永十四年活字印本)。(十五)《宋書》(明北監本、明末毛氏汲古閣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十六)《北堂書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十七)任大椿《小學鉤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二年汪廷珍刻本)。(十八)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九年長沙嫏嬛館刊本)。(十九)顧震福《小學鉤沉續編》(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八年刻本)。(二十)曹元忠《南菁劄記》(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江陰使署刻本)。(二十一)龍璋《小學搜佚》(民國十八年攸水龍氏鉛印本)。(二十二)黃奭《黃氏逸書考》(清道光黃氏刻、民國二十三年江都朱長圻補刊本)。(二十三)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版)。(二十四)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上述古籍在文中出現時,一般祗標書名,不注版本;若有同名古籍的其他版本,則另注版本以區分。
三、本書校勘基本原則:(一)凡底本誤、脫、衍字而更正者,均出校記予以說明;底本正確而他本錯誤者,則校記從簡。(二)底本、他本兩可者,一般從底本,錄他本於校記。(三)底本所用俗字、古今字、異體字等,一般改作通行繁體字,如慙、慚統一作慚。不出校記。(四)底本所用通假字,一般保留原字不變,用“通”示之,如辨與辯、茲與滋。
四、正文中顏延之作品的編年箋注,一般先引作品篇名及內容,而後依次進行校、注、繫年(創作時間考)、考辨(對注釋中不能或不便展開的內容加以補充論證,如顏延之生平行事考訂、易誤難解名物考辨、作品涉及人物關係說明、作品時事背景分析等)。
五、作爲補充,本文附錄主要包括輯佚、辨僞、存目作品考、顏延之出仕考、顏延之年譜新編、顏延之評論資料彙編六個方面的內容。
北使洛〔一〕(一)
改服飭徒旅,首路跼險難〔二〕(二)。振楫發吳洲〔三〕,秣馬陵楚山(三)。塗出梁宋郊,道由周鄭間(四)。前登陽城路,日〔四〕夕望三川(五)。在昔輟期運,經始闊聖賢(六)。伊穀〔五〕絕津濟,臺館無尺椽(七)。宮陛〔六〕多巢穴,城闕生雲烟(八)。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九)。陰風振涼野,飛雪〔七〕瞀窮天(一〇)。臨塗未及引,置酒慘無言(一一)。隱憫徒御悲,威遲良馬煩(一二)。遊役去芳時,歸來屢徂諐(一三)。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一四)。
【校】
本詩以李善注《文選》卷二十七所載爲底本,用《藝文類聚》卷二十七、《六臣注文選》卷二十七、《古詩紀》卷五十六、張燮《顏集》、張溥《顏集》參校。
〔一〕《藝文類聚》詩題作《北使至洛》。
〔二〕“難”,諸本作“艱”,二字義同。“險難”一詞早出,先秦已有,如屈原《九歌·山鬼》云“路險難兮獨後來”,而“險艱”此前未見使用,故此處作“難”。
〔三〕“洲”,李善注《文選》《藝文類聚》作“州”,諸本作“洲”。“州”爲“洲”之古字,二字同。
〔四〕“日”,《藝文類聚》訛作“旦”。
〔五〕“穀”,《藝文類聚》作“洛”,《六臣注文選》《古詩紀》、張燮《顏集》、張溥《顏集》作“瀔”。“穀”“瀔”二字通。
〔六〕“陛”,《藝文類聚》作“階”,二字義近。此處“宮陛”指皇宮,漢魏時期已有此用法,如《後漢書·董卓傳》載:“(呂布)馳齎赦書,以令宮陛內外。”而“宮階”則無此義,故此處作“陛”。
〔七〕“雪”,《藝文類聚》作“雪”,諸本作“雲”。“飛雪”較“飛雲”更契合下文“瞀窮天”的描述。
【注】
