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民族福利制度供给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联,既关注制度层面的结构特征及实施过程,又关注个体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特征,讨论制度背景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双向关系,突出民族福利制度的实施对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表明我国当前的民族优惠政策是符合新时代下国情民情的,民族优惠政策实施背景下的民族混杂居地区是多元共生、群体性适应的格局,这为我国民族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提供了有力佐证。
|
關於作者: |
胡彬彬,女,(1985- ),湖南石门人,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现为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理事。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课题研究: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族群认同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编号:12CSH092;2.主持国家民委后期资助项目“优惠政策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地调研”,编号:2015-G M-236;3.主持贵州省教育厅青年项目“认同与融入:贵州省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编号2016qn43;4.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研究”、湖南省妇联委托项目:“转型期的湖南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研究(2001-2010)”等多项课题。
参编著作: 1.《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社会保障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3.《社会管理科学化与文化发展繁荣研究》,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4.《社会转型中的湖南妇女社会地位(2000-2010)》,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5.《社会治理创新:贵州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7年。
发表论文:1.《香港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实施》,《中国软科学》2008.1,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2.《香港的“后福利社会”特征》,《学术交流》2007.8。3. 《从社会公正看残疾人的社会排斥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8,6。4.《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的空间及特殊性探讨》,《四川行政学院学院报》2010.6,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5.《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度伦理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 2期。6.《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对族群认同的建构机制探讨》,《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 2期。7.《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往何处去?》,《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 6期。8.《可持续生计:一个城市减贫的新范式》,《社会工作》2015年第 1期。9.《西部地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重庆高教研究》2015年第 4期。10.《我们党对民生建设目标的新认识》,《光明日报》(理论版)2018年1月12日。
|
目錄:
|
章导论/1
节研究背景/1
第二节研究问题/10
第三节研究意义/13
小结/16
第二章文献回顾/18
节民族认同/18
第二节优惠政策/41
第三节优惠政策与民族认同/50
第四节文献述评/58
小结/60
第三章研究设计/61
节概念界定/61
第二节理论视角/72
第三节内容与框架/86
第四节方法与数据/93
小结/113
第四章民族福利供给体系下的民族认同/115
节民族认同的现状分析/115
第二节民族认同的群体差异/124
第三节民族认同的阶层特征/132
小结/142
第五章民族福利供给对少数民族族内认同的制度作用及行动解构/145
节民族福利供给对少数民族族内认同的制度作用逻辑/146
第二节民族福利供给与族内认同主体的行动解构/165
小结/181
第六章民族福利供给对“汉—少”族际认同的制度作用及行动解构/183
节民族福利供给对“汉—少”族际认同的制度作用逻辑/184
第二节民族福利供给与族际认同主体的行动解构/204
小结/222
第七章民族福利供给对国家认同的制度作用及行动解构/224
节民族福利供给对国家认同的制度作用逻辑/225
第二节民族福利供给与国家认同主体的行动解构/244
小结/258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260
节研究结论/260
第二节相关讨论/273
第三节政策建议/288
第四节研究余论/298
参考文献/302
附录一调查问卷(少数民族卷)/332
附录二调查问卷(汉族卷)/344
附录三访谈提纲/356
附录四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358
表目录
表2-1戈登1975年提出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体系/27
表2-2影响族群成员特征变化的变量/28
表3-1调查样本的民族组成/96
表3-2样本数据基本特征/97
表3-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100
表4-1少数民族与各族总体族内认同的描述分析/116
表4-2少数民族与汉族族内认同的均值比较/117
表4-3不同少数民族族内认同的均值比较/118
表4-4汉族成员不同场域中的语言使用偏好/120
表4-5汉族与少数民族成员交往意愿各项目的描述统计/121
表4-6少数民族与汉族国家认同的均值比较/124
表4-7不同性别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25
表4-8不同年龄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27
表4-9不同户口类别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28
表4-10不同政治面貌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30
表4-11不同婚姻状况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31
表4-12不同文化程度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33
表4-13不同职业类型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36
表4-14不同个人月收入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38
表4-15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分组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140
表5-1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总体族内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50
表5-2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荣誉意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53
表5-3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传统情结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57
表5-4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身份认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60
表5-5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归属意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63
表6-1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通婚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88
表6-2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学习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91
表6-3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交往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94
表6-4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成员标签效应的Ordinal Regression回归模型/197
表6-5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成员相对剥夺感的Ordinal Regression回归模型/201
表7-1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族界意识的Ordinal Regression回归模型/230
表7-2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族界意识的Ordinal Regression回归模型/234
表7-3民族福利制度对少数民族成员民族情感的Ordinal Regression回归模型/237
表7-4民族福利制度对汉族成员民族情感的Ordinal Regression回归模型/240
表8-1制度认知度对民族认同的回归系数/264
表8-2制度享有度对民族认同的回归系数/265
表8-3制度满意度对民族认同的回归系数/267
表8-4“选择制福利”与“普惠制福利”类型的区别/289图目录
图目录
图3-1总体研究框架/91
图3-2定量分析框架/91
图3-3少数民族族内认同因子分析碎石图/101
图8-1Berry的文化适应多维度模型/284
图8-2我国民族福利制度下的文化适应模型/286
|
內容試閱:
|
序
我国的民族福利制度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充当了国家宏观调配的有力工具。在优惠政策实施大半个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民族福利制度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来,围绕民族身份的制度性划分以及区别性对待的争议日益增多。国内不乏对民族认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民族福利制度的道德评判以及必要性讨论更是不胜枚举。所有研究似乎都蕴含着一个不证自明的理论预设,即民族政策通过人为地将公民划分为不同民族,会强化大家的民族认同意识,从而影响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本文则着力于验证其中的逻辑推演过程,即民族福利制度是否能强化公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又是何种关联。因此,本文以新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探讨民族福利制度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一方面深挖民族福利制度作用于民族认同的内在逻辑过程;另一方面探讨嵌入已有民族认同结构的行动者如何解构制度的作用语境。从而推演出民族福利制度与民族认同的因果关系,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联。因此,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民族认同的理解,同时通过运用手资料来评估民族福利制度的实际成效,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定量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在定量分析部分,将自变量民族福利制度操作化为制度认知度、制度享有度和制度满意度。而针对因变量民族认同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少数民族的族内认同;二是汉族的族际认同;三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在质性研究部分,分别从制度的认知背景、享有行为、态度评判三个部分分析行动者对制度作用语境的建构,补充说明在定量分析中无法进行准确操作化的结构性因素......
|
|