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跨越发展的陷阱

書城自編碼: 362661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周天勇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764362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8
《 大国之策(调水改土与世纪复兴之路) 》
+

NT$ 450
《 中国:理想经济增长 》
+

NT$ 423
《 中国:增长放缓之谜 》
+

NT$ 299
《 富民与安居:中国土地住宅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
+

NT$ 573
《 城市创新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 》
+

NT$ 621
《 城市创新蓝皮书: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 》
編輯推薦:
作者从一个专业的经济学者角度,实事求是,运用大量的数据,认识我国经济的现状,分析了其隐藏在表象后的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为广大读者带来专业的解读。
內容簡介: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下行危机不断增大。如何跨越这发展的陷阱? “新常态”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本书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三方面内在原因,解读了经济下行的各种风险,分析了扭转风险所面对的优势,并结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回顾,对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做出预判,提出中国实体经济降成本政策及其配套改革方案,阐述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性和基础动能性体制改革、改革体制与盘活存量、开放和拓展增长领域的体制改革、对外经济开放改革等方案性措施,是各级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读者的必读力作。
關於作者:
周天勇,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有: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财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教授,国家发改委价格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和增长、劳动经济、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城市化、国企改革、农业经济等。在上海三联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有《劳动与经济增长》、《效率与供给经济学》、《金融风险与资本社会化》、《中国经济命运与前景的深层次思考》、《新发展经济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现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模式》、《走出决策的经济误区》、《走出发展的体制障碍》、《中国:经济运行与结构转换》和研究生用《高级发展经济学》等专著和教材。近年来就国家整体负债、公平与效率、政府各部门收费、财政体制、官民供养比、水电开发、中国增长的危机等方面发表的文章,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目錄
1扭转经济增速下行的框架性概述/ 00
11实体经济的休养生息/ 00
111降低企业成本必须减税降费/ 00
112推进降低成本的配套性体制改革/ 00
12产权改革为重,启动J型增长/ 00
13三方面基础性的体制改革/ 00
14盘活存量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改革/ 0
141盘活城乡间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0
142盘活国有经济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0
143盘活创新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0
15拓宽增长来源领域的开放性体制改革/ 0
151一些被管制领域的体制改革/ 0
152拓展新增长领域的体制改革/ 0
153放开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0
16围绕经济中高速增长布局对外经济开放/ 0
161减少对外漏损与出口替代战略/ 0
162“一带一路”思路与战略的补充与完善/ 02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三方面内在原因/ 0
21人口收缩老化与经济格局变化/ 0
211“人口坑”对经济增长的20年影响定律/ 0
212增长乏力:不能市民化的城市化/ 0
213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0
22企业高成本重创实体经济/ 0
221政府银行国企GDP分配比例的上升/ 0
222城乡居民和民营实体经济所分配的GDP/ 0
223居民消费能力趋弱/ 0
224挤压利润和高债务迫使投资增速下行/ 0
225经济增长下行的GDP挤压力流程/ 0
23国民经济流量的对外漏损/ 0
231服务贸易逆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0
232企业家资金转移的增长推动力漏损/ 0
3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及其扭转的优势/ 0
31未来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些风险/ 0
311经济增速长期下行和低位徘徊/ 0
312改革提振速度慢于经济增速下行的恶化/ 0
313金融和经济危机可能由高杠杆率引发/ 0
314税费供养失衡与温水煮青蛙的可能性/ 0
315养老金缺口与民粹化导致经济社会“希腊化”/ 0
32中美印之间未来基于人口的竞争/ 0
321中美印人口结构对比/ 0
322中美印未来人口数量和经济走势预测/ 0
323中美印未来GDP总量和均值预测/ 0
33中国经济增速的优势与潜力/
331睿智勤劳储蓄创业的中华民族/
332经济增速有坚实的基础/
333大国规模经济优势/
4经济增长的历史回顾与大势预判/
4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S型经济增长/
411改革开启经济起飞的首个S型增长阶段/
412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第二个S型增长阶段/
413加入WTO促改革形成第三轮S型增长/
42温故和判断及把握关系/
421三次经济增速上行和下行的经验和启示/
422五种叠加压力可能造成经济增速长期下行的格局/
423诊断和治疗经济增速下行的大体思路/
5实体经济降成本政策及其配套改革/
51实施综合降低成本的经济政策/
511扩张性政策对人口原因性衰退调节的失效/
512经济高成本需要供给学派政策调降/
513供给经济政策需要凯恩斯工具相配合/
52降成本必须推进的体制改革/
521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
522运输、能源和土地降成本的体制改革/
523降低企业成本与税费供养体制改革/
6经济增长:突破性和基础动能性体制改革/
61突破性改革启动新一轮J型增长/
62长远期经济增长基础动能性体制改革/
621创业就业体制改革/
622转变观念和推进生育体制改革/
7经济增长:改革体制与盘活存量/
71城乡间要素和资源流动的体制改革/
711加速市民化的体制改革/
712农村土地使用财产权制度的改革/
72国企改革与促进经济增长/
721低效率国有经济与改革的紧迫性/
722体制成本和集中风险及国有领域选择/
723切实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
73盘活创新领域要素和资源的改革/
731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732盘活科技创新存量的体制改革/
8开放和拓展经济增长领域的体制改革/
81服务业体制改革及领域的开放/
811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体制问题/
812服务业体制的分类改革和开放/
82社会事业领域向民间放开/
821目前发展民间社会组织的问题/
822拓宽社会事业领域的几个重大关系/
823发展和壮大民间社会组织层次/
83拓展增长的空间资源环境等新领域/
831通用航空领域体制改革和开放/
832土地淡水造林生态领域的开放/
833将环境保护和治理转变为创造GDP的产业/
834推进PPP体制改革吸引民间投资/
9促进经济增长与对外经济开放/
91国内外形势变化与对外开放的转折/
911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对外开放调整/
912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开放战略的调整/
92中国经济开放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921对外经济开放的优势不容置疑/
922中国“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自身的不足/
923特朗普时代:中国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机遇/
93未来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路和组合/
931构建对外经济开放宏微观调节机制/
932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
933投资、资金和进出口流入与流出平衡/
934产能转移、平衡推进和国内关联/
935“走出去”的方式和体制的转型/
936特朗普时代: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
937国内能源自主与淡水平衡/
后记/
Chapter 1The Framework Overview of Reversing 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 00
11Recuper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00
111Tax-cut and Fee Reduction Is Necessary for Lowering Enterprises Cost/ 00
112The Supporting Ttructural Rreform of Promoting Cost Reduction/ 00
12Property Reform for Rebooting the J-curve Growth/ 00
13Basic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Three Dimensions/ 00
14Structural Reforms for Vitalizing Stocks of Elements and Resources/ 0
141Structural Reforms for Vitalizing Stock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gions/ 0
142Structural Reforms for Vitalizing Stocks of State-owned Economic Elements and Resources/ 0
143Structural Reforms for Vitalizing Stocks of Innovational Elements and Resources/ 0
15Field O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s for Broadening the Sources of Growth/ 0
151Institutional Reforms for Opening up A Few Restrained Fields/ 0
152Institutional Reforms for Broadening New Ares for Growth/ 0
153Institutional Reforms for Deregulation in Fields of Social Undertaking/ 0
16Layout of Opening Strategy surrounding Medium High-Speed Growth/ 0
161Strategy for Reducing Leakage and Export Substitution/ 0
162Thoughts, Complements and Perfections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0
Contents
Chapter 2Thre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e Slowing Down Economic Growth Rate/ 0
21Population Aging and Changes of Economic Pattern/ 0
211Theorem of 20-year Delay Effect of Population Pit over Economic Growth / 0
212Sluggish Growth: Urbanization Excluding Citizenization/ 0
