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科技探索发展之魂

書城自編碼: 365872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褚君浩 崔海英 熊踞峰 王元力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7101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2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瘦肝
《 瘦肝 》

售價:NT$ 454.0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11
《 (列宁专题文集)全精装5卷 》
+

NT$ 510
《 星火沪西(“苏州河红色印记”系列丛书) 》
+

NT$ 637
《 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生动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巨变) 》
+

NT$ 6480
《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 (首次披露俄国档案馆关于朝鲜战争的解密文件;揭示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
+

NT$ 475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 》
+

NT$ 284
《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 》
內容簡介: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年奋进研究丛书”由上海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分专题撰写,力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充分反映贯穿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进程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作用,为以史育人、以史咨政做有益的工作。本书是其中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及其实践的著作,论述了近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在正确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下取得辉煌成就,在各个时期科技政策中反复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发展核心技术、强调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
關於作者:
褚君浩,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等。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和半导体物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部委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12次。他承担多项中科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和上海市参事室咨询项目,以及全国人大和九三市委的参政议政项目。崔海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熊踞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王元力,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辅导员,党委书记助理,团委书记,中共党史专业硕士。
目錄
序/1
导.论/1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科学技术思想(1917—1927年)/5节中国共产党早期科学技术思想的诞生背景/5一、现代科技文明在西方的崛起/6二、落后于世界主流的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想/10三、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救国思想/13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早期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来源/18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脉络/18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核心观点/24三、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9第三节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科学技术思想/32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33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在“科玄论战”中的进一步传播/38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科学技术思想/43
第二章.实际应用驱动导向的科学技术思想(1927—1937年)/48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展科技事业的社会背景/48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49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科学技术思想/59第二节实际应用驱动导向科学技术思想的具体表现/62一、实际应用驱动导向下的军事科技实践/63二、实际应用驱动导向下的农业科技发展/70三、实际应用驱动导向下的科技人才培养/72第三节实际应用驱动导向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成果/77一、军事技术与军事工业的发展/78二、农业科技和农业工作的推广/84三、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的勃兴/89第三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确立与应用(1937—1949年)/95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背景/95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特点/96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脉络/101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指导实践工作的基本经验/105第二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110一、制定“科学大众化”的工作方针/111二、制定科技服务于抗战的相关政策/118三、制定一系列重视科技人才的政策/123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成果/128一、科研教育机构和学校的涌现/128二、科技团体的形成和科考活动的开展/134
三、多领域科技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139第四章.形成“四个现代化”构想(1949—1976年)/144
节“人民科学观”奠定“四个现代化”构想雏形/145一、确立“人民科学观”/145二、“人民科学观”指导下的科学技术实践/149三、“人民科学观”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基础/155
第二节“向科学进军”推动“四个现代化”正式提出/159一、号召“向科学进军”/159二、“向科学进军”指导下的科学技术实践/162三、“向科学进军”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有效方法/166
第三节“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思想在阻滞中的曲折发展/169一、“四个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左”倾思想影响/170二、党内领导同志维护“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175三、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左”倾思想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的反思/180第五章.科技战略的形成与发展(1976—2012年)/183
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84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184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导下的科技实践工作/189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导下的科技实践成果/195
第二节科教兴国战略/197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8二、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的科技实践工作/202三、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的科技实践成果/212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思想/214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215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科技实践工作/219三、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科技实践成果/226
第六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至今)/230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231一、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形成的时代环境/231二、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的形成历程/238三、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的体系建构/241第二节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观点/252一、科技战略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53二、科技实践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59三、科技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263四、科技发展观:让科技为人类造福/268第三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科技创新的成就及前景/273一、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273二、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277三、科技创新成果突飞猛进/279四、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中国智慧/283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百年科学技术思想特点/290节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思辨性/290一、论证了政治与科学的辩证统一/291二、阐明了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294三、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297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规律性/300一、遵循以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实践规律/301二、把握科技发展和体制创新良好互动的发展规律/305三、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认识/308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先进性/311一、在“自我”和“他者”比较中日益完善的思想体系/312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316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旨归/318
