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近年来,国家对于国民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越来越重视,2015—2020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新制定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对此深有体现;
2.人格障碍作为危害心理健康的典型疾病类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心理动力学疗法作为人格障碍心理治疗模式的三大取向之一,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知识体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4.目前市面上针对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治疗专著极少,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领域空白,以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为目标读者,提供一套实用、整合的人格病症应对指南;
5.书稿由中国心理咨询领域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系仇剑崟教授推荐并负责翻译,译文准确流畅。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
內容簡介: |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
關於作者: |
伊芙?卡利格(Eve Caligor), 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师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心理治疗部主任,培训及督导分析师。
奥托?F.科恩伯格(Otto F. Kernberg), 医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主任,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的培训及督导分析师。
约翰?F.克拉金(John F. Clarkin), 哲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联合主任,同时也是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心理学教授。
弗兰克?E.约曼斯(Frank E. Yeomans),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培训部主任。他也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精神病学兼职副教授。
|
目錄:
|
章 概述:针对自体和人际功能的治疗模型 1
人格障碍的现状 2
自体和人际功能 2
内在表征 3
评估 3
对治疗的启示 3
客体关系理论和TFP-E 4
客体关系理论 4
心理结构 4
内在客体关系的核心 5
情境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7
人格及治疗的客体关系理论模型的发展 8
内在冲突和外在功能 8
系统评估 8
移情焦点治疗 9
依恋理论的影响 9
部分 通过客体关系理论视角看人格和人格障碍
第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人格与人格障碍 16
节 人格与人格障碍的精神动力性描述 16
基于特质的人格障碍诊断与DSM-5第Ⅱ部分 18
人格障碍的结构诊断与DSM-5第Ⅲ部分 19
第二节 客体关系理论模型中的人格病理分类 20
人格组织水平与STIPO-R维度剖面图 20
原型和维度剖面图 23
高水平人格病理 24
临床观点 24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 25
边缘水平人格组织 28
分类的维度性质与高、中等、低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 3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心理结构与水平 36
身份认同 36
正常的身份认同形成 37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中的身份认同 38
身份认同形成的病理:认同弥散综合征 38
防御 41
成熟的防御 42
基于潜抑的防御 42
基于分裂的防御 44
客体关系质量 47
道德价值观 47
现实检验与反思能力 48
第四节 人格障碍结构模型的临床意义 49
治疗的结构化目标:以身份认同巩固为目标 50
第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临床精神动力学冲突、焦虑、防御及内在客体关系 54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心理冲突 54
冲突性动机 54
心理焦虑和防御 55
心理冲突和内在客体关系 56
心理冲突和TFP-E 57
心理冲突、焦虑和人格组织水平 57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 58
中等、低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 59
高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 59
内在客体关系、防御与人格组织水平 60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的内在客体关系和防御 60
边缘水平人格组织中的内在客体关系和防御 63
单一客体关系中的防御:神经症性投射、投射
性认同和角色反转 65
神经症性投射 65
神经症性解离和角色反转 66
投射性认同 67
人格障碍治疗中核心的焦虑和冲突: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以及俄狄浦斯冲突 70
