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新时代,中国金融安全面临复杂外部冲击和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反思、发展仍是金融安全研究的重要方面。本书依托中国金融发展现实,深剖重要事件与典型案例,阐释中国金融安全体制机制问题,洞见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深层基础。在《中国金融安全评论(*卷)》搭建的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图景下,本书重点探究中国金融安全的制度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金融健康发展贡献智力。
|
關於作者: |
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曾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工程,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出版和发表成果逾二百部(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创新、金融安全、金融发展、资本市场、公司融资等。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新时代对金融安全提出新要求
第一节金融安全的传统内涵
第二节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安全内涵
第三节高质量发展对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
第四节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第二章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现实挑战
第一节商业银行风险:表内、表外与系统
第二节债券市场风险:债券违约
第三节股票市场风险:上市公司股权质押
第四节外部冲击风险
第三章维护金融安全需更加关注金融制度供给
第一节金融制度与金融安全的逻辑关联
第二节保障金融安全需要改善制度供给
第三节中央银行制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核心制度安排
第四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紧迫
第五节金融制度改革的重点领域
第四章保持宏观政策稳健以促进金融体系稳定
第一节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银行信贷与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第二节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关系的理论和制度反思
第三节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政策权衡
第四节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机制改进
第五节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
第六节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第五章金融适度分权有助于金融安全
第一节金融变革与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特征
第二节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模型:冒险冲动
第三节金融分权模型:冒险抑制
第四节金融适度分权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第五节基于金融安全的金融适度分权
第六章维护金融安全的宏观视角
第一节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第二节优化金融风险管理体制
第三节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第四节用先进技术加固金融安全网
第五节从经济全局管控金融风险
第六节构建逆周期监管架构
专题报告
专题一包商银行事件评析
第一节典型事实
第二节深远影响
第三节若干启示
专题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析
第一节负债高企型:实施财政重整计划
第二节经济失速型: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无风险类型:适当提高债务限额
专题三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评析
第一节高杠杆模式运行
第二节海外发债规模扩大
第三节中小房地产企业债务问题突出
第四节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在确保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首要战略措施的今天,金融作为第二国防,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美国前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指出,西方文明控制世界有14个战略要点,其中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处于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五位,与之相反,控制国际银行体系、控制全部硬通货和掌握国际资本市场则分别名列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五位。金融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可见一斑。然而,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相对应的是,金融危机犹如幽灵一般,纠缠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对世界各国造成日益严重的损害: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拉美债务危机、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每一场金融海啸肆虐过后,无不风声鹤唳、哀鸿遍野。
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绵贯不绝的金融安全探索与实践,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更推向新的高潮从沃尔克规则到影子银行监管,从《多德-弗兰克法案》到《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各国政府为谋求金融安全与经济增长所做的种种努力,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巴塞尔协议Ⅲ》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从会计准则改革到高管薪酬机制设计,国际金融机构反思危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所做的种种规划,可谓殚精竭虑、未雨绸缪;从资本管理、杠杆率要求、流动性比率管理到公司治理、风险文化,金融机构在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百舸争流;而学界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安全网构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问题的激扬探讨,更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