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編輯推薦: |
<中东铁路,穿越纬度的回望>以独特的视角、漫笔的形式,勾勒中东铁路的历史、回望中东铁路的众多遗存,讲述跨越百年的传奇,领略铁路文化的魅力。
|
內容簡介: |
<中东铁路,穿越纬度的回望>以作者十几年来对中东铁路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徜徉在中东铁路干线,用独特的视角,以漫笔的形式和自己习惯的叙述风格,纵横穿插,上下贯通,娓娓道来。既尊重历史,又不追寻于真相始末,更多的是文化和人文。作者力图使“老铁路”的“遗产”价值在当今放出异彩,并为今所用,并对特定区域的社会和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以及集体记忆中产生长久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韩玉皓,笔名山野,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中国铁路哈尔滨铁路局集团公司作协副主席,历任教师、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宣传干部、报社副总编等职。出版散文集《梦见山里花开时》《挂在山腰上的小站》;主编《光荣与梦想——纪念哈尔滨铁路局成立70周年》《哈尔滨铁路百年史话》;参加了一面坡红色教育基地、哈尔滨铁路博物馆、詹天佑广场的建设。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铁道》《中国铁路文艺》等主流媒体刊发。
|
內容試閱:
|
一条铁路的修建,搅热了关外冰封的大地。
从声汽笛划破松花江上空的那一刻起,这片沉睡了千年的亘古荒野开始了它的苏醒和开放。工业革命的雏形与中西文化的碰撞也随着这条命运多舛、历经磨难的铁路而日渐崛起与兴盛。
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思想的外国人,“闯关东”的逃难者和淘金人纷纷踏上这片土地,不仅冲击了原有的传统观念,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让这方土地充满了活力。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路网建设,其运行和管理仍旧沿袭既有的模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历史学者说,中东铁路既是一条合资合作之路,又是一条战争掠夺之路;既是一条侵略殖民之路,又是一条革命解放之路;既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又是一条建设发展之路。其中的曲折经历、跌宕命运,发人深省。
诗人则说,中东铁路是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和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雄浑乐章。
我选择后者。
寻着笛声的指引,顺着轨排的延伸,在中国东北部边疆,我开始了对一条“老铁路”的探寻之旅,去感知和触摸那些抑或被遗忘的故事,倾听汽笛渐行渐远的回响。
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骨架,当年沿铁道线修建的车站、教堂、学校、兵营、俱乐部和民居住宅等中东铁路老建筑群成为“凝固的音符”。
这些建筑或雄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细腻典雅,或挺拔俊秀,曾经散落在沿线或城镇的各个角落,在展示铁路魅力的同时,也述说着它“童年的凄苦或是成长的辉煌”。寒来暑往,沧桑巨变,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洗礼。
随着世事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张,这些建筑或被一个时代所取代,或被遗失在乡间僻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永久的遗憾。
这些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建筑群体,反映了历史面貌,承载着文化信息,记录了城镇发展。但是,每当走近它们,总是感觉缺少人文情怀的发现和挖掘,它们显得有些冷漠,甚至是冰冷。
让这些“冷漠,甚至是冰冷的物体”鲜活起来,让建筑“发声”,让历史说话。我初心不改,正如转动的车轮,数年不肯停歇。
自从中国大地上有了火车,中东铁路完全有资格称为“老字号”。“老铁路”作为工业革命的遗存,既需要景观之美,还需要历史传奇。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会愈加迷人。
中东铁路具备这样的潜质和内涵。
一座座小站就像一幅幅充满异国风情的油画,镶嵌在中东铁路沿途。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承载着悲欢离合、兴衰起伏,见证着烽火硝烟、沧桑巨变。推开那虚掩的门扉,靠近那残垣断壁,触摸那裸露的黄墙青石,青藤爬满的往事尽在胸中激荡。
徜徉在重镇的街道,慨叹着废弃的线路,穿梭于城市的建筑群,驻足在凝重的博物馆,倾听那些零散的述说,拾捡岁月散落的碎片。我惊奇地发现:那些似乎已经远去的人物和故事,至今仍然鲜活炽热,就像小站上的那棵“老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经过风雨雷电的锻打,终成为守望者的雕塑。
穿越在中东铁路,我看到的不仅有来自异域的风情,还有耳畔呼啸而过的炮火;我回望的不仅是那些凝固的中国近代工业的遗存,还有那一座座不朽的纪念丰碑。它们或耸立在铁道线两侧,或深藏于山间荒野,或成为城镇的一道景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百年铁路上安放的那些英魂们,永远守护着这片山山水水,看车轮驶过沧桑岁月,听汽笛在世间鸣响,在这条大铁路上刻下深深的血色印鉴……
这条铺陈于白山黑水间的“革命解放之路”,也有人称其为“红色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对此,我笃信不疑。
这不是一部史书。
十几年来,我徜徉在中东铁路干线,以随笔的形式和自己习惯的叙述风格,记录、描写一条铁路、一座城市、一个事件的人文景观、工业遗存、历史建筑,或者是其发展中独具魅力的物化风貌,纵横穿插,娓娓道来。既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真相始末;以“田园调查”写下笔记,力图使“老铁路”的“遗产”价值在当今放出异彩,并对特定区域的社会和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以及集体记忆中产生长久的影响。
事实上,能够获得的这些史料,“好比一枚枚飘落在深秋,又被风雨洗礼了多年的叶子,当初的碧绿已经泛黄,留下的不过是些丝丝缕缕的叶脉”。
我知道,在这条波澜壮阔、命运跌宕的“老铁路”面前,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的。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它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血汗和智慧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足以引以为豪。
因此,我充满敬意。
拾捡历史的碎片,不是为了“以旧复旧”,而是拂去岁月的尘土,让历史文化绽放出文明的光彩。
历史的沉思,时光的回眸,时常让我叩问自己:这条铁路究竟留给了后人什么?如今我们回望的又是什么?
古人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把过往记录下来,把心绪与人述说,给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存留一份自己的倾诉。同时,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回眸的鸿爪印泥,唤起更多人在现实中对它们现状与未来的关注,并切实而合理地保护起来,才是为重要的。由此说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颇有意义的善举。说善莫大焉,似乎也不为过誉之言。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条铁路优秀的历史文化,虽然已经属于昨天,但是,历史总会要照进现实。
中东铁路已逾百年,却与今天血脉相连,并对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航标般的价值。
谨以此书,权作一个铁路人对这片沃土的深情回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