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編輯推薦:
该书出版助于该学科和领域的学习者和兴趣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可以更有效地积聚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融合语言文学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调动各相关学术团体的学术研究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內容簡介: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意义。古今中外,不同的学科都对意义问题给予了关注,但是只有语言学内的语义学研究将语义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并展开了全面系统的探究。进入21世纪后,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地位在人文学科中的日益提升,语言意义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关注。本书基于近十年来我国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围绕词汇语义学、句义学、话语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语义演变研究和语义学的应用研究等内容,回顾、总结、梳理并提炼语义学研究在我国的创新与发展,为从事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参考。
關於作者:
文旭: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外指委英语分指委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John Benjamins)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认知语用学、认知翻译学、外语教学等。
目錄 :
第1 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各章节内容简介 4
第2 章 词汇语义学研究 9
2.1 引言 9
2.2 词汇语义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关系 9
2.3 近十年来词汇语义学研究概览 10
2.3.1 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总体趋势 10
2.3.2 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核心理论:认知语义学 12
2.3.3 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14
2.3.4 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2
2.4 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26
2.4.1 词汇语义研究的跨学科转向 26
2.4.2 词汇语义研究的社会转向 27
2.4.3 词汇语义研究的实证量化转向 29
2.5 结语 30
第3 章 句义学研究 33
3.1 引言 33
3.2 句义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34
3.3 近十年来句义学研究概览 35
3.3.1 句义学的核心理论 35
3.3.2 研究议题 38
3.3.3 研究方法 60
3.3.4 研究不足 68
3.4 句义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69
3.4.1 句义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69
3.4.2 句义学的实证量化研究 78
3.4.3 句义学的应用研究 79
3.4.4 句义学的汉外对比研究 81
3.5 结语 81
第4 章 话语语义学研究 83
4.1 引言 83
4.2 所言的界定 85
4.3 一般会话含义的处理 87
4.4 语用过程的解释 88
4.5 理论争鸣的启示与展望 90
4.5.1 理论争鸣的启示 90
4.5.2 话语意义研究的展望 92
4.6 结语 94
第5 章 形式语义学研究 97
5.1 引言 97
5.2 形式语义学理论与方法探究 100
5.2.1 语境依赖性 100 5.2.2 语义实验法与语义诊断法 101
5.3 汉语典型话题研究 102
5.3.1 量化词研究 103
5.3.2 复句研究 109
5.4 形式语义学研究展望 115
5.5 结语 117
第6章 认知语义学研究 119
6.1 引言 119
6.2 认知语义学基本理论主张 120
6.2.1 认知语义学的指导原则 120
6.2.2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 124
6.2.3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 125
6.2.4 原型理论和典型效应 128
6.3 近十年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状况 129
6.3.1 传统研究话题 129
6.3.2 其他研究话题 135
6.3.3 汉语认知语义学研究 137
6.4 认知语义研究发展趋势 140
6.4.1 数据驱动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140
6.4.2 基于语言类型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141
6.5 结语 143
第7章 语义演变研究 145
7.1 引言 145
7.2 语义演变研究学科地位的改变 146
7.3 近十年国内语义演变研究概述 148
7.3.1 发文数量及研究语种 148
7.3.2 实词语义演变研究 150
7.3.3 构式语法视域下的语义演变研究 155
7.3.4 语义演变规律与路径研究 157
7.3.5 语义演变动因和机制研究 160
7.3.6 语义演变研究方法 162
7.3.7 小结 164
7.4 语义演变研究发展趋势 165
7.4.1 更新语义演变研究方法 165
7.4.2 拓宽语义演变研究视角 167
7.4.3 加强汉外语义演变对比研究 168
7.5 结语 169
第8 章 语义学的应用研究 171
8.1 引言 171
8.2 语义学与翻译研究 172
8.2.1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172
8.2.2 概念隐喻、转喻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173
8.2.3 其他语义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175
8.3 语义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176
8.3.1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 176
8.3.2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词汇教学研究 177
8.4 语义学与词典编纂、词典学研究 180
8.4.1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词典编纂 180
8.4.2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词典学研究 184
8.5 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185
8.5.1 基于语义学的翻译研究未来趋势 185
8.5.2 基于语义学的外语教学研究未来趋势 187
8.5.3 基于语义学的词典编纂研究未来趋势 188
8.6 结语 189
参考文献 191
术语表 227
內容試閱 :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意义。人类对语言意义的思考由来已久。从古代开始,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语言意义的本质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就曾著述探讨语言的意义问题,试图对名称本质的理解以及事物与其名称间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解释,并出现了“本质”与“约定”之争。语义研究在我国古代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和突出的地位,如公元前2 世纪就有了专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先秦时期,哲学家荀子、墨子等对于“名”“实”关系的讨论,就详细论证了名称与实际事物间的关系。到了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源流的工具书,也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字典之一。此外,中国古代涉及语义的学科主要是训诂学和名辩学。
语义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核心领域和前沿学科,与语音学和句法学一并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三大学科。进入21 世纪后,随着语言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高,语言意义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关注。现代语义学研究已经成为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符号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研究也进入了多维度、多元化发展阶段。语义学研究的多维度体现在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增多。例如,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问题的探讨往往结合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此外,基于语料库和语言统计方法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语义研究的实证转向,如构式搭配分析、分布语义分析、基于统计分析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等。语义学研究与现代统计方法的结 合实现了对前人内省式发现的检验,同时也为进一步挖掘语义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创造了可能。今后语义学研究亟需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使其在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不断发展。此外, 随着语言教学、机器翻译、人机对话、语言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语义问题将得到更多关注。语义学研究的多元化体现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亚领域的快速发展,从传统的词义学、句义学、篇章语义学,进而到言语行为、含义理论等,研究更加精细,甚至可以说,现代语义学已经涵盖了传统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国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也不例外。近十年国内语义学研究无论是理论的探索和创新、方法的探讨和应用,还是具体的实验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回顾、总结、梳理、研究和提炼语义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既具有学科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本书基于近十年来我国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围绕词义学、句义学、话语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语义演变、语义学的应用等研究内容,梳理语义学在我国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提出语义学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展示近十年语义学研究在国内的新发展可帮助该领域的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学科和学术的发展成果,熟悉并了解现状,知晓存在的问题,探究未来语义学的发展趋势和路径。同时,本书的撰写也能为语言学研究生以及语言学爱好者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此外,2021 年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本书的出版亦是一项有价值和意义的献礼成果。
本书是集体努力的结果。第1 章“绪论”由文旭撰写,第2 章“词汇语义学研究”由吴淑琼撰写,第3 章“句义学研究”由司联合撰写, 第4 章“话语语义学研究”由曹笃鑫撰写,第5 章“形式语义学研究” 由马军军撰写,第6 章“认知语义学研究”由成军、陈熙怡撰写,第7 章“语义演变研究”由唐瑞梁撰写,第8 章“语义学的应用研究”由王惠静撰写。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疏漏,恳请读者见谅并指正。
文 旭
2020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