213Major Transition in Layou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0
22High Costs on Enterprises Hit the Real Economy/ 0
221Increasing Share of GDP by Government, Bank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0
222Share of GDP Goes to Urban & Rural Citizens and Private Real Economy/ 0
223Weaken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Capacity/ 0
224Shrinking Profit and High Debt that Causing Investment Slowdown/ 0
225GDPs Crowding out Process of Economic Downturn/ 0
23Outward Leakage of National Economic Flow/ 0
231Service Trade Deficit Impacting Economic Growth/ 0
232Growing Capital Outward Transfer by Entrepreneurs Causing Economic Impetus Leakage/ 0
Chapter 3Risks of Economic Slowdown and the Advantages for Reversion/ 0
31Risk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in Future/ 0
311Long-term Economic Downturn and Fluctuation at Low Level/ 0
312Inspiration from Reform Slower than Economic Deterioration/ 0
313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es Caused by High Leverage/ 0
314Imbalance Support of Taxes & Fees and Possibilities of “Boiling Frog” Effect/ 0
315Pension Deficit and Populist May Lead to Situation Similar as “Greeces Disease”/ 0
32Competitions Samong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Based on Population in Future/ 0
321Population Structure Comparison among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0
322Population Predictions and Economic Trends of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0
323Total GDP and Average Amount Prediction of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0
33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0
331Wise, Hardworking Chinese Nation with Savings and Entrepreneurship/ 0
332Solid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333Advantage of Scale Economy for A Great Power/
Chapter 4Review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rediction on Its Trends/
41Three Periods of Scurve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411The First Stage of Scurve Growth Initiated by Reform/
412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ch Advanced the Second Scurve Growth/
413Entry into WTO Promoteed Both Reform and the Third Stage of S-curve Growth/
42Reviews, Appraises and Relationship Analyses/
421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ree Cycles of Economic Upward and Downward/
422Superposition of Five Trends Which May Cause Long-term Economic Downturn/
423General Ideas of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for Economic Downturn/

Chapter 5Cost Reduction Policies and Supporting Reforms for Real Economy/
51To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olicies for Cost Reduction/
511Ineffective Expansive Policies on Causal Decline of Population/
512High Cost Needs to Be Lowered from Supply-side/
513Supply-side Policies Embracing Keynesian Policies/
52Several Indispensable Structural Reforms for Promoting Cost Reduction/
521Reforms on Financial System/
522Structural Reforms on Lowering Costs in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Land/
523Structural Reforms on Lowering Costs for Enterprises and Taxes & Fees/ Chapter 6Economic Growth: Structural Reforms as Breakthroughs and Basic Momentums/
61Initiating New Round of “J” Shaped Growth by Achieving Breakthroughs in Reform/
62Establishing Basic Momentums for Long-term Growth/
621Structural Reform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System/
622Idea Changing and Advancing Structural Reform on Birth Control/
Chapter 7Economic Growth: Structural Reforms and Liquidizing Remnant Assets/
71Structural Reforms for Mobility of Factors and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711Speed-up Structural Reforms on Citizenizaition/
712Reforms on Land Property of Usage in Rural Areas/
72Reform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721Low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Urgency for Reforms/
722Institutional Costs, Risks of Concentration and Choices of State-owned Domains/
723Firmly Promote Structural Reforms 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73Reforms for Liquidizing Factors and Resources in Innovative Domains/
731Problems of Liquidiz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ock and Resources/
732Structural Reforms on Liquidiz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ock/
Chapter 8Reforms for Opening up and Expanding the Fields of Growth/
81Reforms and Opening of Service Industry/
811Institutional Problems about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812Reforms on Service Industry System and Its Opening/
82Opening Social Undertaking Toward Private Capital/
821Problems of Social Associations Development at the Moment/
822Broadening the Major Relations of Social Undertaking/
823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Hierarchies of Non-Official Social Undertaking/
83Expanding New Fields: Spac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831Structural Reform and Opening of General Aviation/
832Opening the Fields of Environment Such as Fresh Water and Afforestation/
833Tur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to Industries Producing GDP/
834To Attract Private Investment by Advancing Structural Reforms of PPP /
Chapter 9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Openingup/
91Change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ransition of Chinas Openingup/
911Adjustment of Opening-up Based on Domestic Economic Situations/
912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hinas Opening Strategy/
92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Economic Opening/
921Unquestionable Advantages of Opening-up/
922Risks and Shortcomings of Chinas “Going Abroad”/
923Trumps Age: Uncertaintie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93Thoughts and Combinations of Opening-up Strategy in Future/
931Constructing Macro and Micro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pening-up/
932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xport Substitution/
933Investment, Capital, Balancing the Inflows & Outflows and Stabilizing Economic Growth/
934Industrial Capacity Shifting, Balanced Progress and Domestic Interrelations/
935Patterns of “Going Abroad” and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936Trumps Age:Chinas Insisting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937Domestic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Balanced Fresh Water/
Postscript/
