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计算机网络(第5版)

書城自編碼: 365764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吴功宜、吴英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7595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0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大模型启示录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武当内家散手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2
《 数学分析(第五版)(上册) 》
+

NT$ 1099
《 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原书第10版) 》
+

NT$ 261
《 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
+

NT$ 403
《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

NT$ 379
《 微生物育种学实验 》
+

NT$ 359
《 电路(第5版)(换封面加十二五标) 》
編輯推薦:
计算机网络对于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主要课程.
內容簡介:
本书以支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的共性技术为主线,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互联与分布式进程通信、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技术。本书在讨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注重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网络应用软件编程方法的学习,贴近技术发展的前沿,对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学习网络技术的参考书。
關於作者:
吴功宜,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任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与网络安全。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国内外会议与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翻译教材30余本,其中十二五教材9本。吴英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物联网与网络安全;主持与参加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10余部;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目錄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
1.1.1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1
1.1.2互联网的形成7
1.1.3互联网的高速发展8
1.1.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9
1.1.5物联网的发展11
1.2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12
1.2.1计算机网络定义12
1.2.2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网络环境13
1.2.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5
1.3各种类型网络的特点15
1.3.1广域网15
1.3.2城域网18
1.3.3局域网20
1.3.4个域网21
1.3.5体域网22
1.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23
1.4.1早期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23
1.4.2ISP的层次结构23
1.4.3互联网的网络结构24
1.5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26
1.5.1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26
1.5.2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与特点26
1.6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27
1.6.1数据交换方式的分类27
1.6.2线路交换28
1.6.3存储转发交换29
1.6.4数据报方式与虚电路方式31
1.6.5分组交换网中的延时33
1.7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37
1.7.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37
1.7.2OSI参考模型39
1.7.3TCP/IP参考模型44
1.7.4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45
1.7.5网络协议标准化组织和管理机构46
1.7.6本书采用的参考模型48
小结49
习题49
目录计算机网络(第5版)第2章物理层51
2.1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51
2.1.1物理层的基本服务功能51
2.1.2物理层协议的类型52
2.2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53
2.2.1信息、数据与信号53
2.2.2数据通信方式54
2.2.3传输介质类型及主要特点57
2.2.4数据编码分类63
2.3频带传输技术64
2.3.1频带传输的基本概念64
2.3.2模拟数据编码方法65
2.3.3波特率的基本概念66
2.4基带传输技术67
2.4.1基带传输的基本概念67
2.4.2数字数据编码方法67
2.4.3脉冲编码调制方法69
2.4.4传输速率的基本概念70
2.5多路复用技术71
2.5.1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71
2.5.2时分多路复用72
2.5.3频分多路复用73
2.5.4波分多路复用73
2.6同步光纤网与同步数字体系74
2.6.1SONET与SDH的基本概念74
2.6.2基本速率标准的制定75
2.6.3SDH速率体系75
2.7接入技术77
2.7.1接入技术的分类77
2.7.2ADSL接入技术77
2.7.3HFC接入技术79
2.7.4光纤接入技术80
2.7.5移动通信网接入技术82
小结83
习题84
第3章数据链路层86
3.1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控制方法86
3.1.1设计数据链路层的原因86
3.1.2差错产生的原因和差错类型86
3.1.3误码率的定义87
3.1.4检错码与纠错码88
