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

書城自編碼: 364264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田文军、文碧芳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248619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38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大模型启示录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61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
+

NT$ 974
《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
+

NT$ 1032
《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
+

NT$ 346
《 突破与变异——16-17世纪儒学思想变迁探微 》
+

NT$ 238
《 悲剧的诞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

NT$ 664
《 中国哲学简史(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
編輯推薦:
《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打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丛书特点: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的自觉。主编郭齐勇教授在卷前的两万多字的《导论》中论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分期、特质与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全书。
二、内容丰富,通贯百家,着力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流派、著名哲学家的主要典籍与范畴系统,并予以建构。
三、重视重释老材料,发现新材料,并以新观念与新的诠释方式作新解读,突显理论创新,可谓新老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统合出的新成果。
四、言说与体验的统一。强调逻辑、理论系统的
內容簡介:
宋、元哲学特别是两宋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波峰。这一时期的哲学,不论其学术追求还是其理论建构,都是以复兴与拓展儒学的形式完成的。这种复兴与拓展,既涵括哲学家们对儒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总结,又涵括哲学家们对佛学、道家、道教理论的批判、借鉴与吸纳。北宋道学的兴起,即是这种以融会儒、佛、道之学为特征的宋、元哲学成型的标志。因此。本卷考论宋、元哲学,既注意把握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时代条件、理论趣向、思想渊源与学术追求,也注意清理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逻辑线索;既注意以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范畴来概括宋、元哲学的思想内容与理论系统,也注意从本体、功夫,或发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辨析宋、元哲学的理论得失。在这种考论与辨析中,本卷作者既注意借鉴已有的宋、元哲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五四”以来宋、元哲学的研究成果,又注意突显作者自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宋、元哲学经典的考论诠释,以及作者自己与对宋、元哲学理论价值的解析评断。鉴于本卷的学术版性质,作者在对宋、元哲学的考察论析中,对于宋、元哲学指称的流变、派别的区划,以及各家思想源流的解析、历史地位的评断之类在学术界尚存异议的问题也不取回避态度,而是尽可能地阐释自己的理解;以求对读者深入地了解宋、元哲学的历史发展,能够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關於作者:
田文军,1948年生,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辩证法史、宋明哲学、冯友兰哲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多种认识成果,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冯友兰与新理学》《冯友兰新理学研究》《现代新儒家学案——冯友兰学案》《冯友兰传》《珞珈思存录》《中国近世的儒学与儒家》《中国辩证法史》等,并先后参与多种学术著作的编撰工作,在各类报刊发表篇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文碧芳,1965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代表作为《关洛之间——以吕大临思想为中心》。
目錄
导论
章道学的先驱:韩愈与李翱
节韩愈与佛教
第二节李翱之《复性书》
第二章北宋早期道学
节北宋道学的兴起
第二节胡瑗与道学
第三节孙复与道学
第四节石介与道学
第三章李觏的哲学思想
节李觏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李觏的《易》学思想
第三节李觏的“礼”学思想
第四章邵雍的象数易学
节邵雍的学术活动与理论著作
第二节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理论
第四节人生哲学
第五章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节周敦颐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诚”本说
第四节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张载的哲学思想
