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明朝宝钞为研究对象,在考察我国古代纸币产生发展的基础上,从货币法制的视角对大明宝钞的颁行、钞法、管理思想及其为稳定钞值采取的法制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厘清明朝钞法变迁的基本脉络。据此论证明朝社会风气、经济状况、生产关系、赋税徭役、黄册里甲、人身依附等因素对大明宝钞发行、流通的影响,并从比较研究的视角阐释纸币制度变迁轨迹及与宋、金、元三朝纸币制度的异同,揭示中国古代纸币的商品属性和信用属性的此消彼长,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它的崩溃原因和历史地位,以期对当下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
|
目錄:
|
绪 言
章 货币的信用特征及纸币在中国的产生
一、铜钱作为法定信用货币的局限与历朝政府的金融创新
二、纸币的出现实现了货币商品性和信用性的首次分离
三、金、元两朝纸币的发行、流通及钞法特征
四、宋金元时期纸币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 大明宝钞的颁行、钞法及管理思想
一、大明宝钞的颁行及不同时期钞法特征
二、大明宝钞的贬值及与其他币种购买力的对比
三、大明宝钞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
四、明朝时期纸币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 为稳定钞值采取的法制措施及社会影响
一、政府为维持钞值采取的管理办法
二、宝钞发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明朝行钞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历史评价
一、原因分析
二、历史评价
附录一 明朝皇帝列表
附录二 明朝货币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一
雪峰的新著《大明宝钞制度研究》即将付梓,可喜可贺,这本书的选题和立意是我俩商量着定的,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和论证,雪峰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读史,要在食髓知味。一部明史,纷繁芜杂,扑朔迷离。但提纲挈领,一言以蔽之,始终有个内在规律支配着它,这就离不开一个“钱”字。历代有为的封建王朝统治者无不想江山永固,传之后世,并为之未雨绸缪,竭尽全力。铸造、发行象征皇权正统地位的货币,无疑对任何统治者都是一件大事,此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书正是在考察古代中国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从货币法制史的视角对大明宝钞的颁行、钞法、管理思想及其为稳定钞值采取的法制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厘清了明朝钞法变迁的基本脉络。据此,论证明朝社会风气、经济状况、生产关系、赋税徭役、黄册里甲、人身依附等因素对大明宝钞发行、流通的影响,并用比较研究的视角阐释纸币制度变迁轨迹,深入剖析其成败利弊,以期对当下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
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在宋金元时期几经兴废,因一度出现恶性通胀,长期被视为盘剥黎民的“秕政”;到了有明一代,依然存在巨大争议。宣德年间,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刘定之力挺纸币代替钱币流通。他说:“珠玉金宝可以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为用矣,而不能致远。腰万贯之缗,手方寸之楮,寒可以衣,饥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宝而自足,盖亦古人抚世便民之良规也。”珠玉金宝固然好,但是稀缺,不能大量投入商品交换。谷粟布帛倒不稀缺,可又太笨重,不便于交换。纸币只需方寸之楮,就能够做到寒可以衣,饥可以食,其有效性是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
针对宝钞超发,面临贬值压力的情况,明王朝采用雷霆手段全力维护其法定货币地位: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下令“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而告发者则以原告交易之物品作为犒赏。由于大明宝钞无准备金,又完全根据国家财政需求随意滥发,以强制手段禁止民间用金、银及铜钱,只能导致民间进入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模式,大大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这可以说是宝钞失败的致命伤。
发行宝钞的失败,迫使明朝廷走回金属货币的老路。明朝从成弘时期开始,白银经历了从官方非法货币到官方默许认可的过渡时期。至嘉靖前期,白银不仅已成为当时流通、支付领域的通用手段,且在国家各项财政收支占据重要地位。与白银货币化随之而来的是“银荒”,此后向海外寻求白银就成为必然。自近代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轨迹正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曲折演进,而明朝处于转折节点的关键一环,从宝钞的发展演进便可一目了然。
本书中看到日益老迈内敛的帝国、风雨飘摇的朝廷、精神萎顿的士人、户籍职业世袭的百姓,围绕着一沓沓不断贬值,终沦为废纸的宝钞,无可奈何却又倔强地挣扎着、尝试着。也许这就是历史现场,吞噬、淹没着身处其中的一切,蜿蜒、激荡又奔涌向前。
石俊志