(一)北使洛:顏延之時任中軍行參軍,奉中軍將軍府之命出使洛陽。洛,西晉故都洛陽,義熙十二年劉裕北伐時收復。
(二)改服:更換衣服,這裏指換上行裝。飭:修整、整治,這裏指整備行裝。徒旅:旅客。首路:上路出發。跼:彎曲,這裏指路塗蜿蜒漫長。
(三)振楫:揮動船楫,借指水路行船。吳洲:吳地河洲,這裏指建康附近的水洲。秣馬:飼馬、喂馬,借指陸路騎馬。楚山:本義指荆山,在今湖北西部,這裏泛指建康附近的山(戰國屬楚地,故以楚山代稱)。此句謂顏延之從建康出發,水陸船馬交用北上。
(四)梁宋郊:東周魏國、宋國都城附近之地。戰國中後期魏國定都大梁,故別稱梁國;宋國定都商丘。“梁宋郊”在今河南東部,顏延之出使洛陽塗經此地。道由周鄭間:出使所行道路位於東周王畿和鄭國屬地範圍內(今河南中部)。
(五)陽城:地名,據《晉書·地理志》,晉時陽城縣屬河南郡,在今河南登封。三川:黃河、洛河、伊河的合稱,秦在三河交滙帶設三川郡,西晉改設河南郡,都城洛陽位於此地。
(六)在昔:從前,往昔。期運:機運,時機。蔡邕《陳太丘碑》云:“含元精之和,膺期運之數。”經始:開始量度、籌畫,這裏承上句,指由此開始。《詩經·大雅·靈臺》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闊:疏遠,遠離。此句謂西晉末年國運衰微,中原長期淪陷於異族,聖賢久不現世。
(七)伊穀:伊水、穀水的合稱,二水爲洛水支流。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云:“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穀。”李善注引《漢書》云:“穀水出穀陽臺,東北入洛水。”津濟:渡口。臺館:樓臺館閣。無尺椽:沒有一尺長的屋椽,借指樓臺館閣蕩然無存。李善注引曹植《毀故殿令》云:“秦之滅也,則阿房無尺椽。”
(八)宮陛:宮殿的臺階,借指洛陽皇宮。城闕:城樓和宮闕,代指西晉都城洛陽。
(九)王猷:王道。束晳《補亡詩》云:“周風既洽,王猷允泰。”八表: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暮年:老年,晚年,此時顏延之祗有三十四歲,因而暮年非實指年齡,而是指身體、精神衰弱頹廢。
(一〇)涼野:荒寒的曠野。飛雪瞀窮天:飛雪勢大,天色晦暗不明。《說文解字注》釋“瞀”云:“目不明皃……皆謂冒亂不明。”窮天,高入天際。
(一一)臨塗:在行塗中。置酒:陳設酒宴。
(一二)隱憫:隱居不得志而憂傷,這裏指憂慮歎息。嚴忌《哀時命》云:“然隱憫而不達兮,獨徙倚而彷徉。”威遲:指道路曲折綿延。顏延之《秋胡行》云:“驅車出郊郭,行路正威遲。”良馬煩:良馬煩躁,形容旅塗勞頓。
(一三)遊役:指此次出使洛陽之行。芳時:花開時節,指美好時光。屢徂愆:屢次耽誤歸期。徂,往,去。愆,超過,延誤。《詩經·衛風·氓》云:“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一四)蓬心:蓬草之心,比喻知識淺薄,不能通達事理,這裏是自喻淺陋的謙辭。《莊子·逍遙遊》載:“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成玄英疏:“蓬,草名,拳曲不直也……言惠生既有蓬心,未能直達玄理。”飛薄:這裏爲自傷之辭,形容自己身如飛蓬,以至長塗跋涉,異地飄零。《文選》李善注此句云:“言己有蓬心,事既已矣,而身飛薄亦復同之,自傷之辭也。”
【繫年】
《北使洛》是現存顏延之早創作的詩歌。硏究者多認爲此詩作於義熙十二年冬,如繆鉞《顏延之年譜》、沈玉成《關於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諶東飆《顏延之硏究》等。由文本出發,結合相關材料考察,《北使洛》當作於義熙十三年二月左右。
《宋書·顏延之傳》(省稱《宋書》本傳)載:
義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慶殊命,參起居。延之與同府王參軍俱奉使至洛陽,道中作詩二首,文辭藻麗,爲謝晦、傅亮所賞。
