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1)《铸造手册》第4版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2)《铸造手册》第4版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3)《铸造手册》第4版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34个单位的130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
4)这套手册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当前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5)本书为铸造工艺卷,主要介绍了铸造工艺设计的基础,铸造工艺的方法、方案、参数的选择,砂芯、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的设计,铸造工艺实例,以及铸造工艺装备等内容;还对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技术,铸件质量检验技术与铸造车间工艺设计等进行了系统介绍;新增加了金属件增材制造、无模铸造复合成形及数字化绿色智能铸造技术等内容。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介绍了铸造工艺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凝固、结晶、收缩的控制和铸件中的气体、非金属夹杂物;砂型造型、制芯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选择,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设计及砂型(芯)的烘干与装配,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模样、模板、芯盒和砂箱的设计;铸件的落砂除芯,浇冒口、飞翅和毛刺的去除,铸件的表面清理,铸件缺陷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铸件的矫形和挽救,内应力消除和防锈涂装;铸件质量检验;计算机技术在铸造中的应用和快速成形、无模化铸型、适流浇注系统设计等新技术。
|
關於作者: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由理事会及其下设的14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和8个工作委员会组成。其下属的会员单位分别来自于国内外铸造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主办的刊物有《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现代铸铁》、《铸造世界报》和《压铸世界》等多种期刊。参与编辑出版《CHINA FOUNDRY》,并编辑出版有《铸造手册》、《中国铸造史》、《铸造词典》等多种铸造专业书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始终致力于中国铸造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铸造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铸造行业技术交流与贸易合作活动,始终如一的为中国及全球铸造业的发展服务。
|
目錄:
|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表
第1章绪论1
1.1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1
1.1.1铸造工艺(技术)的古代发展史1
1.1.2铸造工艺(技术)的现代发展史2
1.2铸造工艺(技术)发展展望7
1.2.1铸造工艺技术向节能节材方向发展8
1.2.2铸造工艺技术向少无污染方向发展8
1.2.3铸造工艺技术向提高铸件尺寸精度
方向发展8
1.2.4铸造工艺技术向生产少无缺陷铸件
方向发展8
1.2.5满足新的铸造合金发展的铸造新
工艺开发8
1.2.6提高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水平9
1.2.7加强铸造标准体系建设9
参考文献9
第2章铸造工艺设计基础10
2.1金属液充型过程的流体力学10
2.1.1金属液的流体力学特性10
2.1.2充型过程的流体力学计算10
2.1.3浇注系统大孔出流理论13
2.1.4金属液表面湍流表征与控制14
2.2金属液的充型能力17
2.2.1金属液充型能力的基本概念17
2.2.2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18
2.2.3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22
2.3金属液与铸型的相互作用22
2.3.1热作用22
2.3.2物理、化学作用23
2.3.3机械作用23
2.4铸件一次结晶的控制23
2.4.1固溶体型合金的结晶控制24
2.4.2共晶型合金的结晶控制25
2.5铸件的凝固25
2.5.1铸件的凝固方式25
2.5.2几种典型合金的凝固方式27
2.5.3合金的凝固方式与铸件质量的
关系29
2.5.4铸件的凝固时间和凝固速度30
2.6铸件的收缩31
2.6.1铸钢的收缩31
2.6.2铸铁的收缩32
2.6.3铸件的实际收缩33
2.6.4缩孔和缩松34
2.6.5铸件的热裂38
2.6.6铸件的铸造应力、冷裂及变形39
2.7铸件中的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42
2.7.1铸件中的气体42
2.7.2铸件中的非金属夹杂物45
参考文献48
第3章铸造工艺设计49
3.1铸件结构工艺和铸件的先期
质量策划49
3.1.1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49
3.1.2铸件开发的先期质量策划75
3.2砂型铸造方法的分类与选择75
3.2.1湿型砂造型75
3.2.2化学黏结剂砂造型81
3.2.3消失模铸造89
3.2.4负压铸造96
3.2.5制芯方法的分类和选择100
3.2.6无模砂型(芯)制作工艺111
3.3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120
3.3.1浇注位置的确定120
3.3.2分型面的确定122
3.3.3砂箱中铸件数量及排列的确定125
3.4工艺参数127
3.4.1铸件尺寸公差127
3.4.2铸件重量公差129
3.4.3机械加工余量130
3.4.4铸件线收缩率与模样放大率133
3.4.5起模斜度135