內容試閱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时的142%开始下行,到2016年已经长达9年。增长速度为8%以下的2012年到2014年,学界、企业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包括国际人士,大多对未来还较为乐观,以为中国经济下行是暂时的,增长还会恢复到8%以上的高速状态。进入2015年和2016年,国内各界,甚至国际上,学界、政界和企业界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下行的严峻性和可能的更加长期性。
一、究竟应当怎样研究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增长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了33年。学界对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机理解释,推进了以中国为案例的经济学分析的进展。然而,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点一直下行的内在机理的各种经济学解释,都不能令人特别信服。笔者主持撰写的《繁荣的轮回》一书中,给出了本次经济下行内在和深层次原因的解释,从人口生育、增长、结构和流动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20年滞后影响规律等方面,对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规模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做了经济学逻辑性的诠释。
除了基础的人口收缩、老化因素外,一国经济增长速度长时期的下行往往伴随着多种变量的作用。在这本《跨越发展的陷阱》书稿中,笔者描述了政府税收及行政收费、社会保险金、土地出让金等负担过重,融资、运输、能源等成本过高,以及2013年以来国民经济内外资金、投资、消费等从净流入到净流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原因。
自序经济学有点像医学。人们需要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和工具,去找出国民经济静态状况和动态过程中结构失衡、分配不公、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增长低迷等各种各样困扰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国家和情况,搞清楚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及其组合,也就是想出很多方案,评价各种方案的风险、时间消耗、代价和效果,提供给决策者权衡和选择,然后制定政策和执行落实,反馈观察,终要解决问题。
当然,运用经济学来解释一个国家的成功发展,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推动经济理论的发展,并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学习的样板,提高成功国的威望,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和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学学者而言,发现研究问题在哪儿和是什么,其成因是什么,有多少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方案有什么利弊和风险,如何克服阻力及对冲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等,是更为重要的责任和工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可能更需要的是这样的经济研究。
研究一国的经济问题,需要了解国情、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观察流程,纵向回顾、横向比较。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未达到75%的水平,城市化的推动力还可以使未来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速度15年到20年。然而,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而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实行了指导性的计划生育,绝大多数国家没有实行。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而对这一点视而不见,无论如何都是有缺陷的。中国的土地、户籍、教育、住宅、医疗、养老等体制与其他国家也是不一样的,相当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青出老回”,而且相当多农村老年人是过去可以城市化而被体制所阻变老,这部分巨额人口中很多也不可能再城市化,而是会终老于农村。因此,不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不观察人口的实际流动过程,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行简单的类比,而不进行国与国之间重要方面的差异性比较,结论肯定是错误的。
前面已述及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搞清楚和了解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怎么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呢?因而,经济研究首先要允许讨论问题,有的可能还较“热”,如财政收入和税负率、计划生育、土地体制、产权结构、资金外流等,要分析它们对企业投资和经营的影响,分析人口变动的经济后果,分析与土地有关的投入和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分析产权与投资积极性、资金流动、汇率稳定基础等的相关性,这样才能搞清问题发生的机理和在此基础上开出解决问题的“方子”。其次,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其实,经济研究,真正找出问题及其发生的机理,拿出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许多不同观点争论、综合的结果。毕竟一派学者的看法和建议总是会有想不周全,甚至是没想对的情况。单听少数人的意见,不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往往会错误拍板和决策。比如说,只听一面之词,认为中国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了,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会更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只是由于经济治理不力,以此来决策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显然是错误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客观的经济研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进步,也要顾及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利益。我们要做这样的政策研究既要讨论产权、分配的保护和规则,对技术创新、再投资的激励,使社会更多地创造财富,使国家成为有竞争力的强国,又要考虑如何通过教育体制培养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鼓励创新创业和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使低收入人群向上流动的机制,用积极的方式推进收入和财富分布的大体公平化,还要设计税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体制,通过再分配的办法促进社会消费和共同富裕。研究不能化,不能因研究者本人的立场或迎合多数人的利益,而反对合理的公共收入;也不能只站在一方立场上,而不提出税费负担太重、供养规模没有控制住、土地财政扭曲、制造业成本太高等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治理能正常运转、执政成本节约、财政收入开支受人民监督的阳光和现代的财政税收体制。当然,这需要触及利益,因而需要壮士断腕的改革。
二、经济增速下行危险与翻转为上行的有利条件
笔者认为,由于人口增长曲线前20年向下急转弯,后来的斜下以及再后来的5‰;左右和以下的低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下行的压力很大,其后长期在15%~2%的速度徘徊的可能性极大。未富先老和未强先衰,加上降低企业成本改革的艰难性和对外经济开放的复杂性,造成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各种问题的风险在加大。重点有:人口增长长期低迷对经济增长产生下拽力;改革支撑起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变动、企业成本、对外漏损等造成的经济下行速度;由于经济下行,亏损和破产企业增多,形成大量的呆坏账,与银行等体系的借贷等关系恶化,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由于供养规模没有得到控制,经济下行时税费等政府收入减少,国家结构中上层建筑的需求与经济基础的承受能力之间发生严重的危机;经济下行时,收入减少,失业增加,房贷等压力加大,贫富分化,怨气积累,社会有可能民粹化和化,动荡的危险性加大;而随着人口收缩和少子化、老龄化加剧,未来越来越大的养老金需求和资金收支的缺口将危及财政和金融体系;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人口老龄化产品中养老成本太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在未来中、美、印人口和经济的竞争中,我们也处于不利境地。
除了前述过低速度增长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危险外,我国人均GDP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低迷,也会使人民收入的增加放慢,使政府提供幼托、教育、廉居、医疗等各方面公共和准公共服务的能力枯竭,而且我们还需要积累雄厚的财富去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养老保障问题。经济低速发展,就没有财富向这些方面分配和倾斜的源泉,所以不能放任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过度地下行。
作为引领欧亚大陆东部文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会因为20世纪后30年及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变动及其惯性的后果而逐步衰落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是世界大家庭中睿智的民族之一,富有勤俭储备、创业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庞大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积累了大量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今非昔比,领先技术占到了全球的19%左右,研发投入超过了GDP的2%,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城市、交通通信、工业、能源等基础和体系已经基本现代化,装备制造和配套以及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设施甚至优于一些发达国家;一个人口近14亿规模的大国,本身就具有人口密集而形成的网络经济、分工协作的经济性、产业门类齐全、新技术容易产业化、消费和投资市场规模较大等多方面的大国规模经济优势。对外经济中,中国的资金供给、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等也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前面的路途坎坷艰难,但这是我们扭转经济颓势、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及信心所在。何况,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各有自己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三、如何将经济增速下行扭转为上行:对一些观点的盘点
学界对于如何支撑和重启新一轮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各有各的看法,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主要的主张和建议。
自然淡定和人口变动有益论。2013年前后的两三年中,学界曾以为,本轮经济增长下行是一次自然的波动,增长速度会自然恢复,甚至一些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关系派学者认为,中国过去的人口政策给目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促进未来经济健康增长的因素。面对现在问题的严峻性,大多数学者似乎已经放弃经济会自然恢复到过去高速增长的看法了。人口变动有益论则会将人们的看法引导到经济增长下行是因为理政能力不足所致的误区上。
