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凤凰网CEO 刘爽
凤凰网总编辑 邹明
南京大学教授 周海燕
凤凰网新闻总监 吴曙良
——倾情作序——
凤凰网高级副总裁 刘春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刘万永
资深调查记者 叶铁桥
知名非虚构写作者 包丽敏
——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人在武汉·人在中国·人在全球
全球化时代下的疫中生活史
记住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一部反映民生百态的图文纪实故事集
22篇口述实录与日记,100余幅摄影照片
以无声的图片和朴实的文字记录真实的生活
志愿者、医护人员、村民……
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我们身边的人
平凡、草根、积极向上,温情而充满希望
世间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
關於作者: |
凤凰网·在人间
凤凰网王牌纪实栏目,创办于2011年。十年来,在纪实影像创作和特稿写作领域探索、深耕,关注个体命运,坚持“用冷静的叙述抵抗冰冷”,以有温度的故事关照我们共同生活的时空。疫情暴发以来,全力投入抗疫报道,记录真实的一线故事,得到千万读者的认可。
马俊岩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主编,资深媒体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国家人文历史》编辑,新浪《记忆》栏目主编。
周娜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资深编辑,影像工作者,其代表作有《窗户》《尘肺》等。曾获玛格南基金会摄影和社会公正奖学金、阿比盖尔科恩纪实摄影奖学金。
|
目錄:
|
人在武汉
003 _ 武汉“封城”赋予了当地人新的意义
011 _ 大年初一,妈妈在隔离病房去世
022 _ 从湖北13个县市接送300个医护人员回武汉抗疫
030 _ 华为人用行动传递温暖
039 _ 重症病房里80岁老人的爱情
048 _ 曾被感染,但不曾退缩
056 _ 做任何事都有风险,但总有人会站出来
062 _ 疫情下的心声,让爱流动起来
067 _ 城门开
083 _ 12年前她没能去汶川,12年后她来到武汉
第二章
人在中国
101 _ 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106 _ 《我不是药神》抗疫版
112 _ 基层干部抗疫实录
127 _ 疫情下的首都北京
第三章
人在全球
149 _ 大邱之于韩国,正如武汉之于中国
159 _ 意大利“封国”前后
169 _ 亲历法国“封城”一周
178 _ 罗马著名中餐馆之防疫抗疫
188 _ 英格兰“封城”日记
196 _ 不谈国与国,我们帮助的是一个一个的人
205 _ 疫情下的美国西雅图
220 _ 中国留学生归国记
229 _ 后记 / 记住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
內容試閱:
|
全球新冠感染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但这似乎已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背景。只有国内突然出现的散发病例还在顽强地提醒我们——全球化的时代也是蝴蝶效应的时代,远方的疫情随时可能进入你的生活。
疫情地图上每天变化的绝不只是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人间工作室自疫情之初,有关个体视角的书写便从未间断——他们是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心理咨询师、建筑工人、学生、餐馆老板、农村干部……他们身处武汉、身处中国、身处全世界。这些书写正是全球化时代下普通人的疫中生活史。
坚持个体视角是“在人间”的一贯风格。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起初专注于通过纪实影像讲故事,近年来影像与文字并重。十年来,我们坚持“用冷静的叙述抵抗冰冷”,记录随大时代沉浮的个体人物命运。
本书是一部饱含温情而又充满敬意的生活史
抗疫中当然有伤痛有苦涩,个人的命运未必都通向好的结局。作者们的笔触无意矫饰,而是以写实的态度展现苦难中的高贵人性。
《重症病房里80岁老人的爱情》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爷爷跟医护人员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很能干,比我会聊天,比我识大体,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她料理,为家里做了不少贡献。她现在病了,我不能不管她,做人要讲良心。’”
《基层干部抗疫实录》一文里,村民们不敢接近已经痊愈的祖某,她在孤独和自责中受到折磨,但小学同学的一声呼喊“我想你了”一下子令她破涕为笑。这样的瞬间常常令我们眼眶湿润、欣慰不已。
二、本书是一部令全球人共情且相互理解的生活史
