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读者须知:此套装包括卷、第三卷、第四卷、第八卷、第九卷。
其他几本编号的书籍并未出版。
|
內容簡介: |
卷《俄国革命》
内容提要:
1917年的二月人民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俄国成为“世界上自由的国家”。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与苏维埃谈判达成的政权问题解决方式,既反映了主要社会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的状态,也成为二月革命后混乱局势的重要原因。二月后国内的布尔什维克组织曾主张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框架内的合法反对派之路,而侨居瑞士的列宁提出并论证了由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列宁取道德国返回俄国,领导布尔什维克走上了夺权的道路。俄国革命从二月走向十月并非必然性作用下的平坦大道,而是充满复杂斗争的曲折过程。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与战争的影响相结合所造成的非常局面,提供了走一条超越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可能性。但布尔什维克以十月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后,首先还要为巩固政权而战。
本书根据大量俄文文献档案并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揭示了以往鲜有涉及的诸多事实,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革命的面貌,回答有关俄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为理解革命及其特殊性对此后苏联发展道路的影响提供依据。
第三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内容提要:
本书涵盖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即1921—1929年的苏联历史。内战结束之际,农民起义、兵变迫使布尔什维克党结束军事共产主义的实验,改行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对农民作出重大让步。但是在政治领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反而加强党对社会的控制,对宗教、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实施镇压。虽然列宁在后时日曾建议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其继任者利用党内斗争的步步胜利,逐步集大权于ー身,个人专权。在文化领域,20年代相对宽松,因而产生一些传世作品,但书报检查制度不断加强,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经济改革缺乏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得不到政治体制的保护,遂导致新经济政策的天折。
本书依据档案资料、党的各种会议的速记记录,对新经济政策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如实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决定苏联命运的20年代的党内斗争,深入揭示了20年代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及其致命后果。
第四卷《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内容提要:
本书阐述了苏联历史中一个承上启下阶段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剖析了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历史。本书依据确凿的历史事实,对苏联这段历史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注意考察这种体制是在什么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又是如何发展演进的。评述斯大林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又利用客观形势有计划有谋略地推行自己方针政策的错综复杂进程。
本书依据解密的档案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苏联农业的全盘集体化、工业化和军事工业化、大饥荒、大清洗及其严重后果,以及对外政策作了如实的记叙,以丰富的材料说明斯大林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介绍并评述了各派学者的观点。本书既抓住这段历史的社会主义基本,又写出它的时代特色、俄国特色和斯大林的个人特色。
第八卷《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内容提要:
勃列日涅夫执政十八年是苏联历史上相对平稳的、进入停滞的时期。在执政初期,他继续进行改革,设法修补斯大林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如健全社会法治秩序,推进苏联农村的现代化,关注各边远民族共和国的整体发展等等,使政治权力结构调整趋于常态化、均衡化、人性化。但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争取实现苏联社会体制转型,反而刻意维护斯大林模式。因循守旧,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致苏联社会从信仰危机演化为意识形态迷茫;扼杀新经济体制改革,把苏联经济体制钉死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上,既限制了苏联经济的内在活力,也使苏联经济游离于世界市场;领导职务终身制凝固化,使政治和社会生活丧失活力,趋于濒死状态;穷兵黩武,耗竭国力,出兵阿富汗镇压“布拉格之春”,终也把苏联推向绝路
本书立足于历史事实,根据解密档案,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历史,着力描写了各个领域里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真实的苏联历史。
第九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历史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按照事实发展的顺序与逻辑,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来龙去脉、苏联社会的发展变化、苏联经济从困境到危机的过程、苏联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起因与影响等等。
本书旨在剖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历程的来龙去脉,分析戈尔巴乔夫所采取的各项政策出台过程、实践效果,研究当时苏联社会和苏共党内的状况及其对政策选择的影响。尝试解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为什么没成功?苏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为什么没有得到控制?在苏联解体的进程中,“8·19”事变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起了什么作用?苏联后是怎样解体的?
本书依据解密档案、各种文献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和访谈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的历史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阐释。
|
關於作者: |
姚 海,1952年生,江苏苏州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俄国史专业。1993-1994年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俄罗斯文化之路》、《近代俄国立宪运动源流》、《当代俄国》(合著)、《俄罗斯文化》等,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2、13卷,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成果多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郑异凡,男,1935年生于南京,原籍浙江省江山市。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俄罗斯研究中心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央编译局苏东处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和理论室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理事。著有《天鹅之歌--关于列宁后期思想的对话》、《布哈林论》、《不惑集》、《史海探索》。主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的校订工作。三十四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副主编。主编《布哈林文选》、《布哈林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托洛茨基读本》、《托洛茨基文选》。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此外还有译著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合译)、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合译)等。多次应邀出席有关苏联历史问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国内外发表大量有关苏联史的论文。
徐天新,1934年生。1954—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0余人。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欧洲统一的思想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科研奖、教学优秀奖和教材优秀奖。曾任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著有《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一书。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世界通史·当代卷》、《欧洲的分与合》、《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发表论文30多篇。
叶书宗,男,汉族,1936年5月生于浙江天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研究生班。曾任上海师大历史系主任,长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常委。承担和完成中华社科规划“八五”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演变的历史考察”;上海市社科规划“九五”中长期课题“长江文明史”;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编委。著有《苏联的革命与建设》、《苏联兴亡史》(合著)、《回眸“布拉格之春”》、《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等书8部;主编专著《长江文化与中华民族》、《长江文明史》。发表有关苏联历史论文百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苏联俄罗斯的政治与外交,著有:《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读懂斯大林》(合著)、《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执笔)、《苏联真相》(主编之一)、《苏东剧变之后》(主编之一)等,参写《苏联兴亡史论》、《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