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适合高校建筑学等专业的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先遵循形态解析-作用探索-效果验证的途径,解析利用建筑空间进行被动调节的理论、实践的类型和发展演变。其次,基于400余份建筑可持续观调研问卷,200余幢大型公共建筑的相关数据整理和30幢建筑长期深入的调研测试,研究将影响中介空间的被动调节作用的因素归类为建筑空间信息参数、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三个方面,并确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框架。
|
關於作者: |
李珺杰,清华大学博士,中英双硕士,美国LEED AP。研究领域为建筑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续建筑理论、设计及技术,可持续建筑构造设计。至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SCI收录,9篇英文论文EI收录,17篇为中文核心期刊或建筑学重要期刊名录收录。获得专利6项(前三名);出版英文专著1部,英文译著1部(合作)。清华大学O-house零能耗实验住宅设计负责人,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10项。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性能现状
1.1.2可持续背景下的建筑学使命
1.1.3空间调节策略性能优化问题
1.2问题域界定
1.2.1环境与环境适应性
1.2.2建筑外部环境特征
1.2.3建筑室内环境特征
1.2.4中介空间的属性和范畴
1.3研究大型公建中介空间的必要性
1.3.1数据统计: 建筑类型与空间类型
1.3.2现状调查: 空间的实际使用
1.3.3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1.5研究意义
1.6研究框架
1.7创新点
第2章具有被动调节作用的空间策略概述
2.1具有被动调节作用的空间形态解析
2.1.1自然过渡性空间形态
2.1.2心理过渡性空间形态
2.1.3应变性空间形态
2.1.4适应性空间形态
2.2大型公共建筑中介空间类型及调节作用探索
2.2.1院落空间
2.2.2中庭空间
2.2.3井道空间
2.2.4界面空间
2.3具有被动调节作用的空间策略作用效果实例验证
2.3.1实验测试目标
2.3.2实验平台
2.3.3实验测试方案及仪器
2.3.4实验测试结论
2.4本章小结
第3章空间被动调节作用效果验证与反馈的研究框架
3.1全过程的IDePER可持续建筑研究架构
3.2城市类型建筑可持续性能表现综合研究框架
3.3中介空间作用效果验证与反馈研究框架
3.3.1中介空间作用效果验证与反馈的方法选取
3.3.2多指标综合评价验证步骤
3.4本章小结
第4章影响建筑空间使用环境品质的信息参数
4.1建筑师及工程师建筑可持续观调查
4.1.1层面: 建筑师与工程师
4.1.2第二层面: 设计与技术
4.1.3第三层面: 中介空间与整体建筑环境
4.2建筑空间信息参数的类型解析
4.2.1空间的形: 几何尺度
4.2.2空间的质: 界面性质
4.2.3空间的量: 内部容纳
4.2.4空间的联系: 外部关联
4.3本章小结
第5章基于空间感知分析的使用者满意度主观评价模型
5.1基于建筑师、使用者的中介空间品质主观评价关键
因素解析
5.2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观评价模型建构
5.2.1基于SD法评定实验确定因子项
5.2.2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的公因子
5.2.3建筑空间信息参数与使用者满意度评价因子的
相关性分析矩阵
5.3室内空间总体使用者满意度综合评价
5.3.1室内空间使用者满意度评价方法
5.3.2室内空间使用者满意度信息罗盘
5.3.3影响使用者满意度指标权重
5.3.4室内环境总体满意度投票
5.4本章小结
第6章基于物理性能检测的使用者舒适度客观评价模型
6.1基于物理环境的中介空间品质客观评价关键因素解析
6.1.1建筑空间的热湿环境舒适度
6.1.2建筑空间的光环境舒适度
6.1.3建筑空间的声环境舒适度
6.1.4建筑空间的空气品质舒适度
6.2室内空间总体物理环境舒适度综合评价
6.2.1室内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评价方法
6.2.2基于图形可视化分析的空间物理环境测试
6.2.3基于插值算法的空间物理环境分布云图
6.2.4室内物理环境表现罗盘
6.2.5影响使用环境舒适度的指标权重
6.3中介空间对主体空间的影响验证实测——以中庭空间
为例
6.3.1选取研究对象
6.3.2A与M空间温度场分布分析对比
6.3.3研究结论
6.4本章小结
第7章具有被动调节作用的中介空间的综合评价及检验
7.1SCTool: 建筑空间被动调节作用的综合评价工具
7.1.1特点及优势
7.1.2界面及内容
7.1.3结论及报告
7.2案例研究1: 基于多指标途径的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庭院空间
气候调节设计的影响验证
7.2.1建筑空间参数信息获取
7.2.2使用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7.2.3客观物理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
7.2.4满意度舒适度矩阵
7.2.5案例小结
7.3案例研究2: 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室内环境表现的
影响验证
7.3.1建筑空间参数信息获取
7.3.2使用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7.3.3客观物理环境测试及结果分析
7.3.4满意度舒适度矩阵结果及分析
7.3.5案例小结
7.4案例研究3: 基于图形可视化分析的寒冷地区中庭空间室内
环境表现的影响验证
7.4.1目标建筑
7.4.2使用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7.4.3客观物理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
7.4.4案例小结
7.5本章小结
第8章总结及展望
8.1主要结论
8.2创新性成果
8.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建筑行业可持续性设计现状调查表
附录B建筑空间信息调研表
附录C使用者主观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D调研建筑图纸汇编
附录E建筑空间信息参数与使用者满意度评价数据
附录FSCTool结论报告示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
內容試閱:
|
导师序言
李珺杰是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的位博士研究生。
