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1. 颠覆传统认知!说服教育,就是逼孩子认输!
点醒几千万中国家长!说服教育,教出的是自卑、顺从、没主见的孩子!
说服教育的本质,是家长赢了道理,孩子却丢了自信!
2. 孩子叛逆问题逐一攻破,超实用!
孩子任性、叛逆、撒谎厌学……超丰富真实案例,逐一攻破孩子各种叛逆问题。
不说服、不威逼利诱,照样能培养出懂事、配合的好孩子!
3. 两位实战型心理学家,提出“让孩子配合的6大原则”
不控制,尊重,信任与授权,制定规矩,有爱观察,同一阵营。
结合心理学原理,让孩子不再叛逆,自觉守规矩!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还是不听、不理解、不配合?那是因为,说服教育根本就是错误的!
说服教育让家长“赢得”了道理,却让孩子成了被迫认输的一方。假如孩子不肯认输,就被判定为任性、叛逆、不懂事。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从说服教育的四大后果——省事儿、长不大、自我价值不足、叛逆出发,深度剖析了说服教育的弊端,并基于心理学理论,结合生动真实的案例,提出基于尊重、信任、授权的六大教育原则,让孩子“真听、真懂、真行动”,并为广大父母提供全新的亲子相处模式。
|
關於作者: |
王莲君,两个孩子的妈妈,擅长和孩子斗智斗勇,还能成为孩子亲密战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个性化教育专委会学术顾问;中关村雏鹰人才(教育项目创业);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朱彤彤,七年留德经历,美茵茨大学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积极养育课程导师,催眠师。SMILES儿童专注力系统课程研发者和创始人。拥有多年社会情绪学习(SEL)课程研发和教学经验,并曾参与上海市教育局的情商培养项目。
|
目錄:
|
Part 1? 为什么给他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就是不听?
1.父母讲的大道理究竟是什么?
2.讲道理,2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
3.没有共鸣的讲道理,是单向输出的爱
4.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平等对话的位置
5.讲道理,如剑也如花,关键是直指心灵
Part 2? 谁都不能被说服,孩子也是
1.藏在被说服中的五种孩子
2.孩子不需要说服,家长却需要
3.说服带给孩子四种后遗症
4.孩子不需要说服,而需要沟通
5.不要试图说服孩子,要与孩子商量
Part 3 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越想远离你
1.说服里的爱是控制
2.莫让过度控制阻碍了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3.做少说禁令的父母,学会客观表述
4.不要限制孩子的情感表达
5.爱控制孩子的父母内心是失控的
Part 4 彼此尊重的沟通,而不是说服或呵斥
1.孩子也需要尊重,拿出你的人格力量
2.爱与肯定:我爱的是你本人,我尊重你认为正确的选择
3.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做决定,和善而坚定的执行
4.记住!提示,而非命令
5.寻求孩子的帮助:宝贝,我需要你的帮助
6.不带修正、贬低或者评判的倾听
7.让孩子做自己的决定,但又不放弃他们
8.反转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2<2r />
9.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
Part 5 信任,授权,让孩子去尝试
1.为什么不要去说服孩子
2.对孩子授权而不是驱使
3.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4.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至少完成2后一个步骤
5.给孩子信任:“我相信你会弄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6.尊重:“当你愿意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随时都在你身边。”
7.表达底线:“如果老师打电话给我,我会把电话递给你。”
Part 6 用家庭规则培养良好家教
1.要以非常民主的方式召开家庭会议制定规则
2.制定家庭规则的注意事项
3.“坏的惩罚”与“好的结果”
4.如何奖励才有效?
5.执行规则的特别注意事项
6.正确地和孩子 “讨价还价”
7.用建设性的话语“春风化雨”
8.让孩子明白,他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Part 7 从有爱客观的观察开始
1.要充分了解孩子,就要有意识地主动观察
2.观察要善用感知觉的力量,包括第六感
3.发现隐藏的情绪
4.情绪的体验、调节与表达
5.观察是一回事,但监视是另一回事
Part 8? 我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1.父母要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2.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3.和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
4.合作的2好途径,就是平等、尊重地解决问题
5.耐心、理解和包容,你就是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
|
內容試閱:
|
不说服,被尊重的孩子才讲理
王莲君
你想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吗?
当然。
你想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吗?
当然。
醒醒吧,你在痴心妄想。
独立和听话,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独立的本质是有自我的思考、决定、负责能力,它的核心是自我。而听话是听谁的话?毫无疑问,你的。所以听话的孩子要放弃自我,听从你的声音。没有了自我,孩子怎么独立?