3.4.6非加工壁厚的负余量138
3.4.7小铸出孔和槽138
3.4.8工艺肋139
3.4.9反变形量141
3.4.10工艺补正量143
3.4.11分型负数145
3.4.12浇注温度和出炉温度145
3.4.13落砂和松箱149
3.5砂芯设计150
3.5.1砂芯的分类150
3.5.2砂芯设置的基本原则150
3.5.3砂芯的固定和定位152
3.5.4芯头的尺寸和间隙159
3.5.5砂芯负数164
3.5.6芯撑和芯骨165
3.5.7砂芯的排气、拼合及预装配193
·ⅩⅨ·3.6浇注系统设计195
3.6.1浇注系统的类型及特点195
3.6.2浇注系统引入位置的确定202
3.6.3浇注系统结构尺寸的设计203
3.6.4灰铸铁件浇注系统尺寸的确定208
3.6.5可锻铸铁件浇注系统尺寸的确定217
3.6.6球墨铸铁件浇注系统尺寸的确定220
3.6.7铸钢件浇注系统尺寸的确定224
3.6.8非铁合金铸件浇注系统尺寸的
确定246
3.6.9特殊形式浇注系统尺寸的确定270
3.6.10浇注系统各单元结构和尺寸303
3.7冒口设计311
3.7.1冒口的分类和设计原则311
3.7.2铸钢件冒口设计312
3.7.3铸铁件冒口设计365
3.7.4非铁合金铸件冒口设计387
3.8冷铁设计397
3.8.1冷铁的作用和常用材料397
3.8.2外冷铁设计398
3.8.3内冷铁设计415
3.9出气孔设计425
3.9.1出气孔的作用和设置原则425
3.9.2出气孔的分类、结构及尺寸425
3.10砂型和砂芯的烘干428
3.10.1油类黏结剂砂芯的烘干428
3.10.2黏土砂型和砂芯的烘干429
3.10.3水玻璃砂型和砂芯的烘干429
3.10.4地坑砂型的烘干429
3.10.5砂芯的微波加热烘干430
3.11铸型装配431
3.11.1下芯431
3.11.2合型和定位434
3.11.3合型力和紧固436
3.12铸造工艺图和工艺卡片437
3.12.1铸造工艺符号及其表示方法437
3.12.2工艺卡片447
3.13铸造工艺设计实例456
3.13.1典型灰铸铁件铸造工艺
设计实例456
3.13.2典型球墨铸铁件铸造工艺
设计实例464
3.13.3典型铸钢件铸造工艺设计实例468
3.14铸造工艺CAD/CAE473
3.14.1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介绍473
3.14.2铸造工艺CAD474
3.14.3铸造工艺CAE480
3.15铸造标准503
3.15.1铸造标准的管理503
3.15.2铸造标准汇总504
3.15.3铸造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514
参考文献515
第4章铸造工艺装备517
4.1模样517
4.1.1模样的分类及应用范围517
4.1.2模样尺寸的计算与标注518
4.1.3常用模样的材料518
4.2模板521
4.2.1模板的分类及应用范围521
4.2.2模底板的结构和尺寸521
4.2.3模样与模底板的装配538
4.2.4模板装配结构图举例549
4.3砂箱551
4.3.1砂箱的分类和结构551
4.3.2砂箱的选择和设计558
4.3.3砂箱各部分的结构和尺寸560
4.4芯盒589
4.4.1芯盒的分类及应用范围589
4.4.2芯盒设计的一般原则592
4.4.3热芯盒的设计607
4.4.4壳芯盒的设计634
4.4.5冷芯盒的设计641
4.4.6手工芯盒的设计648
4.4.7无机芯盒的设计659
4.5铸造模具的表面强化处理661
4.6制芯设备664
4.6.1壳芯制芯机664
4.6.2热芯制芯机665
4.6.3冷芯制芯机668
4.6.4无机制芯机671
4.7造型设备673
4.7.1气冲造型机673
4.7.2震击造型机和震压造型机679
4.7.3射压造型机685
4.7.4高压造型机693
4.7.5静压造型机697
·ⅩⅩ·4.8其他工艺装备709
4.8.1压砂板709
4.8.2填砂框711
4.8.3砂箱托板711
4.8.4套箱711
4.8.5浇注系统模具711
4.8.6烘芯板716
4.8.7砂芯修磨用具723
4.8.8砂芯涂料夹具725
4.8.9砂芯检验用具725
4.8.10组芯夹具和下芯夹具728
4.8.11金属型及半金属型装备730
参考文献733
第5章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734
5.1铸件的落砂除芯736
5.1.1铸件的冷却736
5.1.2机械落砂除芯739
5.1.3水力清砂748
5.1.4电液压清砂752
5.1.5电化学清砂752
5.2铸件的浇冒口、飞翅和毛刺的去除755
5.2.1锤击敲断和机械胀断755
5.2.2锯割、砂轮切割和冲切756
5.2.3碳弧气刨757
5.2.4等离子切割758
5.2.5氧弧熔断棒切割758
5.2.6氧乙炔焰气割758
5.3铸件的表面清理759
5.3.1铸件表面清理方法及适用范围759
5.3.2选用铸件表面清理设备的原则759
5.3.3常用铸件干法清理设备的特点及
适用范围760
5.3.4滚筒表面清理763
5.3.5喷丸表面清理765
5.3.6抛丸表面清理769
5.3.7铸件的表面铲磨776
5.3.8多功能组合清理机777
5.3.9铝合金铸件表面自动化清洗单元778
5.4铸件的矫形779
5.4.1矫形方法779
5.4.2矫形设备的分类和选择781
5.4.3矫形模782
5.4.4铝合金结构件的矫形784
5.5铸件的挽救785
5.5.1铸件挽救的定义和意义785
5.5.2铸件缺陷分析785
5.5.3铸件挽救技术的分类785
5.5.4电弧焊修补技术827
5.5.5气焊修补技术831
5.5.6钎焊修补技术834
5.5.7液膜溶解扩散焊修补技术836
5.5.8能量微分输入法修补技术837
5.5.9喷覆法修补技术837
5.5.10粘补技术841
5.5.11浸渗技术843
5.6铸件残余应力(内应力)846
5.6.1铸件残余应力的预测846
5.6.2减少铸件残余应力的产生847
5.6.3铸件残余应力的检测847
5.6.4铸铁件内应力的消除848
5.6.5铸钢件内应力的消除851
5.6.6非铁合金铸件内应力的消除853
5.7铸件的防锈涂装854
5.7.1铸钢件和铸铁件的防锈涂装854
5.7.2非铁合金铸件的防锈处理864
参考文献868
第6章铸件质量检验869
6.1铸件质量评定方法869
6.2铸件外观质量检验872
6.2.1铸件形状和尺寸的检测872
6.2.2铸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876
6.2.3铸件重量的检测879
6.2.4铸件浇冒口残余量的检验879
6.2.5铸件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
目视检测880
6.2.6铸件内腔质量的检测880
6.3铸件内在质量检验881
6.3.1铸件力学性能检测881
6.3.2铸件特殊性能检验883
6.3.3铸件化学成分分析884
6.3.4铸件显微组织检验886
6.3.5铸件气密性试验 887
