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形成和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识别和监管研究。本书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基于保险业中存在的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分析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就此论证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其次,进行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研究,从溢出效应角度进行定量分析、从潜在风险表现角度进行定性分析、从传导机制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判定我国保险业存在系统性风险;再次,进行我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识别研究,通过指标法、熵权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确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并建立中国保险业尾部风险关联网络模型加以验证;后,进行我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研究,从监管主体、评估方法、监管目标、监管层次和监管政策方面设计构建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机制,针对损前目标确定日常监管要求,针对损后目标确定危机监管措施。
|
關於作者: |
高侯平,女,金融工程博士,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师。从事多年风险管理和保险学教学工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目錄:
|
第 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关于保险业系统重要性风险存在性的研究122 关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123 关于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的研究124 关于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的研究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5 基本结构与技术路线第 2章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理论内涵及监管演化研究21 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概念211 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及内涵2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及内涵213 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概念2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形成的理论研究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223 外部效应理论23 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理论及实践231 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理论及实践232 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识别233 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24 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理论及实践241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识别242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25小结第 3章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及形成机理研究3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实证分析311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存在性判定模型312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判定32 保险业潜在系统性风险市场表现321 保险资金无序投资风波322寿险业巨额利差损323保险公司举牌事件324保险公司接管事件33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生成机理分析331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因素分析332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传导机理34小结第 4章 中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识别研究41 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指标识别方法概览及借鉴411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识别之指标法演进概览412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识别之指标法借鉴42 中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指标识别方法421 识别指标选择422 赋权方法设置423 识别模型构建424 参评保险企业确定43 基于主观赋权法识别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431 基于G-SIIs(2013年和2016年)评估方法识别432 基于D-SIBs(2019年)评估方法识别433 两种主观赋权法识别结果比较分析44 基于客观赋权法识别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441 识别指标选择及熵权法赋权442 客观赋权法识别结果分析443 主客观赋权法综合比较分析45 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聚类分析46 基于尾部风险关联网络的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验证461 尾部风险关联网络模型462 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程度验证47 小结第 5章 中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研究51 明确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主体52 制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办法53 明确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目标531 设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总体目标532 设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具体目标54 加强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多层次监管541 加强国家层面宏观监管542 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管理543 加强保险企业微观内控管理55 制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政策551 制定损失发生前的日常监管政策552 制定损失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制度56 小结第 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展望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