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編輯推薦: |
1.作者马克索姆斯是神经精神分析创始人,zui懂弗洛伊德的神经科学家。 2.桥梁学科首度进入中国。《神经精神分析入门》是国内首部神经精神分析学科著作。 3.国内精神分析领域大咖仇剑崟主译,曾奇峰、童俊、张海音推荐。 4.知名心理学专业类公号糖心理推荐。
|
內容簡介: |
大脑里真的有个部位是属于无意识的吗? 梦为何蕴含着大量被压抑的冲突? 压抑是怎么通过神经系统形成的?本我和自我的神经基础是什么?移情与被“忘却”的记忆有什么关系? 弗洛伊德终其一生试图从神经科学角度证明这些概念与理论的科学性,但受制于有限的科技水平与研究条件,弗洛伊德未能在实证层面上寻找到答案。 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马克·索姆斯教授为首的精神分析师们开始了弗洛伊德未完成的事业,在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之间架起桥梁,神经精神分析学科就此创立。 《神经精神分析入门》无疑是神经精神分析学科入门的不二之选,作者马克·索姆斯教授就神经精神分析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展开讨论,其中包括:何为神经精神分析视角、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精神分析观点、某些精神障碍的神经精神分析观点、神经精神分析的梦的视角、神经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意识。 对于精神分析师而言,神经精神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精神分析引向了随着科技发展而日新月异的神经科学;对于神经科学家来说,准备好在科学领域重新纳入精神分析的理论与视角,也显得同样重要。这本《神经精神分析入门》适合精神分析师和神经科学家共读。
|
關於作者: |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神经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开普敦大学神经心理学系主任 格鲁特舒尔医院神经内科与心理学部主任 南非精神分析委员会主席 国际精神分析联盟(IPA)研究主任
|
目錄:
|
导论 1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第一部分 何为神经精神分析视角? 第一章 神经精神分析是什么? 10 马克·索姆斯、奥利弗·特恩布尔(Mark Solms & Oliver H. Turnbull) 神经精神分析的历史基础 11 神经精神分析的哲学基础 15 神经精神分析的科学基础 19 神经精神分析不是什么 25 第二章 把心灵带入神经心理学 29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第三章 什么是“心智”?一种神经精神分析的方法 34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引言 34 主观性 36 无意识 36 “心智”的不同含义 38 心智的基本特征 39 精神装置的模型 39 结论 42 第二部分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精神分析观点 第四章 大脑比心智更真实吗? 44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引言 44 临床材料 45 讨论 51 第五章 神经精神分析的一个例子:柯萨科夫综合征 59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临床片段 65 讨论 68 结论 72 第三部分 对于某些精神障碍的神经精神分析观点 第六章 抑郁症:神经精神分析的观点 76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简介 76 行为主义 76 认知神经科学 77 生物精神病学 78 抑郁症本身 80 情感神经科学 81 精神分析 83 结论 85 第七章 神经精神分析对于成瘾的观点 87 马克·索姆斯、埃勒尼·潘特里斯和雅克·潘克塞普(Mark Solms & Eleni Pantelis & Jaak Panksepp) 第四部分 神经精神分析对梦的视角 第八章 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在当代 98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对梦的理论的第一轮科学审查 99 对梦的理论的第二轮科学审查 99 第九章 梦的解析和神经科学 102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第五部分 神经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意识 第十章 “本我”知道的比“自我”承认的多 114 马克·索姆斯、雅克·潘克塞普(Mark Solms & Jaak Panksepp) 引言 114 对总体框架的概述 115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心智过程的见解 117 一个相关的现代对话:意识有两个身体起源,且它们的表征各不相同 122 外感受性的自我与内感受性的本我 127 外感受性的谬论 128 没有皮质层的意识 130 所有的意识都是内生性的 133 心智实体 134 反身自我 138 如果本我是有意识的…… 140 最深的洞见 142 总结 144 第十一章 意识领域难问题的神经精神分析研究方法 146 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 引言 146 视觉意识vs意识本身 146 关于对象的意识vs物体的现实性 147 有意识vs心智 148 高级皮质功能本质上不是有意识的 149 难问题vs易问题 150 意识能干嘛 152 意识的解剖学 154 意识心理学 156 幻觉中的愿望实现 157 结论 157 参考文献 159