這裏“道中作詩二首”,卽《北使洛》和《還至梁城作》。與《宋書》類似,《南史·顏延之傳》(省稱《南史》本傳)載:
及武帝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延之慶殊命。行至洛陽,周視故宮室,盡爲禾黍,淒然詠《黍離》篇。道中作詩二首,爲謝晦、傅亮所賞。
可見顏延之此次出使,緣於劉裕北伐取得重要戰果,“有宋公之授”。劉裕世子劉義符時爲中軍將軍,監太尉留府事。爲慶祝“殊命”,中軍將軍府派遣行參軍顏延之出使洛陽。《南史·宋本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七載劉裕封宋公在義熙十二年十二月壬申。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此年十二月壬申爲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顏延之北使洛陽的出發時間當在此之後。
顏延之作《北使洛》時已至洛陽。《北使洛》敍出使行程云:“振楫發吳洲,秣馬陵楚山。塗出梁宋郊,道由周鄭間。前登陽城路,日夕望三川。……伊穀絕津濟,臺館無尺椽。宮陛多巢穴,城闕生雲烟。”《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一》載潤州“西北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里”、上元縣“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可見建康(唐代屬潤州上元)距洛陽約兩千里。東晉慶祝“殊命”使者的出行速度未見明文記錄。《唐六典·尚書戶部》“度支員外郎”載唐代驛路一般日行里程云:“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參照這一標準,顏延之乘馬(“威遲良馬煩”)從建康至洛陽約需一個月。考慮此次出行所遇風雪阻路的不利天氣條件(“陰風振涼野,飛雪瞀窮天”),顏延之實際所用時間可能更長。因此,顏延之至洛陽當在義熙十三年二月左右。
收復洛陽是劉裕義熙十二年北伐取得的重大成果。洛陽爲西晉故都,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因而義熙十二年十月,卽北伐先鋒軍收復洛陽後的次月,劉裕遣左長史王弘還建康,向朝廷求取九錫。義熙十三年正月,在晉安帝授劉裕宋公、加九錫的詔書發布後不久,劉裕率領北伐軍主力由彭城向洛陽進發,其軍事用意是在洛陽會合先鋒部隊,以便下一步西進關中;政治用意是在西晉故都洛陽接見各地“慶殊命”的使者,進一步樹立聲望,強化威權。可以佐證的是,東晉皇室遣使授劉裕九錫亦在洛陽。《宋書·范泰傳》載:“復爲尚書,常侍如故,兼司空,與右僕射袁湛授宋公九錫,隨軍到洛陽。”
由於沿塗遭到北魏軍隊的阻擊,北伐軍主力行程緩慢,直到義熙十三年三月,劉裕才抵達洛陽。《宋書·武帝本紀》載:
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師進討,留彭城公義隆鎮彭城。……三月庚辰,大軍入河。索虜步騎十萬,營據河津。公命諸軍濟河擊破之。公至洛陽。七月,至陝城。
由於之前的時間延誤和之後軍事行動的需要,劉裕到達洛陽後不久,卽接見東晉皇室授九錫的使者袁湛、范泰以及包括顏延之在內的各地“慶殊命”的使者。劉裕到洛陽後,受到戰亂破壞的洛陽城已得到修繕,劉裕爲此重賞負責修治洛陽城的毛修之,“戍洛陽,修治城壘。高祖既至,案行善之,賜衣服玩好,當時計直二千萬”(《宋書·毛修之傳》)。顏延之《北使洛》云:“宮陛多巢穴,城闕生雲烟。”這當是顏延之到洛陽之後,洛陽城修繕工作尚未完成時的場景。因此,《北使洛》當作於顏延之到洛陽之後、劉裕到洛陽之前,在義熙十三年二月左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