重要活动和文献节点/322后记/406
內容試閱
丛书前言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任列强欺凌”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主心骨”,就有了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指路明灯、核心力量。各族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就能凝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永远铭记史册。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扎根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从容应对面临的复杂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引导党自身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赢得新时代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胜利,再次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发展奇迹。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表达上海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无比深厚的情感;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宝贵历史经验,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人不倦探索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委托课题方式,与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了“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研究和撰写。参加“丛书”研究撰写的是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
“丛书”围绕的主题是系统研究、深刻阐释、正确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历史经验和光辉思想。“丛书”分领域、分战线总结论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行“一化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的理论、路线、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其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治国理政思想、法治思想、制度建设思想、统一战线理论、宣传思想、理论创新、革命精神、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涉及党的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社会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科学技术思想、教育思想、“三农”思想、军队和国防建设思想、自身建设思想、国际观等。“丛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注重以史为据、史论紧密结合,论从史出。“丛书”的每一部论著研究的历史跨度都是百年,每一部论著都努力把历史思维贯彻在整个研究撰写工作中,力求呈现厚重的历史感,做到真正熟悉并实事求是对待所承担研究撰写领域的党的百年历史。研究者首先致力于学习历史、熟悉历史、梳理历史,钻研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发展史,广泛收集和整理文献,大量地、充分地掌握历史资料,认真总结百年取得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进程和规律。在对历史的认真学习、梳理中,去做好中国共产党百年研究系列课题这篇大文章。
第二,注重阐释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丛书”作者牢记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可以说,“丛书”的每一种,都致力于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真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奋进新时代,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研究、撰写“丛书”的专家学者领悟了这一精神,紧紧把握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致力于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生动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第三,注重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思想性与现实针对性相统一。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贯穿于研究撰写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各种现象,回应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蕴含其中的规律,从总结、提炼与升华历史经验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思想品格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解决今天的问题去回顾总结历史,注入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内容。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思想性与现实针对性相统一上进行新探索,取得新成绩。
第四,注重把握时代需求、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丛书”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相关领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历史、看现实、看问题,增强时代性、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历史是时代的产物,百年系列研究的成果也是时代产物,“丛书”的研究撰写不是就历史讲历史,不是停留在历史叙述层面,而是努力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回答新问题。
第五,注重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个时期都与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都是在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下的历史活动。因此,“丛书”每一种的研究撰写都力求体现宽广的世界眼光,都力求紧密联系特定历史时期世界形势和变化特点研究并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及实践。特别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丛书”作者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力求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的世界背景中分析考察。在这方面,“丛书”做出了可喜的努力。
第六,注重追求读者喜欢的呈现形式。从众多鲜活的事实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长河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社会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格和初心使命写充分,使其跃然纸上。以“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朴实、形式清新”的风格,呈现思想,贡献智慧,也是“丛书”努力的方向和探索解决的问题。理论读物如何在保证内容正确的前提下写得清新活泼,吸引广大读者,使广大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丛书”研究撰写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丛书”组织者、作者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深情,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伟大奇迹,开辟了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新纪元,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无与伦比。他们把写好“丛书”看成是一种崇高的责任,表示要笔力奋起,写出充分反映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绚丽书篇,为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崇德、以史育人、以史咨政做有益的工作。帮助读者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深刻认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之后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丛书”的问世,离不开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周慧琳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炯的具体指导。市委宣传部理论处陈殷华、薛建华、俞厚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李安方、吴诤、王云飞、徐逸伦、张师慧、徐冲、董卫国,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李明灿等具体策划、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理论读物编辑中心鲍静、罗俊等同志为“丛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希望“丛书”的问世,能够使广大读者对领导我们事业前进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对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新中国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壮丽史诗,对我们生活的时代和世界,认识得更加深入,领悟得更加准确,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丛书”组织者、作者的心愿。