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梅勒妮·克莱因 70
平衡中的偏执-分裂位相 71
三角冲突和俄狄浦斯情结 73
人格组织水平和偏执-分裂性冲突、抑郁性冲突及俄狄浦斯冲突 75
矛盾心理、整合和结构改变 77
第二部分 TFP-E概述:基本任务、治疗关系与治疗策略
第四章 治疗的基本任务和元素 82
基本任务 82
治疗的基本元素 82
任务1:为探索搭建舞台——将冲突性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中 82
任务2:建立干预焦点——识别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同时关注外部现实和治疗的优先层级 85
任务3:探索、诠释和修通核心冲突 89
第五章 治疗关系:治疗师的态度和立场、治疗联盟、移情和反移情 96
治疗师的态度 96
治疗师的立场 98
技术性中立 99
TFP-E治疗师的立场不“附和”患者的防御 103
技术性中立、治疗联盟和灵活执行 104
治疗联盟 104
移情和反移情 105
移情 106
反移情 118
第六章 治疗策略及改变机制 131
节 TFP-E基本策略概述 131
第二节 TFP-E的基本策略及其功能 133
策略1. 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 133
1a. 识别主导的客体关系 133
1b. 用言语描述主导的客体关系 134
策略2. 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 136
2a. 提醒患者注意其体验与行为的重复特性,因为在基于潜抑或分裂的防御的影响下,主导的客体关系可预测地组织着临床材料 136
2b. 聚焦于角色反转以及分裂和潜抑对患者体验与行为的影响 136
策略3. 探索根植于主导客体关系中的焦虑与冲突,并引入关于潜在的愿望、恐惧和个人意义的假设 138
策略4. 修通所识别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被激活的冲突,同时将治疗目标与患者的发展史联系起来 139
第三节 TFP-E的个体化策略 140
边缘谱系人格组织的患者 140
策略1. 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 142
策略2. 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 144
策略3. 探索激发分裂和组织主导客体关系的焦虑与冲突,并引入关于潜在的愿望和恐惧的假设 148
策略4. 修通所识别的冲突 149
神经症性谱系人格组织的患者 152
策略1. 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 154
策略2. 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 156
策略3. 探索激发潜抑和组织主导客体关系的焦虑,并引入关于潜在愿望、恐惧和个人意义的假设 158
策略4. 修通所识别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被激活的冲突,同时将治疗目标与患者的发展史联系起来 160
第三部分 有技巧的咨询问诊
第七章 患者评估及治疗计划 168
治疗性问诊 168
问诊结构 169
节 诊断性评估 170
临床诊断访谈 171
概念流程和数据收集 172
人格功能和病理学的描述性特征 173
人格结构特征:人格组织的维度评估和结构化诊断 174
人格功能和病理学的核心功能领域 176
方法和程序 187
结构性访谈 188
结构化评估和STIPO-R 196
人格类型与诊断 197
第二节 分享诊断印象和差异性的治疗计划 200
分享诊断印象及心理教育 201
确定治疗目标 207
差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讨论治疗选择 209
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知情同意 209
第四部分 建立治疗框架
第八章 基本的治疗协议:行为、附加治疗和药物治疗 216
节 治疗框架和协议概述 216
第二节 治疗协议的普适性元素 218
治疗的保障 218
治疗频率:一周两次和一周一次 219
介绍并协商治疗协议中的普适性元素 220
评估治疗动机 221
识别早期移情的发展 223
介绍治疗框架 224
第三节 治疗协议的个体化元素 231
需要在治疗协议中特定考量的常见行为 231
一般原则:在治疗协议中引入特定考量因素 232
识别需要在治疗协议中引入特定考量因素的行为 232
和患者一起为预测和管理行为引入一个框架 233
处理社会依赖、继发性获益和结构化活动的重要性 238
纳入第三方 240
围绕特定行为、附加治疗和药物治疗签订协议 240
自杀和准自杀 241
共患障碍 242
药物管理 244
治疗开始后重新签订协议 245
第五部分 TFP的技术和策略
第九章 识别干预的焦点 251
识别优先主题 251
指导干预的优先层级 251
优先主题的三个层次 252
优先级1:关注紧急事件优先级——危险的行为和对治疗连续性的威胁 254
将危险行为和破坏治疗的行为看作优先事项的临床例证 255
优先级2:保持治疗框架的完整性,包括持续追求治疗目标 256
在不同严重程度中常见的偏离治疗框架 257
在考虑优先主题时评估框架的完整性 258
在不同严重程度中的治疗框架、优先主题和内在客体关系 259
治疗框架的完整性作为优先主题的临床例证 262
优先级3:在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层面进行干预 266
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的定义 266
注意三种沟通渠道 267
使用三种沟通渠道来识别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的临床例证 271
当治疗师不能识别主导的客体关系时 275
第十章 干预1:探索性干预和诠释过程 277
诠释过程 277
关注此时此地的体验:定义诠释过程 277
澄清 278
澄清和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 280
小结 283
面质 284
面质与中立 285
面质与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 287