和一些国外政客的尔虞我诈不同,国外的大多数民众都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情感的人。无论是出自日本政治家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出自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我们是同一片海里的浪花,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都在疫情中有了具体的含义。人类的情感在这样的全球性事件中达到了共鸣共振。
比如《大年初一,妈妈在隔离病房去世》一文在全球社交网络上被广泛传播,数千万人浏览、转发。有网友写道:“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和你经历了差不多的失去妈妈的故事。
希望能给予你们力量,撑过这段艰难时期”“很抱歉你失去了亲人,希望你能维持这个家继续走下去”“心碎,泪流,我为你的坚强敬礼。保持健康。保佑中国武汉”。
《不谈国与国,我们帮助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文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位同胞收集了不少口罩,美国疫情暴发时,他主动询问波士顿的医生朋友需不需要口罩。朋友们一开始不好意思索要,后来觉得情况紧急才接受帮助。后来这位同胞还发起“华人直接捐口罩”志愿活动,有的受赠者还专程来跟他们合影,希望把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表达对中国人的感谢。
环球同此凉热。
三、本书是一部有力量、有思考的生活史
“在人间”记录了不少青年人的故事。他们体现出的公民责任和全球视野令人钦佩,他们在疫中的反思也值得我们重视。
1990 年出生的视频播主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向医院运送防护服、酒精等。他的朋友也从国外买来口罩,从仙桃买来酒精,又去超市买来苹果和牛奶,亲自开车把几十万元的捐赠物资送去医院。
更引人注目的是海外青年的表现。他们能够协调海外物资与国内物资的快速流通。
被困在意大利的留学生加入了“帮帮湖北义务翻译群”志愿小组,志愿者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抗疫物资,快速翻译医疗器械资料,及时帮助捐赠人。这个组织里,专职的志愿者有两百多人。而据我所知,疫情期间类似的留学生组织比比皆是。
一位作者写道:“正当我烦躁时,隔壁的法国邻居吹起了笛子。听着他的笛声,我走到钢琴边坐下,配合他弹奏了起来。隔离天,我们隔着墙玩起了音乐。”在困难时期,她给邻居送去口罩,对方做了个爱心手势以作回复。无形之中,国界距离消失了。
书里还提到,疫情期间有个别中国人在海外遭受歧视,更多的中国人便挺身而出,维护大家的权利。他们更开放,也更懂得如何沟通,从而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解。
2020年年初,意大利一家咖啡馆贴出告示,称不允许所有来自中国的人进入。当地华人餐馆的老板向媒体说道:“我们是中国人,不是病毒!”并且在她的社交账号上有理有据地进行解释,迅速获得了近千个赞,网友留言“我们与华人社区同在”。之后,罗马市市长亲自到店参观,予以支持,一家医院的20位医生也都纷纷背书。无谓的恐惧很快被消除,餐馆也恢复了正常。
有作者反思:“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都是世界公民。这场全人类的战‘疫’, 正如气候危机一样,需要每一个世界公民承担责任,也需要改变彼此的相处方式。疫情初期,有人责怪武汉,有人责怪中国。再后来,有人指责欧美。接着,我指责你,你指责我。这些人从恐慌传播者变成了歧视传播者,又变成了愤怒传播者。也许时间会帮助我们相互理解,学会给予支持和关心,而不是一味地怀疑和批判。”
又有作者写道:“这次疫情和在社交网络上泛滥的种族歧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作为华人群体中的一员,对类似的冒犯言语感到愤怒,我是不是曾经有意或无意地对其他群体也做过同样的事呢?比如把黑人群体和犯罪联系在一起;女人和拜金主义;武汉人和病毒。 人们大可对冒犯性的言辞轻描淡写,只说是无心之过,但对他人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坦白讲,看到现在的中国青年有这样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共情能力,我是非常骄傲的。他们成长在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他们愿意拥抱世界,他们愿意去向世界解释中国,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包容开放,进步力量”的凤凰价值。作为传媒工作者,我觉得他们的记录就是好的中国故事,就是真正的中国软实力。
当然,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角度。如果你不太满足于传统的宏大叙事,如果你想感受疫情中普通人的不同生活,如果你想在将来回望这一段正在生成的历史,《人间记忆》这本书会为你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相信各位读者都会有所收获。
后,请进入每一个故事里吧,这是我们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方式。
凤凰网总编辑 邹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