有趣的是,很多父母无视这个矛盾,乐此不疲地努力着,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特例。而父母惯用的手法,就是说服。说服没有打骂那么激烈,我们常认为它不会压制孩子的自我。同时,说服又能让孩子听话。这样很自然的说服就受到了青睐。
可是在说服里,有人说,有人服,就有人赢,有人输。你想成为输的那个人吗?如果你摇头了,那就只有孩子输。然而,从本性上来说,孩子也不愿意输。所以说服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妥协,违心地让自己输。要么孩子不听话,死活不认输,把我们气个半死。
说服经常搞得两败俱伤,但我们却死心不改,总是不自觉要说服孩子。为什么?这里面有我们的骄傲自大,更有我们的害怕失控。
在说服这件事儿上,我深受其害,又不知不觉让我的孩子也深受其害。我母亲能说出很正能量的道理,但是年纪越大,我越反感这些道理。比如,她会说:“情绪是心魔。”在我没有思辨能力的时候接受了这个观点,成了一个没脾气的人。但我常发现有内心的纠结,在工作上和同事有了摩擦,我明明有情绪,却不让自己发火,还自我安慰“一切都是身外物”。可是,心里却忍不住愤愤不平。后来学了心理学,再看自己,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完整过:我不接受会生气的自己,内心是分裂的。于是我从乖乖女变成了叛逆者。曾经让我服气的道理,后来都成了我打倒的对象。
轮到教育自己的儿子小九时,我却不自觉成了一个道理库,面对这个“无知”的小家伙,我总有一堆道理:早饭吃得要像皇帝,缺少蛋白质可不行,来,吃鸡蛋。春捂秋冻,来,多穿点。早睡早起身体好,九点了,赶快上床……说这些话时内心有莫名的骄傲“瞧,我是正确的……”孩子有时会反问:“我喝豆浆,也是蛋白质,为什么还要吃鸡蛋?”“这两种蛋白质不一样,人体需要丰富的蛋白质。”小家伙懵懵懂懂说不过我,只好不情愿地把鸡蛋塞进嘴里。我得承认,我喜欢这种“赢”的感觉,这让我感到一切是顺利的。相反,如果哪天没有说服儿子,我就会觉得很不顺,甚至怨恨他:怎么这么不听话?有一天儿子放学,我拿着跳绳对他说:“走,陪你跳绳去。”“我不想去。”“小孩子经常运动身体好。”“我就是不想去,要去你去。”我开始用各种方式威逼利诱,但儿子的回答始终都是:“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我当时真有冲动直接骂他一顿,把他拎到楼下去。但最后我还是一个人出门了。为什么我会对他不下楼跳绳这么生气?我问自己。深层次觉察,发现是我把对小九爸爸健康的恐惧投射到了他身上。小九爸爸爱美食却不爱运动,三十三岁就得了冠心病,这让我对小九的运动格外看重。而当他宅在沙发上时,内心的恐惧就让我失控,觉得儿子的生活没有安排好,想方设法要让他起来动一动,却没有意识到我在控制他对生活的安排。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尊重孩子,给他平等权,也是因为自大和恐惧。如果我们敢试一试,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给他平等的选择权、决策权。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并不是蛮不讲理的,相反是很讲道理的。就像小九喜欢吃冰激凌,有一天,他拿到了自己的零花钱:五块钱。他问我:“零花钱是我的,我就有权支配它吧?”我有种不好的预感,万一他买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办?但我还是决定大胆点,就对他点点头。他高兴地拿着钱就进了超市,买了一小盒冰激凌。要知道,当时刚下完雪,气温是零下。他回到家,拿勺子吃了三勺,然后就把冰激凌冻起来了,说明天再吃。看,孩子是不是很讲理?
这本书由我和朱彤彤老师合作完成:前四章是我写的,后四章由朱老师执笔,其中,有很多我在教育儿子小九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也有我和朱彤彤老师作为亲子讲师积累的技巧。不说服孩子,还要让孩子服气,不容易,希望我和朱彤彤老师分享的方法能帮助到你。
在此,特别感谢王彦老师在我和朱彤彤老师写作过程给予的培训和指导,没有他,这本书很难和大家见面。也感谢我的家人们,是你们的支持和陪伴让我耐住寂寞完成了这本书。再读内容,一切很值得。
父母嘴里这么多大道理,都是从哪儿来的?
你能立刻想起的父母经常说的道理是什么?