6.4铸件的无损检测887
6.4.1铸件表面和近表面的无损检测888
6.4.2铸件内部质量的无损检测897
6.4.3铸件质量无损检测新技术907
参考文献909
第7章金属件增材制造与数字化
绿色铸造911
7.1金属件直接增材制造技术911
7.1.1金属件激光烧结成形增材制造911
7.1.2金属件电子束熔化增材制造917
7.1.3金属件熔化液滴喷射沉积
增材制造919
7.1.4金属件电弧增材制造920
7.1.5金属件复合增材制造920
7.2金属件间接增材制造技术923
7.2.1砂型铸造领域的增材制造923
7.2.2熔模铸造领域的增材制造927
7.3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技术930
7.3.1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方法及原理931
7.3.2无模铸造复合成形型砂材料931
7.3.3无模铸造复合成形工艺及装备931
7.3.4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技术应用案例934
7.4数字化绿色智能铸造技术937
7.4.1典型的绿色造型材料937
7.4.2典型的绿色铸造工艺938
7.4.3典型数字化绿色铸造系统及装备939
7.4.4数字化绿色熔炼与定量化
浇注系统941
7.4.5典型复杂铸件绿色后处理技术943
7.4.6铸造后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及系统943
参考文献944
第8章铸造车间工艺设计948
8.1铸造车间948
8.1.1铸造车间的分类948
8.1.2车间组成和年时基数949
8.1.3生产纲领951
8.1.4设计原则951
8.2生产工部的工艺设计952
8.2.1造型工部设计952
8.2.2熔炼工部设计958
8.2.3制芯工部设计964
8.2.4砂处理工部设计968
8.2.5清理工部设计972
8.3铸造车间工艺设计的新理念976
8.3.1智能制造976
8.3.2数字化信息系统978
8.3.3环保新工艺979
参考文献981
|
內容試閱:
|
第4版前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铸造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9年,我国铸件总产量接近4900万t,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我国已成为铸造大国。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工艺手段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目前还不是铸造强国。
199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第1版。随着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2002年修订出版了第2版,2011年修订出版了第3版。《铸造手册》的出版及后来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的修订再版,为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师昌绪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原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柳百成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铸造手册》第1版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 (暨优秀图书 )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铸造手册》第3版出版后的近10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技术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和扩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和提升,铸造生产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第3版手册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铸造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助力我国铸造技术提升,推进我国建设铸造强国的发展进程,我们决定对《铸造手册》第3版进行修订,出版第4版。2017年11月,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启动了《铸造手册》第4版的修订工作。第4版基本保留了第3版的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第4版除对第3版中陈旧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全面贯彻现行标准,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4版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当前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经机械工业出版社申报、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审,2019年8月,《铸造手册》第4版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铸造手册》第4版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的铸造工作者。它将对指导我国铸造生产,推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促进我国从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转变发挥积极作用。
《铸造手册》第4版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34个单位的 130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各卷主编如下:
第1卷铸铁暨南大学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院长李卫教授。