节张载的生平与学术著作
第二节“太虚即气”与“天道神化”
第三节“见闻之知”与“大心体物”
第四节“中正”“至当”“民胞物与”
第五节张载哲学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
第七章程颢与道学
节“天理”与“性”
第二节“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八章程颐的心性论与工夫论
节程颐的生平与学问志向
第二节心性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九章司马光的哲学
节司马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第二节《潜虚》气本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司马光论性情
第四节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第十章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节宇宙论
第二节天人观
第三节人性论
第四节新经学
第十一章吕大临的哲学
节吕大临与张载
第二节礼以成性
第三节吕大临与程颢
第四节理心之间
第十二章谢良佐的哲学思想
节性论
第二节仁论
第三节本心论
第十三章杨时的哲学思想
节理本论
第二节心性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四节总结
第十四章朱震及其《汉上易传》
节朱震生平与传世著作
第二节朱震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朱震易学之范畴——太极
第四节朱震易学之变化观
第五节朱震卦图及对北宋图书学传承之考察
第六节朱震象数之学的义理归宿
第七节总结
第十五章胡安国的哲学思想
节明体致用的为学旨趣
第二节正心明道为致用之本
第三节穷理致知、察识持养以正心明道
第四节总结
第十六章胡寅的哲学思想
节胡寅的“中道观”
第二节道物一体说
第三节心迹不二论
第四节以史论政
第十七章胡宏的哲学
节胡宏道学思想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胡宏本体论的现实性层面——心范畴
第三节胡宏的存在论——性体
第四节天命与天道
第十八章朱熹的理学
节理气论
第二节心性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四节朱陆之辩
第五节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十九章张栻的哲学
节天道论
第二节心性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四节理欲论与义利之辨
第五节张栻理学的影响
第二十章吕祖谦的理学
节吕祖谦的本体论——“理”与“心”
第二节吕祖谦的工夫论
第三节吕祖谦的实践哲学
第二十一章陆九渊的心学
节“本心”与“心即理”
第二节“发明本心”的工夫论
第二十二章陈亮的事功之学
节陈亮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陈亮事功之学的世界观基础:道常行于事物之间
第三节陈亮事功之学的基本主张:事功有理、勉强行道
第四节陈亮事功之学的历史观与人性论
第二十三章叶适的功利之学
节叶适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叶适功利之学的世界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与“中庸之道”
第三节叶适功利之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与“内外交相成”
第四节叶适功利之学的实学内涵:务实不务虚
第二十四章杨简的心学
节杨简的觉悟历程
第二节杨简论“觉”
第三节杨简“以觉训仁”的仁说思想
第二十五章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
节赵复与理学传介
第二节许衡的理学
第三节刘因的理学
第四节饶鲁和吴澄的理学
第五节元代的朱陆之学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內容試閱
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两个历史时期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其一是先秦时期,其二是宋元时期。先秦时期,诸子蜂起,以儒、墨、道、法、名家以及阴阳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各自建构自己的理论系统,形成了其后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基点与源头;宋元时期,道学兴起,其理论融摄儒、释、道三家之学,思想系统升华到了更高的理论层次与认识层次,使中国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对宋元哲学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学术成果丰硕繁富。但是,如何研究宋元哲学,怎么样理解宋元哲学的衍生发展、学派分化、学术旨趣、历史价值等方法学层面的问题,仍然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这里记下一些我们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以为本卷导论。
一、宋元时期的儒学与道学
在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发展中,唐代以后曾经历短暂的分裂局面。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局面。从北宋王朝的建立到南宋王朝的覆亡,其间经历三百多年时间。公元1275年,蒙古民族建立元朝。九十多年以后,元朝又为明王朝所取代。宋元两代在中国历史上存续的时间长达四百多年。宋元时期,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历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宋元时期的哲学也得到了拓展与更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形态与思想系统。