小结 291
诠释本身 292
诠释与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 294
小结 301
第十一章 干预2:移情分析和诠释过程的策略指导 303
节 移情分析 303
整个严重程度连续谱中移情分析的中心性 303
边缘性人格组织 303
神经症性人格组织 304
关于移情分析的实证文献 305
探索性干预和跨越整个人格病理严重程度范围的移情 306
偏执性移情 306
理想化移情和移情分析 312
自恋性防御和移情分析 315
移情中的潜意识冲突 317
第二节 指导诠释过程的策略 321
从患者的主导视角开始探索性干预 322
从表层移向深层:从防御性客体关系开始,移向更冲突性的客体关系 322
在处理潜抑之前,先从解离性防御开始 323
优先考虑患者体验的性质而不是内容 324
具体思维和诠释过程 324
自我不和谐及诠释过程 327
第十二章 干预3:整合支持性和探索性干预 333
支持性干预的使用 333
区分探索性干预和支持性干预 333
支持性干预的辅助作用 334
探索性干预的使用 343
管理技术性中立 343
利用反移情 348
修通和治疗性改变 356
第六部分 治疗的阶段和变化的轨迹
第十三章 治疗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 364
早期治疗阶段 364
稳定治疗框架 364
支持治疗联盟的发展 367
探索在治疗中被激发的早期焦虑,培养开放的沟通 371
小化患者从治疗中脱落的风险 372
变化和过渡到中期阶段的标志 373
中期治疗阶段 374
修通 375
探索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对整合过程的干扰 376
聚焦于治疗目标 381
修通冲突性客体关系的发展前因 386
修通负性治疗反应 387
变化和过渡到晚期阶段的标志 389
晚期治疗阶段和结束 391
结束治疗的指征 393
在治疗中对分离的分析 393
治疗结束时对分离的分析 395
治疗晚期阶段的矛盾 395
结束期间保持治疗框架 396
治疗师对于患者结束治疗的反应 396
提早结束 397
治疗结束后的患者-治疗师协议 397
后记 399
灵活而务实地实施 399
培训 400
附录1 STIPO-R人格组织的临床锚点 402
附录2 人格功能水平量表 406
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 409
|
內容試閱:
|
在这本书中,我们介绍移情焦点治疗-扩展版(TFP-E),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治疗人格病理的理论驱动的方法。TFP-E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易于实践的框架,可在临床和研究等多种情况中指导人格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这本书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了:①一个基于精神动力性客体关系理论的连贯的人格功能和障碍模型;②贴近临床的人格障碍分类方法,以及配套的评估方法;③一种适用于跨人格障碍谱系以及亚综合征(subsyndromal)人格病理的、以一般临床原则为基础的整合治疗模式;④对具体的技术调整的理解,这些技术调整是根据患者个体的人格病理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它基于患者的病理、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即时心理功能。
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我们所描述的治疗模式是移情焦点治疗(TFP)的产物。TFP是一种循证的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和其他严重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由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开发,其策略、措施和技术在治疗手册中有清晰的描述(Yeomans et al., 2015)。TFP已经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随机对照的实证研究,一年期的TFP已被证明可改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减轻自杀倾向,降低住院率,减少攻击性的内外在表现,并带来人格组织水平、反思功能、依恋状态以及叙述连贯性的独特改变(Clarkin et al.,2007; Doering et al., 2010; Fischer-Kern et al., 2015; Levy et al., 2006)。
根据我们对TFP的临床和研究经验,很明显,在TFP的策略、措施和技术中嵌入了一种更为普遍的人格病理的心理治疗方法。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人格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讨论和治疗录像督导,使我们能够明确核心的临床原则,并根据病理学的具体性质对技术进行修改;我们运用这些临床原则和技术建立了人格病理的动力性治疗的一般理论。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对TFP做出的个正式拓展是发展针对较高水平人格病理(dynamic psychotherapy for higher level personality pathology, DPHP)的动力性心理治疗,这是一种针对严重程度较轻的人格障碍和亚综合征人格病理患者的治疗方法(Caligor et al., 2007)。TFP的次拓展激发了我们对于开发当前这些内容的兴趣。这本书是我们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它对先前已经出版的两部手册进行了拓展和扩充(Caligor et al., 2017; Yeomans et al., 2015), 同时对一个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做出了全面而综合的描述,以概念化和治疗整体范围内的人格病理。
为什么该治疗被称为移情焦点治疗-扩展版?