第2卷铸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副总经理娄延春研究员。
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戴圣龙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4卷造型材料华中科技大学李远才教授。
第5卷铸造工艺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苏仕方研究员。
第6卷特种铸造清华大学吕志刚教授。
本书为 《铸造手册》的第5卷。在本书编委会的主持下,主编苏仕方研究员和副主编高尚书研究员、马顺龙研究员、熊云龙研究员全面负责,组织各章编写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并会同编委完成了各章的审定工作。全书共 8章,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苏仕方研究员。
第2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孙逊研究员。
第3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熊云龙研究员、尹绍奎研究员、李宝治研究员、高尚书研究员、曾卫东研究员、孙逊研究员、曹阳高工、王岩高工、谭锐高工、朱家辉高工、张寅高工。
第4章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马顺龙研究员、王成刚研究员、孙树臣研究员、黄健明高工、杨永泉高工、赵萍高工、王建东高工、李絮飞高工、张玉林工程师、张宏奎工程师、朱文辉工程师。
第5章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马顺龙研究员、王成刚研究员、卢宝胜研究员、孙树臣研究员、杨永泉高工、赵萍高工、王建东高工、李絮飞高工、张玉林工程师、张宏奎工程师、张福强工程师。
第6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王子文研究员。
第7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单忠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刘丽敏研究员、刘丰研究员、战丽研究员、戎文娟研究员、任永新研究员、刘阳高工、郭莉军工程师、洪海春工程师,董晓传、郭智、杨颜绮、杨浩秦参与了本章的整理工作。
第8章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武炳焕研究员级高工,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袁云研究员级高工、董哲工程师、柳旭东工程师、王涛工程师。
本书由主编苏仕方研究员、副主编高尚书研究员和责任编辑陈保华编审共同完成统稿工作。主审为单忠德研究员。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一汽铸造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和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3版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铸造行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年产量超过3500万t,位居世界;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是世界规模的铸造工作者队伍。为满足行业及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第1版,2002年出版了第2版,手册共6卷813万字。自第2版手册出版发行以来,各卷先后分别重印4~6次,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教授,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柳百成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第1版手册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暨优秀图书)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2版手册出版后的近1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入,使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手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对手册进行了再次修订。第3版修订工作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
修订后的手册基本保留了第2版的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第3版除对第2版已显陈旧落后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并以的国内外技术标准替换已作废的旧标准,同时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3版手册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21世纪初的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版手册将以崭新的面貌为铸造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先进、实用的技术工具书,对指导生产、推进21世纪我国铸造技术进步,使我国从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转变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3版手册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40多个单位的110名专家教授参加编写,而且有不少是后起之秀。各卷主编如下:
第1卷铸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伯明研究员。
第2卷铸钢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娄延春研究员。
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戴圣龙研究员。