小时候,可能是“乖,听话,不要乱跑……”
上学了,住校了,可能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按时吃饭,注意身
体……”
毕业了,成家立业时,可能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或伴侣)……”
父母说这些话时,你的大脑中会不会冒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不能乱跑?
为什么一定要按时吃饭?为什么找稳定的工作?可父母很少想为什么,因为他们
被自己的父母和所处的社会同化了。每一代人都会被上一代灌输一些信念,这些
信念一开始往往是对的,是有保护作用的。于是,在代代相传中,这些信念成为
道理被人们无条件的遵循。后来者不知道道理存在的原因,变成了盲目服从。然
而,时过境迁,不变的道理遇到变迁的时代,不但没有帮到人,反而成了约束。
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到一个笼子里,上面挂一串香蕉,并安装一个自动监
测装置。一旦有猴子要去拿香蕉,自动监测装置就会控制水龙头向笼子喷水,所
有猴子都会挨淋。
一开始,有只猴子去拿香蕉,结果所有猴子遭殃了。之后每只猴子去尝试,
发现都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拿香蕉要遭殃。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释放,换入一只新猴子A。A看到香蕉,想去
拿,结果被剩下四只猴子狂揍一顿。这样反复几次后,A不再试图拿香蕉。
之后,又分别换入了新猴子B、C、D、E,经过上面的操作,新的这五只猴
子都不再试图拿香蕉了。
来深度分析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信念的四个来源:
实验中,旧猴子们自己去拿香蕉,结果挨淋,它们是从亲身经验里知道了
“拿香蕉要遭殃”。这是信念的第一个来源,叫自己的亲身经验。新来的D猴,
看到C猴想拿香蕉就被打,于是D猴就乖乖不去尝试了。这说明信念的第二个来
源是观察他人的经验。旧猴子群殴新猴子,灌输给新猴子“香蕉不能拿”的道
理。新猴子接受了,就是接受了他人的灌输。这是第三个来源,即接受信任他人
的灌输。实验中,新来的E猴,看到香蕉,再看大家都不去拿,而且靠近时还流
露出恐惧的神情,于是自己总结出“香蕉不能碰”的道理。这是第四个来源,即
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
道理是稳定流传的信念,所以道理也有这四个来源。比如,父母经常说一个
大道理:成绩很重要。而这个道理,就有这四个来源:
第一,自己的亲身经验。自己高考成绩优异,上了好大学,后来找了好工
作,一帆风顺。
第二,观察他人的经验。同村的小王,高考成绩好,上了好大学,后来找到
好工作,事业爱情双丰收。
第三,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输。自己的父母成绩不好,一辈子活得很辛苦,不
断告诉自己“成绩很重要”。
第四,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自己总结发现:成功人士大都成绩好,失败者
大都成绩平平。于是,总结出“成绩很重要”。
猴子实验中,新猴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拿香蕉。旧猴子们达成共识“拿香
蕉要遭殃”,在当时实验条件下是对的,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他们阻止新猴子拿
香蕉,也是为了新猴子们好。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条件变了——自动监测装置
撤除了(拿香蕉不会挨淋了),而猴子们还固守原来的信念,是不是也丧失了得
到香蕉的机会?这就是道理,它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却也把事情限制在已知
世界中,没有惊喜的可能。
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可能从小父母告诫你:“读课外书浪费时间,好好学习
去。”当我们认同了这个道理,我们也会继承它,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
看看这个时代,要学好语文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反而要大量阅读课外书。所
以,原来有用的道理变得没道理了。
从道理的四个来源来看,道理也并不总是对的。
自己的亲身经验获得的道理,准确讲应该叫作个案,是个小概率事件。
用个案得出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就被限制在你的人生里了。比如,我母亲
做企业,一开始和别人合伙,结果赔了很多钱,于是,她就教育我:合伙的生意
不能做。但到了社会,我发现不做合伙的生意,只能做个体户。如果我认同她的
道理,事业就被限制了。
观察他人的经验得来的道理,一是不全面,二是条件可能改变了。
我曾经给儿子小九读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很好说明了从别人的经验得
来的道理并不可靠。故事中,一个猎人回家路过一条河,不小心,砍柴的斧子掉
进河里了。这时,河神出现了,拿了一把金斧子,和猎人聊了两句。河神钻到了
河底,再探出头拿了一把银斧子,两人又聊了几句。河神又下河了,然后又拿出
一把铁斧子。最后,猎人把三把斧子都拿走了。
这件事被躲在大树后面猎人的邻居看到了。第二天他也过河,不小心也把斧
子掉进了河里。这时,河神也出现了,拿着一把银斧问:“这是你的吗?”猎人
大喜,说:“对,是我的。”刚想去接,河神消失了。
这就是从他人经验得来的道理,很多时候不全面。即便全面,条件可能也改
变了,开玩笑说:第二天的河神可能没有第一天心情好,所以斧子就全收走了。
接受他人灌输得来的道理,往往一知半解。
比如,老祖宗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父母也这么说。但生活里,我们总会发
现,一些人一直在失败,从未成功过。这又怎么解释?