3.1.5循环冗余编码工作原理88
3.1.6差错控制机制91
3.2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91
3.2.1链路与数据链路91
3.2.2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91
3.2.3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物理层的关系92
3.2.4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发展与演变93
3.2.5局域网参考模型与协议标准95
3.3以太网与IEEE 802.397
3.3.1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背景97
3.3.2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分析100
3.3.3以太网数据接收流程分析104
3.3.4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角度认识以太网工作原理107
3.3.5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认识以太网工作原理110
3.4交换式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技术111
3.4.1交换式局域网技术111
3.4.2虚拟局域网技术113
3.5高速以太网研究与发展118
3.5.1FE118
3.5.2GE119
3.5.310GE120
3.5.440GE与100GE121
3.5.5光以太网与城域以太网122
3.6以太网组网设备与组网方法123
3.6.1以太网基本组网方法123
3.6.2交换以太网与高速以太网组网方法124
3.6.3以太网网桥125
3.7IEEE 802.11131
3.7.1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131
3.7.2IEEE 802.11网络拓扑类型137
3.7.3CSMA/CA的基本工作原理143
3.7.4IEEE 802.11管理帧与漫游管理149
3.8WiFi组网方法153
3.8.1IEEE 802.11无线网卡153
3.8.2IEEE 802.11无线接入点156
小结156
习题157
第4章网络层159
4.1网络层与IP协议159
4.1.1网络层的基本概念159
4.1.2IP协议的发展与演变160
4.2IPv4的基本内容161
4.2.1IP协议的主要特点161
4.2.2IPv4分组格式162
4.3IPv4地址167
4.3.1IP地址的基本概念167
4.3.2标准分类IP地址167
4.3.3划分子网的三级地址结构172
4.3.4无类别域间路由174
4.3.5网络地址转换177
4.4路由选择算法与分组交付179
4.4.1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179
4.4.2路由表的建立、更新与路由选择协议185
4.4.3路由信息协议186
4.4.4短路径优先协议189
4.4.5外部网关协议194
4.4.6路由器与第三层交换技术196
4.5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201
4.5.1ICMP的作用与特点201
4.5.2ICMP报文类型202
4.5.3Ping与Traceroute命令204
4.6IP多播与IGMP207
4.6.1IP多播的基本概念207
4.6.2IP多播地址207
4.6.3IGMP的基本内容209
4.6.4多播路由器与IP多播中的隧道技术210
4.7MPLS协议211
4.7.1资源预留协议与区分服务211
4.7.2多协议标记交换211
4.7.3MPLS VPN的应用213
4.8地址解析协议214
4.8.1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214
4.8.2地址解析的工作过程214
4.9移动IP技术216
4.9.1移动IP的基本概念216
4.9.2移动IP的设计目标与主要特征217
4.9.3移动IP的结构与基本术语217
4.9.4移动IPv4的工作原理219
4.9.5移动IPv4节点之间的通信221
4.10IPv6222
4.10.1IPv6的基本概念222
4.10.2IPv6的主要特征223
4.10.3IPv6地址224
4.10.4IPv6分组结构与基本报头226
4.10.5IPv4过渡到IPv6的基本方法228
小结230
习题231
第5章传输层236
5.1传输层与传输层协议236
5.1.1传输层的基本功能236
5.1.2传输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237
5.1.3应用进程、传输层接口与套接字238
5.1.4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进程标识方法239
5.1.5传输层的多路复用与分解241
5.1.6TCP、UDP与应用层协议的关系241
5.2UDP242
5.2.1UDP的主要特点242
5.2.2UDP报文格式243
5.2.3UDP校验和的概念244
5.2.4UDP的适用范围244
5.3TCP245
5.3.1TCP的主要特点245
5.3.2TCP报文格式247
5.3.3TCP连接的建立与释放249
5.3.4TCP滑动窗口与确认、重传机制253
5.3.5TCP滑动窗口与流量控制、拥塞控制259
小结266
习题266
第6章应用层268
6.1互联网应用与应用层协议268
6.1.1互联网应用发展阶段268
6.1.2C/S模式与P2P模式比较269
6.1.3应用层协议分类271
6.2域名解析应用273
6.2.1域名系统研究背景273
6.2.2域名空间的概念275
6.2.3域名服务器的概念276
6.2.4DNS的工作过程278
6.2.5DNS性能优化280
6.3远程登录应用281
6.3.1远程登录的概念281
6.3.2TELNET协议的基本内容281
6.4文件传输应用282
6.4.1文件传输的概念282
6.4.2FTP的基本内容282
6.5电子邮件应用284
6.5.1电子邮件的概念284
6.5.2邮件发送与SMTP284
6.5.3POP3、IMAP4与基于Web的电子邮件287
6.6Web与基于Web的网络应用289
6.6.1Web服务的概念289
6.6.2HTTP的基本内容290
6.6.3HTML293
6.6.4Web浏览器296
6.6.5搜索引擎技术296
6.7即时通信应用298
6.7.1即时通信的概念298
6.7.2SIP的基本内容299
6.8动态主机配置应用303
6.8.1动态主机配置的概念303
6.8.2DHCP的基本内容303
6.9网络管理应用306
6.9.1网络管理的概念306
6.9.2SNMP的基本内容309
6.10Web服务实现方法分析312
6.10.1实现Web服务的网络环境312
6.10.2DHCP与动态IP地址分配314
6.10.3DNS与域名解析316
6.10.4ARP与MAC地址解析317
6.10.5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的过程分析320
小结322
习题322
第7章网络安全326
7.1网络空间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概念326
7.1.1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的提出326
7.1.2网络空间安全理论体系327
7.1.3OSI安全体系结构328
7.1.4网络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332
7.2加密与认证技术333
7.2.1加密/解密算法与密码体系的概念334