第4卷造型材料清华大学黄天佑教授。
第5卷铸造工艺机械研究院院长李新亚研究员。
第6卷特种铸造清华大学姜不居教授。
本书为《铸造手册》的第5卷,其编写组织工作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该卷编委会的主持下,主编李新亚研究员和副主编高尚书研究员、苏仕方研究员、马顺龙研究员级高工全面负责,组织各章编写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并会同编委完成了各章的审定工作。全书共7章,各章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李新亚研究员。
第2章沈阳铸造研究所高尚书研究员。
第3章一汽集团铸造公司卢宝胜高工、王建东高工、孙树臣高工,沈阳铸造研究所周静一研究员、高尚书研究员、曾卫东研究员、熊云龙高工、谭瑞高工。
第4章一汽集团铸造公司黄健明高工、卢宝胜高工。
第5章一汽集团铸造公司卢宝胜高工、刘文辉高工、赵洪仁高工,沈阳铸造研究所王子文研究员。
第6章沈阳铸造研究所王子文研究员。
第7章沈阳铸造研究所高尚书研究员、李宝治研究员、孙逊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单忠德研究员。
本书统稿工作由高尚书研究员与责任编辑余茂祚研究员级高工共同完成。主审为沈阳铸造研究所葛晨光研究员。
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一汽集团铸造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铸造杂志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王云侠高工等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有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版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铸造行业获得很大发展,年产量超过千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是世界规模的铸造工作者队伍。为满足行业及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第1版,共6卷610万字。第1版手册自出版发行以来,各卷先后分别重印3~6次,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教授,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第1版手册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奖(暨优秀图书)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1版手册出版后的近1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入,使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手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对手册进行了修订。第2版修订工作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
修订后的手册基本保留了第1版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为我国进入WTO,与世界铸造技术接轨,并全面反映当代铸造技术水平,第2版除对第1版已显陈旧落后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并以的国内外技术标准替换已作废的旧标准,同时采用新的计量单位,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2版手册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版手册将以崭新的面貌为铸造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先进、实用的技术工具书,对指导生产、推进21世纪我国铸造技术进步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2版手册的编写班子实力雄厚,共有来自工厂、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40多个单位的109名专家教授参加编写。各卷主编如下:
第1卷铸铁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副院长张伯明研究员。
第2卷铸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裁姚正耀研究员级高工。
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刘伯操研究员。
第4卷造型材料清华大学黄天佑教授。
第5卷铸造工艺沈阳铸造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君卿研究员。
第6卷特种铸造中国新兴铸管集团公司董事长范英俊研究员级高工。
本书为《铸造手册》的第5卷,其编写组织工作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该卷编委会的主持下,主编王君卿研究员全面负责,副主编朱文高研究员、魏兵教授、车学温研究员级高工主持编写工作,并会同编委完成了各章的审定工作。各章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沈阳铸造研究所王君卿研究员。
第2章西安理工大学袁森教授。
第3章一汽集团铸造公司卢宝胜高工、纪慧云高工、范继林高工、王玉臣高工、黄河高工、常国锋高工,西安理工大学张卫华副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白彦华副教授,沈阳铸造研究所周静一研究员、高尚书研究员、宋会宗研究员。
第4章一汽集团铸造公司黄健明高工、纪慧云高工、黄河高工、徐关庆工程师、魏伟工程师。
第5章一汽集团铸造公司于占新高工、纪慧云高工、常国锋高工。
第6章沈阳铸造研究所朱文高研究员、黄明山研究员。
第7章沈阳铸造研究所孙逊研究员、苏仕方研究员、喻德伟副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金俊泽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王树杰教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袁文明高工。