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带有太多主观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的思考,总是建立在自己对人、事、物的认
识之上,很难客观中正。
这样看,道理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家长不提升自己的信念,讲得道理越多,
对孩子的限制越大。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念?
第一,父母讲道理前,先问问自己。
(1)我为什么讲道理?
很多时候,父母的道理只是为了说服孩子。希望孩子多吃点时,就对孩子
说:“慢慢吃,细嚼慢咽身体好。”可早晨要迟到了,又来催孩子:“快点把粥
喝完,快点把鸡蛋吃了。”前后不一致的道理,只是为了孩子“听我的。”
而想养出独立的孩子,就要敢让孩子做主,敢对他说:“这次听你的。”
(2)这个道理真有理吗?
有些道理是我们学来的,又使用在孩子身上,但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可能
没有深想过。就像我们会对孩子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一天上台湾吴明建老师
的课,他问我:“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失败?”我瞬间就愣住了,可见我并没有对
这个习以为常的道理深想过。后来留意观察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发现失败能
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有人善于从失败中做总结,这样,失败就有了价值,成为
成功的垫脚石。相反,那些失败后没心没肺不总结的愣头儿青,往往下次还会在
同样的地方跌倒。
既然我们知道的很多道理并不见得真有理,我们不妨少跟孩子讲道理,而是
让他去做、去思考,起码他能有自己的感受。
(3)自己是否做得到?
我在父母课堂讲课时,家长都喜欢坐在后排,也不积极回答问题。我问这
些家长:“你们希望自己孩子上课有什么表现?”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
想让孩子积极点,多主动发言。”道理没有错,可家长自己做不到,怎么指望孩
子能做到呢?
第二,多听孩子讲一讲。
父母的盲区,可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照见。多听听孩子的建议,常会让你有
恍然大悟的感觉。
儿子刚上学时,有一天回家,我和他爸爸都在忙工作,没空管他,爸爸把他
带回书房,对他说:“到家先写作业,完成作业再吃饭。” “可是,不吃饭,
哪有力气写作业?”爸爸觉得有道理,我听到了,觉得孩子虽然可能是想拖延时
间,但确实有道理。于是,先做了快餐,小九吃过后,就乖乖写作业去了。
孩子的思维没有束缚,常能看到大人忽视的细节,如果能多听听孩子讲的道
理,父母会更容易看见自身的盲区,然后去调整。
道理是已知世界的总结,孩子却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用已知的道理,去指
导未知的探索,孩子天然排斥。不妨听听孩子的道理,也许不成熟,但却真实。
在真实中,每个父母才能看到盲区,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念。
讲道理,最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
生活里,哪个家长没给孩子讲过道理呢?我的同事说起自己父母就爱讲道理
时,一脸无奈。而轮到他带孩子,也是一套套的大道理。不知不觉,我们成了自
己最讨厌的样子。
讲道理,究竟有没有用?
前年,在父母课程上,我见到一位新加坡妈妈。她提到儿子,唉声叹气。
本以为她有大问题,结果她说:“我儿子有个特别讨厌的习惯,回家进屋袜子
乱扔,可是装袜子的筐子明明在门口,就是随手放进去的事儿。”她的儿子已经
十几岁了,这个讨厌的习惯,她从儿子小学就开始扳正,到了高中却一点儿改变
都没有。
生活里,你有没有特别想让孩子改掉某个坏习惯,但无论怎么说都没效果?
后来,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家长特别有毅力:“没用我就一直说……”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听吗?
第一,道理是你请来帮忙的。
坦白吧,很多时候,道理是你搬来的救兵,就是为了搞定孩子。就像这位新
加坡妈妈,她反复跟孩子讲的道理是:“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其他地方弄脏
了……”这话就是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争不吵,按
自己的想法来,默默和妈妈抗争。这是孩子心智成长中必然的一种抗争,也许他
说不清楚为什么,但只要有人想搞定他,成长中的自我很自然地就开始反抗。
反过来看这位妈妈,她真的是气孩子把袜子乱扔这件小事吗?