TFP初是为了解决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需求而开发的,本TFP治疗手册于1999年出版(Clarkin et al., 1999)。TFP结合了一种精神动力学方法和一种以治疗契约形式引入的高度结构化的治疗框架,并根据需要设置限制。在TFP中,治疗师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即时体验,帮助患者关注、阐述和探索他在治疗过程中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中,患者在治疗中的体验往往积极地聚焦于与治疗师的关系上,而这种关系往往会变得严重扭曲、高情感负荷和高情感投注。尽管这些移情可能会变得具有高度破坏性,但如果被成功处理,它们将为患者的内部和人际关系困难提供一个即时和实时的切入点。在BPD患者的TFP治疗中,对移情的探索通常是临床的焦点,而以移情为焦点的干预被认为是改变的中心载体。
自从本TFP手册出版以来,TFP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累积的治疗BPD患者和相关严重人格障碍的经验,以及TFP治疗BPD患者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临床技术的重大调整,包括更加重视患者在治疗之外的功能,更多地关注治疗目标,更重视患者对治疗师的积极依恋,以及在临床过程中更加关注患者反思能力的波动本身。同时,运用TFP和TFP原理研究轻度人格障碍和亚综合征人格病理的治疗经验,使人们对移情探索在人格病理治疗中的作用有了更复杂的认识。很明显,对于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治疗阶段,关于移情所强调的重点是非常不同的。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人格病理越严重,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就越具有情感显著性;患者越健康,其治疗之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越有可能占据情感支配地位。在整个病理范围内,患者的即时体验,特别是以情感投注为特征的体验,是干预的重点,因此,干预可能集中在移情上,也可能集中在其他地方。然而,即使干预并不聚焦于移情,治疗师仍然在他/她自己的内在焦点中,始终如一地注意到移情。治疗师对移情-反移情的关注是TFP-E治疗师稳定的信息来源,有助于他/她进一步理解患者当下的内在状况、治疗联盟的状况、患者当下反思能力的程度。
人格功能、病理及结构改变的潜在模型
治疗人格障碍的TFP-E方法被嵌入精神动力性客体关系理论中,它是由奥托·F.科恩伯格和他的合作者发展起来的(Kernberg, 1984, 2004;Kernberg & Caligor, 2005)。这种人格障碍模型采用了人格病理学的多维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将每种人格障碍视为一个离散的实体,而是:①确定了人格障碍作为一个群组所共有的心理功能的核心病理特征,关注自体和人际功能;②根据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区分自体和人际功能的病理特征;③将自体和人际功能概念化为潜在心理结构的本质和组织的表达,重点关注身份认同形成;④自体和人际功能的病理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身份认同巩固的失败。这种方法与人格障碍研究人员日益达成的共识一致,即自体和其他功能的病理是人格障碍的核心(Bender & Skodol, 2007; Gunderson & Lyons-Ruth, 2008; Horowitz, 2004; Livesley, 2001; Meyer & Pilkonis, 2005; Pincus, 2005)。
自体和人际功能以及DSM-5
事实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及时的。伴随这本书的发展,普通精神疾病分类学已经从基于特定诊断标准的人格障碍分类诊断转向基于人格功能受损严重程度的人格障碍维度取向,聚焦于自体和人际功能维度。这一转变导致DSM-5(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3年版)引入了另一种人格障碍模型(Alternative Model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PD),它与我们的模型非常接近。AMPD包涵于DSM-5模块Ⅲ的“新兴的测量和模型”中,它将人格障碍诊断的定义特征确定为自体和人际功能“中度或更严重的损害”(诊断标准A),并伴有病理人格特质(诊断标准B)。基于自体和人际功能损害的相对严重程度,AMPD使用人格功能水平量表(Level of Personality Functional Scale)将人格障碍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由于人格功能和障碍的TFP-E模型与非理论的AMPD紧密对应,我们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AMPD的解释框架以及与AMPD关联的特定治疗方法—它们都是从精神动力性客体关系理论中发展出来的。
