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清末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师群体为对象,以其生活背景考察为起点,以其生存状态研究为切入点,对刘大鹏、黄卓甫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教师个人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考察。通过乡村教师的学校教学、社会交往与时代形象等专题,展示了他们与乡绅、塾师、村民和学生的交往,提供了微观、生动、形象的教师生活图景,展现了该群体心系桑梓、忠于职守的情怀,揭示了其遭遇乡土疏离、职业倦怠的原因,也探讨了相应的机制与路径,以期对各位读者有所助益。
|
目錄:
|
绪 论 ………………………………………………………………… (1)
章 乡村教师的时代背景 ……………………………………… (7)
一 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 ………………………………………… (7)
(一) 祖荫庇佑与多神崇拜 ……………………………………… (8)
(二) 乡村聚落与农耕生活 …………………………………… (13)
(三) 守成思维与儒家教化 …………………………………… (25)
二 开始涌动的现代生活 ………………………………………… (30)
(一) 西潮与新潮持续冲击 …………………………………… (30)
(二) 乡村新学堂逐渐兴起 …………………………………… (36)
第二章 乡村教师的群体状态 ……………………………………… (42)
一 群体状态 ……………………………………………………… (42)
(一) 新式学堂的毕业生 ……………………………………… (43)
(二) 面临转型的文化人 ……………………………………… (48)
(三) 根植桑梓的自乡人 ……………………………………… (57)
二 生活水平 ……………………………………………………… (59)
(一) 政策文本里的理想图景 ………………………………… (61)
(二) 年代变动下的区域差别 ………………………………… (63)
(三) 现实生活的清贫与无奈 ………………………………… (73)
第三章 乡村教师的学校教学 ……………………………………… (79)
一 充满张力的教学场域 ………………………………………… (79)
(一) 学堂环境新旧杂糅 ……………………………………… (79)
(二) 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 (81)
二 张弛不定的教学生活 ………………………………………… (85)
(一)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 (85)
(二) 课内与课外的境遇 ……………………………………… (91)
三 渐趋理性的教学研究 ………………………………………… (96)
(一) 教学问题的初步审思 …………………………………… (96)
(二) 教学研究的随机干预 …………………………………… (98)
第四章 乡村教师的社会生活 …………………………………… (105)
一 社会交往 …………………………………………………… (105)
(一) 教师与士绅 ……………………………………………… (106)
(二) 教师与塾师 ……………………………………………… (120)
(三) 教师与乡民 ……………………………………………… (134)
二 社会活动 …………………………………………………… (155)
(一) 传播实用知识 …………………………………………… (155)
(二) 参与乡村建设 …………………………………………… (161)
(三) 投身社会革命 …………………………………………… (168)
三 社会形象 …………………………………………………… (175)
(一) 家国情怀 ………………………………………………… (176)
(二) 桑梓情深 ………………………………………………… (185)
(三) 职业操守 ………………………………………………… (194)
第五章 乡村教师的时代际遇 …………………………………… (207)
一 乡村教师的生存论视角 …………………………………… (207)
(一) 知识与权柄的分离 ……………………………………… (207)
(二) 守成与革新的割裂 ……………………………………… (209)
(三) 洋务与乡土的冲突 ……………………………………… (211)
二 乡村教师的知识论立场 …………………………………… (213)
(一) “体” “用” 博弈的乡村延续 ………………………… (214)
(二) “知行” “行知” 的视阈对抗 ………………………… (215)
(三) “中” “西” 哲学的侧重偏差 ………………………… (215)
参考文献 …………………………………………………………… (217)
后 记 ……………………………………………………………… (2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