7.2.2对称密码体系336
7.2.3非对称密码体系337
7.2.4公钥基础设施339
7.2.5数字签名技术340
7.2.6身份认证技术342
7.3网络安全协议343
7.3.1网络层安全与IPSec343
7.3.2传输层安全与SSL、TLS345
7.3.3应用层安全与PGP、SET346
7.4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349
7.4.1网络攻击的概念349
7.4.2DoS攻击与DDoS攻击350
7.5入侵检测技术351
7.5.1入侵检测的概念351
7.5.2入侵检测的基本方法352
7.5.3蜜罐技术353
7.6防火墙技术354
7.6.1防火墙的概念354
7.6.2包过滤路由器355
7.6.3应用级网关357
7.6.4防火墙系统结构359
7.6.5防火墙报文过滤规则362
7.7网络安全发展的新动向366
小结368
习题369
第8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372
8.1云计算的概念、技术与应用372
8.1.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372
8.1.2云计算的基本特征374
8.1.3云计算的服务模式375
8.1.4云计算的部署方式377
8.1.5云计算中心网络实现技术378
8.2移动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79
8.2.1移动云计算技术的研究背景379
8.2.2移动云计算的定义与结构特征380
8.2.3移动云计算应用的效益381
8.3边缘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381
8.3.1边缘计算的基本概念381
8.3.2移动边缘计算的研究背景382
8.3.3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结构384
8.4QoS与QoE385
8.4.1QoE的基本概念386
8.4.2QoS与QoE的关系387
8.4.3QoE的定义387
8.4.4影响QoE的因素388
8.5SDN/NFV技术研究与发展389
8.5.1SDN/NFV的研究背景389
8.5.2SDN的基本概念390
8.5.3NFV的基本概念394
8.5.4SDN与NFV的关系396
小结397
习题398
参考文献399
內容試閱
如果将“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与ARPANET的出现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起点,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2019年10月在乌镇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之一是纪念互联网诞生50周年以及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回顾半个多世纪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网络是沿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轨迹,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由表及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计算机网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基于网络的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计算机网络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开放的体系结构、协议与应用成就了互联网,促进了全球计算机的互联,成为世界范围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移动使得互联网与人如影随形,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具有社交功能,使大规模、复杂社会问题的群智感知、认知与处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泛在互联成为可能,推动了大数据、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人类在处理物理世界问题时具有更高的智慧。因此,可以用开放、互联、共享来描述互联网的特征,用移动、社交、群智来描述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用泛在、融合、智慧来描述物联网的特征。但是,无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如何发展,它们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仍然是计算机网络。
建设网络强国已成为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而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培养大批的网络技术精英,需要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这一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本书第5版的修订中,着力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跟踪技术发展,研究网络技术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发展用日新月异来描述一点也不过分。纵观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网络应用系统的功能、协议体系与实现技术在变化,但是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端端分析原则与进程通信方法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于这种判断,作者在本书第5版的修订中注意做好“减法”,压缩、调整过渡性概念、技术与结构,腾出篇幅用于增加新技术发展的内容,处理好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变”与“不变”的关系。本书第5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5G、云计算与移动云计算、边缘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QoS/QoE、SDN/NFV等新技术、新概念;在保留章节的内容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注意处理好与网络新技术的衔接关系。
第二,结构清晰,环环相扣,形成完整和有机的知识体系。
本书第5版的特点是结构清晰。在知识结构的设计中,以支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的共性技术为主线,每章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如下:
第1章: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第2章: 如何实现网络中的比特流传输?
第3章: 如何实现以太网与WiFi的MAC协议?
第4章: 如何实现网络互联?