精神动力性诊断手册第二版
《精神动力性诊断手册》第二版[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 2nd Edition(PDM-2) (Lingiardi & McWilliams, 2017) ]代表了人格功能诊断和分类的另一种方法,旨在作为DSM和ICD系统的替代或补充。PDM-2是由一组掌握精神动力学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开发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分类模型,用于指导临床治疗。PDM-2采用的人格和人格功能模型与我们的模型高度一致。具体来说,PDM-2做了以下工作:采用人格功能的维度模型,从健康功能到严重程度的损害;强调严重程度维度在人格病理学中的中心地位,包括一种将人格组织水平与人格风格或类型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强调对人格和心理功能进行全面评估的必要性,并强调临床现实,即症状是在个体的人格背景下表达的。由于TFP-E模型与PDM-2基础模型的相容性,TFP-E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系统的人格病理治疗方法,这是PDM-2模型的自然延伸。
我们为谁写这本书?
我们为学生和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写了这本书,我们希望它也会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根据读者的需要,这本书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功能。对于普通的读者,我们提供了一个连贯的人格功能、病理、分类和评估的模型。这种诊断评估提供关于预后的信息,并预测不仅在长期治疗中而且在急性治疗和短期干预中可能出现的临床困难。鉴于人格障碍在一般人群和临床环境中普遍存在(Torgersen, 2014),本书的前一部分,侧重于TFP-E模型的病理和评估,几乎任何临床环境中的一般医生都能从中获益。临床医生不仅已在门诊治疗中使用TFP-E模式,而且在精神药理学实践中,在住院部、急诊以及联络会诊和药物滥用服务中也使用了TFP-E模型(Hersh, 2015;Zerbo et al., 2013)。
对于那些对人格障碍心理治疗感兴趣的更专业的读者,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的、原则驱动的(principle-driven)治疗描述。对于心理治疗学生,我们强调指导干预的原则,并提供广泛的临床例证。对于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我们提供了一个嵌于当代精神病理学模型的整合而创新的当代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方法。对于不从事长程治疗的临床医生,我们提供了分散的临床原则、策略和技术,虽然它们是在一个整合的长期治疗模型背景下被描述的,但也可以被用于支持性和短期治疗以及对人格障碍患者的急性管理,是非常实用的。对于有兴趣了解更多此类应用的临床医生,我们还推荐《移情焦点治疗的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Hersh et al., 2016)],其中阐述了我们的治疗方法的各种元素在一般精神病和医疗环境中的应用。对于从事精神病理学以及基于循证支持的治疗性干预研究的研究者和专家,我们提供了相关的讨论、支持性的附注,以及将我们的治疗方法与当前研究联系起来的有用的参考资料。
关于长期动力性治疗的评论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的成功和长期结果更多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定技术。患者的病理、治疗师的素质以及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匹配都是影响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Crits-Christoph et al., 2013)。这本书描述了治疗的原则,它由治疗师明智地使用,并与每位患者创造出特定的结构和氛围。我们强调治疗结构,通过评估过程、设定治疗目标,以及形成治疗契约来建立协作性的治疗结构,该契约为具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条件。