外因和强刺激论。这一观点认为,这次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所致。中国经济本身因城市化水平较低而存在发展潜力,还会以8%以上的高速度增长15~20年,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如同1998年一样,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强刺激,将经济增长速度拉上来。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1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基础是1978—1987年中国后一波人口高自然增长率延后20年产生的劳动力供给效应与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欧美资金进入和出口导向工业化相结合的高增长。1998年的财政政策只是起了辅助的作用。而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是20年前的人口增长速度下行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的困难在于:你可以通过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印出货币来,但是在财政政策项目上得工资的劳动力在减少,用货币消费的人口在相对萎缩,这不是经济自然波动而形成的间歇性总需求收缩,而是一种国民经济器质性的总需求萎缩。前者可以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调整,而后者则无法借此来进行根本性的解决。实际上,中国2009年实行强刺激经济政策撑起2009—2011年的速度后,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下滑到现在。日本安倍政府上台后也实施了宽松刺激的经济政策,但日本的经济增长仍然低迷。实践证明,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有时很难以短期扩张的经济政策改观。当然,我不是说未来不需要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技术创新论。许多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将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动能。对此,我也十分认同。但是,想将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拉起来,目前看来需要一批成熟的颠覆性技术,并可以大规模进入产业领域,能大规模化投入生产,供给消费和生产使用。从我国在世界先进领域中所占的位势、颠覆性技术群的储备等方面看,可能还达不到可以推动一次产业革命的能量。通过积累,借助颠覆性技术群在中国形成爆发式的产业革命,我认为早也要到2025年左右。
创业支撑论。当然,没有大众创业,速度可能下滑得更严重,失业将更严重。但是,把它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力量仍然不够。
此外,学者们也提出各个方面的改革,期望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项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都不可能有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下行扭转为上行的力度。有的学者认为,新的经济开放能推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中高速增长。然而,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过去的资金、技术、产业等净流入和货物出口高速增长国,变成了资金、技术、产业净流出,货物出口负增长和服务贸易逆差国。如果没有正常国民收入的回流,如果不能有效地带动国内关联产业,对外投资不可能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如同过去一样的推动力。一些学者也认为,要放开生育限制,增加新生人口,扩大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但是,新生人口对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产生推动力,在于其20年以后成为劳动力供给者、创新创业主力、住房和汽车购买群体等,因此,新生人口增长在短期内无法强劲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因此,扭转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需要找出国民经济增长被抑制动能的部分、内生动力源部分、需要盘活和开拓的动能部分,对症下药地进行改革,并且在对外经济开放中尽可能地获得动能,减少动能的流出漏损。
四、如何将经济增速下行翻转为上行:笔者开出的方子
那么,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中高速增长呢?这本书思考和编制了一个系统的方案,这里做一些说明和解释。
其一,什么是抑制中国经济增长为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是实体经济的高成本。必须采取大力度的措施,减税清费、下调社保费率、改革和废除土地财政,降低融资、能源、交通、土地等企业成本。如果因为这些改革难度太大,绕过它们而以其他办法寻求恢复制造业的动能,根本不可能实现恢复国民经济体力的目的。借用中医上的说法,就是国民经济要减轻负担、休养生息。
其二,从1978年以来三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下行扭转为上行的经验来看,需要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广泛而又深入地启动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实际上,我们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迈进,主要是在产权结构方面,这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这既是我们今天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活力不足、资源闲置等许多问题的症结,也给我们形成爆发式动能、推动新一轮经济中高速增长留下了宝贵的余地。通过比较各种办法,笔者认为,有可操作性、风险、成本小、改革阻力、大多数人都受益、公众拥护、获得增长动能的改革,就是知识产权改革,以及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不变格局下,明确土地等不动产自然人和法人使用财产权、宣布永久使用、废除行政垄断交易等大力度的改革。舍此再找不出其他更有力量的能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翻转为上行的办法。
其三,创业、创新和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为近期国民经济增长提供支撑,还将为先后推起2025年和2036年第二轮及第三轮两次国民经济上行J型增长做动能储备。目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生育限制放开等改革,均是国民经济增速不至于下滑太多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体制上看,2025年,这些改革无论如何也要基本定型,其后再通过体制改革来寻求国民经济增长爆发式动力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创新和生育体制改革的结果,一是可能在2025年左右形成颠覆性技术群,实现中国21世纪的产业革命,在本次改革动能边际梯再把增长速度拉起来一个阶段;二是可以通过2017年全面放开人口限制,鼓励生育,适当移民,使人口增长速度上行,在2036年后使经济主力人口增长速度上行,在产业革命动能边际递减的情况下,作为爆发式新动能第三次拉起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笔者认为,通过这种中远期增长动能的布局,我们在与人口经济大国美国和印度等的竞争中将会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确保能够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其四,需要盘活现有国民经济中活力不足、低效率利用甚至闲置的要素和资源。主要是通过土地与登记地产体制的改革,促进城乡之间的耕地、林地、宅基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双向流动和合理配置;通过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激发员工动力,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其竞争力;通过有关创新体制的改革,盘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研发中心的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要素和资源,调动研发人员的创造力。亦即通过盘活存量、优化配置、激发活力,使投入产出尽可能化,形成国民经济增长新的动能。

00

其五,放开有关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管制领域及拓展新的领域的体制改革。笔者认为,应当放松对旅游、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的行政管制,放松对国内民营社会资本和外资的进入限制;继续深化和扩大低空通用航空领域的改革,放开通用航空服务业和制造业;将盐碱地、生态造林、海水淡化、南水北调、环境保护等开放和转化为产业,与土地产权改革相结合,放开准入,吸引投资,扩大和开拓经济增长的新领域和新动能。
其六,随着国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要素、消费和购物购买力等净流入变成了净流出,制造品出口变成了负增长,经济开放从推进经济上行变成了可能影响其下行。特别是特朗普执政美国给中国经济开放带来了较大的变数。笔者认为,需要适应新形势,坚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的原则,坚定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通过出口升级替代、基础设施与产业分工协调、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方式的转变与体制改革等,使我们的对外经济开放为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助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能。
概而言之,笔者开出的“方子”就是休养生息(减税降费)、重点突破(产权改革),二者同时发力,由表及里;区分配套性(降低企业成本)、基础性(创业、创新和人口)、体系性(盘活三方面存量)、领域开放性(开放过度管制行业与拓展投资和增长新领域)四大不同功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体制改革;部署服务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对外开放战略。通过这些系统改革,力争从启动J型增长发端,实现新一轮中高速度的S型国民经济增长。
五、实施改革前需要做什么:不确定性和风险评估及方案的实施管理我们在理疗目前的国民经济体时,为忌讳的是,整治方案没有先解决表症的引子部分,没有除疾的重药或者大手术,没有打通经络的理疗,没有长期固本的重点药方,没有经济体与外部关系中的堵漏、回流治疗思路。整治过程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轻重不分、主次颠倒,方案碎片化,没有逻辑,相互之间不能协同配合,甚至互相矛盾和抵消,或者举措落实不下去。
1980年秋到1984年夏的四年,笔者在东北财经大学就读与投资和建设有关的专业,其中工程项目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施工管理三门课程对于理解如何改革是非常有益的。
工程项目设计的主要功能是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目的是什么、要干什么事,根据任务构思方案,将其形成一组图纸,用以工程建设方施工。然而,我们的改革往往可能到总体和初步的设计后,没有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使改革不能被执行和落实。
而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对投资建设方案是不是可行的详细分析。项目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如有无必要,建设和运营的条件如何。有无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如市场需求和规模、内部成本和收益、投资回收期、社会收益率(包含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外部性代价),技术上是不是,技术的成本是不是昂贵,会不会有更好和更便宜的技术颠覆的威胁。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分析项目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和面临的风险。如地震、飞机(核电工程)撞击等不确定性,如技术突破产品被突然替代、别国投资法律适应性等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将经济增速下行翻转为上行的一个方案,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社会项目和工程。从科学、操作和规避风险的角度看,还需要对改革方案进行项目评估,对方案整体、各个改革部分、对外经济开放的部署,甚至一项重要的举措等,进行是否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操作后果的风险等的评估。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看,前期的改革,获得利益者相对众多因改革而失去利益者相对少;而改革越到后期,触及的既得利益越来越多,阻力也会越来越大。