本书统稿工作由王君卿研究员、朱文高研究员协助责任编辑余茂祚研究员级高工共同完成。主审为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亚研究员,副主审为沈阳铸造研究所葛晨光研究员。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一汽集团铸造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铸造杂志社和铸造技术杂志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魏飞茑研究员、郭桂林研究员、杨吉平高工、姜华工程师和沈阳工业大学谢祖锡教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
第1版前言第1版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对铸造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铸造技术与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等多种学科有关,影响铸件质量和成本的因素又很多。所以正确使用合理的铸造技术,生产质量好、成本低的铸件并非易事。有鉴于此,为了促进铸造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给铸造技术工作者提供工作上的方便,我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由铸钢、铸铁、铸造非铁合金(即有色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等六卷组成的《铸造手册》。
手册的内容,从生产需要出发,既总结了国内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也搜集了国内有条件并应推广的国外先进技术。手册以图表数据为主,辅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手册的编写工作由我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会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卷的编写工作是在铸造专业学会铸造工艺及造型材料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在《铸造手册》铸造工艺卷编委会的主持下,由全体编委及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工作完成的。编写过程中,根据各编委的专长,组织有关专家分工起草,按章汇总,主编姜希尚对全卷编写工作负责。参加各章编写和汇总的编委和作者如下:
章姜希尚(沈阳铸造研究所)、周静一(沈阳铸造研究所)。汇总:姜希尚。
第二章安阁英(哈尔滨工业大学)曾松岩(哈尔滨工业大学)、孟爽芬(哈尔滨工业大学)。汇总:安阁英。
第三章李弘英(哈尔滨汽轮机厂)、甘赞先(汽车集团公司)、刘书贤(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黄河(汽车集团公司)、吉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韩其良(汽车集团公司)、李东毅(汽车集团公司),参加本章编写工作的还有:孙宝琈(沈阳铸造厂)、李端(汽车集团公司)、柳刚(汽车集团公司)、郑际蔚(汽车集团公司)、张晓英(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汇总:李弘英、甘赞先。
第四章甘赞先、刘亚民(汽车集团公司)、王瑞昌(汽车集团公司),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顾培根(汽车集团公司)。汇总:甘赞先。
第五章李承忠(汽车集团公司)、钟鼎禹(汽车集团公司)、刘书贤、李弘英。汇总:李承忠。
第六章朱文高(沈阳铸造研究所)、李承忠(汽车集团公司)、刘书贤(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彭仁山(汽车集团公司),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孟宪明(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张浦(汽车集团公司)、朱涤新(哈尔滨汽轮机厂)。汇总:朱文高。
第七章杨恩长(沈阳铸造研究所)、白彦华(沈阳工业大学)。汇总:杨恩长。
全卷汇总工作由副主编杨恩长负责并与编委朱文高共同完成。
参加本卷分章审稿的有全体编委、吉庆、胡茂丰(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宋新华(沈阳工业大学)、祖兴民(沈阳机床厂)、邓茂安(沈阳机床厂)、田英志(沈阳中捷友谊厂)施与众(沈阳铸造厂)、徐顺庆(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
参加全卷统稿、审定的有全体编委、吉庆、责任编辑余茂祚(机械工业出版社)、主审谢明师(沈阳铸造研究所)、副主审李维镕(沈阳铸造研究所)。
编委周昭铭(汽车集团公司)在组织本卷篇幅较多的几个章节的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保证全卷的完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卷的编写得到了沈阳铸造研究所、中国造型材料公司、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和沈阳铸造厂的大力支持。施与众、张闻博(青海省机械工业厅)覃本德(沈阳铸造研究所)、褚成田(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丁能续(汽车集团公司)、吴涛(汽车集团公司)、傅耀民(汽车集团公司)等专家,为本卷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对上述单位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者在本卷编写过程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当代国内外铸造工艺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中行之有效的成熟技术,但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工作量浩大,加之编者水平所限,能否实现预期目的,有待于读者和专家们的评判,错漏不周之处,尚请批评指正,以便重印、修订和再版时予以订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