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編輯推薦: |
《大西迁》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抗战时期军工厂的战略转移,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现了当时全民艰苦卓绝、铁血抗战的英勇场面。
作家以细腻的历史纪实笔法,再现了那场以张连科为英雄代表的铁血大西迁。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平凡军民有血有肉的撤退经历细节相辅相成,构成了《大西迁》。
|
內容簡介: |
此小说为“新高地军旅文学丛书”之一种。
历时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战。在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岁月中,有一场充满了艰险,付出了巨大牺牲,然而却为抗战的终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的军民“大撤退”。作品再次重现了以张连科为英雄代表,由中国早的一批技术工程师与重工业工人主导的军工大撤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關於作者: |
作者介绍 何鸿 重庆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中国冶金作协会员。代表作品有《高原之源》《洞里萨湖的晚霞》《渝江炉火》《拓荒者》等,文章多在《中国报告文学》《人民文摘》《文艺报》《啄木鸟》《知音》《中华文学》《大地文学》《国企管理》《中国冶金报》《红岩》《海燕》《重庆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曾获全国冰心散文奖、首届林非散文奖。
主编简介 傅逸尘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著有文学评论集、理论专著、长篇纪实文学、绘本等多种;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以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等。
|
目錄:
|
章 1937 年夏,上海
绝密指令 / 001沪上云涌 / 015敌机突袭 / 027冒险生产 / 035内迁伊始 / 053泪别南市 / 073
第二章 1937 年冬,武汉
汉阳复产 / 083组建钢迁会 / 097铁骨钢筋 / 115生离死别 / 123流亡婚礼 / 145战时春秋 / 157
第三章 1938 年秋,宜昌
扼守三峡 / 165智借船帮 / 176枯水危机 / 187 4. 40 天抢运 / 195巴东重逢 / 205悲壮夜航 / 216
|
內容試閱:
|
“历史化”大叙事背影里的“个人化”想象 ——《新高地军旅文学丛书》总序 傅逸尘 程士庆
一
因为战争本身的性与复杂性,以及对政治集团、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生存发展走向起决定性影响,军事题材一直为文学叙事所青睐并不让人惊讶。但在世界文学的谱系里,军事题材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魅惑的存在。战争本身可以说是冲突爆发的形式,敌对双方的立场与利益几乎无法调合,其目的往往也指向明确;但文学所关注的,或者说要表现的却是极其复杂丰富的存在与形态,它往往超越了战争本身二元对立的政治性诉求,在更为幽微的人性与哲学的向度上进行深入独特的探索与剖析。也因此,军事题材文学经典连绵不绝,既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所钟爱,亦成为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余年的当代文学史中,军旅文学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或不同的文学思潮中从未缺席,甚至可以说一直引领时代精神之先与文学思潮之头,亦不为过。从长篇小说的角度论,中国当代军旅文学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共同建构起当代长篇小说重镇之形象。个重要时期便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即“红色经典”中的军事题材作品。这些小说大都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为主体,书写的是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与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直接回应了新中国成立的合法性历史诉求,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旋律”。
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文学史家的质疑和批判之声也不绝于耳,“英雄主义模式的限制,使这类创作只是在数量与篇幅上得以增长,却没有造成艺术上多样化的局面”(陈思和语)。在我看来,“红色经典”中的“红色”并非当下学界对其诟病的根本症结,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十七年”的军旅长篇小说始终笼罩着一层深重的“现代性焦虑”,围绕着组织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而展开的集体想象与国家认同,导致其“非文学”的因素过多:缺乏活跃的感官世界(“身体”的缺席和情爱叙事的稀薄),缺乏超越性的精神维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及日常道德宣教),缺乏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化的生存状态简化了生命的内在矛盾)等。因此,“红色经典”的一枝独秀在创造了一个繁荣神话的同时,也暗伏了随后的文学危机(尤其是近年来,在高校教师主导编写的多种当代文学史中,“红色经典”中的军事题材作品乃至于整个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作家作品都被删除殆尽)。
第二个重要时期开启自20世纪九十年代,“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颠覆并解构了“红色经典”所描写的正统的、单向度的革命历史以及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立场,对战争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偶然性等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的开掘,为以往单向度的革命历史增添了某种暧昧与不无吊诡的意味——已经“历史化”了的革命历史遭遇了来自文学的重构或曰重新阐释。随着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国社会,世俗化、娱乐化成为文化主流,失去了政治的“荫蔽”,军旅文学不但逐渐退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在文学领域也一再被边缘化。“农家军歌”无疑是1990年代军旅文学的亮点,也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的军营别调,长期以来被宏大叙事所遮敝的个体军人的现实生活与命运遭际开始被作家冷静客观地揭开。
进入21世纪,军旅文学没能沿着上述两个时期所建构的“文学传统”继续前行,而是堕入了世俗化与后现代主义混搭的,甚至是无厘头的欲望化叙事的泥淖。首先是“红色经典”在影视剧改编与重拍中“梅开二度”,随后而起的是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热与抗战“神剧”热,这种热潮进而逐渐走向了迎合民族主义情绪与娱乐化消费心理的反智主义的。这些作品往往置常识于不顾,将英雄传奇妖魔化、反智化、戏谑化,严重损害和扭曲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本质与政治合法性诉求。消费时代的来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下文学的言说机制,自然也包括军旅文学创作。事实上,军旅影视剧的热播并不能表明军旅文学,尤其是军旅长篇小说的真正繁荣。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生代”军旅作家群开始整体崛起,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观照当代军人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状态,为和平时期的军旅文学写作开拓了新的空间与向度。然而遗憾的是,这批以中短篇小说出道且成绩优异的70后作家,在长篇小说领域还缺乏重量级、有代表性的力作,其社会影响力与前述两个时期的作品尚无法比肩。
在这样的历史坐标系和文学史背景下,军旅文学新的表现方式与叙事空间在哪里?这是一个极其迫切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困扰着许多作家和批评家。花城出版社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试图改变这一态势,以期重建中国当代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文学观念、叙事向度、话语方式以及美学风格。事实上,早在2006年,花城出版社就曾策划推出过“木棉红”长篇小说丛书,囊括了原广州军区十二位专业作家的十二部军旅长篇小说。当年的这套丛书,或以军营生活为中心,再现历史事件,记录时代风云,展示军人的精神世界;或以乡村都市为主题,描摹世道人情,绘写人生百态,凸显对民间的冷暖关怀,显示出一个创作集体自觉的使命感和审美追求,在军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十五个年头倏忽而逝,现如今,曾经的部队专业文艺创作室已不复存在,军旅专业作家群体也已经风吹云散。改革强军的进程中,军旅文学正在经历低潮和阵痛,期待着换羽重生,重整旗鼓。在这样的情势和背景下,花城出版社又一次站了出来,以一种老牌文艺出版社所特有的使命感和敏感性,策划推出“新高地”军旅文学丛书,试图以此为中国当代军旅文学赋能,进而掀起一轮以长篇文体为标识的文学潮动。花城出版社这一雄心勃勃的想法得到了军队和地方诸多作家的积极响应,并在各自的新作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与尝试。“新高地”这个丛书名,寄寓了编者和作者之于新时代军旅文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希冀着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能坚守住这块承载着光荣传统的重要阵地,进而呈现一片新的文学风景,攀上新的文学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