宋元时期的哲学,不论是其学术追求还是理论形态,主要是以更新与拓展儒学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更新与拓展,既涵括哲学家们对儒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总结,又涵括哲学家们对佛学、道家、道教的批判、借鉴与吸纳。北宋时期,道学的兴起即是这种以融会儒、佛、道之学为特征的儒家哲学形成的标志。梁启超考察儒家哲学,曾经指出东、西方哲学在理论意趣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研究儒家哲学应具备自身的方法意识。他说:
单用西方治哲学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处。好的名义,仍以“道学”二字为宜。先哲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谓道也。”又说:“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学只是做人的学问,与儒家内容吻合。但是《宋史》有一个《道学传》,把道学的范围,弄得很窄,限于程朱一派。现在用这个字,也易生误会,只好亦不用他。
基于这样的观念,梁启超主张将儒家哲学表述为“儒家道术”。在梁启超看来,这样的表述更符合儒家哲学的实际。
在梁启超的这种论述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在考察宋元哲学的时候留意与参考:其一是他以中国传统的学术观念考察儒学,将儒家哲学称为“儒家道术”。这表明他在考察儒家哲学时,意识到应将一般意义上的儒学与儒家哲学进行区别。梁启超的这种方法意识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对于儒学,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也可以从伦理、政治、经济等其他学科的角度进行考察,具体视角可有所不同。其二是梁启超虽然认为宋代所谓的道学范围“限于程朱一派”,主张不以道学概指儒家哲学,但他所理解的“宋儒道学”,不论在何种意义上皆在宋代儒家哲学的范围,而且在梁启超看来,道学本来即是一个适宜指称儒家哲学的概念。由此可见,梁启超考察儒家哲学,不仅对儒学与儒家哲学进行区别,对宋代儒学与宋代儒家哲学也进行了区别。他肯定儒学与儒家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将儒学与儒家哲学置于不同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为我们考察宋元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学启示:对儒家哲学的考察应有别于一般的考察儒学,用中国传统的学术术语来表达对儒家哲学的考察,其内容与范围主要在“儒家道术”;在儒家哲学的系统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儒家哲学自成格局,建构了自身独特的理论系统,而道学这一概念则典型地概括了宋代儒家哲学的理论特征,实是对宋代儒家哲学合理的指称。从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正是北宋道学的兴起,使得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后元代哲学乃至于明代哲学的演绎与发展实际上都是以北宋时期兴起的道学为起点和根基的。
道学是对宋代儒家哲学合理的指称。但在现实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道学能否作为一个概指宋代中国哲学的概念,学术界实际上对此存在对立的观念和理解。其具体表现是:有一派学者主张,宋明哲学只宜称为“理学”,不能称为道学。这派学者认为:
道学之名虽早出于理学之名,但道学的范围比理学要相对来得小。北宋的理学当时即称为道学,而南宋时理学的分化,使得道学之称只适用于南宋理学中的一派。至明代,道学的名称就用得更少了。所以总体上说,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整个宋代它是理学主流派的特称,不足以囊括理学的全部。
另一派学者则认定以道学概指宋代哲学更为合理。冯友兰晚年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仍在重述自己的这种观点:
近来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们,有用理学这个名称代替道学这个名称的趋势。这两个名称从清朝以来是可以互用的。理学这个名称出现比较晚,大概出现在南宋。我们做历史工作的人,要用一个名称,好是用出现早的、当时的人习惯用的名称。照这个标准说,还是用道学这个名称比较合适。这也就是“名从主人”。而且用理学这个名称还使人误以为就是与心学相对的那种理学,因而,不容易分别道学中的程朱和陆王两派的同异。只有用道学才能概括理学和心学。
针对学术界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曾有学者对中国学术史上的道学与“理学”概念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在这类研究成果中,人们不仅考察道学与“理学”概念的形成,也辨析道学与“理学”概念意涵的演变。通过这种考察,学者们意识到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中,道学的概念出现较早。北宋以前,中国的经、史典籍如《礼记》《隋书·经籍志》中即已经存在道学这一概念。只不过《礼记·大学》中所谓的道学,其意为讲论学问,而不是指称专门的思想理论。《隋书·经籍志》中的道学概念,其意为道家之学,与北宋时期人们所论道学的意涵并不完全相同。宋明时期,学术界对道学和“理学”概念的使用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北宋道学早期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张载等人都曾论及道学。“理学”概念的出现晚于道学。南宋陆象山、张南轩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使用“理学”概念,其意都指宋代的儒家哲学。关于“心学”,有学者认为,明代才有学者在道学中“分理学与心学为二”,标明道学内部存在具体学派的差异。学者们考察道学与“理学”以及“心学”概念历史演变的这些认识成果对于促进与深化宋元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