近百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经历了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辉煌成就,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学科发展,积累了知识宝库,造就了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各领域随国际潮流“跟跑”或者“并跑”,在很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并在若干领域进入“领跑”地位。
18 世纪以来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科学技术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9 世纪以电气时代为特征促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20 世纪初由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人类进入现代科学繁荣发展、新发现层出不穷、新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20 世纪中叶开始,人类进入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各类技术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产业能级,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1 世纪人类逐步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引起社会更大进步。在此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跟随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也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已经涉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如暗物质、中微子、量子信息、深空探测、近地小行星、激光核聚变、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大地震机制、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系统、可回收航天运输系统、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现在,在科学期刊的每一期都有中国学者的论文,在重大科学装置、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领域都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两弹一星”、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深海探索、高铁技术、太阳能技术、上海光源、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等重大成果影响深远,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建设富强国家的重要驱动力。
近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与进步是在正确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指引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实践结合的产物。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求,传承古今思想哲学精髓,跟随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潮流,深入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合作,融合东西方科技发展的经验,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适合国情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具有许多论述和史料,也体现在各个时期出台的科技政策之中。
近百年来形成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根本的一条是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科技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总结。自然科学研究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事物的本质由主要矛盾决定,矛盾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它本身就是18 世纪与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德意志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系统而深刻地在哲学层面反映和代表了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届党的领导人关于矛盾论,实践论的论述,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坂田昌一“物质无限可分”的谈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以及历次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都集中论述了关于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技与经济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精神、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科技发展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也在各阶段政府实施的科技政策中反映出来。随着20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和革命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更加丰富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国内外科技发展经验都说明,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会顺利发展取得进步。
科技发展必须遵循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本身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它本身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来指导科学技术,就能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应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规律、形成了技术,并进而在工程任务中利用技术,提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水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过程循环反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在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除了常见的机械运动以外,还有光、声、热、电、磁、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生命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人们在观察和认识物质的这些运动形式时,发现了规律,运用规律又发明了技术,对应于机械技术、光技术、声技术、热技术、电技术、磁技术、分子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分别或者集成起来在多类工程任务中得以应用,涉及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热力工程、电子工程、光学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地质工程等。典型的工程,例如港珠澳大桥、世博会的中国馆、太阳能发电站、新能源汽车、传感器、机器人、大飞机、风云卫星、探月工程等大工程,也包括服装工程、食品工程、室内装修、用3D 打印技术打个零件等小工程。可见,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实现某种功能和目标的一种能力,它的前端是科学规律,它的后端是工程任务。工程任务有明确目标,技术在完成工程任务中实现它的价值。技术发展的瓶颈又要从它的前端去寻找解决方案,去发现规律性问题。技术根本的来源在于对客观物体运动规律性的认识和掌握。工程任务完成后制造出各类产品,应用于社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为社会创造财富,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评价和检验,也迎接新的挑战。这就是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发明的过程,核心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得到应用和检验。要把新时代发展核心技术的思想,以及从掌握规律到发展技术的科技发展观,体现到制定科技政策的思想中。所以,科学与技术交叉推动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规律。科学要促进技术发展,技术要推动科学发展。科学技术整体又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反过来又对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所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总源头,是一切技术发明的总开关。科学规律发现,是技术发明的源泉,也是技术升级的基础,在当前更是发展引领性产业的重要源泉。
学科自身生长发展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生动力。20 世纪以来在学科自身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以探索自然界奥秘为驱动力的科学规律新发现,在应用需求的催化剂作用下,引发大量新技术的发明。由于量子力学的建立,发展了固体能带理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半导体科学技术、发明了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由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发展了核技术;由于发现光电效应,发展了光电器件技术;由于发现受激辐射理论,出现激光技术;后来高琨又发现光波导传输规律,发展了光通信技术;由于发现巨磁阻现象,实现了高密度磁存储技术;由于发现了液晶相变规律,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由于发现电磁场的规律,发明了电话、电报、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技术等。科学规律发现,是技术发明的源泉。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发展反作用于科学,相互促进,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包含现代物质科学技术、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技术、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以及各类工程科学技术等的科学技术体系。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工业化程度日益提升,满足人们对于工农业生产、军事国防的迫切需求,这些需求也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不论是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还是学科自身发展驱动科学技术发展,都需要有科技人员对探索自然规律的浓厚兴趣、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科技发展中,人才是宝贵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现都需要勤奋踏实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外在和自生的动力,需要有坚忍不拔的自信心。勤劳踏实坚韧奋斗,自古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人民的发现和发明造就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历史,不仅有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重要发明,还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传统木建筑的榫卯结构等为代表的天文、农业、建筑、铸造、纺织、陶瓷、冶金、航海等古代科学技术,这些杰出的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精粹,对人类技术文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自信源泉。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源自中医古籍的启发。重视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新活力,是发展科学技术重要的指导思想,并且在各时期科技政策有所体现落实。
正确指导科学技术发展还需要对各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潮流有清醒的认识。不同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有新的特征与态势。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特征与态势就能有效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波及全球的新工业革命,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如同18 世纪以机械化为特征的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 世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1 世纪人类将开启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类总是先在观察或实践中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又发明技术,进而推动应用发展。先进技术为构建人类绚丽文明打下基础。谁掌握了规律,谁发明了技术,谁就获得了主导权。这已经成为指导科技发展的清醒认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应用三者交叉推动、互相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各领域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人类正在迈向智能时代。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
所以,在我们各时期科技政策中反复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发展核心技术、推动技术集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低碳绿色智能发展技术等,还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团队建设重要性、宽松包容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等,都成为科技发展重要指导思想。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吸收、传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思想理论,将继续引导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更加备受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更加辉煌厚重的科技实践。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20.12.8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