从改革方案来看,对于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权改革为关键,但是利益阻力小,而意识形态方面争论的阻力可能较大。而房地产税、精员简政、行政事业社会化、延长退休年龄等,将触及相当多人的利益而阻力较大,但意识形态方面的阻力却微乎其微。
从许多必须进行的改革来看,是两害间和远近间的权衡。短期来看,许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断,没有好与不好的选择,大多不得不做的可能都是短期内结果不好的事项,我们只是在大害与小害之间进行决断。长期来看,改革可以是一次大手术,是时间较短的阵痛,也可能疼痛较剧烈,但过了这一关后,可以给这个民族和国家带来良好的机制和机体,实现其长远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因为怕疼痛而不进行治疗,代际间推诿,或者搞些不太疼痛的小改革,而总是不能祛除问题形成之根本,而且越积累越严重,社会机体越来越紊乱,终爆发更严重的动荡,经济增长和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使民族和国家陷于衰落。不冒风险的改革是没有的,有时风险越大收获越大。但对于风险来自哪里、危险有多大,要进行评估和判断,要设计如何驾驭这样的风险的方案,否则也会翻车。我们在推进改革时必须冒风险,但又要控制、组合、化解、分散、对冲风险,把握好不翻车。
需要进行不同方案改革成本与收益的评估。改革需要付出代价。有的代价很小而收益很高,如产权改革;有的成本很高但不得不做,如精员简政和一些行政事业的社会化。然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支付成本却值得权衡。比如其安置化解,是尽可能通过产权改革、企业化和市场化换取,还是通过财政拨款实现,其代价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改革是政府、农民与城镇居民利益之间的再调整,比如土地产权、市场、土地财政、房地产税等方面的改革,可能会损及一线城市的利益,有利于农民的利益,增加三、四线城市政府的利益,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城镇居民的利益。其目的是将房屋回归消费品属性,挽救实体经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稳定区县级政府财政;抑制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程度,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这项改革获得的是整个体制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和健康的运行。
当然,从时间上看,改革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各个局部方案时,也应当客观和同步地进行有关方案实施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评估。如果改革方案设计5年,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再评估5年,那么,改革的速度将远远滞后于问题积累和恶化的速度,使方案和决策都成为“马后炮”。
建设项目设计及其项目可行性研究课程学完后,还有一门就是工程施工管理课。其功能:工程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工作就以结束时间来倒逼和部署;分轻重缓急、重点与配合,确定先干哪些,后干哪些;要进行阶段分配、工程组合、相互衔接、进度管理;各个工程、各个阶段要统筹安排,减少矛盾,安排时间和投入;对工程要进行任务下达、组织执行、进度管理、上下及时互动、监督反馈、解决其中问题,后保证按时、按质量、按预算完成项目,并验收投产。
因此,从一个较为科学的改革方案的设计,到方案的风险评估并形成规避和把握风险的思路,再到改革方案被执行,必须要有改革项目的科学管理和落实。有时,我们可能有项目设计方案,但没有工程施工方案,或者改革施工思路不清、施工方案粗糙、没有监督反馈、没有促进施工和防止怠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果是这样,再好的方案,也只能是文件里写一写、会议上讲一讲、墙上挂一挂、标语里呼一呼,后落不到实处,解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的问题,特别是扭转不了国民经济增速下行的格局。
本书只是将经济增长速度从下行翻转为上行作为主要的目的,完成了一个框架性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案的设计。如果要加以实施,还需要尽快做改革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改革“施工”管理方案。希望有志于中国改革的学者和智库,共同参与这个对我们民族和国家有益的事业。

周天勇
2017年2月16日

本书的阐述重点是用大力度的改革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下行翻转为上行的一个框架性方案。这里先对方案进行浓缩,做一个简略的概述。
大体的思路如下:一是降低成本,实施与之有关的配套改革,以休养生息;二是推动产权的突破性改革,以发力启动新一轮J型增长;三是推动创新、创业,启动生育体制改革,孕育颠覆性技术群、保持民间活力、恢复人口元气,支撑经济增长速度,并储备2025年和2036年两次J型增长的动力;四是进行一些领域的体系性改革,有进有退,有弃有争,以盘活要素和资源,激发其活力,提高其配置效率;五是进行一些领域的开放性改革,以开放教育、医疗服务业,拓展通用航空、未利用土地改造、生态环境资源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准入新领域,扩大民间社会事务领域;六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为目的,调整对外经济开放战略。
11实体经济的休养生息
企业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改革,已经不能再拖延,否则,实体经济将全面崩塌。应当尽快实施以下降低企业成本的经济政策和与之配套的体制改革。

1扭转经济增速下行的框架性概述
111降低企业成本必须减税降费
一是要推出组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的全部收入不得超过中国每年GDP的30%,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2~5个百分点,社保综合费率降低到30%,小规模企业纳税起征点从目前的每月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废止一切除税收和社会保险金以外的行政收费项目,土地出让金改为房地产税,企业用地可以以土地财产权所有者入股的方式降低土地成本,政府的各类罚款要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启动需求侧的财政和货币改革与之相配合:政府实行上述休养生息经济政策时,会发生收入减少和支出扩大的两难情况。因此,应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和借债而加以平衡。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提高房贷利率,降低实体经济利率。在财政政策上,开征房地产税,以抑制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引导其流入实体经济,同时避免实体经济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
112推进降低成本的配套性体制改革
降低融资高成本的关键性配套改革表现在:放开民营小银行的准入、纯粹民营、限制规模、服务社区和创业、分级监管、每级监管责权一致;废除民间贷款利率不得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规定,消除高利贷事实上的司法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小微企业按照“熟人社会、信息对称、决策链短、固定成本低”的内在机制性规则发放贷款。
1降低运输高成本的关键性配套改革
(1)加大投入,选择好的技术和技术路线,尽快实现交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减少关卡和收费,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各环节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降低成本。
(2)在运输行政和安全管理方面,所有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废除收费、罚款与公务挂钩的潜规则,罚款多少,与运政和交警的拨款无关,超车、超载和其他违章由智能系统自动抓拍,直接电子支付转账扣缴国库。
(3)由于高速公路及桥涵运营的自然垄断性和国有性质,其运营成本与收益法定由第三方审计,社会听证向全社会公开,听取民众意见,实现对其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等推高成本的抑制。
(4)依法确定收费性高速公路及桥涵交通与非收费性等级公路桥涵的标准,包括确定退出收费的高速公路桥涵等交通的合理比例,禁止因不断维修免费公路交通而维持高速公路及桥涵的收益。
(5)国务院协调港口、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各管理部门,限时强令各方面协调统一确定集装箱标准,降低运输周转卸载费用。
2降低能源高成本的关键性配套体制改革
(1)推进油气、电力和电网企业的合并重组改革,目的是拆分和强化市场竞争。
(2)合理确定电网输电服务价,加快促成用电方与发电方的直接销售;减少油气行业的行政定价和行政干预,促使其与国际市场接轨,放开由市场调节。
(3)依法确定由第三方审计,社会听证向全社会公开,听取民众意见,实现对其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等推高成本的抑制。
(4)在油气国际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免去对国内油气企业进行价格保护,减少和压缩其产能;切实推进油气、发电和电网等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促使资本和股权结构社会化、治理结构现代公司化、层级扁平化、经理层市场化,消化冗员,降低体制成本,通过破产、重整、销售等方式消除僵尸企业和高成本的生产企业。
3降低房地高成本的关键性的配套性体制改革
(1)废除建设用地必须由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的规定,让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实行同地同价。
(2)改革土地必须由地方政府行政拍卖的体制,在用途限制和合理规划的条件下,房地使用财产权所有者向土地市场交易中心平台提交出售、租赁等信息,需要者提交购买和承租信息,由交易平台进行撮合,或者由供给方与需求方根据土地用途和市场行情协议交易。
(3)废除土地地方政府征用和招拍挂体制,通过房地产税的开征来替代出让金来源,形成县市级政府60%的收入来源。也就是说,通过增加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竞争,改变行政垄断格局,釜底抽薪,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实体经济土地、租金和居民购房租房的高成本。
4降低高税费成本的根本的配套性体制改革
要有执政成本意识,通过控制和降低已经很高的国家治理成本以减轻经济基础的沉重负担。
(1)各级政府年度一般性财政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产预算、其他基金预算、建设项目和发债预算,均应向人大提交详细的报告,压缩其他会议时间,延长预算辩论时间。
(2)除非涉及极其保密的预算外,各级政府所有预算均公开发出,做到上网能查能看,书店能购买得到,接受公民的询问、质疑并做出解答。
(3)机构编制的设立和增减与财政预算联动,没有通过相应预算,任何人不得违法增加财政供养机构和人员。
12产权改革为重,启动J型增长
“文化大革命”后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后期中国先后经历过三次经济增速下行,将经济增速下行翻转到上行,并实现J型增长,是通过党和国家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允许外资进入、加入WTO倒逼改革等三次力度非常强大的突破性改革来启动的。
这次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上行,实现中高速增长,还不可能由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启动。中国第四次技术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使时间再短,至少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次产业爆发式革命,需要一组多个、交叉、复合互为影响和配套的颠覆性技术群出现。这可能不是10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新的J型增长,也不可能由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在经济主力人口减少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扩张政策的刺激有时不起作用,主要是因为以经济主力人口为基础的消费总需求在萎缩。特别是由于传统工业化提前结束,制造业全面过剩,即使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流入现有的实体经济领域也较为困难。
