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集刊,主要发表农村教育领域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本书是第4辑,聚焦“农村教育:文化与社会”主题,由“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儿童观察”“基于实证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农村文化与社会适应分析”三个子议题构成,共收录主题论文8篇,系统回应了儿童如何在复杂的学校教育中被铭刻塑造、深度贫困县如何进行学校空间布局、农人与子女在互动中隐藏了何种再生产路径等农村教育问题。
|
關於作者: |
邬志辉,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农村教育研究,工作涉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乡村教育现代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改进、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近20项,持续开展大规模农村教育调查研究。
|
目錄:
|
教育理论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儿童观察
作为炼金术的数学课程:被铭刻和塑造的儿童 〔美〕托马斯·波朴科维茨(Thomas Popkewitz)著 常亚慧 译/1
游离在家庭作业中的家校边界 常亚慧 赵思萌/38
教育调查 基于实证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
深度贫困县学校空间布局研究 司洪昌/72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视角下我国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赵娜 霍明/102
从公办到民办:结构化因素制约下的农村择校现象研究
——基于A学校的考察 陈茗秋 魏峰/158
教育文化 农村文化与社会适应分析
农人传统行动取向及其代际传递的教育意义 赵同友/199
君子和而不同——农村籍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研究 肖桐 邬志辉/227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社会质量的视角 刘森林/271
会议综述
代际贫困与教育扶贫
——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代际贫困与教育扶贫”论坛综述 李涛 黄嘉欣 邓霜娇/291
主编的话(征稿启事)/298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301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农村教育:文化与社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共资源和国家政策资源向农村教育大力倾斜,中国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农村各级各类教育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如学前教育各项普惠指标超额完成;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水平稳步上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建设快速推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向更多农村学生倾斜。此外,针对农村困难学生的贫困资助也在不断加大力度、精度和覆盖面,总人数不断减少的留守儿童与随迁儿童等弱势农村教育群体也得到了更多关爱与帮扶。中国农村教育总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农村学生早已实现“有学上”的基本目标,正在向“上好学”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在迈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依旧面临考验:农村教育如何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下有效平衡“公平”与“效益”、“离农”与“为农”等内生矛盾?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在未来乡村社会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且何去何从?乡村建设人才究竟应如何“家园式”服务乡村而不是“资源式”掠取乡村?诸如此类问题亟待破解。梁漱溟先生有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都是如此”。陶行知先生亦言,“学校是改造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育始终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根基,自然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本集刊自创刊以来,始终聚焦农村教育理论前沿,探索农村教育田野实践,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中国农村教育进步之路。本辑以“农村教育:文化与社会”为主题,所精心遴选的论文,俱为中外研究者切实关注现实前沿问题,凸显理论联系实践、行知合一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集刊部分为“教育理论”栏目,聚焦“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儿童观察”议题,所遴选的两篇文章都紧密围绕儿童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展开,以“谁的”与“何以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