表面看如此,但深层次分析,她气的是孩子不听她的,让她产生了挫败感。
对于一个全职妈妈,孩子好就意味着自己成功。而孩子好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听
话懂事有礼貌。所以讲道理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帮手去控制孩子,试图把孩子变成
一个“好”孩子。
这样看来,孩子不听你的道理,虽然不免心痛,但更应该庆幸:自己的控制
失败了,孩子独立的自我却成长起来了。
第二,道理多次重复,陷入超限效应。
道理没用时,你会怎么做?很多家长的方法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坚持重复
说。如果做事,这是个好习惯,一万小时定律,什么事儿经过刻意训练就会有结
果。但是教育人,这却是个愚蠢的习惯,尤其是坚持重复说一个道理,只会让孩
子越来越烦,最后直接屏蔽掉你。
心理学上讲的超限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什么是超限效应?要从一个故事
说起。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募捐。一开始,他被
感动了,准备捐款。可过了会儿,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少
捐点儿。又过了会儿,牧师还在讲,他决定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
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捐款,还偷偷拿走了一些捐款。可见,当道
理讲得太多,太频繁,道理就成了干扰,让人不胜其烦。家长的道理讲太多,就
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多说比不说,效果更差,因为过犹不及。
第三,道理背后,有两句对孩子伤害最深的潜台词:“我是对的”和“我是
为你好”。
这是对孩子极有杀伤力的两句话。一项街头调查表明,80%的父母都说过类
似的话。即便我们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话中也常暗含这样的潜台词。就像这位
新加坡妈妈对孩子说:“不要乱扔袜子,袜子上细菌多……”这句话就暗含“我
是对的,而你乱丢袜子是错的”。长期对孩子这样说,孩子会出现两种状况:一
种是自我意识被打压了,依赖父母,不敢自己做决定,因为自己是错的,必须听
父母的才对。另一种是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受到打压却反弹回来,和父母对着
干,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是为你好”,会强迫孩子感恩,造成孩子内心的分裂。这个新加坡妈妈
对孩子说:“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其他地方弄脏了……”潜台词是:“我是
为你的健康着想,我是为你好。”后来她和儿子关系缓和了,聊起这件事儿,儿
子说自己的感受是:“家应该是放松的地方,为什么进门还有这么多规矩?袜子
必须放筐里,好约束。”如果孩子接受了家长的暗示“是为我好”,就意味着他
必须拒绝自己的感受;如果他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他就只能拒绝妈妈的唠
叨。这必然造成内心的分裂,而所有的分裂都会让人痛苦,孩子也不例外。
讲道理,爸爸妈妈不一样
家长热衷讲道理的原因很多,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是因为讲道理不用
触碰情感。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是害怕触碰情感的。情感会带他回到自己的
小时候,激活成长中不愉快的经历和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渺小。长
大后的男人,不接纳自己的渺小,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去触碰曾经的感受。只
是在理性层面讲道理,这样就会很安全。
然而不碰触感受的讲道理,怎么会有情感共鸣?讲道理就成了就事论事,对
亲子关系没帮助。时间长了,孩子对爸爸的不满意不在于他讲得有没有道理,而
在于他是否理解、关怀自己。
与爸爸讲道理时的理性不同,妈妈讲道理,更容易去刻意感动孩子。关于
男人和女人大脑的差异,已经出现了众多研究结果。目前,公认的区别在于:女
性大脑工作时,左右半脑同时开工,且联系密切;而男性大脑工作时,往往在单
一半脑(多是左脑)内部进行,左右半脑互动频率很低。所以,女性即便是讲道
理,也混杂了很多感受,是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交叉运作;男性讲理时,是
在单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确保逻辑严密。
这样看,妈妈讲道理更感性,就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很多妈妈讲道理
时,会陷入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去觉察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同事程平曾提
道:小时候把妈妈做的便当偷偷倒掉,因为太难吃了。结果,被妈妈发现后,妈
妈就开始声泪俱下地说:“你妈小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你还挑三拣四?”程
平的妈妈是个孤儿,又经历过粮食紧缺时代,只要讲到吃,她就完全陷入自己的
不幸经历中,完全顾不上程平了。
比起爸爸讲道理时的理性,妈妈讲道理时的情绪崩溃更让孩子害怕。如果
说前者只是双方隔着一扇门在说话,后者就是非要让你看一部苦情戏,并告诉你
你是导演。这会让孩子充满负罪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当然,这种方式的讲道
理往往很有效果,孩子无力辩驳。只是,这种心态会在孩子内心种下负罪感的种
子,让他长大后,每次想抛弃父母的教条而按自己内心想法去生活时,都会有深
深的愧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