这本书并没有像认知行为治疗手册中描述的那样,一步一步地介绍针对每一位患者的技术。相反,每一种TFP-E治疗都是针对特定功能障碍和特定人格组织水平的患者量身定制的,这种原则驱动的治疗为共情性的临床医生的每个当下的判断提供了方向和灵活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TFP-E治疗师持续关注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患者如何感知、概念化和如何与他人联系的实时信息来源——这些信息在以自体和人际功能为目标的治疗中尤为重要。TFP-E还包括对患者的积极态度:对患者的所有报告都抱有积极和支持的兴趣,在引导患者行为的各种力量中保持尊重和中立。
本书的架构
读者会发现这本书的章节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例如,始于评估,然后是开始阶段,直至进行到治疗结束);相反,我们编制这本书以及在章节顺序上的选择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模型和治疗—包括特定的技术和选择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我们主要强调的不是回答诸如“当……时我该做什么?”;相反,我们的目的是让读者自己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系统地决定现在做什么?”“我此刻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对这种干预如何促进改变的概念是什么?”
我们把这本书分成六个部分,期望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对不同的部分产生特别的兴趣。部分介绍了人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模型、人格病理学和人格障碍的分类,这些章节是后续临床章节的重要基础,并为希望熟悉人格和人格障碍治疗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提供了临床理论层面的TFP-E概述,包括对核心结构的介绍、治疗关系的讨论,以及对组织治疗策略的描述。对于希望了解TFP-E模式及其目标,但或许对具体实施不太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会对第二部分特别感兴趣。
第三部分在治疗咨询的框架下,包括患者评估和治疗计划。该部分以部分介绍的内容为基础,在讨论评估的背景下,我们将进一步描述TFP-E分类模型。(对分类和评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部分之后先阅读第三部分,然后再回到第二部分的临床考虑。)我们提出的评估模型在各种临床环境下对临床医生都有用,该模型反映在半结构化访谈中,即结构化人格组织访谈(Clarkin et al., 2016)。第三部分的后半部分将分享诊断印象,描述我们作为咨询师如何在TFP-E框架内帮助患者理解他们的困难。
第四部分介绍了治疗框架和功能,以及如何在我们的治疗模式内建立和维持治疗框架。我们提供的临床建议应该是读者感兴趣的,他们在任何临床环境中都可能遇到具有病理性人格的患者。接下来我们将在第五部分讨论临床工作,详细阐述人格病理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则,并描述在每个疗程中使用的具体策略和技术。我们提供对诠释过程的深入讨论、对反移情的工作、支持和结构化干预的作用,包括契约和限制设置。本书的第六部分涵盖了治疗的各个阶段,带领读者了解治疗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可预期的发展。我们后以一个简短的后记结束。
在每一章的结尾,我们提供了在那一章讨论的关键临床概念的小结。
临床材料
首先,我们想评论一下我们在这本书中介绍的临床材料的性质。在写临床情况时,作者总是在希望提供真实、逼真的临床资料和需要保护患者隐私之间左右为难。即使患者的身份被掩盖,我们发现要做到既尊重隐私又准确地呈现临床资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当患者的治疗片段被引用,患者还是能在临床资料中认出自己。因此,我们选择不在本书中呈现真实的患者或实际的临床资料。相反,每个临床案例都是由我们治疗过的几位患者和/或我们多年来督导治疗的患者组成。
代词
后,读者会注意到,我们经常使用他或她。虽然我们对这个选择并不完全满意,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写得尽可能清楚,使相对困难的材料更容易阅读。
致谢
我们非常感谢吉娜·阿特金森(Gina Atkinson)女士的文字编辑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