经济中高速增长也不可能由推动开放来实现。与过去中国资金、产业、游客等大进的对外开放不一样的是,现在中国开放中流出的资金规模大于流入的规模,从外部吸引产业进入中国变成了中国向外转移产业。另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服务贸易进出口存在着巨大的逆差。
经济增速再次上行,也不可能由一般性的改革、一般性的创新创业和鼓励生育等推进。有的如国企改革一个单项,不仅没有突破性力量,甚至还要去产能,投入安置成本;有的如技术应用、投资和就业等对经济增长有支撑性功能,但也起不到“千斤顶”的作用;鼓励生育,虽然能逐步地恢复消费需求,对我们2036年再迎来一波中高速增长非常关键,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要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如不采取重大举措,实现新的J型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对于人口生育的控制时间过长、力度过大,从而导致未来经济主力人口不断地减少,并且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严重。人口问题导致的经济增长下拽力量大于经济增长自然周期性恢复的动能。
可以说,如果要重新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有一个选项,即推行大力度和突破性的改革。①这种突破性的改革,政府无成本,没有涉及利益受损的阻力,受到全体人民的赞同,与前三次突破性改革同样的是,遇到的可能只是意识形态上的阻力;②这种改革可能会使有资金、技术、经营能力的投资创业者对未来的经济安全、市场前景、经济盈利等有一个良好的预期;③这种改革可以使资金、劳动力、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向国内各经济领域大规模流入,形成投资需求和新的生产能力;④在对外的经济循环中,这种改革可以提高国民经济本体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吸引能力,改善经济增长各要素过度外流造成的经济增速下行症状;⑤这种改革可以在各个方面和多个领域推行,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通过投资、创新、创业、创造和就业,形成较多的新的GDP,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⑥这种改革可以在创业和就业创造财富的同时分配财富,实现收入支配的需求与扩大供给的财富相平衡,并且使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中产阶层规模扩大,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用积极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
那么,这种突破性改革是什么呢?就是财产权明晰、使用财产权永佃、司法确保私人财产安全。①个人创新要得到承认,集体和单位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要尽可能分解到创新者个人,以激励发明新的专利技术,形成“技术—产权—财富”的行为动机,为不断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群的发生提供一个产权激励的土壤;②农村和城郊集体性质的庭院、耕地、林地等,以及城镇中国有性质土地的院落和住宅,在城镇土地国有、国有农场林场等土地国有、农村和城郊土地集体所有等所有制度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明确使用者的使用财产权,也即用益物权,确权发证;③无论是知识产权,还是与土地有关的永佃使用财产权,都要承认其有出租、出售、入股、抵押、继承等市场经济中资产的所有特征;④知识产权和不动产等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遵循平等与竞争的原则,特别是要废除政府行政垄断的土地交易方式,政府征用公共利益需要的土地,必须按照市价征收;⑤废除土地财产使用的有限年期制,国有和集体土地实行承租人永佃制,除非公共利益,国家不得强制征用和收回属于个人和法人的永佃使用权土地;⑥建立严格保护私人产权的司法等体制,禁止知识产权被仿冒和侵犯,如有仿冒和侵权,进行严厉惩罚,罚没收入的大部分当归知识产权人所有;除了防止欺诈、贪污、偷盗、破坏等侵害私人产权的行为以外,特别要完善司法制度以防止公权对私人财产的侵害。
13三方面基础性的体制改革
应该推进促进中国经济产业革命性增长、有活力地增长和久远再发力增长的基础动能性体制改革。在2025年后的10年中,应该是到了颠覆性技术群发力的时候,那时产业化条件也已经完善,希望有一群或者数个产业群领域带动整体,实现跳跃式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45%~55%的水平上;到2037年后的15年中,希望我国尽快将人口生育彻底放开,鼓励生育,甚至进行移民等改革和措施,使20年后的经济主力人口增长,将又有一个经济增长上行的阶段,加上第二个10年中颠覆性技术群成熟化和产业化的支撑,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35%~45%,甚至更高的水平上,在与美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中保持不落伍和基本平衡,完成中国在205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大业。而在未来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从体制上安排一个使大众能创业、能干成事的营商环境,实现充分的就业,实现创造—财富—收入—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市场的繁荣,使三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都有充满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支撑。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远基础动能看,需要做好创新体制、创业体制以及生育、移民和留学生体制的改革。
(1)创新体制改革。国家制订颠覆性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引进、吸收、寻找、培育和统计社会颠覆性技术,形成一组相互交叉、复合、整体推动的颠覆性技术,并使其应用引爆多个行业的产业革命;知识产权可以交易、入股、出租、抵押、继承等,其价值由需求和供给双方协商确定,包括股份企业中技术所占的比例没有限定;国家鼓励技术的引进、学习、吸收、集成、提高和再创新;颁布相关法令,让所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和专利等技术成果、试验初步、应用项目等,不得封闭和闲置,向全社会开放,促使其出售、出租、入股等,通过企业运营,实现研发技术的产品和产业化;知识产权收入水平不受党政国企一般工资标准规定的限制,科研项目报销不能按照行政费用规定来执行。
(2)创业体制改革。继续大幅度清理各个行业准入的前置审批,生产服务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而且清单的内容应当公示,由民众讨论和听证通过;需要大幅度清理投资、建设项目的各种审批环节,对投资建设项目也进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彻底清理各个行业对企业和居民的各种年检,没有必要的予以取消,个别有必要的网上免费限时办理;允许一部分非登记经济实体存在,小商小贩和自由职业者可以灵活创业和就业;除了极个别的行业,取消就业的各种不必要的资质审核和发放程序,特别是取消人社部门在党政、社团、企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各种职称评定,废止教育部对“985”高校和“211”院校的认定,创造平等的就业创业环境;允许并鼓励新经济条件下的新创业就业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比如网约出租车、快递、电商、家庭设计室等;放宽限制,除了禁止干部利用权限和影响为子女亲属办企业谋利外,应当鼓励低级别、非主要领导、一般机关干部等党政事业家庭和子女投资办企业,避免较大比例的中产阶级不能投资实体经济,而爆炒房地产和其他非实体经济,甚至形成资金外流的格局。
(3)生育、移民和留学体制改革。改进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系统,转为促进和保健生育服务功能;尽快全面放开生育,生育多少由个人自主选择,国家不进行干预;尽快废除社会抚养费征收条例,并且对于以往未能征收的,不再收取;严格执法,禁止单位解除孕妇和产妇的工作关系;国家义务教育向托儿和幼教延伸,降低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对生育二孩和二孩以上的妇女和家庭,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等进行退税,并给予抚养补贴;修改收养法,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收养弃婴、非婚生婴儿、贫困家庭愿意送出的子女等,并严格保障被收养人口的合法权利;放宽外籍人口向中国迁移的限制,鼓励外籍婴儿、青少年和经济主力人口向中国迁移,特别是育龄妇女的迁入更受欢迎,鼓励男女方迁入中国的跨国婚姻,缓解劳动力人口收缩和性别比失衡的局面;扩大公立和市场化的留学机构招生规模,鼓励国外名校到中国投资办高等教育,一些留学生可以发放工作签证,自己愿意和中国需要的,可以发放长久居住证并获得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00
14盘活存量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改革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看,一是要通过改革,盘活提高目前被体制机制禁锢的巨额存量要素资源的活力和效率;二是要放开被管制的产业领域,开拓能创造财富的新领域,加速国民经济增长。
141盘活城乡间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激发和提高城乡间有关要素、资源的活力和效率,加快互流互动的盘活存量性体制改革:①前面已述及改革农村农场、宅基地、耕地、林地等体制,终使集体和国有所有制不变,明确使用财产权,年期永佃;农村人口进城不收地,增加人口不重新分配现有承包地,分配公共预留地;鼓励以股份合作、出售、出租、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专业生产;使闲置的宅基地、耕地、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通通在以产权为基础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转和集中,在农村旅游、养老健康、农畜水产品加工、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合理配置,避免闲置和低效率利用;促进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部分人才和劳动力因农村经济发展而创业和农业工人化。②城镇企业和居民可以到农村购买、入股、承租土地、宅基地,从事乡村旅游、养老休闲,投资农业企业,甚至到农村养老居住。城镇企业家、人才和资金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进入农村。③除了极个别特大都市,废除户籍管理制度,不得设置转成城镇居民的各种标准;在不断抑制房地产泡沫、压低地价房价的同时,确保农民有土地财产收益,鼓励创业就业,取消对农民在城镇中买房买车的限制;凡进入城镇的农民适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权利,不得设置农村和异地户籍限制,政府必须将其教育所需支出列入公共经费预算;社保事务集中到中央,异地、农城之间社保接续,设计降低养老医疗等费用的方案,确定合理的适应于生产力状况的医疗水平,费用缺口由中央预算弥补;在就业和其他一系列公共服务及权利方面,新进入城镇的市民与原居民一律平等享受,不得歧视。通过这三方面体系性的改革,盘活农村和城镇的人才、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动力,提高利用率,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有专家估计,上述改革大约能给国民经济带来1~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
142盘活国有经济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盘活国有企业中劳动力、人才、设施、装备、资金、土地等存量要素和资源的改革。
(1)根据形势变化,在对待国有企业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前面已述,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成本太高,需要大规模、大资本、标准化、专业化、固定化、稳定性的生产,适宜在传统工业化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移动及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分步式能源的兴起,发生了向个性化、多样性、定制化、小批量、交叉式等生产和服务的转型,国有企业的体制不适应这样的大环境的变化。