2021年9月
序 二
张雪峰博士勤奋好学,博士毕业后与石俊志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他选择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作为研究领域,又聚焦于明代宝钞制度的专题研究。我是他专题研究的合作导师之一,对他的研究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纸币的发行管控、币值稳定、持续流通是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繁荣程度与货币制度成熟的标志。中国古代早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发行和使用纸币,早是在民间流通使用的交子,随后是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北宋时期流通的交子,要比欧洲的纸币早了600余年。然而,中国古代的纸币制度至明代由盛转衰,竟至制度性奔溃,纸币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目前对明初宝钞制度已有相当广泛的研究,对宝钞制度的崩坏的原因已有较为客观的分析。
雪峰博士的《大明宝钞制度研究》立基于现有研究,首先分析了明朝宝钞的双重属性。承继宋朝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明朝初期在生产要素、赋税徭役、管制处罚等都有货币化的趋势。纸币对于政府而言是发行、流通、管控成本的“市场化”治理手段。明朝政府以超越市场的管理者地位,似乎可以主导社会财富的流动方向和流动数量,甚至是通过发行宝钞来“创造财富”。雪峰博士通过较长周期的考察,精辟地揭示了宝钞的“实与虚”。宝钞作为一种纸币具有双重属性,一重属性是实在的,具有商品和财富的价值属性,宝钞的发行数量与币值必然与社会财富总量相对应,从这种意义上讲宝钞不能任意发行,而是应有相应的准备金和本位设置作为保障。宝钞的另一重属性是虚数的,宝钞本身并不像金银贵金属一样,也不比制钱,自身具有实在价值,其面值仅仅是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于商品和财富。明朝政府利用宝钞数字化商品和财富的虚数属性,把发行宝钞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手段、财富聚集手段,实现了对社会“数字化”的治理。然而当宝钞的“实与虚”相脱离的时候,宝钞就存在信用风险,当宝钞“实与虚”的背离不断加大,又得不到修复统一的时候,宝钞的信用就不可避免地被破坏了。宝钞背离了“实与虚”的统一时,明朝政府任何强制性修复终都是徒劳的。
雪峰博士还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纸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又深入分析明代政治经济状况,如其所言:“通过对明宝钞的发行流通及后全线崩溃,着重关注纸币制度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纸币在怎样的社会经济土壤中萌芽、产生、发展、消亡的。”他没有限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商品经济受到诸多阻碍这样简单化的历史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分析又不限于经济分析,以明朝钞法为主线索,讨论明朝社会风气、经济状况、生产关系、赋税徭役、保甲编户、人身依附等因素对大明宝钞发行、流通的影响,并据此厘清明朝钞法变迁的基本脉络。“把货币体系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现象,从法律制度的视角并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进行纵横比较研究。”他透过宋元明时期实施的租税、徭役等财政税收制度,分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的户籍、雇佣及人身依附情况的变化,阐释了中国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样态,辨别各职业阶层的社会地位及自由程度的变化情况,如其所言:“试图为中国纸币出现、发展、兴盛及至消亡的轨迹,找到深层次的内在文化动因。”商品经济的兴衰,不仅系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更与制度及制度背后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密切相关。由于“人地位的卑微化,严重损害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制约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担当情怀”,各阶层的创造力遭到明王朝的强制管控,使经济维持在低水平重复的再生产状态,缺少持续增长的动力。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明王朝封建专制体系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社会发展丧失了动力,也不可能修复滥发宝钞所造成的信用危机。
雪峰博士对明朝宝钞制度的研究,在法律史理论上和现实货币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政府不能只有发行纸币的制度,更应该有节制发行的制度,保持纸币“实与虚”的统一和平衡;在市场中,纸币的“实与虚”的失衡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通过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来修复纸币的信用危机。
以上是对雪峰博士研究的粗浅理解,权作序言。
张生于北京寓所
2021年10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