|
內容試閱:
|
我很欣慰自己的精选文集能被精神分析学院的《精神分析思潮》系列书所收录出版,尤其是因为这在我看来意味着更多人开始对神经精神分析充满兴趣——一开始,这个学科并没有在主流的精神分析世界当中受到欢迎,然而现在还是大步启航了。 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刚开始和神经病学以及神经外科领域的病人工作时,几乎不可能对他们与那些怪异和深刻的心理异常现象做斗争的过程无动于衷。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最终,大脑是意识的器官。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领域的同行们对于这些病人障碍中的主观部分是如此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只是对医学部分有兴趣(这些精神层面的症状为理解和诊断潜在的大脑病变提供了哪些线索?),或者只是对认知层面有兴趣,比如这些病人在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诸如此类的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他们仿佛只是把大脑看成一个身体器官,或者一件信息处理设备——就像一台电脑似的。大脑是人性知觉的来源,他们似乎对这点并不感兴趣。对我而言,这显然是大脑最独特的部分:它几乎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不仅能调节身体功能和像电脑似地解决问题,也能反映出其本身的存在状态,去感受各种感觉,去拥有欲望,去陷入爱河——简而言之,去构成一个“人”。 因此,对我而言,这些病人令人充满兴趣的地方不仅是他们的神经病理学方面的异常状态和认知障碍,还包括那些脑部疾病对他们的自我意识、自尊、世界观、现实感知、关系和梦所产生的影响。 我想要尽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设置最好是自然的,这样我就可以把他们作为“人”去进行观察与了解。因此,在1986年我提出请求,这个请求在当时我的许多同事看来无异于职业生涯的自杀行为:我要求在神经外科的大脑与脊椎康复部门花尽可能多的临床时间。没有人想要在那里工作,这在当时被视作职业生涯的垃圾场与死路。但这样的经历让我能够经年累月地和病人一起工作,而不只是在急诊病房或门诊进行日常工作,甚至只是花几个小时在某个病人身上——这是行为神经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们的通常做法。这也让我有机会看到这些病人是如何与彼此产生互动行为的,他们如何与朝夕共处的工作人员建立关系,他们在探视时间如何与家庭及心中所爱的人们进行沟通,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对于其丧失的哀悼而发展,并且一起经历他们会面对的各种情绪挑战。这也让我能够见证他们如何面对回归家庭之路,开始努力融入一个对他们而言全新的、怪异的和恐怖的外部世界。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像是走进了玩具店的孩子——这样的描述并非为了要轻描淡写这些病人们所遭遇的人间悲剧。现实很快让我发现,这些病人应对挑战的方式不仅与在健康人群或精神科通常所能见到的方式非常不同,并且他们应对世界及其内在世界的五花八门的方式与其大脑受损部位具有系统性的关联。那就是说,大脑不同部位的损伤会对心智过程(心智的全部)造成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规律且可预测的。就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这当然就意味着不仅是大脑的认知及信息处理能力以一种系统化且符合法则的方式呈现在大脑中,还包括所有的精神功能,如情绪的组织、动机和人格等也会符合这些法则。于是我开始对此感到着迷,感到自己有可能能够标识出其中一些法则关系,而方法则是通过研究这些病人的人格结构变化,并且结合不同大脑部位受损所致的不同精神异常后如何重新组织其正常功能来进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一个开展调查的合适方法,以及合适的概念化语境,这样才能开始我的调查之旅。 这就是我进入精神分析世界的开端。 尽管有种种不足,但在发展一套系统化方法,用以观察调查心智的内在过程并形成描述性语言的方面,没有别的学科能够做出比精神分析学科更加认真的尝试。 我当时手头只有企鹅出版社的弗洛伊德文选,当然也还未经历过精神分析训练或督导,但还是尝试以业余调查者的姿态进入神经病学及神经外科病人的内在世界中(整整3年后,我开始接受正式的精神分析训练)。对这些工作我也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并且她答应将这些内容变成自己的博士研究论文,与此同时,我做了一个特别的研究,并且把这些病人的梦境变化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论文主题(这两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在本书第一章和第三章都有呈现)。 我们开展研究的方式是把这些病人们送去接受心理治疗,某种程度上我们当时凭直觉认为这是进入他们个人思考和思虑的最佳途径,也许也是能够使他们如实分享切身幻想与恐惧的唯一方式。 我几乎不需要再次强调这些病人是多么需要并欢迎心理治疗的帮助,他们的家属也是如此。心智-大脑二元论所导致的令人震惊的后果是,那些经历了中风和脑瘤(或类似状况)的病人通常并不会被提供和精神科病人同等的心理照料。这些病人被认为是“大脑”病了,而不是“精神”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