(2)在传统工业化结束的格局下,国有经济要有所舍,进行战略性的放弃。由于传统工业化的结束,产能的过剩越来越明显,僵尸企业可能越来越多,因而相当比例的国有经济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反而成了需要减产能、清资产、退人员并拖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负动能了。我们怎样应对?是坚持所谓的国有经济比例,一定要救助存活,还是进行战略性的放弃?需要说明的是,救助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财政发债、银行贷款、社会债资甚至股市资金等宝贵的推动经济增长急需的资源,因此,权衡利弊,需要对一部分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放弃、撤退和转移。
(3)国家资本经济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国有经济要发展的部分,为国家必须要发展的产业,如需要集中财力、投入周期较长的基础科学研发、航天领域、国防工业,等等。即使是这些领域,也要实行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军民整合,外包采购,更多地用市场机制、混合所有、国有订单、民营制造等方式来做活。一些市场前景无望,已经成为包袱的僵尸国有企业,一定要用破产、重整、重组、出售等方式,坚决清退;一些效益还可以,但不是国家需要控制的竞争性企业,为了防止其成为国家的新包袱,通过向社会出售、内部管理者和职工持股等方式接盘改革、引进社会战略投资者、上市变成社会资本企业等,全面退出。
(4)国有经济产业组织结构方面改革的方向,不是要集中进而加强其垄断,而是要拆分促进其竞争。这已被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所证明,即企业规模太大、集中度太高,这对一个行业来说,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行政特许而形成的垄断,其效率越低,价格就越高,服务质量就越差,因而创新的动力就越低。对于自然或者特许的垄断企业,其改革的方向是进行拆分,以加强市场的竞争性,促使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做好服务。
(5)国有企业资本社会化改革。一些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应当通过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职工承改、上市等在资本市场上退出,使其资本社会化。投资来源,培养自然人投资者、公司投资者、基金投资者、股市投资渠道,使资本来源、资本构成逐步从国家资本为主转变成社会资本为主,并且以公司投资、基金投资、股民投资为主,构成资本公有的新形式。
(6)国有资产管理向着财政预算监管和国有资本化运营体制改革。应当改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理和经营资本,从实际上的行政性事业机构分解为经济的资本投资经营机构,以多个行业的“淡马锡”模式促进国资委的改革。国家只考核各“淡马锡”经营工商和金融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各“淡马锡”不直接干预所投资和控股企业具体的运营,除了考核资产保值增值外,还要考核有关企业的创新效率和长远发展。“淡马锡”资产和收支直接合并进入国家资产负债表及预决算表进行管理,对一些涉及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和企业,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预算拨款予以支持;对资本运营的收入,财政部门可以划入社会保障资金;甚至在必要时出售一些国有资本来补充社会保险基金。
143盘活创新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盘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其他领域中的科技人才、技术专利、创新项目、研发工具、试验平台等存量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改革,需要推行盘活科技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①通过前述的将科学研究和发明的知识产权量化和明确到研究人员个人的基础上,还要颁布特别法律,在保守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强制一切可以产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成果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以及试验室和中试平台等,向社会生产和服务应用公开。②专利技术和其他成果,允许资产估值,能用于商业化的,可以通过出售、长期出租、入股、自办等方式创办公司和转让给其他公司,专利技术比例由投资者之间商议,或者路演及技术交易市场等竞价确定,知识产权可以进行银行抵押融资。③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天使投资—风险基金—众筹资金—科技信贷—股权融资—场外交易—资本市场”完整的融资链。④对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其成本会下降的新技术产品,又可以在国防、安全和行政等领域应用的,国家通过军民融合和政府采购,帮助其可持续生产和积累,再进入市场实现其产业化。⑤要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取消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是教授或副教授才能指导的规定;科研项目的竞争者,不论年长年轻,不论是否是业界权威,辩论竞争摘标,评委结构要合理,谁有新想法、新思路,能拿出攻克问题、达到前沿的优质方案,谁就主持科研项目。
总之,通过盘活城乡之间、国有工商及金融企业、涉及科技的国有企事业三大领域的职工、人才、技术专利、装备、土地、矿山、资金等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动力和配置并提高利用效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
15拓宽增长来源领域的开放性体制改革
从2016年民间投资增长率断崖式下降到仅32%的情况看,除了前述诸原因以外,制造业已经全面过剩,而服务业体制僵化且未完全放开,空间、资源、生态环境等新领域没有开放和拓展,社会事业领域开放有限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151一些被管制领域的体制改革
推进服务业向国内外开放的体制改革。
(1)对内彻底放开准入。改革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取消特许,放开准入,改进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全面系统地检查、清理中央和地方、党政、教育、卫生、民政等各部门所有文件中阻碍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的章条,并予以废止,向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开放。
(2)对外开放,吸引外资,鼓励竞争。教育、医疗和养老健康体制要对外开放,向外资开放一些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鼓励联合办学,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投资办医院、设立诊所和创办医疗康复机构,也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设施、服务等领域,以加强竞争,引进技术,学习服务和管理经验,从而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3)完善土地制度配套改革。在旅游行业中,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盐碱地、四荒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在确定财产使用权后,向民营资本开放,特别是向城镇资本开放,允许以入股、承租、购买、合作等方式进入农村生态旅游,鼓励投资建设生态旅游小镇,兴办农家乐、完善景点设施、开发旅游景区等,发展观光农业、农业产品加工、本地特色产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民俗文化等现代农村农业和服务业。
152拓展新增长领域的体制改革
要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和新领域,应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1)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领域的改革。改革低空航运管理体制,使其从过去的军管向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民管转型和过渡。国民经济发展要为国防提供财力、物力支撑,相应地,国防体制也要向经济发展腾出低空领域的空间。在努力提高国防和安全等对空间飞行物的管控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放开低空领域,以利于低空运输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放开通用机场建设用地等限制,加快通用航空器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链的标准建设和准入开放,加快飞行员培训体制的改革和开放,在财政政策上鼓励航油加工技术进一步公平征税。
(2)拓展经济增长土地、淡水、林业和生态环境新领域的体制改革。结合土地财产使用权的体制改革,加快可利用盐碱地、沙漠、废弃工矿、四荒等土地以及生态林地的投入、整治等体制转变,实行谁投资、谁就有使用财产权的政策。采取用途管制,并变国家投入为民间投入,变国家运营为个体和企业运营,变政府垄断交易、出租、抵押为土地财产使用权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易、出租、抵押、入股和继承,变国家造林、护林为民间造林、护林,在用途和其他造林生态标准的规定下,可以发展林下和林间其他产业。适当放宽农舍等建设以吸引投资,增加就业,促进增长。协调和理顺水务、城建、海洋等各方面的管理体制,出台土地、水利、税收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加快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21世纪中国快速扩大的投资建设和生产运营经济领域。改革旅游、生态、环境、食品和生产安全等体制,转变方式,将湿地保护、污染物处理、大气治理、食品和生产安全等,变成装备制造、综合深度利用、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新的增长领域。
153放开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开放社会事业领域,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领域。许多部门、企事业单位有国有超标的办公楼、疗养院、招待所、酒店、车辆、会议楼、印刷厂,还有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等,甚至还有幼儿园和干休所等。这些部门和机构存在着人浮于事、资产利用率极低的不良现象,同时还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财政资源。可以尝试推进这样一些改革:采取不动产确权永佃、资产赎买等方式,使一些可以企业化经营的技术研发、文化出版、新闻媒体、酒店招待所、疗养院干休所、教育培训中心、社区退休服务等机构或部门,设计盈利模式,通过内部管理和员工承改、出售、拍卖、分流等方式,进行公司化等改革,退出财政供养模式。
进一步放松和发展城乡社区自治。农村组织和城镇居民委员会自治行政干部,采取兼职和志愿者的方式,以自治社区居民集中的费用解决其待遇;已经由财政发放工资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减少财政发放工资人数。并通过转岗、鼓励企业等各种方式盘活人才要素;通过自治组织出租自有资产、创办集体和社区企业来盘活资源,除了村民和城镇居民缴纳的费用外,通过创造财富的方式来提供经费。
放开和发展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形成国家—社区自治—社会组织—企业—家族的国家治理结构。党和国家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民间社会组织纳入治国理政的一部分,学会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和管理社会组织,不能管死,而是要放活,既要规范,又要使其成为社会进步和促进发展的正能量。各类社会事务也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不同的会计制度,并纳入统计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一个国家有众多的社会组织,这既有活力和动力,又能形成大规模的社会服务,既降低了政府的执政成本,提高了社会工作的效率,又盘活了被占用的要素和资源,开发了一方领域,增加了社会服务,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领域。
16围绕经济中高速增长布局对外经济开放
一国经济体,从对外经济关系交流的方面看,如果资金、消费、利润、国民收入等漏损大于输入(比如俄罗斯输出的石油等产品价格急剧下跌,导致国民收入流入大幅度减少),其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下行;反之,则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上行。
161减少对外漏损与出口替代战略
1对外经济开放要实行出入算账并减少漏损
