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書城自編碼: 362548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唐君毅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88472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8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68
《 儒学评论 第十四辑 》
+

NT$ 626
《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
+

NT$ 742
《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
+

NT$ 561
《 儒学评论 第十二辑 》
+

NT$ 455
《 儒道心性论的追究 》
+

NT$ 1007
《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唐君毅著作选) 》
編輯推薦:
作者因感中国哲学中环绕于一名之诸家义理,多宜先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加以说明,而其中若干数千年聚讼之问题,尤待于重加清理,遂为《中国哲学原论》,依名辞与问题为中心,以贯论中国哲学,其方法是本文献,以探一问题之原始,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亦进而引绎其含义,观其含义之演变,并缘之以见思想义理之次第孳生之原。后之为哲学史者,可有所取资
內容簡介: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第二部,主题为“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全书纵观中国哲学全史,扣紧“性”这一核心问题,次第展示中国先哲言人性的种种义理及其所成的义理世界,以论述二千余年人性思想的发展,内容及于先秦、汉、魏之人性论,隋唐佛家之性论,及宋明之心性论等。
關於作者:
唐君毅,学名毅伯,一九〇九年生于四川宜宾,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与钱穆、张丕介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并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任文学院院长。一九七八年二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目錄
自 序.......................................................................1
一 本书写作之宗趣及其所论述之范围.......................................1
二 本书论述之方式、态度与方法...........................................3
三 本书之内容..........................................................10
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
孟子之即心言性......................................................1
一 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1
二 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
习相远之涵义........................................................7
三 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12
四 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16
五 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23
第二章 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27
一 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27
二 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34
三 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38
四 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43
五 《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47
六 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52
第三章 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57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57
二 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61
三 《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65
四 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69
五 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
归性.. ............................................................73
六 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80
七 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83
第四章 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86
一 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
之说...............................................................86
二 随名入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观点之讨论..........90
三 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95
四 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99
五 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101
六 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征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104
七 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107
八 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112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117
一 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117
二 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120
三 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归于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
其独..............................................................123
四 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125
五 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126
六 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129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131
一 法与性.............................................................131
二 妄执之自性诠义.....................................................135
三 种姓之性,同异性...................................................139
四 体性、当体与所依体.................................................141
五 价值性与三性.......................................................145
六 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146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150
一 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150
二 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155
三 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159
四 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164
五 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173
六 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176
第八章 佛心与众生之佛性...................................................180
一 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涅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180
二 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于本
觉义..............................................................185
三 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191
四 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诠释.................196
五 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200
六 《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融通三性论.................................205
七 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208
第九章 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连之问题.............................211
一 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211
二 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214
三 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217
四 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220
五 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222
第十章 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229
一 禅宗之向上一着义...................................................229
二 禅宗之施教方式进于般若经论之处.....................................233
三 《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237
四 内外二边不住义.....................................................240
五 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