她读博的过程,也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机缘巧合,她能跟随我读博,得自我尊敬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栗德祥教授的大力推荐。在她之前,我已经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有两年时间,但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我的研究课题被划分在建筑技术方向上,而学院为每个方向分配的博士研究生名额实际上是有限的,因此我发自内心地很期望这些名额能被分配给老先生,这样即将退休的先生仍然可以有博士生带。我的“私心”是老先生可以退而不休,更多地亲自指导成立不久的建筑与技术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所以说,在主观上我不大有意愿带博士生,倒因为导师大力推荐接受珺杰,而正式开始带博士生,对我来也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导师的推荐,自当加倍重视。事后也证明,导师的眼光是非常敏锐的。珺杰的为人和治学,均为同侪翘楚。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不屈不挠、吃苦耐劳、敏行讷言,这些词都非常适合形容她。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不可谓不艰苦。然而艰苦磨炼出的功夫,会历久弥新。
2011—2013年,李珺杰作为清华大学参赛团队的建筑设计与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40多人参与了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亲手设计并建造了一座面向未来、完全依靠太阳能运行的独立式住宅。参与这项比赛对个人能力的锻炼是巨大的,是一次从策划—组织团队—协调机制—筹资—市场分析—建筑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厂家沟通—房屋建造—材料设备购置—性能测评—赞助商回馈的全周期全方位的锻炼。两年的时间,不仅是对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是对经营团队、与社会沟通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她的个人能力,也磨炼了性格。团队终在国际大赛上斩获多项大奖。更为欣慰的是,她在北京交通大学就任教职之后,率领北京交通大学团队,参加后续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并取得了更为优异的成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协助我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可持续性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子课题“绿色建筑与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参与编写了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八分册绿色建筑专题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内容等。在研究过程中,她的科研能力被不断锻炼,日渐增强,她在科学研究上的严谨沉稳、坚韧上进,也使她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她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已发表论文30篇,其中2篇被建筑学领域的国际杂志Building and Environment(JCRQ2)收录,9篇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或建筑学重要期刊,9篇论文EI检索,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 出版英文专著1部、完成英文译著1部。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术新秀”称号,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讲难度是非常大的。她的博士论文经五位专家函评均为A,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她个人也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的称号。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取得这么多的成绩,在国际大学也是少有的。这表明李珺杰同学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也是清华大学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调“质量”政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中的一个缩影。
此外,李珺杰也表现出出色的教学能力。她连续三年辅助学院王丽娜老师的“房屋建筑学”及张弘老师的“建筑设计实践”课程,担任两位老师的助教。代课期间,她尽自己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跟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方案,课上耐心指导讲解,课下通过邮件一条条帮学生批改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她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方法灵活,勇于创新,是学生们喜爱的青年教师。现在,她已经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副教授,把她的专业知识传递给了更多的莘莘学子。
清华大学出版社邀我为本书写序,我欣然应允,一方面是因为李珺杰读博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清华大学一直强调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政策取得显著成绩。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出版本书付出的努力,也预祝李珺杰博士在未来的工作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抓手,勤奋努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取得更好的成绩。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21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