第5章: 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进程通信?
第6章: 如何设计和实现网络应用系统?
第7章: 如何保证网络安全?
第8章: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哪些重要发展?
前言计算机网络(第5版)第三,贯彻系统观,用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与思维方式去解析网络知识。
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强调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和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应用系统的能力,而网络知识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如何使网络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结合科研实践,在第3章,通过分析读者常用和熟悉的以太网与WiFi的MAC算法的实现技术,解释网卡硬件与软件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外设与接口、操作系统与软件编程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接入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软件与协议如何协同工作,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能够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外设与接口、操作系统与软件编程等核心课程融为一体,消除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脱节的弊病。
在讨论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作者用了大量在网上抓取的协议执行过程的截图,形象直观地解析抽象的网络协议的软件实现方法。在第6章结束时,从系统观出发,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现方法从硬件与软件实现的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通过解析读者熟悉的Web应用的实现过程,帮助读者理解真实的网络应用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协议执行过程,使读者学会从软件编程的角度去实现网络服务功能,为深入学习网络技术奠定基础。
第四,贯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系统训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和深入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本教学团队在规划教材体系建设时,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经过近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由1本主教材、4本辅助教材、1个题库和1个电子教案构成的教材体系。与主教材《计算机网络(第5版)》配套的有《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第3版)》《计算机网络软件编程指导书(第3版)》《计算机网络习题解析与同步练习(第3版)》和《计算机网络教师用书(第5版)》,后3种辅助教材近期将陆续出版。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第3版)》编写了16个网络实验。该书总结了网络硬件实验课程教学经验,参考了国际著名的网络公司的认证考试内容,设计了从物理层到数据传输,从网络应用到网络安全的网络实验课题,实验内容覆盖了从基本的组网到网络设备配置、从简单的网络环境编程到网络仿真的基本要求。每个实验均给出了进一步掌握该实验内容的练习与思考题。实验所要求的设备比较简单,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具备基本的实验条件。
《计算机网络软件编程指导书(第3版)》设计了13个网络软件编程题目。编程选题考虑了不同层次网络协议的覆盖,同时将编程题目分为3个难度级,老师可以参照自己的教学需要,配合教学进度,有选择、循序渐进地完成网络软件编程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际编程问题的训练,达到加深理解网络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环境中软件编程方法、提高网络软件编程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习题解析与同步练习(第3版)》参考了华为、Cisco等重要网络设备制造商认证培训大纲与试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统考大纲与试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与试题,并且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大的计算机、通信与软件公司的人员招聘考题,在系统地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主教材的体系与教学要求,编写了习题解析与同步练习。该书的特点是: 每章的习题尽可能精简,突出基本要求。教师可以使用或参照书上的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学生可以随着教学进度,自我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该书也可以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求职考试的备考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教师用书(第5版)》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分析了主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每章的知识点结构,帮助任课教师准确把握全局与局部内容的关系;二是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主教材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总结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任课教师或学生提出的300多个问题,逐一加以解答;三是为了帮助任课教师组织好教学过程,解析了主教材每章中比较难的习题。
《计算机网络》第1版于2003年出版,2007年出版了第2版,2011年出版了第3版,2017年出版了第4版。第2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第3版与第4版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第2版被评为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但是,作者自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了不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作者与教学团队成员多年来一直以国内外知名大学为参照,研究其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作业与实验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向,并选择国际上流行的教材作为参考,结合教学团队成员的科研与教学研究体会,力求使第5版在水平与质量上与国外优秀教材具有可比性。
为了适应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作者与同事们编写了《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第2版)》《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第2版)》与《网络安全高级软件编程技术》,构成了覆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理论与能力培养的完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体系。
在第5版的修订中,吴功宜负责第1~4章和第8章;吴英负责第5~7章与各章习题,并且修改了书中的部分插图。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南开大学徐敬东教授、张建忠教授、许昱玮副教授、张玉副教授以及网络教研室很多学生的支持和帮助,作者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快,完成高质量教材写作任务的难度很大。限于作者的学术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与不妥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作者向使用前几版教材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同行深表感谢,也希望诸位对本书继续给予关注和指教,共同为提高我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努力。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吴功宜wgy@nankai.edu.cn吴英wuying@nankai.edu.cn2021年3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