国际政治和战略的布局,其基础是国家的经济能力;对外经济开放的目的也是在双方共赢的前提下,实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这样的思路上谋划国际政治和战略,可能更为坚实。
,协调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外交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海关等各部门,适时建立全面的直接投资、金融资金、外汇流入流出、货物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国民收入总流出流入等系统体系。这样的对外经济统计核算和预决算体系,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和正作用进行评估;特别是资金流出,是否有利润和国民收入回流,这需要估算。上述内容要向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报告。
第二,稳定新闻宣传和舆论,稳定人才企业家,防止大规模移民、资金过度外流。避免国民经济出现太多的漏损,防止形成漏损性的国民经济增长下行倾向。中央可通过在产权方面的突破性的实实在在的改革,给民间一个财产安全感,在体制前景上明确给民间一个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确定感。
总之,要切实推进前述的明确产权、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减少事务、盘活要素资源存量、放开被管制领域、拓展经济增长新领域等一系列改革,促使民间投资的参与。除了制造业的升级领域外,还让其进入新放开和新拓展的领域,将向外过度流出的民间资金以及过度外流的服务贸易和消费需求更多地保留下来,为国内所用,减少资金和消费的漏损,从而推动国内的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战略方面,从传统出口导向转向出口升级替代
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已经终结。因此,在内需因经济主力人口收缩时,需要谋划和实施与过去不同的新经济出口替代战略。一是升级出口产品替代。推进工业“2025战略”的实施,推进智能制造,改造和提高装备水平,倡导制造工程师和工匠精神,提升国内产品的质量,与需求变化和多样性相适应而设定产品的性能,推进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分步式等制造和生产方式,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升级换代,拥有技术、性能和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品牌和技术等知识产权促进出口替代。鼓励硬技术研发,并将之应用于中国制造,形成中国自主知识技术和品牌制造,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还要鼓励企业在外并购有技术含量装备的制造业企业,在外生产制造,避免贸易保护,并通过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原料、中间产品等采购,关联地带动国内产业出口。三是扩大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多交叉、高密集、高复合、高集成、高价值,比如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特高压变电、导航等行业,并促进其产品和装备的出口。四是不仅技术和产品要走出去,渠道也要走出去,即形成自己的出口渠道,实现国家销售的替代。鼓励企业在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点、网络和渠道,并在防范风险的情况下,收购国外著名和运营效果较好的商业品牌和销售网络。五是入境旅游、教育医疗服务贸易和购物出口替代。改善生态环境,保证饮食安全,发掘中国文化,降低门票等成本,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境外游客;推出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休闲、运动等服务,增加国外游客的消费;推出中国制造和中国特色的手工产品等,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方便游客购买,打击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力争做到结算和出入境方便,扩大国外游客在中国购物的规模。
162“一带一路”思路与战略的补充与完善
如何适应新的国内外形势,确保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政治利益,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为工业化提前结束后的产能转移而服务,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政府在国家经济利益化的基础上,也会综合考虑政治利益,引导国际市场主体通过对外投资、建设、出口、金融等行为来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运作更重要的是按照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投资国法律、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价格水平、经济趋势、风险和不确定性等信息来调节。
1产能转移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部署。在国内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时,中国一部分产业向外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开放条件下,企业自救、求生和再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这种产能向外转移消化的时间可能短则5年,长则达10年之久。因此,部署国内企业产能转移,应当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应当加上“产业合作”这样重大的一些内容。
几个重大的企业、产业和地缘分工、互动和协作。①“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设施互通,但是同时需要与产业投资和建设相互协调。设施投资建设需要考虑产业、人口和城市等协同利用程序的可行性研究;在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实施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相配合。这样才能实现中国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利益化。②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要做到相互分工与合作。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生产能力投资建设中发挥作用;而民营企业,包括一部分从事轻工业制造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可以在以下产业如制造业、餐馆、酒店、加油站、超市等投资建设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当然,也可以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配套合作的关系。③走出去的企业要对国内产品和产业形成衔接和带动作用,形成与国内有关企业垂直和平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在国外设厂组装,在国内供应组件、关键零部件和一部分原材料;在他国建设通信网络和基站,向其出口通信终端等。④“一带一路”南北之间也需要进行分工,并且关注重点区域。印度、东南亚、南亚和北非“一路”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是市场具有成长性的区域。中国与“一路”一些地区的位差,颇有当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对待印度,需要采取日本对中国的关系模式,即采取政治平冷、宗教交流、经济热联的组合战略。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目的,就是在共赢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市场经济利益。在“一路”上,与泰国进行谈判和磋商,以中泰合资公司方式来启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南泰国克拉地峡运河,以求得中泰合作共赢;与马六甲海峡航道形成博弈格局,以增强上海和中国香港对新加坡港的竞争力,若在马六甲海峡被封锁时要有其他航道可选择,以保证中国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当然,也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如果战略必要性较差,经济上不可行,会另当定夺。北部“一带”人口密度或许较小,有的人口萎缩老化,经济成长性差;“一带”主要是为了获得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形成这些国家与中国合作共赢的互补关系;比较成本、效益和风险,打通欧亚大陆陆上交通通道,启动一些适宜于陆上进行的货物运输;根据市场状况,结合本地产业的需要,形成能源、交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当然,“十三五”的双向经济开放也包括东北亚、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它们是我国贸易比例、资金流向多、投资并购发生较多的地区,仍然是中国经济开放的重点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与世界各地区的国家开展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特别是与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和签约。
2对外经济开放战略需要国内配合
从国内看,改革区域方面,建设和扩大单边自由贸易区,深化服务业开放,进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开放及监管试验,以此倒逼国内负面清单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中国需要通过技术进步,特别是能源颠覆性技术,来调整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使我们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变地缘被动为地缘主动。启动和建设藏水入青入疆工程,加快东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掌握国内自我淡水平衡的能力,减少对外流河用水的依赖,掌握调控泾流出境的能力,使我们在未来淡水供给的周边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位势。
3经济开放的文化软实力、新方式和新体制
在对外经济开放中,要融合交流,打好文化、宗教、民族、民间组织、新闻舆论、本土化等软实力牌,建设体制软实力。一是要通过经济开放,对“走出去”的国企进行现代跨国公司模式的体制改革。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可以吸收所在国政府或公司,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印度、欧洲各国甚至美国、日本等国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形成中国控股的多国多方公司体制。对于中国在外民营企业,也要鼓励其与东亚一些家族跨国模式公司比较,建立股权开放结构和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家族跨国公司,提高中国在外的现代跨国公司竞争力。二是要形成企业在外投资和经营合作竞争的协调机制。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等成立中国在外企业市场竞争联席协调委员会;鼓励同行业企业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于相关竞争事宜,同行业企业间要形成兄弟间内部对话、磋商和协调机制。
4特别防范和控制住投资和产业走出去的风险
“走出去”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若开展对外项目投资,一定要拥有真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谈判签约的律师咨询。对于民营企业,倡议其在“走出去”进行投资项目时,要认真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获得法律咨询。对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在外投资项目,必须事先聘请有水平的机构进行客观中立的投资可行性研究,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通过上述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希望能够实现如图1-1所示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下行翻转到上行的格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